《涉江》教學設計(通用5篇)
《涉江》教學設計 篇1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
(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2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詩歌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對古詩歌的發展和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誦讀古詩歌的方法和鑒賞詩歌意境、領會詩人情感的方法,本節課所設置的相關問題,既屬于他們的能力能解決的范圍之內,又能起到將前面所學習過的內容加以鞏固、深化的作用。
3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2)詩歌的賞析;(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涉江》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可謂極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相聯。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中所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都很強,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故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并不罕見。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涉江》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一、學習屈原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學會朗讀古詩的方法,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運用想象、比喻、襯托等手法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情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抒情詩,讓學生反復朗讀去體會作者悲憤交加、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辭》的句式特點。
二、通過指導古詩朗讀方法,使學生學會詩中難讀難懂的字詞句。會翻譯全詩。
三、讓學生在朗誦中體會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時數 2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新課。
和《詩經》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強,個性也很強。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詩歌由集體歌唱到個人創作的時代開始。《涉江》這首詩,我們主要想用朗讀的形式來學習。
二、朗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掃除文字障礙,讀準字音。
1 學生默讀全詩,畫出讀不準的字、詞。
2 訂正讀音。學生給下列字注音。
3 學生輕聲讀全詩,讀準字音。
(二)二讀。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讀破句,讀順全詩,理清結構。
1 結全詩劃分部分。
全詩是按行程次序記敘的,分5部分,分別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獨處(第5段);尾聲(第6段)。
2 請五位學生分讀5個部分,其余學生在以上學生讀錯的地方作上記號。
3 討論。學生集體糾正讀錯的地方。
4 學生齊讀全詩,做到順暢、準確。
(三)三讀。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點、作用、讀法。
1 學生自由朗讀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詩中的位置有哪幾種?“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學生討論。
明確: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種。第一種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寶璐”,這個“兮”起情感的緩沖作用,不可讀斷,要做到“聲斷氣不斷”。第二種在上一句話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語意未盡,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讀時聲音可適當延長。第三種在一個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這些“兮”可以根據整句意思來調整它的讀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這就是使詩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強,使詩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譯成現代文是:可嘆楚國無人理解我啊!一個“兮”字就把那種在現實生活中無人理解的悲涼、悲苦、悲痛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如果去掉這個“兮”字,肯定是遜色許多的。“兮”古讀“啊”或者“乎”,是屈原繼承了楚地民間文化傳統受民歌影響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詩體——“楚辭”。
3 教師范讀第1段。
4 學生自由朗讀第1段,體會“兮”的妙處。
(四)四讀。
要求:掌握劃分詩歌節奏的方法。注意朗讀時聲音有長短之別,語言有緩急之分。
1 學生個別讀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學生拿出鉛筆,根據該學生的讀法畫出節奏。
2 教師糾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還要聯系意義的表達,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讀。
如:乘鄂渚而反顧兮。
應該這樣劃分:乘│鄂渚│而│反顧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樣。
3 以第1段為例,學生劃分節奏。
4 學生個別讀第1段詩。
5 教師糾正。
三、布置作業 :翻譯全詩。
第二教時
一、檢查作業 ,導入 新課。
(一)檢查作業 。
1 補充解釋:
①與前世而皆然兮:“與”通作“舉”,整個的意思。
②重昏:指處于層層黑暗之中。一說,重,一再,即一再隱于黑暗環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壇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說指古代舉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的壇。
⑤溷濁:形同混濁。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請一位學生將翻譯的詩讀一遍,其余學生將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教師進行指導。
(二)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讀順了全詩,理清了詩的結構,講了“兮”字的特點、作用,讀法以及節奏的劃分。這節課我們繼續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詩歌的內涵。
二、朗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1 教師范讀第4段,學生注意以下問題。
①本段朗讀調子變了幾次?為什么要這樣變?在變的地方作上記號。
②哪些詞讀重音?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2 學生討論。
明確:
①本段朗讀調子變了一次。變的根據是詩的內容。“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讀時調子比較低沉,因為作者遠離故都,又被眼前的惡劣環境所驚懾,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則是敘述山中的惡劣環境,我們可以想象,此時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靜了一點,正用觀察的眼光審視著周圍的環境,讀時調子要變得平一點。
②讀重音的詞有:第1層次,“儃佪”、“迷不知”、“如”。因為“儃佪”這個詞兒很好地刻畫出詩人猶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則是傳遞作者內心痛苦的詞兒,所以要重讀。
2第2層次讀重音的詞有:杳、冥冥、猿狖、蔽日、幽晦、多雨、無垠、承宇。因為這些詞都是寫山中惡劣環境的關鍵詞,讀重音一是強調山中環境惡劣,二是襯托出詩人異常悲愴的心境。
③這段中作者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作者筆下的環境陰暗、潮濕、荒涼,實際上是作者內心門的真實寫照。作者被貶,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這種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當然一切景物都是沒有生氣的、灰暗的。
3 根據上面的分析,學生填寫朗讀分析表。
4 學生討論朗讀分析表填寫的內容。
明確:
第1段:可分4層,朗讀調子應變三次。第1段敘述自己愛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潔。朗讀調子應是高亢激昂。第2層,調子變得堅實,揭示理想不被混濁的社會所容時自己所持的態度。第二次變是在讀第3層的時候,這一 層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遠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決心,并預示自己的理想能與天地共存與日月齊光。這一層作者運用了積極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情感很強烈,朗讀時聲調要逐漸加強。最后一層,朗讀調子第三次變,由強烈變為低且略帶顫音,這里是點明流放的原因。
這一段重讀的音是:第1層,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對奇服的追求。
第2層:莫余知、高馳、不顧——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并強調了自己的態度。
第3層:天地、比壽、齊光——表對信念的堅定。
第4層:哀(顫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這兩段分3層,調子變兩次。第1層,描繪詩人在涉江途中獨立寒風、中途望故國的形象。調子悲涼。第2層,調子悲中帶憤。敘述自己被迫離開故土的沉痛和難以割舍的心情。特別是“步余馬”到“方林”,“船容與”,“凝滯”這4句一定要讀出無可奈何的情調。第3層再變,調子堅定,表示詩人與世俗不妥協的精神。
重音:茍、端直、雖、僻遠、何傷——表示不妥協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層,朗讀調子變兩次。第1層,寫自己余生的處境,并表明自己的決心。讀時客觀、冷靜,調子平而穩。第2層一變,敘述歷史上的人物的悲慘遭遇,從而類比自己。讀時要充滿對歷史人物的同情,調子稍帶對整個黑暗社會的嘲弄、憤恨。第3層再變,調子堅定。表自己雖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層,不能、固將——表明自己的決心,分析自己的結局。
第2層,用、以、皆然、何怨——對歷史人物的同情及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第3層,董道、不豫、重昏、終身——表明自己的決心,雖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層,朗讀調子變一次。第1層,開頭到“時不當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鸞鳥鳳皇,香花、香氣來比喻賢良之輩;用燕雀烏鵲、腥臊來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國統治者。作者借此來指責楚國統治者倒行逆施。朗讀時調子應高昂一點,憤恨中略帶憂傷。第2層,調子變得憂郁傷感,讀出作者不被人理解、無路可走的悲嘆情調。
重音:亂、遠、壇、死、御、薄、易位、不當——指責楚國統治集團倒行逆施。
侘傺、忽、行——失落、憂傷。
5 學生自由讀,讀出情感。
(二)二讀。
要求:總結詩人塑造的藝術形象。
學生默讀全詩,找出描寫詩人外形的詩句。
明確:
①第1段中的:帶長鋏、冠切云、被明月、佩寶璐。
第2段中的:反顧,欸秋冬之緒風。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儃佪兮。
②從這些描寫中,看出詩人怎樣的性格?
明確:
詩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熱愛祖國,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讀。
要求:在讀中體會積極浪漫主義特色。
1 學生默讀第1段、第6段(尾聲)。思考下面問題。
①《涉江》中的積極浪漫主義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如何去朗讀?
2 學生討論。
明確:
①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上的一種創作手法,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
②積極浪漫主義:能用以上手法突破現狀,預示事物發展的方向。
[1] [2] 下一頁
《涉江》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學會朗讀五言詩,運用想象和聯想能力描摹詩歌畫面;
3.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
【教學重點】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學難點】
多角度解讀詩歌
【學生分析】
由于教師長期按傳統模式教授詩歌,對內容機械講解,原本優美精致的詩詞常被講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蠟,教師變成了生物系講解剖學的學者,賞析詩詞變成了將一首首詩詞“五馬分尸”,原本營造的典雅絕美意境也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對鑒賞詩詞興趣并不高,對詩詞的學習僅停留在翻譯詩句,背誦詩句就完成任務的認識上。故而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激發他們的熱愛之情,才能進入詩境,鍛煉想象能力,與詩歌發生共鳴。
【教學內容分析】
本詩是一首反映游子羈旅異鄉的游子詩。大意是講,一個人去采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為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看起來比較簡單,語言質樸無華,沒有多少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難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讀,如同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反復咀嚼賞鑒,則回味無窮,始覺甘如飴。故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起審美體驗的靈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通過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詩之名句。訓練拓展遷移能力,用類比法鑒賞詩歌)
中國古典詩詞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游子羈旅異地他鄉,思戀故鄉和親人的“游子詩”不在少數,宛如詩壇一支奇葩,散發著別樣的藝術光彩。下面回憶背誦并簡單賞析以前學過的游子思鄉詩。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了詩人因看見明月引發思鄉之情。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借蕭瑟悲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孤苦伶仃寂寞惆悵的詩人形象。
二、朗誦?(師朗誦,學生朗誦。培養朗誦五言詩的基本能力,掃除讀音障礙)
1.先講朗讀方法,注意斷句和朗讀的語氣。斷句:五言詩一般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師示范。不可讀成蘇軾的豪放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樣大氣磅薄正義凜然。因本詩是游子思親詩,最后一句直接畫龍點睛,寫出“憂傷以終老”,那種相知相愛不能相守的別離之情應該是很凄楚的。故應該怎么讀才能表達這種語氣呢?(緩慢,悠長,低婉,哀傷的語氣)
2.再聽老師朗誦。字音:遺讀wèi贈與,送給,如遺之千金。
3.再聽學生集體朗誦,自由朗誦。點評。
三、用自己的話簡單復述一下本詩的大致情節。
明確:一個人去采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為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
結構思路:采花——送花——望鄉——思親
四、品析鑒賞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選擇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起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麗優雅迷人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可聯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蓮賦》的描寫采蓮的盛況,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補充說明蓮花的意象:《愛蓮說》(宋)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主人公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沒有?想象主人公情緒發生怎樣的變化?使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摘花欲贈送親人。可花沒送出去。由作者自問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緒悄悄地由歡欣轉為失落,為后文的黯然神傷作鋪墊。
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熱鬧歡快的場景來襯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3.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文學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的內容。?
明確:畫面感鮮明強烈。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似乎能看見在美麗的荷花,歡樂的人群背后一個主人公正孤單憂愁地站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方向張望,可是展現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遙遙。
4.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情感:黯然憂傷和兩個彼此相愛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義。因愛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銘心,故才憂傷以終老。
五、此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詩主要采取了什么表達手法?(歸納能力)
明確:游子思念愛人、家鄉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
心情變化:輕松歡樂——樂極生悲——憂從中來——愁苦綿綿
六、討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誰?合理想象,創設情景,談談自己的觀點和依據。
A.是男主人公。本詩全為實寫,寫他采花送花望鄉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鄉的情人在采蓮,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則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虛寫,后實寫。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蓮。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訓練拓展遷移,對比閱讀的能力)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八、作業
背誦詩歌,并將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訓練記憶能力,寫作能力)
《涉江》教學設計 篇5
一、知識積累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作,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養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篩選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讀后思考:
1、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的思鄉思婦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課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好友。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讀一、二句,你認為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也是象征,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2、品讀三、四句,這里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3、品讀五、六句,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用自己的話完成)
4、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拓展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課堂小結:
鐘嶸的《詩品》中評價《古詩十九首》說“一字千金”,意思是說《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通過這首《涉江采芙蓉》對《古詩十九首》精湛的語言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