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演變教案(精選3篇)
語言的演變教案 篇1
真話難說
蔣子龍 一位尚不足60歲的作家住進了醫院,經過一系列現代醫療技術的檢查,確診為晚期肺癌。已無法做手術,也沒必要了。家屬卻堅決要求醫生給開一刀,不能白白等死。現代醫療技術無論多么先進,終歸是隔皮看瓤,打開后萬一還有希望呢 ! 把毒瘤多少切去一點,總比一點不切要好吧 ? 更重要的是為了安慰病人。家屬告訴他是肺里長了個良性小瘤子,如果不手術,關于良性的謊言豈不就得戳穿 ? 家屬還請求作家協會出面,以組織的名義要求醫院給實施手術。于是我們也加入撒謊的行列。醫生雖然明知手術對病人有害無益,也只能答應病人家屬和所在單位的請求。因為他們也是撒謊者,從一開始就和家屬一起向病人隱瞞了真實病情。哪一個癌癥患者的家屬不是這樣做的呢 ?
從謊言變成了行動,病人的身體被切開了,跟醫生預料的一樣,決無手術的可能了。原樣又縫合起來。絕癥在身的病人又白挨了一刀,損傷了元氣。得到的只是一句新謊言:手術很成功,很快就會好的。
所有到醫院看望他的人不僅重復著家屬提示的謊言,還即興創造出一些新的謊言。包括他家的小孩子,一副天真爛漫的神態說著大模大樣的謊話。沒有一個人為此感到有什么不安。相反倒有一種神圣感,一種悲壯感,都在扮演保護他的角色。大家心安理得地形成了一種默契:只要是為了他好,怎么騙他都沒有關系。
自以為比對方強大,可以撒謊,出于同情對方,為了讓他高興,也可以撒謊。
他的生活被謊言包圍著,也許他的余生就得靠這些謊言支撐著。
他的精神居然真的好起來,要求看文件;給醫生寫了感謝信;提出了病好后掛職深入生活的計劃;要求再分給他一套房子,他的孩子多,已經給過他兩次房子都不夠用;要求專業職務評定委員會把他由二級作家升為一級作家……他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滿意的答復,人們無法拒絕一個不久于人世的人。這些應允又是不可能馬上都能兌現的。正因為用不著兌現,別人才答應得那么痛快。
為什么欺騙一個快死的人就不覺得是缺德呢 ? 因為說謊的動機是善良的。是誠實的虛偽,是誠誠懇懇地在說謊。深惡孩子說謊的家長,同時又教孩子撒謊。其實也難得有自己從不撒謊的家長。
有人喜歡這樣標榜自己:“你什么時候聽我撒過謊 ? ” —— 這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謊言。在文藝作品里形容正面人物的正派總是用“他從不撒謊”這類套話 —— 這又是一種貌似豪邁的謊言。人不能沒有真誠。即便是最無恥的騙子,也有知心朋友,也有說真話的時候。同樣,什么時候生活中又真正禁絕過謊言呢 ?
我想找到一種關于謊言的權威解釋,卻意外地發現許多不朽的人物都說過關于謊言的好話:英國人文主義者阿謝姆說:“在適當的地方說適當的謊言,比傷害人的真話要好得多。”法國作家法朗士說:“若是消失了謊言,人類該是多么無聊無趣呀 ! ”拒絕任何宗教,宣布上帝已經死了的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從來沒有說過謊的人,不知道真實是什么!狈▏赖录椅址蚣{格說:“人人生來都是純真的,每個人死去時都是說謊者!
夠了,再舉下去就有點“謊言廣告”的味道了。
惡意的謊言應屬造謠、誹謗,不在此列。
美國作家馮納古特說:“人需要好的謊言,可惜好的謊言難逢,爛的謊言太多!
一個歐洲大作家到政府禁止垂釣的地方去釣魚,而且向旁邊的人瞎吹:“昨天我從這兒釣了7公斤 ! ”正巧警察走過來,要按他自己坦白數字罰款,這位作家說:“先生,你不能罰我的款,我是作家,虛構是我的工作。”這算不算馮納特所喜歡的“好的謊言” ?
那么,人們也可以把成功的創作、美妙的想象視為“好的謊言”。
盡管人們推崇真話,還是搞了一個“愚人節”,其實就是說謊者的節日。大大方方地享受說謊的快樂和被謊言欺騙的快樂。
有人稱作家為“人精”,這位患晚期肺癌的同行,怎么會聽不出或看不出大家是在騙他呢 ? 病長在他身上,即便別人能騙得了他,他的身體、他的感覺還能騙得了他嗎?
人,也許更多的是對自己撒謊。所以“人才離自己最遠”。不愿或不敢正視的事實,就寧愿相信它不是真的。
一個平時最瞧不起人或許是他最瞧不起的人,聽說他得了絕癥,到了醫院跟他和解,不慎說漏嘴,捅穿了窗戶紙。他奇跡般地開始昏迷,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是真話害了他,還是謊言害了他 ? 是被欺蒙地活著好呢,還是明白真相后死去好呢 ?
在為他治喪的日子里人們還議論幾句,不久便沒有人再去想他了。
【思維體操】
請做成語加減法
請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恰當的數字:
( 一 ) 加法
1 . ( ) 敲碎打+ ( ) 來二去= ( ) 事無成
2 . ( ) 見鐘情+ ( ) 往情深= ( ) 全齊美
3 . ( ) 風齊鳴+ ( ) 鳴驚人= ( ) 令五申
4 . ( ) 生有幸+ ( ) 呼百應= ( ) 海升平
5 . ( ) 世同堂+ ( ) 脈相承= ( ) 世其昌
6 . ( ) 子登科+ ( ) 錘定音= ( ) 出祥英
7 . ( ) 六大順+ ( ) 馬當先= ( ) 七巧會
8 . ( ) 步之才+ ( ) 舉成名= ( ) 面威風
9 . ( ) 仙過海+ ( ) 拍即合= ( ) 轉成功
10 . ( ) 天攬月+ ( ) 鼓作氣= ( ) 拿九穩
( 二 ) 減法
1 . ( ) 全十美- ( ) 發千鈞= ( ) 霄云外
2 . ( ) 鼎之言- ( ) 孔之見= ( ) 面玲瓏
3 . ( ) 方呼應- ( ) 網打盡= ( ) 零八落
4 . ( ) 竅生煙- ( ) 塌糊涂= ( ) 神無主
5 . ( ) 親不認- ( ) 無所知= ( ) 花八門
6 . ( ) 馬奔尸- ( ) 刀兩斷= ( ) 分五裂
7 . ( ) 面楚歌- ( ) 意孤行= ( ) 災八難
8 . ( ) 元及第- ( ) 塵不染= ( ) 袖清風
9 . ( ) 管齊下- ( ) 孔之見= ( ) 落千丈
10 . ( ) 毛不拔- ( ) 星半點= ( ) 濟無事
參考答案:
( 一 ) 加法: 1 . ( 零 ) + ( 一 ) = ( 一 ) 2 . ( 一 ) + ( 一 ) = ( 兩 ) 3 . ( 雙 ) + ( 一 ) = ( 三 ) 4 . ( 三 ) + ( 一 ) = ( 四 ) 5 . ( 四 ) + ( 一 ) = ( 五 ) 6 . ( 五 ) + ( 一 ) = ( 六 ) 7 . ( 六 ) + ( 一 ) = ( 七 ) 8 . ( 七 ) + ( 一 ) = ( 八 ) 9 . ( 八 ) + ( 一 ) = ( 九 ) 10 . ( 九 ) + ( 一 ) = ( 十 )
( 二 ) 減法: 1 . ( 十 ) - ( 一 ) = ( 九 ) 2 . ( 九 ) - ( 一 ) = ( 八 ) 3 . ( 八 ) - ( 一 ) = ( 七 ) 4 . ( 七 ) - ( 一 ) = ( 六 ) 5 . ( 六 ) - ( 一 ) = ( 五 ) 6 . ( 五 ) - ( 一 ) = ( 四 ) 7 . ( 四 ) - ( 一 ) = ( 三 ) 8 . ( 三 ) - ( 一 ) = ( 兩 ) 9 . ( 雙 ) - ( 一 ) = ( 一 ) 10 . ( 一 ) - ( 一 ) = ( 無 )
三、智能顯示
【心中有數】
( 一 ) 思想教育
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語言的教育,使學生掌握漢語發展知識,學習祖國悠久的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 二 ) 語文常
[1] [2] 下一頁
語言的演變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介紹古今漢語變化發展規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說明文。它把語言學,特別是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漢語史常識的講解介紹給普通讀者。文章本身既有較高的學術水準,但又考慮到讀者的接受水平,就寫得深入淺出。講課時,既要考慮到課文“深”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論框架,讓學生懂得一點語言學常識;又要考慮到課文“淺”的一面,學習作者是怎樣把抽象的、深奧的理論講得淺顯易懂的,讓學生摸到寫事理型說明文的門徑。
2.教課時注意體現以新知帶舊知,用舊知去加強對新知。理解的特點,適當聯系已學過的古漢語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聯系說明文知識,講一步把握說明文的特點。
3.采用講練相結合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復習舊知識入手,先著眼于把握整體框架,再逐層逐節消化,最后用適量的練習擴展知識面。
第一教時
1.導入 新課
。1)解題、簡介課文與作者
語言,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質是什么,有怎樣的發展變化規律,卻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難講明白。今天學的這篇文章以漢語為例,簡明扼要地講清楚了語言演變的一般規律。
《語言的演變》選自《語丈常談》,原題是《古今言殊》,包括“語言也在變”、“語匯的變化”、“語法、語音的變化”和“從文言到白話”等四個部分。選入課本時,作者刪去了第四部分,并將前三部分的小標題改為序數詞。原題也改成現在的題目。(劃線部分板書)
2.指導預習
本單元是高中階段學習的最后一組說明文。其中有事理型的,如本文和下一篇《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有事物型的,如《我國古代的車馬》。作為說明文,它們都有些共同點,現在我們把學過的說明文知識理一理。
提問:(1)什么是說明文?
(2)寫說明文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1)說明文,指介紹事物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等給人們以知識的文章。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現方法來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文章。(2)寫說明丈,第一,要注意把握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安排好說明的順序;第三,要選用合適的說明方法。
指導編寫課文的結構提綱:
把握說明文,和閱讀其他文體的文章一樣,從理清思路、編寫好提綱入手。編寫提綱,首先要理清文章脈絡,根據文章的寫作順序劃分段落層次,其次要整理和分析各個段落層次的要點,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出來。《語言的演變》這篇說明文,如前所說,是事理型說明丈,所說明的對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選擇了先總說后分說、縱橫交叉的結構方式。請大家體會上面所談到的,結合領略“預習提示”,略讀全文,編寫提綱。
3.編寫和討論全文結構提綱
在學生獨立編寫的基礎上,教師選擇1-2個樣本,讓學生抄上黑板,組織大家討論、評議、修改、訂正、補充,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提綱。(下附一份結構提綱,供參考)
一、語言“運動、發展、變化”的概況:
總(一)字義變化(二)語法變化
二、語匯的變化
I(一)消失(二)出現
分(三)外來詞的引進(四)意義的變化
三、語法、語音的變化
(一)語法變化(二)語音變化
(這是初讀課文,只求掌握梗概,不必過細,提綱也只求編到較大的層次上。)
4.講析第一部分:
(1)講析第一層(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回答問題:
體現本自然段中心觀點的是哪句話?這個觀點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學生回答,明確:“世界上萬事萬物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弊髡邚囊磺惺挛锒荚谧儎拥拇笄疤嶂型瞥稣Z言既然是一種事物就也得運動、變化、發展的結論。作者一開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論的理論基礎——辯證唯物論,并且具體解釋了什么是“演變”。
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關系怎樣?
學生回答,明確:第二句是從語言的縱向演變(歷史的發展)對中心觀點的說明。第三句是從語言的橫向演變(地區的變化)對中心觀點的說明。這兩句是為了證明中心觀點,是一些有說服力的材料
板書:
語言的變化
第三句中談到朱熹聽不懂孔子和弟子們講課用的是什么說明方法?作者為什么選中朱熹來聽孔子講話作為例子?
教師自答:這是假設說明和舉例說明并用。在一些說明文,特別是科普性說明文中,常常把假設說明與舉例說明結合起來運用。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為了說明有些恒星密度之大,先用“火柴頭那么大的一點點就抵得上十多個成年人的重量”作比方,再假設“用白金造同樣大的一個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萬分之一”,“人到了這種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來,因為它的引力是這樣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體重壓碎了”。用白金鑄星球,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但人們一看就明白,作家把抽象的數字化為具體的、易于領略的了。本文也是這樣,古今言殊,但誰也沒有聽到過古人的講話,呂叔湘舉了這個例子,人們一下子就明白了。選中了朱熹去聽孔子講話,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師,為《論語》作注,是孔子思想權威的解釋者,連他都聽不懂,說明不是對儒學的理解水平問題,而是語音、語法、詞匯問題了,這樣很有典型性。
板書 續前表
……(古今言殊) 假設說明,舉例說明
……(方言的形成)舉例說明
文章中說“語言的變化”日子長了就顯現出來,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這些揭示了語言演變的怎樣的規律?
學生回答,明確:說明語言演變是種漸變,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逐漸變化的,它有相對的穩定性。
。2)講析第二層(第二——七自然段)
默讀第二——七自然段。提示:結合思考課文后練習一。
討論練習一。學生回答,明確:①這個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說明漢語歷古至今的演變情況,有代表性。②這段文字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跟現代漢語差別很大。③在后面分類說明前,作者先舉出這個實例的好處,是能具體地較全面地說明古今漢語的差別以及漢語的演變的概貌,為后面的細說伏下一筆。
共同研讀第二———一七自然段。
教師點撥:本層次用的是舉例說明和比較說明相結合的方法。舉例說明前面已經談了,這里著重談一談比較說明。比較說明,一是要注意角度的選擇,現在看看作者是就怎樣的角度分別進行比較的?(啟發學生看筆記,明確:1.字義,2.語法。)二是要注意比什么,即求同還是求異。三是具體分析,綜合歸類,F在我們不妨重復一下作者進行分析比較的過程,看看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出示小黑板:
鄒忌 八盡 , ? 。 冠, , 曰:“我孰 城 徐 美?”其妻曰:“君美 ,徐公 能 ?”城北徐公,齊國 麗 也。忌不 …… 日,客從 來,與坐談,問 :“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君之美也!
教師點拔:上面沒有劃線的包括專名,古今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加框的,表示現代不用的。加一道線的,表示字義未變,現在不單用的。加兩道線的表示字義未變,現在使用受限制的。加三道線的表示古代字義現在已經不用的。
劃一道線的字,看看它們哪些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請舉出現代漢語中意義相同的復音詞。
從上述比較可以看出: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中許多單音詞化成了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中的一個語素)。
看劃兩道線的字,想想它們在使用上受哪些限制,請以其中一兩字為例作一些說明。
學生回答,明確:“與”古代釋為同盟者,親信(名詞),又可解釋為贊成、對付、給予、等待(動詞),還可解釋為“和、及”(連詞)同、跟、被(介詞),F在“與”主要當連詞用,在一些莊重的文體中當介詞用。
“而”字,在“現代漢語中缺少一個跟它相當的連詞,但又不得不用它,所以不少文體常常少不了它”,呂叔湘在1983年的一封信中對文章中的說法作了修正。
看劃三道線的字,想想它們的古義和今義有什么不同?試舉一兩個字來說明。
學生回答,明確:這類字的古義今多不用,現在用的大多是它們的后起義,但在一些文言詞語和成語中古義仍有留存,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鞭長莫及”,“信誓旦旦”等。
指名朗讀第六自然段。讀后提問。
用學過的古漢語知識說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個句子各屬于什么語法現象?
學生回答,明確: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疑問句代詞主語前置)②“君美甚”(補語不用結構助詞“得”)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④“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⑤不若君之美(結構助詞“之”的嵌用)。
除上面幾句外,與現代漢語語序相同的有⑥“吾與徐公孰美”。①③是古代特有的句式,②④⑤是古今差別較大的句式。
追問,從引用的這段古文看,語法上與今天相同的是多數,還是少數?
學生回答,明確:古今漢語語法不同的地方是少數,在引用文字中只有六處,嚴格講,只有五處(現代漢語述語與補語之間有時也可以不用“得”,“美甚”,可以說成“漂亮極了”“美絕了”)。
作者有沒有用像我們剛才分析時用過的哪些語法術語?為什么?
教師自答,作者考慮到讀者接受水平,把專門性的術語減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說得很明白,很恰切,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語言素養。
齊讀第七節。小結,這一節中說,“大多數的字都是現在還用的”是指現象,差別就有這么大是指本質,關鍵在于“仔細”“分析”。
差別到底有多大,請看表:
板書:
5 作業
(1)預習課文第二、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教時
1.導入 新課
從回憶上次講課的內容入手,進一步理解語言的演變的內涵。
提問:語言的演變是指哪些方面的演變?
學生回答,明確:語言包括三個要素:語音、語匯、語法。語音——外在形式,語匯——建筑材料,課文一開始就從這三方面進行說明,給讀者一個總的印象。但是說得不細,特別是沒有從理論上揭示規律性的東西。作者把細說深入地說留在第二、三部分了。
2.檢查作業 ,結合講析第二部分。
。1)討論“思考和練習二”
教師巡視,選出其中較好的一個,把答案寫到小黑板上,寫好后共同訂正、補充。
參考答案:
教師點撥:這部分仍然用分類說明,不過分類的角度和層次起了變化,這里角度是語匯變化的種種狀況,層次深入了
探究了導致變化的種種原因。
。2)為了加深印象,引導學生讀第二部分,填寫下面的表格。
漢語語匯古今變化一覽表(印發)
序號 變化情況 語匯舉例
1 舊詞消失 ?驪 騅 ???? ??雒 ?
2 新詞產生 椅 凳 桌
3 吸收外來語 葡萄、咖啡、沙發、尼古丁、卡車
4 生活變化 引起詞義變化 床、坐、鐘、肥皂
5 詞義擴大 江、河、菜
6 詞義縮小 肉、谷
7 詞義轉移 涕、信
8 詞義弱化 很、普遍
9 單音詞變多音詞 耳(朵)、眉(毛)、發(頭發)
10 單音詞換單音詞 首(頭)、口(嘴)、食(吃)
11 因忌諱引起 詞義的變化 老虎(大蟲)蛇(長蟲) 解手(大小便)
。3)這部分內容相當豐富,教師著眼于利用課文中的例子去深入領會理論,不必多加補充。只在比較難于理解的地方作一些點撥。
、僦v“舊詞消失”時,可以問一問作者為什么舉《詩經·魯頌》中“馬”的多種名稱為例?
學生回答,明確:在農業社會中,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們為了便于交流信息,給各種各樣的馬起了專名。
、谥v“詞義轉移”時,指出古今義不是并存的,而是新的意義代替;日的意義。如“交通”,古義為彼此相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今義是往來通達。
③講“詞義弱化”時,注意與“詞義縮小”比較。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由強而弱;縮小,表范圍由大變小。以“公”為例,古代用來表爵位、尊稱,現代漢語中不用或用得很少了,詞義在縮小了。再如“甚”,古代表示程度很高,有“太”、“非!钡囊馑,語氣也很強;現代漢語中說“甚美”,雖有“很”的意義,但語氣削弱多了。
、苤v“因忌諱引起的詞的變化”時,說明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便直說該事該物,就用別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說法,引起了詞的變化。
3.講析第三部分
(1)默讀第三部分。指名復述這部分的內容,教師抓住學生復述的要點隨手板書:
(2)教師點撥:①注意第一節的結論:“可是總起來看,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語匯的變化那么大。”古今漢語語法差異第一部分已經談了,這里是進一步說明,并逐漸收束。②語音不同于詞匯、語法,可以直接從文字材料中找出古今漢語的差別,它要轉個彎,從押韻、平仄和形聲字的聲旁去揣摩,證明古今發音的不同。③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押韻與今天不同,是指的古韻,榮(ong)屬東韻,“生”、“城”(eng)和“情”(ing)屬庚韻,因此作者說讀起來不押韻了。我們今天讀起來并不覺得拗口,那是因為在普通話中同在一轍——中轍。(按:轍,明清以來北方說唱文學用以押韻的韻部,比古韻寬泛。)
4.總結全文
。1)結構特點——語斷意連,環環扣緊(板書)
學生發言后,明確:本文雖然用數字把各部分隔開,但彼此仍然血脈貫穿,聯系緊密。構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一是初學本文時就提到的總分式順序;一是環扣詞語的使用。指名朗讀:第一部分開頭的一、二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讀時教師要學生們隨手標出反復出現的詞語。教師出示小黑板,請學生注意加點詞語。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里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的變化,短時間里不容易覺察,日子長了就顯出來了。
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二方面。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重復出現的詞語,前后相應,像環一樣把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來。再看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開頭是“語法方面”,第二自然段開頭兩字是“語音”和第二部分開頭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內容。
。2)寫作方法——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使用(板書)
教師講析:本文三個部分20個自然段,除1個自然段沒有舉例外,其余19個自然段,或多或少都舉了例,運用了舉例的方法。但是同中有異,同為舉例說明,有假設舉例,如朱熹聽孔子談話;有典型舉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一段;有列舉舉例,如《詩經·魯頌》的《駒》提及的十六種馬的名稱。此外,表示舉例的一些帶標志性的詞語用得富于變化,有“比如”“如”“例如”“又如”“像”“……的例子”、“……的事例”等等,使得文情多變。
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使用,如第二部分第四節,先后舉了三個例子,說“幾”、“床”、“坐”三個詞的內涵是怎樣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時,講“床”結合運用了解釋說明的方法,講“坐”結合運用了引用說明的方法。
。3)語言特點——通俗、準確、風趣(板書)
①通俗比較好理解,全文平易樸實,盡量少用專門術語,多用淺顯的實例來說理。注意適當的重復,引導讀者由初知到較深入的理解。
②準確。共同看《思考和練習三》加深對這點的體會。教師點撥:如小題“1”中“大約”是約算,是根據出土文物去零數后的折算,“大概”是推測,是從漢尺推想到戰國時的齊尺與公尺的比例。
、埏L趣。朱嘉聽孔子講話,大有侯寶林相聲《關公戰秦瓊》的味道,讓人們從荒唐中窺見真理。
5 作業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于浚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
——《戰國策·秦策三》
A 文中除人名、地名外,古今意義一致的字有 。
B.意義未變,現在不能單用的有 。
C.意義未變,但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的有 。
D.文中所用的意義現在已經不用的有 。
E.橐載的意思是 ,這種格式在古漢語語法中叫做 。
F.“蒲服”的意思是“匍匐”,因為兩者同為 ,音近而相通。
(2)閱讀下面一段話,回答文后的問題:
語言是經常在變的,語音,語義,語匯,語法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短時間內看不出,時間長了就明顯了。因此在對某一種語言進行研究時,必須明確是在研究它的現狀還是研究它的歷史①。第一個強調語言的共時研究(主要指當代)和歷時研究的區別的語言學家是瑞士的F·de索緒爾,他這個主張對后來的語言研究影響很大。可是有一點是索緒爾當時沒怎么強調而是后來的語言學家加以發揮的,那就是歷時的研究是以若干個共時的斷面研究為基礎的②。這個認識對于漢語研究待別重要,因為直到不久以前,還有很多人把“古代漢語”當做一個單純的東西來論述③。
——呂叔湘《語言和語言研究》
①語言研究有兩個方向,為什么作者要強調研究者必須明確研究方向?
、谡Z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的關系怎樣?
③怎樣理解呂叔湘所批評的“把‘古代漢語’當做一個單純的東西來論述”的傾向?
附:參考答案
(1)A.出、行、伏 B.載、晝、餌、乞、食、興 C.而、于、為 D.卒、至于、霸 E.用口袋裝 F.疊韻
。2)①語言的歷時研究著眼于縱向比較,而語言的橫向研究著眼于橫向的搜集、綜合和分析、比較。前者著眼于研究語言古今差異,后者著眼弄清某種語言的特點。
、诠矔r的語言研究為歷時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③所謂“單純的東西”就是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古漢語,既看不到它的源流,外來影響,又看不到它的發展變化。
[1]
語言的演變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語言一面是穩定的,另一面又在演變的道理。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區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一般異同點,注意語體風格,糾正書面用語中“半文不白”的現象。
3、學習本文在說明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簡練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舉例說明的方法和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的寫法。
2、難點: 古今語言的差別和漢語的演變。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課文與作者簡介:
本文為《語文常談》一書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普及性讀物,共收文章八篇,課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的小標題為“語言也在變”,“語匯的變化”,“語法、語音的變化”,“從文言到白話”。選入課本時,作者刪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標題換成了序數詞一、二、三。
呂叔湘,江蘇省丹陽縣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從事語文研究和語文教學工作。寫了不少專著,代表作是《中國文法要略》、《漢語語法論文集》、《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 語言也在變。
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個字表達?
“書”例: 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
(2)使者“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薄犊兹笘|南飛》
(3)確實“?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第一節告訴我們: 語言具有穩定性,它的變化短時期不能察覺。但是語言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的。
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筆”、“墨”、“山”、“水”、“!薄ⅰ把颉薄ⅰ疤铩、“收”、“放”、“大”、“小”“追”、“長”、“短”、“弱”等的詞義,古今大體是一致的。但就語言文字的整體來說,由于時代相隔久遠,舊事物、舊概念不斷地衰亡或改變,新事物、新概念不斷地產生發展,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便出現了很多差異。
閱讀2--7節,劃出《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段文言里與現代漢語“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字。如: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吾孰與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據劃出的詞看,哪些詞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但不能單用?
意義相同,不能單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鏡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體形 容貌 衣服 鏡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中許多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成了復音詞里的一個詞素,有的只是成語的一個成分。如“形影不離”、“糖衣炮彈”、“破鏡重圓”、“自以為是”、“信以為真”等,這是古今漢語的一大差別。
2、以“之”字為例子,結合課文說明“意義沒有改變,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漢語里使用極其頻繁,其它用法暫且不說,單就表示從屬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詞后邊的。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庇袝r附在形容詞后邊的,如“高爽之地”?墒恰爸北硎緩膶訇P系時,今天就不能說“李明之學問很好”,“美麗之校園,令人陶醉”等,因為這種說法半文半白,不規范,要把這兩句話中的“之”改為“的”,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語里,“之”仍舊保留著。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內、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條件之一、一技之長、光榮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義現代已經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在使用。
如“修”: 古時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薄对狸枠怯洝
“學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毀》
“修訂” “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馬諫議書》
上述“修”的三種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里,而且使用廣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現代漢語表示“長”卻不能單用“修 ”。
以上說的是字義的變化,其實有些是詞義的變化,有些是復合詞里詞素的變化。
請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劃出來,并譯成現代漢語。
原句: 譯文: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
(2)、我與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個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從外來。 (5)、客人從外邊來。
(6)、與坐談。 (6)、(鄒忌)跟(他)一起坐下來交談。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漢語語法比較大致也有三種情況:
(1)、文言句式在現代漢語里已經消失的。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現代漢語句式大體相似,但現代漢語句式有了改進的。
如: “賢者使(之)使賢王!(《晏子使楚》)
兼語“之”文言可省去,現代漢語除了“他請吃飯”之外,一般不省兼語,這是現代漢語比文言明確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舊保留著,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給……”、“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為固定短語形式沿用在書面語言里。
第 二 課 時
第二部分: 語匯變化的幾個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為什么古時一些常用的字,現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馬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馬在人們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馬的名稱便特別繁多。今天在人們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沒有過去那么重要,除了養馬主人對他的馬起的特殊名稱外,一般只照毛色區別。所以原來稱謂馬的一些字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了。我們學過的《勸學》(節選)里有“輿”、“蛟”、“跬”、“騏”、“驥”等詞,這些詞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現”。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出現!
如: 屬于“金”部首新出現的字: 釷、釩、鈣、鈦、鋇、銥、鐳……
屬于“氣”部首新出現的字: 氘、氚、氖、氫、氧、氬、氮……
屬于“石”部首新出現的字: 碼、泵、硅、砝碼……
又如: “四化”、“語言美”等,也是新出現的,但這些字不是單字,而是詞組。
這些字都是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產生的?梢钥隙,將來還會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實到現代漢語詞匯里來。自然,出現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過其它形式造出新詞來表達新的概念。
3、外來事物帶來了外來語。
漢語中的外來詞有意譯、音譯、部分音譯法三種。
意譯: 民主、科學、專政。
音譯: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檸檬、雪茄、巧克力、白蘭地、沙發、撲克、嗶嘰、尼龍、馬達、引擎、雷達、休克、奎寧、嗎啡、尼古丁、凡士林、邏輯、米、克、噸。
部分音譯: 啤酒、卡片、法蘭絨、道林紙、芭雷舞、摩托車、水泵。
4、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變化。
比較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1)、可燒而走也 《赤壁之戰》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頭搶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奪取
(3)、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赤壁之戰》 古: 不敬之詞 今: 偷東西的人
(4)、欲亡趙而走燕 《廉藺列傳》 古: 逃 今: 滅亡、死亡
(5)、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 勸告 今: 諷刺
(6)、勸學 《勸學》 古: 勉勵 今: 說服
(7)、使人給其食用 《馮諼客孟嘗君》 古: 供應 今: 給予
學習文言文或現代書面語某些復合詞和成語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演變。
(1)、詞義變化的一種形式是詞義擴大或者縮小。
例: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赤壁之戰》
“中國”在這里指“中原”一帶,即黃河流域,不包括長江以南,現包括臺灣省在內的三十個省市自治區,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從這一例可以看出,雖然字眼不變,但意義擴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國”,現卻指“世界”。
詞義除了擴大外,還有縮小的。
如: “臭”古時指一切氣味,現指跟“香氣”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這是詞義縮小的緣故。
又如: “金”古時指金、銀、銅、鐵。今天成了黃金的專用詞,不包括銀、銅、鐵,只有在少數情況下,還保留著古義,如“五金公司”。
(2)、詞義的轉移也是一種變化形式。
如: ①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 《馮婉貞》 古: 整裝 今: 完畢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 古: 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 為國為民獻身
許多詞盡管字形一樣,古今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它們之間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義代替了舊的意義。
(3)、詞義變化的又一種形式是詞義的弱化與強化。
如: ①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藺列傳》古: 獲得罪過 今: “得罪你了”“得罪”約相當于“抱歉”,意思輕。
、谖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藺列傳》 古: 對立今: 極深的怨恨。(重)
(4)、從變換形式上看,古代的單音詞很多成了復音詞或多音詞。(略,見前)
(5)、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同一概念時,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對》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诰硬⿲W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 古: 廣泛 今: 淵博。
這些都是語言演變的明顯標志。
總之,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由于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復雜。但是不管變化的形式怎么復雜,卻總是沿著語言的“簡”和“明”兩方面發展的。如: 過去講“病愈”用“瘳”chōu ( 病數月乃愈《獄中雜記》) ;講“兒童”用“垂髫”tiáo (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這些字既難讀又難寫,現在分別被“病愈”、“小孩”等詞代替了。
補充作業
1、寫出與下列文言詞相當的現代漢語單音詞。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飲( )
2、解釋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并說明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