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萬重山漫想教案(精選9篇)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的結構,理清本文的思路。
2.掌握本文哲理性極強的議論語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作者思路的展開。
2.難點: 本文富有哲理性的極強的語句。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圭guī ⑴古代帝王諸侯舉行禮儀時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⑵古代容量單崐位 篙gāo 用竹竿或杉木等做成的撐船的器具 欹qī傾斜 嘁嘁嚓嚓qīqī崐chāchā 象聲詞,形容細碎的說話聲音,也作嘁嘁喳喳 噬shì 咬、吞
坼chè 裂開 胯kuà 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 摶túun 盤旋 睨nì 看崐翎líng 鳥翅上和尾上的羽毛 燧suì 上古時候取火的器具 履lǚ ⑴鞋 ⑵崐腳步 ⑶履行 篳bì 柴車 矚zhǔ 注視
詞語注釋:
*連綿:(山脈、河流、雨雪等)接連不斷。
*聳峙:形容山峰聳立對峙。
*啃噬:慢慢地咬、吞。
*篳路藍縷:形容創業的艱苦。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P79注②
*摧山坼地:摧塌山脈,裂開大地。坼:裂開。P78注④
*轉瞬即逝:轉眼就過去了。
神注: 心里向往。
黯然失色:陰暗失去了色彩。
驚心動魄:形容使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 象聲詞,形容細碎的說話聲音,也作嘁嘁喳喳。
端睨:仔細看。睨:看P78注⑥
步履:行走。
矚望:⑴期待;⑵注視。
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泯滅:(形跡、印象等)消滅。
解題:
李白的七言絕句《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崐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里的“萬重山”指的是穿行長江三峽經過崐的崇山峻嶺。“漫想”指作者思路縱貫古今,產生的許許多多的聯想。他想到崐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征途有如三峽般的艱險,時代需要無數勇于開天辟地、開崐拓前進的“第一個”。他的想象力很豐富: 面對三峽奇景,他想到第一個穿過崐三峽的人,思想在廣袤的時空中飛翔,想到遠古許許多多的“第一個”。正是崐有“第一個”排除萬難,開拓道路,歷史才“昂然向前”,“第一個”就是歷崐史的首創者。作者謳歌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在新長征中發揚首創精崐神,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人們一旦面對奇景,驚嘆之余,會追根溯源,遙想當年。這是很自然的聯崐想。看長城,會想到秦始皇時代人們是怎么造長城的。同樣,過三峽,也會想崐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是怎么過三峽的。想象力如此豐富奇幻,思路如此活潑崐開闊。這與作者具有淵博的學識是分不開的。他的想象能憑據歷史推導,有根崐有據地想象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會在什么時候,用什么船只。讀萬卷書,行萬崐里路,確是思路開闊的重要條件。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二、理清總體思路:
本文將自己的意識如何流動,思路為什么由此及彼地展開都和盤托出,所崐以總體思路不難理清。只要找出下列說明思路展開的句子,就可以理清總體思崐路了。
──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是念頭跳了出崐來……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崐者九萬里”,也許還要高遠。人類的歷史,對于我本來如同遠在云天之上,不崐可端睨的飛鳥,此時忽如棲落在手指上,簡直可以數一數它的翎毛。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
思路扣住“過萬重山漫想”,以三峽的起點──夔門為起點,由萬重山的崐奇險,想到“穿過三峽的是誰”,想象他當年遇到的種種困難,追溯上去,進崐而想到遠古許許多多“第一個”,再由眼前的葛洲壩工地想到新長征需要無數崐“第一個”,時間再往未來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們也將崇敬我們的精神。最崐后以船過三峽為思路的終點,落在閱盡險峻之后的喜悅上。
三、理清局部思路舉隅:
想象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思路是怎樣展開的:
作者說: “我的思路,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思路崐由“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到“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輿論的阻力,崐再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時候會想什么”。
交通工具是物質條件,輿論則是精神方面的,這兩個方面都是客觀條件;崐“想些什么”指主觀。為什么思路從“什么時候”說起的? 因為這是一個前提。崐什么時候,決定什么物質條件。物質與精神二者,又是物質決定精神,因為用崐的是原始的獨木船才會出現輿論的阻力。而存在決定意識,正是獨木船、勸阻,崐才使他的精神顯得至剛至勇。可見,這部分的思路從條件到結果,是根據邏輯崐聯系展開的。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課文的創作意圖,以及為達此意圖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培養透過“媒質”(過三峽)而看清實質的閱讀能力。
2、領會“第一個敢為人先”的精神實質,深刻認識并領會第一個對于后者的奉獻精神及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在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揚首創精神,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2、掌握借助媒質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備課資料
作者簡介
劉征即劉國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詩人、雜文家、語文教育家,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多年從事教材編寫和教學研究工作。
2、關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關于“三峽”
①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全長193公里,最窄處僅百米左右。群山夾峙,水流湍急,風光綺麗,氣象萬千。
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記載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陰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第一課時
一、題解:
“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聽錄音,熟悉課文
詞語積累:
詞藻 連綿 聳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無恙
摧山坼地 轉瞬即逝
正音:
夔門 kuí 聳峙 zhì 攲側 qī 無恙 yàng 篙工 gāo
摶 tuán 坼 chè 燧 suì 翎 líng 端倪 nì
板書《水經注.江水》片斷,理解三峽之奇、險
三、介紹創作背景
1、本文寫于1980年12月,當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剛剛提出,很多人心里沒底,有一種求穩求實的情緒,作者憑借著自己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詩文功底寫下了這篇鼓勵大膽創新、大膽嘗試的文章。
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重大決策――今后我黨的工作重心將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 重整山河,百廢待興,對于一個搞慣了階級斗爭的國度來說,搞經濟建設我們面臨著一個前無經驗可鑒,周圍有強大壓力的嚴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還是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是閉門造車,還是改革開放,黨中央將要做出一個前無古人的大膽嘗試――勇敢向前闖,甘做第一個。
3、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團結一致向前看》,為后來“改革開放”,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設想的提出掃清了思想上、認識上的障礙。有人擔心搞市場經濟是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否定,而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經濟一旦動搖,將會危及其紅色性質,因而不少人顧慮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項決定是前無古人的決策,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第一個”。
4、1980年,黨中央為實施改革開放的宏偉策略,大膽嘗試,勇于開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處建立了獨具風格的經濟特區,模仿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組建模式,借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引發了又一次眾人關望、舉世矚目的“第一個”。
5、有人擔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國旗變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義”的大帽子。1981年6月,黨中央在《關于建國以來黨內若干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從理論上澄清并徹底解除了許多人關于“姓資姓社”的問題,又一次在馬列主義的理論發展中開了先河。
6、在對待領土完整的問題上,鄧小平在1982年初接見海外朋友時,第一次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從而為實現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平統一指明了方向。
7、正因為有了以上大無畏的“第一個”,才有了下列眾多的第一個具體嘗試和成果:
第一個土地承包制的請求
第一個私有企業的注冊
第一個外商投資的申辦
第一個下崗工人(失業)
第一個股市開業
第一個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個安樂死的申請
第一個核電站的建成投產
第一個人體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第一個載人航天飛機的成功發射
第一個割讓領土的回歸
四、分析本文的創作思路
所見―― 奇、險
第一個過三峽的人
所想――
就一篇文章來看,作者的總體思路是有起點、過程和終點的。究竟該怎樣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說明思路展開的重點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寫往昔自己對三峽景物的神往,描寫了船出夔門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聳峙。值得玩味的語句是“太陽隱去,只偶然透過青濛濛的薄霧,從高山的缺口伸出幾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發光的手臂,給峽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們的船開向哪里?是回到往古還是駛向未來?是墮入地府還是飛上仙界?我不知道。”設置了倘恍迷離的意境,引起人們的遐思。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
第3段,“面對這奇景,語言中的一切華麗辭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峽美景難以摹狀,“頭腦里一無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內容不在于寫景觀。“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圍繞這第一個人,會生發出許多新的思索,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點。
第4段,“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延展開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飛翔。那第一個,“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呢?”當時,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5、6兩節連貫、自然。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質條件寫到了當時的輿論的阻力。接下來8、9兩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時候會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由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想到無數“第一個人”,想到人類發展向前的歷史。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呼應開頭,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終點。
五、布置作業
熟悉生字、詞
結合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他想歌頌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類文字?
③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為幾層?為什么?
④這幾層中各層的內部思路是怎樣的?
⑤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
⑥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
⑦那個時候,穿過三峽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⑧第一個人穿過三峽時可能會遇到哪些阻礙?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一部分兩小段的思路。
1.學生讀第1段,畫出重點語句,說說本段內容。
明確:“小時候”和“直到今年”對應,“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機會第一次”對應。本段突出了“穿過三峽”向往已久,可貴。
2.學生讀第2節,說說分幾層意思。
明確:八句話,扣住題目“過萬重山”。分三層。
1、2句是總寫。
3、4句是具體寫。
5~8句用設問句由觀景過渡到“漫想”。
仔細揣摩3、4句,“夾江兩岸連綿起伏的高山”“聳峙云霄”的和“橫枕江面”的是遠景;“迎面撲來”的和“轉瞬即逝”的是近景。寫山之近景也是側面寫江流的狂暴、湍急。“從高山的缺口伸出幾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發光的手臂”是寫具有神奇色彩的陽光,也是寫高山聳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學生讀第3段,找出直接說明作者思路的句子。這些語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面對這奇景”“頭腦里一無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縱,意在暗示,下面的內容并不著急寫景。“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轉向寫思緒,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點。由“第一個”人串連以下幾段。
2.學生讀第4段。各句的關系是什么?
明確:前兩句一正一反,強調確有“第一個”。“后來的無數個”既強調了“第一個”開拓精神之偉大,也是下文的伏筆(見第11段)。“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延展開去。”緊承上節。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學生讀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銜接上有什么特點?作者使用資料又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寫第一個人“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
在銜接上,先寫大禹的傳說,又寫《禹貢》的文獻資料,再寫秦設置巴郡蜀郡的史實。按歷史年代先后來寫,銜接緊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獻資料,信而有據,推導出問題的答案。這顯示了作者淵博的學識。
“似乎”“大約”等詞表現了嚴謹的態度,避免了主觀武斷。
4.學生讀第6段,這一段使用什么資料?這一段內容與前一段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一段是寫第一個人“他穿過三峽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較多文字來寫南宋畫家夏圭的《巴船下峽圖》,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師有十幾個”,“巨浪狂撲”尚且“船舷攲側,生死在毫發間”,讓人“感到驚心動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時代,交通工具“也許只有原始的獨木船了。”兩相對照,用“簡直難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這么做的。”謳歌第一個穿過三峽的古人超凡的勇氣。這繪畫史上的資料不僅使本段文采鮮明,而且也顯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學識。
這一段與上一段聯系緊密,由“什么時候”推斷到那時簡陋的交通工具。
5.學生讀第7段,找出說明作者思路的語句,說說這一節同前文有什么聯系。
明確:“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個”之前的許多個人,有“折回的”、有“遇險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議論甚至阻撓。“然而”“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微微一笑,還是登上了獨木船。”栩栩如生,展現了他的從容、堅毅,謳歌了他的自信和決心。
前幾段是寫“第一個”所面臨的物質條件的困難,這一段寫輿論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礙,面對這兩方面的困難,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剛至勇的精神。
6.學生讀8、9兩段,回答問題。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幾個“他不知道,也沒有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語句是哪幾句?
④這一段與前幾段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第8段是過渡段。由“第一個”人的行動寫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沒有想”。值得認真思考。“不知道”是因為“那時候,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是極有限的”,“不知道”決不是說他對面前的艱險一無所知,而只是在強調他知道那接踵而來的艱險是難以預料的。“也沒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為他只憑意氣去瞎闖、蠻干,“沒有想”只是意在強調他明知有險阻,卻義無反顧,置之度外,決不為困難所嚇倒,決不會畏首畏尾,顧慮重重。讀第四個“如果遇險”,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確。
本段中最重要的話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點,獨木船開動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執著追求,就是要“走出來”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發展。
本文寫于1980年12月,我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開過,國家政治。經濟正面臨重大的轉折。回顧這段歷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國家的巨變,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家與時代同步的脈搏。
這一段與前幾段內在聯系合乎邏輯,是由客觀條件寫到主觀精神,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3段)。
學生讀10~13段回答問題: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語句,說說這三段的內在聯系。
明確:“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而飛向更加博大的時空。
第10段由“望著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峽的形成,使用了科學史料。由“無窮無盡”的源頭,“無止無休”的流動和“不盈不溢”的去處,想到“洋洋東去”的江水,“逝者如斯”。進而想到了“人類的歷史”,“此時忽如棲落在手指上,簡直可以數一數它的翎毛。”清清楚楚盡在眼前。此種濃縮歷史于筆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無突兀之感。
第11段遙想兩三百萬年以前人類的出現,用了三個“第一個”,回顧了人類的進化和發展,“他們越過了人類兒童時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峽”,“于是,歷史昂然向前”,這一句應看作是文中飽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艱險的”,歷史在前進中不免有挫折……四種情況,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談者……六種態度:他們不是歷史的脊梁,絆不住歷史的腳步。這一段是從反面說,歷史向前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可以與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遙相呼應,蘊含深遠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想到宏觀的人類歷史,揭示規律,蘊含哲理,文采生動。
[1] [2] 下一頁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
3、培養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三峽,是我國名山大川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她那神奇險峻的景物,令無數英雄競折腰。李白曾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表達喜悅之情:毛澤東用“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樣生動的筆法贊美社會主義的杰出成就。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劉征的《過萬重山漫想》來揭開三峽神秘的面紗,領略那奇美的景觀。(有條件可看教學錄象)
二、明確教學目標 [投影]
1、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
3、培養想象能力
三、簡介三峽:(結合書本前面的一幅圖)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 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被譽為山水畫廊,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四、提出問題: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對如此壯觀景象,你會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⑵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⑶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興亡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⑹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⑺面對洶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開辟者是誰?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是誰 ?
五、題解:
漫想指隨意不受約束地暢想。題目的意思是穿過三峽,掠過萬重山時的隨意的想象。
六、理清作者的思維流程: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作者交代思維流程的句子以及“漫想”的內容,看看作者是否真的是“漫”想?
2、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討論--發言 。
3、完成下表:
《過萬重山漫想》思維流程
七、作者為什么要“漫想”這些內容?想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1、請集體誦讀11-12節。
2、學生回答:謳歌開拓者,謳歌知難而進的開拓精神(創新精神)。
八、品味語言特點:
1、這篇文章,不僅想象新奇,發人之未發,寓意深刻,而且語言簡潔流暢。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九節,說說該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
A:運用設問加排比的手法。
B:緊扣“漫想”,用設問,內容決定形式;為表現“第一個人”的義無返顧,用排比增強氣勢,仍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九、培養想象能力
1、面對三峽雄奇險峻的景色,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作者激動不已,思緒萬千。但作者并未落入俗套,陶醉于眼前的景色,而是展開深沉的思考:由自己穿過三峽,聯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進而聯想到很多“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最后感悟出“難于計數”中的一部分,你能再舉出一些例子嗎?從這些例子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發?
2、明確:(請同學討論回答)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趙武王的“胡服騎射”
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
愛迪生發明電燈
瓦特發明蒸氣機
萊特兄第飛上藍天
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
第一個舉起奧運圣火的人
第一個手拉提彈鋼琴的人
……
十、回顧教學目標 。
十一、作業 :課后練習二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4
一、教學要求:
(一)引導學生理清課文所體現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樣“達到這條路的終點”。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中心意思。作者謳歌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揚首創精神,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三)聯系思路理解語句的含義和作用,為揣摩語言、概括要點、篩選信息、分析文意和質疑解難打下基礎。
二、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從作者的思路中領悟怎樣使思維條理化。
三、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課型:自讀課
五、教學方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
六、教學時數:一課時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啟發學生體會標題的含義。“過萬重山漫想”是偏正結構的短語,中心詞是“漫想”。請學生談對標題含義的理解。
明確:“過萬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峽時的經歷。“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馳騁想象,思路開闊。我們從標題可以悟出本文的內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見和聞。這個理解可作為閱讀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鑰匙。
(二)學生閱讀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語句,說出全文總體可分幾個部分。
明確:第一部分(1、2段)實寫過萬重山。
第二部分(3~9段)“漫想”的起點——由三峽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
第三部分(10~12段)“漫想”之二——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想到遠古,想到人類歷史。
第四部分(13~16段)“漫想”之三——由歷史回到現實,又想到未來。
第五部分(17.18段)“漫想”的終點——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三)分析第一部分兩小段的思路。
1.學生讀第1段,畫出重點語句,說說本段內容。
明確:“小時候”和“直到今年”對應,“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機會第一次”對應。本段突出了“穿過三峽”向往已久,可貴。
2.學生讀第2節,說說分幾層意思。
明確:八句話,扣住題目“過萬重山”。分三層。1、2句是總寫。3、4句是具體寫。5~8句用設問句由觀景過渡到“漫想”。仔細揣摩3、4句,“夾江兩岸連綿起伏的高山”“聳峙云霄”的和“橫枕江面”的是遠景;“迎面撲來”的和“轉瞬即逝”的是近景。寫山之近景也是側面寫江流的狂暴、湍急。“從高山的缺口伸出幾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發光的手臂”是寫具有神奇色彩的陽光,也是寫高山聳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四)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學生讀第3段,找出直接說明作者思路的句子。這些語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面對這奇景”“頭腦里一無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縱,意在暗示,下面的內容并不著急寫景。“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轉向寫思緒,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點。由“第一個”人串連以下幾段。
2.學生讀第4段。各句的關系是什么?
明確:前兩句一正一反,強調確有“第一個”。“后來的無數個”既強調了“第一個”開拓精神之偉大,也是下文的伏筆(見第11段)。“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延展開去。”緊承上節。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學生讀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銜接上有什么特點?作者使用資料又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寫第一個人“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
在銜接上,先寫大禹的傳說,又寫《禹貢》的文獻資料,再寫秦設置巴郡蜀郡的史實。按歷史年代先后來寫,銜接緊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獻資料,信而有據,推導出問題的答案。這顯示了作者淵博的學識。
“似乎”“大約”等詞表現了嚴謹的態度,避免了主觀武斷。
4.學生讀第6段,這一段使用什么資料?這一段內容與前一段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一段是寫第一個人“他穿過三峽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較多文字來寫南宋畫家夏圭的《巴船下峽圖》,是“木船”,“大得很”,“籬工舵師有十幾個”,“巨浪狂撲”尚且“船舷鼓側,生死在毫發間”,讓人“感到驚心動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時代,交通工具“也許只有原始的獨木船了。”兩相對照,用“簡直難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這么做的。”謳歌第一個穿過三峽的古人超凡的勇氣。這繪畫史上的資料不僅使本段文采鮮明,而且也顯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學識。
這一段與上一段聯系緊密,由“什么時候”推斷到那時簡陋的交通工具。
5.學生讀第7段,找出說明作者思路的語句,說說這一節同前文有什么聯系。
明確:“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個”之前的許多個人,有“折回的”、有“遇險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議論甚至阻撓。“然而”“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微微一笑,還是登上了獨木船。”栩栩如生,展現了他的從容、堅毅,謳歌了他的自信和決心。
前幾段是寫“第一個”所面臨的物質條件的困難,這一段寫輿論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礙,面對這兩方面的困難,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剛至勇的精神。
6.學生讀8、9兩段,回答問題。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幾個“他不知道,也沒有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語句是哪幾句?
④這一段與前幾段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第8段是過渡段。由“第一個”人的行動寫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沒有想”。值得認真思考。“不知道”是因為“那時候,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是極有限的”,“不知道”決不是說他對面前的艱險一無所知,而只是在強調他知道那接踵而來的艱險是難以預料的。“也沒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為他只憑意氣去瞎闖、蠻干,“沒有想”只是意在強調他明知有險阻,卻義無反顧,置之度外,決不為困難所嚇倒,決不會畏首畏尾,顧慮重重。讀第四個“如果遇險”,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確。
本段中最重要的話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點,獨木船開動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執著追求,就是要“走出來”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發展。本文寫于1980年12月,我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開過,國家政治。經濟正面臨重大的轉折。回顧這段歷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國家的的是誰?”轉向寫思緒,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點。由“第一個”人串連以下幾段。
本段中最重要的話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點,獨木船開動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執著追求,就是要“走出來”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發展。本文寫于1980年12月,我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開過,國家政治。經濟正面臨重大的轉折。回顧這段歷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國家的巨變,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家與時代同步的脈搏。
這一段與前幾段內在聯系合乎邏輯,是由客觀條件寫到主觀精神,珠聯壁合,相得益彰。
(五)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2段)。
學生讀10~12段回答問題: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語句,說說這三段的內在聯系。
明確:“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而飛向更加博大的時空。
第10段由“望著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峽的形成,使用了科學史料。由“無窮無盡”的源頭,“無止無休”的流動和“不盈不溢”的去處,想到“洋洋東去”的江水,“逝者如斯”。進而想到了“人類的歷史”,“此時忽如棲落在手指上,簡直可以數一數它的翎毛。”清清楚楚盡在眼前。此種濃縮歷史于筆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無突兀之感。
第11段遙想兩三百萬年以前人類的出現,用了三個“第一個”,回顧了人類的進化和發展,“他們越過了人類兒童時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峽”,“于是,歷史昂然向前”,這一句應看作文中飽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艱險的”,歷史在前進中不免有挫折……四種情況,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談者……六種態度:他們不是歷史的脊梁,絆不住歷史的腳步。這一段是從反面說,歷史向前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可以與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遙相呼應,蘊含深遠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想到宏觀的人類歷史,揭示規律,蘊含哲理,文采生動。
(六)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3~16段)。
學生讀13~16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語句,說說這一部分與前面一部分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13段由遙想人類發展史回到眼前的葛洲壩工地,“一派熱火朝天”。
14段由葛洲壩聯想到更多的“葛洲壩”,更多的新的“三峽”,更有千萬未來的“三峽”。想到無數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正在向著當今和未來的無數新的“三峽”進軍。
15段堅定不移地肯定,我們必勝。
16段暢想千百年后,那時人們會崇敬今人的創業精神。而作者的文章,未來的人會評價“這個人,沒有說謊。”風趣、雋永。
這一部分由人類歷史又想到當今和未來,文章的思想內容進一步明確和得到深化。
(七)分析文章第五部分(17、18段)。
1.學生讀17、18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語句,說說對本部分內容的理解。
明確:17段“江水滔滔,一瀉千里,向東流去”“天漸漸開闊,地漸漸平曠”語意雙關,(可與14段“抖撣昨日的惡夢,矚望明日的晨光”相呼應)境界開闊,令人心曠神怡,意氣風發。
18段“船已經穿過三峽”與題目“過萬重山”呼應。“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作者思路的終點。
2.重讀全篇回答問題: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的喜悅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悅又是什么?
明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的是勝利的喜悅,他為戰勝艱難險阻,第一次開拓三峽通道而自豪而喜悅。
他未曾感到的喜悅是,作者今天暢游三峽,觀賞三峽奇景的喜悅,目睹當今建設宏圖的喜悅和暢想美好燦爛未來的喜悅。
(八)學生歸納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確:作者穿行三峽過萬重山的時候,他想到當年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想到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征途,有如三峽一般艱險,時代需要無數開天辟地、開拓前進的“第一個”。“第一個”,就是歷史的首創者。作者謳歌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在四化建設中發揚首創精神,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九)布置作業 :
1、解釋詞語:連綿 聳峙 啃噬 摧山坼地 無恙
2、圍繞“第一個”,寫一段富有想象的文字。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5
教學指導思想:語文理性化閱讀教學實驗
教學要點:
1.通過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分析文章思路。
2.通過片斷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分析文章的語句,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難點 :自讀分析文章思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整體閱讀與局部閱讀相結合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重慶市當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對,是三峽移民。三峽移民反映出我國四化建設步伐在迅速加快,也反映出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那么,最初政府三峽的人是誰呢?我們讀了劉征《過萬重山漫想》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預習診斷練習:(補充練習1、2、3題)
三.聽朗讀錄音,用圓點“·”標出自己容易讀錯的字,并注明拼音;用波紋線“~~~~”畫出過渡語句;用橫線“——”標出能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句。
附錄:.整體閱讀方略(閱讀要領)
1.把握中心主旨
中心主旨代表著文章的整體意義,統率、貫穿全篇,覆蓋文中全部事實,滲透到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詞中去。是思路總的依據和起點。把握了主旨對文章建構的原由、各個局部的思想意義、語言的藝術特色、文章的表現手法都會發生敏感。把握了主旨也就找到了解決閱讀中各種難題的門徑。文章的主旨往往是用中心句、關鍵句揭示的。為了強調主旨,中心句常常居于顯著位置,或標題顯意,或開宗明義,或卒章顯志,或以特殊文段出現。
2.理清文脈
文脈,即文章的脈絡,是作者思路的軌跡。文脈體現為語脈,語脈指上下文中意義相關的話語相互照應、連接的語言組合標志。這些標志包括表示或強調同一句話、主題的重復語、同義詞、指代語,表示順序的時間詞、方位詞、序數詞、表示邏輯的關聯詞,作者提示某一內容的插入語等等。文脈是思路的外部標志,把握它有助于理清思路。
3.弄清順序
作者的思路要定性為文章的結構,首先要解決材料的安排問題。安排、組織材料要“言之有序”、有序體現了思路的條理性、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順序,記敘文通常有時間推移、空間變換、時空交叉、思想感情變化、邏輯等五種順序。弄清了順序,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因為文章順序,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現。
4.列出綱目,圖示文章思路
圖示文章思路,有助于進一步分析領悟文章內容,可以借此進一步體會作者選材、用材及運用語言的特點。
四.整體閱讀,理清文章思路。
問1:《過萬重山漫想》中“萬重山”指什么地方?你能說說這種稱說的來歷嗎?
答:“萬重山”指三峽。典故源于李白《朝發白帝》:“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問2:本文中有很多語句是體現作者聯想展開的,請問是哪些句子?
答:①“就在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②“于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這些句子的出現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產生了飛越。
問3:作者開頭何以強調“第一次穿過三峽”呢?
答:一方面為后文寫過萬重山時的一連串疑問張目,另一方面為引出“第一個”設伏,使聯想得以自然展開。
問4:第二段寫過萬重山時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險”的特點。這為后面的聯想準備了感受基礎。
問5:第二段中連續三問,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理?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現了“我”內心淡淡的畏懼、憂慮,為寫第一個穿過三峽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襯托。
問6:“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這個念頭當真是“在原始狀態的空白中”跳出來的嗎?
答:不是,這正是作者構思的奇妙之處。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樣用“華麗辭藻”去描寫三峽奇景自會“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徑以免落下“笑柄”。當然作者這樣說,是為了表現寫三峽文章之多,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頭緒。
問7:作者神思第一次飛越,聯想到哪些事情?你認為哪一句話體現了全文的思路方向?
答:聯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時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膽識和想法;“沒有第一個,便不會有后來的無數個”體現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題升華的思路發展方向。
問8:“我憑舷眺望,望著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飛越,又聯想到什么?
答:聯想到更多的“第一個”: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等,難以數計的第一個穿過“三峽”開拓道路的人。
問9:“三峽”何以加上了引號?
答:此時的“三峽”已經不再是實際上的“三峽”了,而是代表了艱難的社會生活歷程。
問10:作者跨越時空,神思又一次飛越,又聯想到了什么?
答:聯想到了千百年后人們對現代人勇于創造的首創精神的崇敬。繼將“三峽”抽象化后,又將“第一個”抽象化,就是說,我們現代人的創造在后來人看來也可能是“第一個”。
問11:文尾的“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各是什么樣的喜悅?
答:“曾經感到的”喜悅是指經歷艱險,擴大了生活的世界所獲得的喜悅;“未曾感到的喜悅”指新時代的人們發揚首創精神贏得千百年后人們的崇敬的喜悅。
問12:作者實際上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理?
答:是告訴我們闖過艱險的征途就有勝利的喜悅這一深刻的哲理。
問13:通觀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點?
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筆,寫景物的“艱險”,中間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連,最后落筆于“喜悅”。游蹤在動,神思也在動,首尾呼應,情感升華。“景”與“情”兩條線索同時貫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
四.局部閱讀,理清思路:(以11段為例)
問1:“我憑舷眺望,望著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
答:一是點明游蹤,而是引起聯想。
問2:作者引三峽來歷的資料起何作用?
答:借以贊美自然之力的強大。
問3:“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一句起何作用?
答:引出后文對人類力量的偉大的贊美。
問4:本段可以分幾層?試概括各層的層意?
答:①句為一層,點明游蹤,引出聯想。②—⑥句為一層,贊美自然之力的強大。⑦—⑨句為一層,贊美人類的力量的偉大。
問5:試用一句話概括本段大意。
答:本段通過贊美自然之力引出對人類力量的贊美。
五.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第一個”,請圍繞“第一個”,寫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字書在300字以內。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理清作者思路,領會文章主旨;
2.學習用聯想、想象拓寬寫作思路,活躍思維,培養創造力;
3.學習文中謳歌的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勇當“第一個”。
教學設想
以作者的聯想與想象、首創精神為重點,以開發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為難點,以思路為點撥教學的“引爆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式點撥
1.文題“過萬重山漫想”與作品內容有何聯系?
提示:a文題揭示了寫作內容,同時也交代了緣起。
b.萬重山:萬重群山。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文題中關鍵詞語是什么?
提示:“漫想”。漫:本義不受約束,隨便。作者這里所想是否散漫無約束?(埋下伏筆,第三步解答)。想:游覽中所感所想。
(二)研究性、鑒賞性點撥
1.船過夔門后面對浩瀚的時空,作者是怎樣開始打開想象之門、展開聯想的翅膀的?
找出第一段中與文章思路有關的關鍵詞語、句子:……第一次穿過三峽……
第二段中概括景物特點:“落”“狹小”“狂暴”“神奇”——險、奇
面對景物,作者心理活動是什么?作者觸景生情,“頭腦里一無所有”,“……空白,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是誰?”這種以設問|、疑問的方式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我們應該學習。
2.這種漫想是一種什么類型的聯想?
提示:相關聯想。(由三峽想到與之相關的人和事)
3.作者接下來又連續四次進行了聯想,分別是什么?這些引出想象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
提示:第一個人穿過三峽的時間、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所遇的外界輿論阻力,當時的心理活動如何?
都使用了由疑問引出想象的方法。
4.在這之后,作者的思路是怎樣宕開的?
提示: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聯想到歷史前進過程中的許許多多的“第一個”: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至此文章思路再一次宕開,進入一個更寬更闊的境地。
5.作者的思路之波是不是一直發往過去?
提示:不是,“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表明漫想由古入今,引出葛洲壩工地。而且又向未來發射,“千百年后”,“他們會崇敬我們的精神”,放眼未來看今天:“今天是對過去的超越,而未來又是對今天的超越。”
6.文章是怎樣收尾的?收尾寫景有什么特殊作用?
提示:運用記敘和抒情的筆觸收束全文,抒發穿過三峽時精神上的喜悅。點撥學生抓關鍵詞語:“天漸漸開闊,地漸漸平曠。”
這種景物描寫的作用:與文章開頭第二段呼應;淺層次描寫作者穿過三峽后所見到的景物,實則深層次象征人生事業途中穿過“三峽”后所達到的開闊、平曠的境界與胸襟;自由飛翔的沙鷗襯托作者喜悅的心情。
(三)反饋性點撥
1.這篇文章之“想”過于散、漫,沒有一根紅線貫穿統一它,對此同學們是如何認識的?
提示:“漫”而不散,一根紅線即“一種精神”“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
2.主旨總結:
提示:可抓住關鍵詞語、句子、段落:“抖掉昨天的惡夢”“在新長征中”“行程是艱險的,……絆不住歷史的腳步”。及寫作時間:文末“1980年12月”,得出如下結論:作者借過萬重山所想,大力謳歌、倡導首創精神,謳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鼓勵人們勇于做改革開放事業的“第一個”,從而使改革開放事業“天漸漸開闊,地漸漸平曠”。
(四)遷移性點撥
結合本文,完成口頭作文《我對著長江沉思》,實現知識遷移,學以致用。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認知過度句、段及文中豐富的聯想,從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結合思路,深入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
3.學習我們祖先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貫通、語言連貫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中意義含蓄的句子。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自讀指導]
一、導語 (同時出示投影《三峽》圖)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江河,聳峙的山巒,給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筆意與靈感!酈道元說:“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陰天蔽日”,李白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么作家劉征過三峽時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過萬重山漫想》。
二、解題
提問:從課題來看,本文時一篇散文,誰能解釋一下“漫想”呢?
明確:“漫想”從字面上理解時“不受約束地想”“隨便地想”之意,但是從課題來看,它不等于“亂想”“瞎想”。它受著“過萬重山”的限制,是作者過萬重山時,超越時空的遐想。
三、把握課題思路,整體理解內容
1.放錄音。
2.學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開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時候中斷“漫想”,拉回現實的?
明確:帶著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過三峽時,看到了狂暴的江流,連綿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處伸出幾道光束所營造的神氣境界。面對奇景,作者神經受到強烈的觸動。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頭腦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時,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開始了對三峽的“漫想”。直到船過三峽,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馬,回到了現實。
3.學生通覽全文,找出文中說明作者產生聯想的句子。
明確:(1)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2)于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4.學生通讀全文,畫出“漫想”內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全文思路緊扣課題,以船出夔門為起點,由萬重山(三峽)的奇險,先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再“延展”到“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絕然不是第一個”。甚至他會“想些什么呢?”;接著“思想向著更遙遠空間和時間飛去”,想到歷史上的無數第一個;再接著時間再往未來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們也將崇敬我們的精神;最后以穿過三峽為思路起點,落在閱盡險峻之后的喜悅上,結束了“漫想”。
5.學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關于“三峽”以及與“三峽”有關的內容,主要想說明什么?
明確:通過“漫想”,作者想要謳歌知難而進心無旁念,敢于冒險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發揚首創精神,在未來事業中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四、訓練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所面臨的困難之間有什么聯系?可否將內容打亂?為什么?
明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困難。第一是物質方面,先推斷第一次穿過三峽的時間,由此推斷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簡陋的獨木舟。第二是輿論方面的,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面臨形形色色的輿論阻力。第三是知識方面,由于認識的局限,存在極大的盲目性,因而帶有極大的冒險性。這幾個問題之間,是一種由淺入深的關系,順序不可調換。這樣安排更能體現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不畏艱險,奮然前行的執著意念。
2.學生討論:文章第11段中的一組問句之間有什么聯系?與文章的總體思路有什么聯系?
明確:“這江水是在什么時候鑿開三峽的呢?它的源頭為什么總是無窮無盡,它的流動為什么總是無止無休,它的去處為什么總是不盈不溢呢?”這兩個句子說明了自然的神秘與偉大,而“當它以摧山坼地之力鑿開三峽洋洋東去之時,可曾想到后來竟變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騎么?”一句則說明了人類戰勝自然的無窮力量。這樣寫是因為作者的思想將要“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漫想”到人類歷史無數個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所以說本段的思路與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脈相通的。
五、結合文意體會幾個關鍵句的妙處
1.解讀下列文字:“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許還要高遠。人類的歷史,對于我本來如同遠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飛鳥,此時忽如棲落在手指上,簡直可以數一數它的翎毛。
明確:首先這兩句表達很形象,第一句借用《莊子》中的話來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動,范圍極為高遠。第二句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歷史”比作具體的“飛鳥”,生動傳神。其次,從思路上轉入對 人類更多“第一個”的“漫想”,順暢自然。
2.解讀文章第12段中的兩個“三峽”。
明確:本段中的“三峽”都加上引號,表示一種特殊的含義。表明此處的“三峽”不是實際中的長江三峽,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歷史發展中的那種“阻礙”,是人們已經跨越各個領域的高峰,“三峽”已成為一種“象征”。作者的“漫想”從實在的三峽跳到了抽象的三峽,意境由此變得開闊、深邃。
3.解讀“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得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明確:這里的“喜悅”是作者閱盡艱險的喜悅,是領悟無數個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三峽”精神的喜悅。從全文思路看,這句話是思路的終點,自然帶有總結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峽的感受。這兩種喜悅,一是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曾經”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經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經歷過的,那就是穿過三峽的勝利和喜悅,即與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領略無限風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經歷的,即古人未曾經歷的今人所從事的偉大事業所帶來的喜悅。
六、小結
當作者穿行三峽過萬重山的時候,面對奇景,展開“漫想”。憑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他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思緒在廣袤的時空中飛翔,想到遠古許許多多的“第一個”。正是“第一個”排除萬難,開拓道路,歷史才“昂然向前”。熱情謳歌了知難而進、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發揚首創精神,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進我們的生活,如“信息”“網絡”“生物技術”一無不像“三峽”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具有勇于開拓進取的“三峽精神”,用它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去開拓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更大領域。
七、布置作業
1.比較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2.以“讀《過萬重山漫想》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
過 夔門 船過三峽
萬
重 兩岸 第一個過三峽的人
山 無數個第一人 回到
漫 聯想 千百年后人們崇敬 眼前
想 我們的精神
奇景 (喜悅)
(艱險)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習題。
家教
兒子生日,她打算讓兒子高興一回,帶他到公園去玩一天,再給他買一個玩具火箭,兌現自己的諾言。
公園里添了很多設施,她現在才知道。碰碰車、飛車、電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媽媽,我要坐碰碰車。”明明扯著她。
“明明,等等!”她看見車子碰得很厲害,有點擔心,要是狠勁一撞,人被摔出來呢!而且震動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報上一則消息:英國有個男孩聽音樂得了腦震蕩。
她就把這些跟兒子說。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邊,見許多電子艇在湖面極快地飛掠,她很驚嘆,卻又為船上的人擔心。
明明說:“我要坐飛船,媽媽。”
她嚇了一跳,說:“不行!”接著便扳著指頭數出幾種發生事故的可能來,說的時候繪聲繪色,聲音越來越嚴厲。
明明聽得很認真,聽到后來,[乙]。
她牽著孩子遠遠地指著籠中地動物,要孩子千萬不可走近去看,并講此蛇呀狼呀等惡毒地故事,又告訴兒子小心提防。
出公園的時候,她問:“明明今天玩得高興嗎?”
孩子沒有回答,臉上有點癡相。看著街上的人流車流,[丙]。
她很生氣,這孩子怎么這樣一副傻樣,早上來時可不是這樣的。她說:“走!明明!媽媽帶你買玩具火箭。你不是長大了要當宇航員嗎?”
“媽媽!我……我不要……”明明說,“我不要上天,上天會摔下來的。”她看著孩子,呆呆地在門口站了很久。
后來她走了,嘴里說著:“兒子……唉!”
(胡冬梅《家教》)
下面三個短語時分別從[甲]、[乙]、[丙]三處摘出來的,將它們回歸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點頭。②目光里透著疑懼和驚恐。③雖然目光留戀,但是還是跟著媽媽離開了。
甲處填____________,乙處填_______________,丙處填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①②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總體思路、局部思路);
2、體會文章的主旨;
3、理解重點句段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最后一段的含義。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設計:
有人說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而三峽就是這條長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來,它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留下了不少關于三峽的文字,其中就有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師生齊背)“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是詩人被貶官后又被調回京城時的愉快心情的寫照。那么,現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劉征同志在經過三峽后,又給我們留下什么樣的文字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過萬重山漫想》(板書)
二、解題
“萬重山”就是三峽,(可提問)體現三峽山勢險峻,萬山重重的特點。漫想就是隨意的,不受約束的暢想。“過萬重山漫想”就是作者過三峽時而產生的,超越時空的暢想。學習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體會文章的主旨。
三、理清思路:
現在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文章,完成兩個任務:
1、課文中找出寫作者游蹤的句子。
2、課文中找出標志作者漫想展開的句子。
明確:(1)船出夔門     憑舷眺望(船行峽中)      船過三峽
(2)“頭腦里一無所有┉┉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
    “我的思緒,如同┉┉┉延展開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千百年后,假如┉┉”
提問:漫想的具體內容又是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明確:
時間
                      工具
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    所聽
所想
歷史上無數個“第一個”
千百年后的人們對我們的精神的態度
小結:從全文看,本文思路扣住“過萬重山漫想”,以三峽的起點——夔門為起點,由三峽的齊險展開想象,先想到“第一個過三峽的是誰”;圍繞第一個過三峽展開,想到“他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使用什么工具”以及他啟程是的“所聽”“所想”,接著“思想向著更遙遠空間和時間飛去”,想到歷史上無數第一個;再接著時間往未來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們也將崇敬我們的精神最后以船過三峽為起點。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四、領會文章的主旨。
(一) 提問:第一個過三峽的人會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難?他又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的?
明確(1)物質方面    精神(輿論)方面     知識方面
學生回答(2)“他微微一笑,還是登上了獨木船”
“他用竹篙一點,獨木船開動了”
“他不知道,也沒有想。”
(二)閱讀第九段
第九段共出現四次的“他不知道,也沒有想。”下面我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九段,其他同學思考兩個問題:
(1)“他不知道,也沒有想。”的是什么?
(2)他為什么“不知道,也沒有想。”?
明確:(1)前路有多長、多險       以及自己的遭遇。
(2)“不知道”是因為先民對自然的認識還極其有限
    “也沒有想”就是“不去想”,表現了他不畏艱險,知難而進的大無畏精神。
(三)作者為什么還要進而想到遠古許許多多的“第一個”?
還要想到千百年后人們對我們精神的崇敬?
明確:正因為有了許許多多的“第一個”,人類才能不斷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不斷去開拓,使“歷史昂然向前”。這里,作者拓展開來,由謳歌“第一個過三峽的人”進而謳歌無數具有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的人,使主題得到了升華。
想象后人對我們精神的崇敬,也正是闡明了這種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小結:綜合上面的解讀,我們可以出:作者的“漫想”之所以扣住“第一個”展開,主旨非常明確,那就是,謳歌無數具有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義
文章最后,作者寫道“船已經穿過三峽,我感到了穿過三峽的人……”對這句話,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曾經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悅是什么呢?
曾經感到的喜悅:是一種勝利的喜悅。是戰勝艱難險阻,破天荒第一次開辟三峽通道后的一種自豪。
未曾感到的喜悅:是后人三峽觀賞美景的喜悅,以及有此領悟到“闖過艱險的征途就有勝利的喜悅”的哲理的喜悅。
“我”感到了“勝利的喜悅”以及“觀賞美景”的喜悅。以及領悟到“闖過艱險的征途就有勝利的喜悅”這一哲理的喜悅。換句話說,作者既體驗到首創者的勝利的喜悅,也感到首創者給后人創造的幸福的喜悅。
總結:由此可知,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謳歌具有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發揚首創精神,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六、布置作業
1、閱讀《讀本》中的《訪沈園》《北平的四季》。
2、完成課后練習二。
3、預習下一課
[1]
過萬重山漫想教案 篇9
[教學目的及要求]
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蘊涵的哲理
體會聯想和想象在擴展思路,溝連上下問中所起的作用
學習知難而上,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教學設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
讓學生充分接觸課文,充分思考,發表見解。
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落實有關理清思路的學習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教學節數: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引入新課.
美麗的景色總是讓人神思飛越,神采飛揚.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三峽的原因.那么,劉征面對三峽,又有什么感受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過萬重山漫想>
二.解題
漫想:是隨意,不受拘束的暢想.
文體特點:寫景抒情散文
三.閱讀全文,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