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教案(通用3篇)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深入領會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借以領會言語的技巧。
2.深入領會文章中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勢如破竹的風格。
教學重點:目的1。
教學難點 :目的2。
教學過程 :
1.導入 新課。
相信我們同學都還記得,在1997年7月1日,莊嚴的五星紅旗伴隨著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回歸了。時至今日,香港依然是如此的美麗、繁榮和穩定。這與小平同志當初的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決策是分不開的。他是當之無愧的香港回歸這一千秋功業的奠基者和開拓人。今天我們就學習鄧小平同志在1982年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談話《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這是一篇經典性的講話。這些話句句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當時撒切爾夫人還威脅說,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小平同志毫不含糊地回應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
2.研討新課。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鄧小平同志以簡馭繁,一開始就抓住了三個關鍵性的問題,主權問題、管理方式問題和過渡期間問題。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有關主權部分內容,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我們的基本立場。
明確:主權問題,不容談判。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有關管理方式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我們的基本立場。
明確:一國兩制。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有關過渡期間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我們的基本立場。
明確:平穩過渡。
3.分析語言。
這篇文章明白如話,如果滿足于表層意思,那真是一讀就懂。我們不能滿足于淺表的理解,應該深入研究探討。那么復雜的問題,鄧小平抓住三個關鍵問題,每個問題都用不多的幾句話就說得非常透徹,只有深入領會,才能對鄧小平博大的思想、高超的智慧領略一二。所以不能淺嘗輒止。
請同學們研究課后練習一中句子的深層含義。
(1).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明確:今天有中國政府決不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決不是李鴻章,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中國決不是軟弱可欺的,決不搞屈辱外交,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英國政府應該認識這一點,不要存在絲毫幻想,不要打錯了算盤。
(2).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明確:英國政府應該認識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是英國對世界的侵略和掠奪,是英國歷史的恥辱,決不是光彩的,英國政府應該認識到殖民統治的罪惡,只有徹底結束殖民統治時代,才能徹底改變英國的國際形象。
(1)和(2)兩個句子,對自己,從反面說,言辭不怕難聽,可以最充分地表明自己鐵定的立場和決心。對英方,從正面說,沒有絲毫刺激對方的言辭。
(3).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明確:如果出現大的波動,動源只能來自英國政府的不合作態度,英國政府不要一面制造混亂,一面用混亂來對中國施加壓力。
(4).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明確:中國政府不怕英國政府采取敵對態度,不怕英國政府制造混亂,如果英國政府頑固地堅持敵對政策,制造災難,那么中國政府將用武力收回香港,到頭來英國政府不會有好結果。明智的態度只能是采取合作態度。
(5).我擔心的是今后十五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
明確:香港過渡時期的隱患,主要是英國人蓄意制造混亂。告誡英國人不要玩弄陰謀。中英兩國政府應該合作,保證香港不發生大的波動。
(3)、(4)、(5)幾個句子的語言特點是委婉的外交辭令。面對英方以波動相威脅,鄧小平的話,委婉而又尖銳地揭露了英方的陰謀,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出現大的波動,那只能是英方采取不合作態度一手制造的。英方既然以擔心的口氣這樣說,那么好吧,請你為避免大的波動,采取合作態度,這樣就把責任交給了英方。另一方面,用委婉的言辭發出警告。“另作考慮”,含義是清楚的,言辭卻很委婉。“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被迫不得不”。又委婉地把責任說得非常明確。
4.概括總結本節內容。
5.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
附板書設計 :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主權問題:不容談判 1。己從反面
管理方式:一國兩制 語言特點:2。英從正面
過渡期間:平穩過渡 3。委婉辭令
[1]
[1]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教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
1. 理清文章結構
2. 體會作者在說話語氣及詞語的運用
二. 教學過程 :
1. 背景介紹
本文是作者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談話記錄,實際上是一篇關于香港的聲明,所以也屬于政論文。
2. 文章思路
總論:明確的基本立場,三個問題:主權問題;管理問題;過渡問題
問:為什么按這樣的順序來提出問題?(討論這三個問題的內在邏輯關系)
分述:就三個問題闡述觀點和立場
(1) 主權問題不能討論。
從收回的范圍,時間及決心予以確認
(2) 管理問題取決于政策。
正面論證:現行制度和法律可以保留,只做適當改革;要同香港各界人士交流意見;中英兩國進行友好磋商。反面論證:如果
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3) 過渡問題要進行磋商
我們不怕出現波動甚至是嚴重的波動,我們會勇敢的面對;但我們應該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友好磋商,討論如何避免這種災難。
總結:建議達成一個協議。
3. 學生討論
文章正文在討論三個問題時的排列次序能否更改,為什么?
4. 給出另外兩篇文章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和江〈在香港回歸儀式上的講話〉,要求學生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
作比較,認真體會本文在歷史上的偉大意義。
[1]
[1]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注意表明我國收回香港堅定的原則立場的措辭,深刻體會剛柔相濟的語言特點。
2.對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和深層含義,也要用心加以探究。
3.進行愛國主義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通過探討汲取智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文章深意的意識。
三、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簡介課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識;
A、割讓史:
1842年: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永久割讓香港島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 永久割讓九龍半島
1898年: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個島嶼(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歸史:
中英兩國政府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談判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第二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兩國政府代表團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了22輪談判。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二.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注音:1、妥善:( )2、信賴:( )3、殖民:( )4、管轄:( )5、磋商:( )
6、妨礙:( )7、剎那:( )8、骨髓:( )9、叩問:( )
釋義:1、妥善: 2、回旋: 3、坦率: 4、殖民: 5、磋商: 6、叩問:
三.學生邊讀邊思考:
1.切分層次,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①明確提出我們對于香港問題基本立場的三個問題——總綱
② ③ ④ ⑤ ⑥ ⑦提出“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的建議
2.根據文章內容思考:為什么把主權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講?
3.外交斗爭最需要堅定的原則性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再讀這篇文章,要求學生把表現“堅定原則性”的內容找出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的。
4.所有的“原則性”內容都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決心和態度是堅定不移的,為何要表現出如此的決心和態度?
5.從語言角度研究一些句子的含義,以達到深入領會的目的。
結合具體文句,研究探討語言的藝術。本文特點簡析:
A、補充修正,措辭嚴謹,表達明確,毫不含糊。
B、對己,話從反面說;對人,話從正面說。
C、高瞻遠矚,目光敏銳,言辭輕松。
D、立場堅定,語義明確,但措辭委婉。
分析下列文句的特點,說說都運用了哪些具體的技巧來錘煉語言,表現了怎樣的語言特點。
(1)、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2)、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于一、二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
(3)、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
(4)、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
(5)、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6)、人們還議論香港外資撤走的問題。只要我們的政策適當,走了還會回來的。
(7)、至于說一旦中國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8)、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以課后練習題為主,進行研究。
四.學生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鄧小平
總:基本立場 三個問題
1.主權問題 不平等條約有效論
分:2.繁榮問題 英國管轄繁榮論
3.波動問題 香港災難論
總:中方建議 達成協議
課堂小結 本文在結構上運用了總—分—總工的論述方式,條理清楚,脈絡清晰,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顯示出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上舉重若輕、明白曉暢面而又剛柔相濟,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有義正辭嚴的批駁,有循循善誘的開導;既言之有理,又動之以情;既堅持了堅定的原則性,又表現出充分的靈活性,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談話技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