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精選12篇)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發布時間:2023-12-11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精選12篇)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句;

  學習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詞匯。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須解決詞匯問題。王力先生說,解決了詞匯問題,文言文也就解決了一半。但是,如果就詞匯論詞匯,教學過程 會變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須密切注視該詞各種變化和各種活用情況,注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遺留下來的痕跡,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成語。同時注意補充古代文化常識,增加信息量。二、朗誦。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感都很重要,而提高語感的最好辦法是朗讀,大聲的朗讀,重點難點部分還要加以背誦。三、背景資料。《勾踐滅吳》涉及到吳越爭戰的歷史,學生雖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情況,但是仍舊非常關注吳越爭戰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后命運,所以想參照學習《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四、《勾踐滅吳》雖然是自讀課文,鑒于內容和背景知識較多,擬上三課時。

  課前準備

  叫學生收集越王勾踐在紹興活動的資料,尋找與臥薪嘗膽有關的名勝古跡,并預習課文,準備質疑。課外閱讀《史記·項羽本紀》。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吳越爭戰的歷史背景;

  以練習為預習。

  教學過程 和內容:

  越爭戰的歷史背景: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以幻燈片展示):

  “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豐守禹之祀。文(紋)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閭)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

  “元年,吳王闔廬聞允常死,乃興師伐越。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陣)呼而自剄。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于  李,射傷吳王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踐聞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酵踉唬骸嵋褯Q之矣!炫d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接下來就是課文所寫的內容了。

  提問:1、勾踐的家世淵源,2、會稽之恥前吳越爭霸情況。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知道:一、勾踐是大禹、少康的后代,他的一個先祖來到會稽守護禹陵,披荊斬棘,建立了紹興城。越王允常從公元前497年起在位,如果“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所言不虛,那么紹興城至少應該有2800年的歷史了。二、越國初建就與吳國結怨,攻伐不斷,可想而知當時越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越國因此而經不起一場失敗,由此可知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對當時越國經濟政治文化乃至后世、今天的重大影響。三、允常之時,中國歷史已經進入戰國(前475—前221)時期,所以把勾踐列入“春秋五霸”顯然是錯誤的。四、勾踐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不聽勸諫,所以有了下文的廣納賢良。

  二、滅吳后的越國:滅吳后勾踐北上渡淮,“與齊、晉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命之為伯,“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保ê蠼浳迨乐猎酵鯚o強,楚大敗越,殺無強,越遂朝于楚……)

  三、檢查學生課前收集準備的資料。

  做練習卷《勾踐滅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國語》介紹;

  二、掌握字詞句。

  教學步驟 和內容:

  一、《國語》簡介:

  聯系課文注釋一和P62的課后資料,指出:《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注意“最早”、“國別史”,并可聯系學生過去所學:最早的紀傳史、最早的斷代史等。)《國語》的文學性不及《左傳》和《戰國策》,作為散文并不十分成熟,許多地方的文字因為過于簡單而變得粗鄙簡陋;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請同學朗讀課后資料第三段關于《國語》文學性的介紹。

  二、朗讀:分組。糾正讀音錯誤。

  賈(人):音“古”;  :音“吃”;(伍)員:音“云”;(太宰)  :音“匹”;句(無):音“勾”;餼:音“戲”;  音“趁”。

  二、重點字、詞、句的解釋翻譯(學生質疑,教師解惑;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句式變化不多,不列):

  第一段。棲:居住、停留;父兄昆弟:父輩兄弟,意即越國子民;退:使動用法,“燭之武退秦師”;知:管理,“知縣”、“知府”;賈人:與商人相區別,“行商坐賈”,商人運貨販賣,賈人囤積營利,此處必須是“賈人”;爪牙:古今異義,古為“武士”今為“幫兇”;時雨:符合季節、時節的雨;無乃……乎:恐怕……吧;行成:執行和議任務。

  第二段。所移:所字結構,所,代詞,移,動詞,兩者構成一個名詞性短語,意為“可以移動的地方”;飾:打扮;納:送;服:使動用法。文中另有許多代詞,如“是”、“其”、“之”,搞清楚其指代內容。

  第三段。更:改變;吊:慰問,“形影相吊”;然后:古今異義;卑事:卑賤地侍奉;宦:做貴族的奴仆。

  第四段。廣運:東西為廣,南北為運,不知“大運河”的“運”是否與此相關;致:招致、召集;二三子:你們;蕃:音“凡”,生息,繁殖;取:同“娶”;丈夫:古今異義,男子;免:同“娩”;當室者:嫡子,區別嫡子與庶子、支子的關系,以《紅樓夢》賈府為例;政:通“征”,賦稅;納宦其子,把他的孩子送到官府(由公家供養教育);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三詞皆為使動用法;摩厲:通“磨礪”;俱:副詞,全、都,兩個以上的人做,區別于“具”。

  第五段。請:兩種含義,一、請對方做某事,二、請對方允許我做某事;恥:前者為使動用法,后者名詞意為“羞恥之心”;無庸:無用,成語“無庸諱言”;封:疆界,聯系《燭之武退秦師》;其:同“豈”,難道;患:擔心;志行:思想行為;億:十萬;有:通“又”旅:共同;“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本渥臃g。

  第六段。果:堅決、果決;勸:勉勵,勸勉;“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翻譯;。菏箘佑梅。

  三、學生翻譯課文第五段。

  校對練習卷。

  課后作業 :

  背誦課文第五段,課后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默寫課文第五段。

  二、課文串講:

  第一段:勾踐從戰爭的失敗之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提問),意識到放著越國乃至天下賢士不為我用的重大失策,所以退守會稽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提問)就是廣納賢才,并對能夠幫助他擊退吳國的人許以“共知越國之政”,也就是給他半壁江山。勾踐話音剛落,文種應聲而出(提問),可見文種一貫躊躇滿志但不得重用。文種的一席話(提問)通過類比論證說明人才也要提前準備,不要事到臨頭沒有個出主意的人。勾踐恍然大悟,相見恨晚,“執其手而與之謀”,派他向吳求和。

  第二段:經過文種的一番利誘威嚇,“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卻遭到伍子胥的阻攔。伍子胥說:“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提問)從地理環境上論證了吳越爭戰的必然,此時不滅越,他年被越滅。夫差正在猶豫,太宰  又諫道:伍子胥是想陷夫差于不義(“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夫差當時已想北上與齊晉爭做霸主,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越國的美人計已如一針麻醉劑注入了他們君臣的中樞神經,夫差不由自主地“與之成而去之”。古之忠君之道,文臣死諫武官死戰,雖然同為效忠君主,但是文武之間經常是有矛盾的。如果武官(伍員)一舉消滅越國,文官(太宰  )就會沒有寸功,這是越國離間計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二兩段為第一部分,文種獻計,向吳求和。

  第三段:于是勾踐一方面忍辱負重“卑事夫差”,爭取保存越國;另一方面則努力爭取百姓的理解,準備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經濟!霸崴勒,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正是對接下來第四段的越國富國強兵政策的總的概括。

  第四段:勾踐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有國有家,于是頒布改革命令,各種強國富民的政策措施詳細倍至,其中包括(提問):鼓勵生育、減免徭役和廣納賢才等,勾踐不僅關愛百姓,自己也與民同勞。于是十年之后,“民俱有三年之食”。“民俱有三年之食”(提問)就是說越國至少有三年的時間可以停止經濟生產來專心進行戰爭,越國復仇的時機已經成熟。

  三、四兩段為第二部分,臥薪嘗膽,準備復仇。

  第五段:“臣而思報君之仇”,越國人民對會稽之恥記憶猶新,所以主動請纓,“請報之”。然而勾踐似乎一點兒信心都沒有(提問),令越國父老熱血澎湃情緒激昂,紛紛明確表態:“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原來勾踐只是要看看他們的決心有多大,并且顯示不是勾踐要報一己之仇,而是百姓要報國家之仇。勾踐答應越國百姓的請求之后,順勢提出軍隊紀律和獎懲辦法,同時也指出了吳軍的弱點,鼓舞士氣。需要注意的是,勾踐又抬出一個“天”來:“今寡人將助天滅之”,為越軍壯膽助威,使師出有名?雌饋,越國此戰上應天意,下合民心,必勝無疑。

  第六段:收尾。越軍出征場面激動人心。

  五、六兩段為第三部分,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勾踐性格特點分析(組織討論):

  雖然勾踐的性格特點具有兩面性,在這里還是要集中在其積極的方面:(“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堅忍不拔、目光長遠、心機靈巧等等;如果學生指出他性格消極陰郁的一面(鳥盡弓藏),也不作回避。

  四、課文總結。聯系《史記·項羽本紀》,引蒲松齡《落第自勉聯》(一說為朋友所贈):“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鄙下撝v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孤注一擲、絕處求生,終于擊敗強秦的故事(這一聯叫學生來講);下聯講的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終于滅吳報仇的故事?梢娭緢杂行恼弑赜兴。——這正是《勾踐滅吳》所寫的內容。

  板書設計 

  [1]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2

  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 侯朝暉

  教學目標 :

  •了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刻苦自勵,報仇雪恨的故事。

  •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掌握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過程 :

  一、作品簡介

  《國語》作者沒有定論,相傳與《左傳》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全書按周、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這一漫長歷史時期諸侯各國的交往、爭戰等情況。全書以記言為主,與《左傳》重記事不同。語言藝術雖不及《左傳》,但說理嚴密,刻劃人物也比較形象生動,對后代散文有很大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歷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摩擦。公元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練兵3年,于公元494年大敗越國。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到會稽山后,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于報仇雪恥,滅掉吳國。勾踐滅吳是我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很大的一件事。勾踐忍辱負重,報仇雪恨,夫差倨傲縱敵,身死國亡,對后人都有深刻的啟示

  三、介紹相關的知識:

  1、一副對聯

  一個成語臥薪嘗膽

  2、欣賞相關的圖片 展示課件

  四、 學習以下知識 (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 )

  1、詞類活用

  2、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3、文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4、通假字

  5、文言實詞 知 復 當 勸

  6、文言句式 倒裝句 省略句 判斷句

  7、重要句子翻譯

  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

  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五、學生總結課文大意( 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

  六、學生分析文章脈絡 ( 展示課件)

  七、欣賞課文 ( 展示課件)

  八、寫作特色(學生討論后 展示課件)

  九、作業 

  [1]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篇目是《勾踐滅吳》,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高一第一冊第五單元(文言文)的第二篇。在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詩文詞曲小說等在內)占了1/2的篇目,這篇文章上成功與否,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能否學好后面的文言文有著重大的影響。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閱讀能力的要求如下: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考綱的要求如下: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

  1、理解:

 、倮斫獬R妼嵲~在文中的含義。

 、诶斫獬R娢难蕴撛~在文中的用法(20個: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則、者、之)。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賓前、省略、詞類活用)。

 、芾斫獠⒎g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俜治霾⑻崛∥闹行畔。

  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鑒賞評價:

 、勹b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3大塊9個考點,覆蓋了大綱的要求。

  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大綱、考綱及教參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4、教學重點:

 。1)積累本課要求掌握的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的奮斗精神。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的最后兩段。

  6、教具: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我制作課件,利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多媒體教學。

  根據教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計劃用2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誦讀、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誦讀為主。

  二、教學過程設計說時。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國語》思想內容、文學價值與本文相關時代背景;把握全文內容要點;講讀第一部分。

  1、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條欲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入如下:

  ① 投影幾則小資料后說:

  一些媒體報道了復制珍貴文物越王勾踐劍2500把,限量發行的消息。孰料一劍挑起千層浪,圍繞能否“克隆”等問題,各方人士“舌戰”正酣。

 、谖胰缓髥枺簽槭裁础耙粍μ羝鹎永恕?

  ③ 引出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忍不拔的意志而寫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投影、簡單解釋)

  2、接著投影、解說時代背景(5′)

  這里主要講清楚吳越兩國不共戴天的關系。

  接著投影、解說《國語》(2′)

  這里主要講清楚《國語》思想內容、文學價值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這兩點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得到詳細闡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掌握第一部分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掌握第二部分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討論、訓練為主;第四,為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的最后兩段這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理清思路,多次大聲誦讀,培養語感,自然成誦。

  第一步:齊聲誦讀課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試簡要概括其內容。(11′)

  明確:全文共三部分,分別為:戰敗和談(第一至二自然段),臥薪嘗膽(第三至四自然段),勝而滅吳(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第二步:講讀第一部分(10′)

  學生自譯此部分,解答學生在字詞句方面的疑難處。

  考慮到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我把一些疑難詞句投影出來并作解析:這一步落實“教學重點:1”。

  第三步:通過對以下幾個問題的討論,理清第一部分的思路,培養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此,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采用討論和點撥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部分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鑒賞的切入點和方法,逐步培養其文言文閱讀能力。(10′)

  討論:

  1、越王勾踐為什么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越王勾踐和吳王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什么不同?(明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

  3、文種對勾踐提出了怎樣的批評?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批評的?

 。鞔_:批評勾踐平時不注意任用謀臣與武將,而到兵臨城下時才想到尋找有用之才,為時已晚。采用比喻說理的方法,用賈人與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對議和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4

  新會陳經綸中學實習隊 徐徽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強調本文的出處,提示標劃文學常識。 

  導入  新課: 

  提問: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是否對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有一個初步認識? 

  生:有。 

  問:是怎樣的?(學生沉默) 

  引導:是和平安定的?還是戰亂的? 

  學生齊答:是戰亂的。 

  出示“春秋時期諸侯形勢圖”的投影片,介紹時代背景:當時原本統一著中國的周王朝衰落,諸侯勢力興起,相互討伐戰爭,爭奪土地和資源,黃河流域一帶就有齊、宋、晉秦、楚等多個大諸侯國爭霸,中原大地可謂狼煙四起。而在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兩個國家不甘示弱,爭得不可開交,他們是吳國和越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來看看吳越兩國的爭霸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交代吳越戰爭的由來:吳王闔閭曾經打敗過吳國西面強大的楚國,一心想向中原地區擴展自己的勢力,當諸侯的首領,可是其南面的越國也一天天強盛起來,不斷第派兵騷擾吳國的邊境威脅到吳國的后方,使它北上爭霸受到嚴重的牽制,吳越兩國的仇怨摩擦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闔閭就趁著越國的國喪帶領其子夫差攻打越國。然而,闔閭在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個腳指頭(學生笑),這一傷說輕一輕,說重又不重,可闔閭老了,受不住傷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學生興奮)夫差發誓報酬,在前494年又與越軍在夫椒這個地方打了一仗,殺得勾踐只剩兵五千,退居會稽山上,此時越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情況危急,我們的課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提問:在這種局面下,勾踐有否因慘敗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斃呢?(齊答:沒有) 

  引導:那我們看看他有什么進一步的舉動:“乃號令……”,可見他正積極著手招攬人才為他出謀劃策,而且還有優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國之政”不就幾乎等于說“分半壁江山給你”嗎?!看來這對于有政治抱負、想建功立業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機呀!結果有沒有被吸引出來? 

  齊答:有。 

  問:這個人是誰? 

  齊答:大夫種。 

  對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名,大夫種主動出來進見勾踐了,我們看看他說了些什么,請齊聲朗讀一下文種的話。 

  學生朗讀,結束串講文種這段話。 

  提問:請一個同學找出這段話中心句,即這個句子要表達這段話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種在論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甲答:“無乃后乎?” 

  引導:那是什么“太遲”了!什么“后”? 

  學生甲:求謀臣。 

  引導:那么講求謀臣道理最明顯的應是哪一句呢? 

  學生甲:“然謀臣……不可不養而擇也! 

  對了!就是“夫雖無……養而擇也”這一句,論述的就是一個國家求謀臣應該未雨綢繆的道理。那么他論述的時候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 

  學生齊答:比喻。 

  問:對,還有沒有呢?夏則……冬則……旱則……(提示) 

  學生某答:排比。 

  引導:對了。那么我們看,既然勾踐已經在求謀臣了,文種還來大講求謀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舉而無關痛癢呢? 

  齊答:不是。 

  唔,大家都覺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學生作思考狀)他的話是不是婉轉地責備了勾踐不能早一點…… 

  學生接話:“任用賢才。” 

  對了,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上一課,文種是不是也和燭之武對鄭伯一樣在發懷才不遇的牢騷呢? 

  學生齊答:是。 

  是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我們知道,文種是主動來進見勾踐的,主動進見勾踐難道就是為了發發牢騷而已嗎? 

  學生回答:不是。 

  顯然不是。我們看看他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侃侃而談,鎮定自若。而且還敢責備他的君王。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什么人能做到這樣啊? 

  個別學生輕聲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辦法退吳的人是吧?看來文種就是想要勾踐看出這一點,賞識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踐看穿了他的心思沒有呢? 

  齊答:看出了。 

  我們看看勾踐是怎么回應的,請一個同學翻譯他的話。 

  學生翻譯后,講清楚“何后之有?”這個倒裝句,用不緊不慢的語調摹仿勾踐這句話。 

  引導:又是一個鎮定自若!一個謀臣臨危不懼,再加一個國君處變不驚,看來這個國家是有希望了?此麄儍蓚人怎么做——“執其手而與之謀”,是誰執誰的手。 

  學生齊答:勾踐執著文種的手。 

  對,看來勾踐真的看出了文種的才華,要重用他了?墒沁@里又有一個問題了,大家想想,通常一個文居萬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個小小的大夫公然責備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對這個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輕則處罰、重則處斬了? 

  齊答:是。 

  但勾踐對文種不但不生氣,而且還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親熱,這是為什么? 

  學生在下面議論。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勾踐東山再起以后還會實現他當初:“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的諾言嗎? 

  幾個學生答:不會。 

  為什么不會?“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難道不應該實現諾言嗎? 

  學生議論紛紛。 

  好,這個問題我們暫先不討論,我們先看看課文他們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對策,請同學們在原文找答案,請一個同學起來回答。 

  學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吳。” 

  對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齊答:求和。 

  那么是使誰向吳求和呢? 

  生答:文種。 

  沒錯。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們有沒有順利達到目的呢?請繼續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話即表明了夫差,即吳國的最高領導者欲和。請同學們想想倘若你一個軍事領導人,正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時候,你會不會那么容易就和敵方講和呢? 

  齊答:不會。 

  而夫差這么輕易就和對方講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渴遣皇窍搿澳阍絿鴧^區五千人馬對我強大的吳國已經毫無威脅力了,跟你講和又怎么樣呢?”可見夫差很輕敵,已經以強者自居了,對吧? 

  齊答:對。 

  那么讓我們看看他的臣子們態度如何?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 

  生答:反對。 

  全反對?沒有支持的嗎? 

  有。 

  對了,吳子胥反對,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呢?我們看看他們各自的理由。請齊聲朗讀子胥說的話。 

  子胥的話字字鏗鏘,十分有說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會聽他們的話? 

  生答:對。 

  但是夫差沒有聽從子胥的勸諫,他聽了誰的話? 

  生答:太宰喜否。 

  對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說的。 

  太宰喜否主張適可而止,大家想想這豈不是等于幫越國說話嗎?他為什么要幫越國說話呢? 

  生答:中了美人計。 

  對了,越國用美人計收買了太宰喜否。到此為止,子胥和伯喜否為什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顯了?子胥從什么立場出發的啊? 

  齊答:國家利益。 

  對,子胥的勸諫為國家大局著想,而太宰喜否呢? 

  齊答:個人利益。 

  沒錯,伯喜否自私、貪婪,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兩種不同的人格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那么關鍵就看其領導者,而夫差卻聽從了喜否的話,因為他的話對夫差來說是正中下懷,他不是本來就想擺出一副強者的姿態嗎?!講和要意味著放棄進攻,這樣越國亡國的危險就輕易地解除了,這個結果若不從越國的角度可概括為什么呢? 

  明確:勾踐存國。 

  總結1、2段內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對比,結果一個是使國家從被動變為主動,一個是使國家不利。 

  問:國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踐,下一步你會怎么做呢? 

  某學生馬上答:招兵買馬。 

  勾踐是怎么做的呢?下節我們再一起學習。 

  上節課最后老師留了一個問題:你要是勾踐,存國之后你會做些什么?有一個同學馬上就說要招兵買馬,看來這個同學非常急于替勾踐報仇。但是我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業的人,性子不能這么急躁呢? 

  生答:不能。 

  對,我們想想,一個國家在戰后,尤其是戰敗國,其精壯人口大量戰死沙場,物質和財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國家衰弱,人口稀少。沒有人,去哪兒招兵呢?沒有物資和money,買什么馬呢?(學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騰的話,即使有人有馬,誰又愿意替你賣命呢?那么這些勾踐都注意到了嗎? 

  生答:注意到了。 

  對,從哪里可看出啊?從第三自然段勾踐說 的話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復仇,首先要怎么做? 

  齊答:使國重新強大、興盛起來。 

  那么,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勾踐復國。 

  具體來說,首先是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其次是改變治國策略。說到國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內政,那么勾踐對外、對內各采取了什么措施,還有,對民和對己的態度又是怎么樣? 

  卑事夫差等對外措施。這是不是一種互利的外交關系呢? 

  生答:不是 

  所謂“弱國無外交”不是說這個國家沒有外交事務,不用處理對外關系,而是說它在外交事務上沒有發言權,只是低頭做小.大家看越國此時是不是這樣啊?連堂堂一國之君都要為人牽馬,何其屈辱!那么請問這樣做是吳國強迫他們,還是構勾踐心甘情愿的? 

  答:心甘情愿的。 

  對,這是他的治國策略之一,對吧?但是他們為什么心甘情愿這么做的?是不是很沒骨氣呢? 

  答:不是。 

  為什么要這么卑下? 

  學生丙答:為了爭取時間,是緩兵之計。 

  對了.這位同學答到點子上,我們想想,復國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倘若吳國在越復國的中途翻臉,求和之舉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因此這些對外措施就是要討好吳國,先穩住吳國,緩和局勢,讓吳國放松警惕,減少對越國的戒心?梢,勾踐是多么深謀遠慮,處事是多么的謹慎! 

  鼓勵生育政策。 

  倘若讓勾踐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會有什么后果呢? 

  學生笑,有學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戰勝美國! 

  現代戰爭是靠人多就能打勝仗的嗎?是靠先進的科技。那么人口就只會使國家的經濟不堪重負,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模仿!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治國的政策也不相同,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國人請戰勾踐為什么要推遲? 

  勾踐欲擒故縱,再次把以前戰敗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顯得非常仁厚,使國人更加愛戴他,從而把他們的同仇敵愾的情緒推到一個新的高峰。 

  勾踐為什么要"助天滅之"?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與人之間能夠相互感應,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會懲罰他,現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滅他。勾踐這樣講,就為自己挑起復仇的戰爭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國人就會更加賣力。 

  越國伐吳,國人為什么皆勸? 

  勾踐在復國時,采取了有效的治國方略和親民措施,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覺得"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勾踐是值得他們為之效死的國君,故他們同仇敵愾,互相勉勵一心伐吳,為越國報仇。 

  在國富民強、民心所向良好局勢下,勾踐攻伐吳國勢如破竹,一戰再戰,一勝再勝,終于滅掉吳國。學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為勾踐成功滅吳感到痛快呢? 

  有學生答有,有學生搖頭說沒有,鈴響。下課。 

  上節課講到勾踐成功滅掉了吳國,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痛快的感覺,同學們有的說有,有的就拼命搖頭。那么搖頭的同學可能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有無正義和非正義可言呢? 

  齊答:沒有。 

  對了,誰贏誰輸,意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們說,感到痛快的同學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勾踐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的艱苦準備,我們覺得這一仗該是他贏的,對不對? 

  齊答:對。 

  那么請問同學們,本課的課題是什么? 

  齊答:勾踐滅吳。 

  沒錯,我們一看課題就覺得本課的重點應該會寫"滅吳"這件事,對不對? 

  齊答:對。 

  但是學過課文之后,真正寫到滅吳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兩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是的,寫到滅吳這件事只有后兩段,而正面寫直接滅吳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筆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答:存國、復國。 

  對,寫了許多勾踐在滅吳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請同學們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的詳略處理呢?他寫這樣一篇歷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僅僅為了客觀地記錄下勾踐滅吳這個事實?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圖在哪里? 

  學生沉默思考。 

  其實一篇優秀的歷史散文,往往在客觀史實中寄寓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優良傳統。《左傳》《國語》等史書,是這一傳統的最早體現者!豆础芬晃木褪沁@樣。請問本文真正能為我們提供經驗教訓的究竟是后兩段還是前四斷段? 

  齊答:前四段。 

  對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滅吳前勾踐的準備,就是為了寄寓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倘若我們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一些道理,從他所寫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一點可取的東西,那么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才算得上是“功德圓滿”的。 

  首先我們來總結一下越國最終能滅掉吳國,最根本的原因, 

  學生。汗篡`深得民心。 

  對了。這個同學一下子就答到點子上。勾踐由于勵精圖治,忍辱圖強,所以深得民心,在民眾的傾力支持下一舉滅掉了吳國。但是,我們想想,倘若吳國的國君也像勾踐那樣,吳國實力很強的話,越國能不能這么輕舉滅掉吳國呢? 

  答:不能。 

  那么吳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紛紛答:夫差輕敵,輕信小人。 

  對了!吳國君王夫差倨傲縱敵,聽信佞臣,不聽忠言,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過著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國亡。其實子胥曾不止一次勸諫夫差不要放過越國,但是夫差不但不聽,還處死了子胥,后來越兵攻破吳都時,夫差決定自殺,死前吩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臉上蒙一塊白布,因為怕沒臉去見伍子胥,下場凄慘。由此我們從中也可得到一些經驗教訓。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由于揭示了這樣深刻的經驗教訓,勾踐滅吳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非常大,而勾踐滅吳后,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读凝S》的作者蒲松齡就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對聯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臥薪嘗膽”。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故事的,請講講。 

  學生答:聽過這些成語,但不知道意思! 

  那讓老師來告訴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講的是我國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項羽,我們后面有一篇課文《鴻門宴》里,講會講到他。當時他作為上將軍,率領其軍隊與秦軍交戰,要越過漳河到對岸搶占對方的陣地,為了表示有進無退,有戰必勝的決心,他與軍隊渡河之后,要把軍隊中的“釜”——古代一種煮飯的鍋,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爛沉到江底, 

  有學生應答:背水一戰。 

  對,有這個意思,于是他的軍隊士氣高漲,異常勇猛,與秦軍大戰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秦軍的主力,為以后攻破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破釜沉舟”。而“臥薪嘗膽”講得又是誰呢? 

  齊答:勾踐。 

  對了,我們課文哪里提到了這個故事呢? 

  答:課后練習三。 

  讓我們一起看看勾踐像?粗@幅畫,想必大家已經感覺到,一股克己自勵、發憤圖強精神力量。蒲松齡這幅對聯寫得是相當之好的,當同學們面對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難題的時候或者面對高考沉重壓力的時候,大家就想想項羽和勾踐,只要有決心并付出了努力,你們的汗水就決不會白流。 

  那么,通過對課文和成語典故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勾踐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一定對他有新看法,讓我們全面的看看勾踐是個怎樣的人,討論一下他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略)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5

  宋發旺

  教學目標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歸納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棲、昆、資、形成、吊、蕃、釋、餼、旅”等詞語的意義。

  2.整理歸納“知、夏、既、勸、遂、當”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掌握古漢語中省略句式的類型和特點。

  2.體會本文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錘煉語言方面的字約義豐的特點。

  教具準備

  錄音機,《勾踐滅吳》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特點]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介紹有關背景。

  3.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清出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屋曾有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睂β撝械摹翱嘈娜恕本褪谴呵锬┠暝絿鴩篡`,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今天,我們就結合歷史史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勾踐事如何在失敗中崛起,終于報仇雪恥,吞并吳國的。

  二、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看課文62頁的介紹)

  《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國語》是繼《左傳》之后的又一部歷史散文著作!秶Z》中的“國“,指的是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個諸侯國。“語”就是語言的意思。因為這部書是人物語言記載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所以稱作《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國記言的國別史。它所記載的言論史實,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戰國初期的魯悼公(公元前453年),全書分為八部分:即《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

  雖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后人曾傳《國語》和《左傳》并稱,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其實《左傳》側重記事,《國語》側重記言,就文學價值說,《國語》不及《左傳》。(請參考課本62頁介紹)

  但總的來說,《國語》開創的國別史對后世是很有影響的。戰國時期的《戰國策》,司馬遷《史記》和《世家》,陳壽的《三國志》,皆與《國語》一脈相承。

  三、背景介紹

  《勾踐滅吳》記述了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及勾踐滅吳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大敗之后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會稽山后,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于報仇雪恥的故事。

 。ǚ配浺,讓同學們整體感知課文)

  四、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生字:棲(qī) 絺(chī) 譬(pǐ) 讎(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餼(xì)

  (2)多音字:賈(gǔ)人  爪(zhǎo)牙  疹(chēn)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識則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三千

 。4)異體字:“已”同“矣”              例句:雖悔之,亦無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

  “取”同“娶”              例句:令壯者無取老婦

  “免”同“娩”              例句: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政”同“征”              例句: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歠”同“啜”              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W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異體字的讀音)

  2.再讀課文,指導誦讀,理清思路,簡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1)勾踐之言要讀得沉穩、堅定、語速適中,因它雖兵敗棲于會稽,事急求謀臣,但緊張而不慌亂,實為將帥風度。

 。2)大夫種臨危不亂,挺身而出,進見勾踐。所言責備之中又可見忠貞和自負,要讀出來。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節奏感很強,“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讀。

 。4)“無乃后乎?”是大夫鐘對勾踐的提醒,要讀出責備之中的忠誠之意!昂魏笾校俊彪m是反問句卻要讀出誠懇的納諫之意。

 。ǚ蹲x,學生齊讀)

  提問:本段敘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本段以簡練的筆法寫出越國兵敗退守會稽之后,君臣執手相謀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本段主要記敘吳國大夫伍子胥的言辭。勾踐派大夫鐘使吳,以求和解,伍子胥堅決反對,他的進諫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要讀得從容不迫,抑揚頓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句要讀得懇切、堅決而有力量。

 。ù蠓蜱娭砸灾t卑恭順之語氣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

 。R讀,指名一學生讀,讀后點出不足之處)

  提問:大夫鐘赴吳求和,吳國君臣的態度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吳國忠臣伍子胥反對和解,力諫吳王夫差。認為“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吳國佞臣太宰嚭貪財好色,為越開脫,以“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國的利益上,諫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聽忠臣之諫,輕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和解。

 。R讀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業 

  1.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課文的3~6自然段。

  [教學步驟 ]

  一、檢查復習

  資料顯示(一)(投影或多媒體)

  1.《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史書,共21卷,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國之事。

  2.《國語》是通過______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

  學生回答:《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國語》是通過記載人物語言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

  資料顯示(二)(投影或多媒體)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吳

  學生回答:“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的“棲”應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中的“昆”為“兄”之意。“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中的“賈人”為“商人”,“資”為“儲備”,“絺”為“夏天穿的一種細葛布”!八焓怪谐捎趨恰本渲械摹靶小睘椤案皡恰,“成”為“講和”。

  資料顯示(三)(投影或多媒體)

  1.大夫鐘是如何論述為政必須先求謀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對于越國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態度如何?結局如何?

  學生回答:大夫鐘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責備君王平日沒有培養謀臣武將以備用時。越王勾踐退守會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謀臣。

  對于越國的求和伍子胥堅決反對,太宰嚭貪財好色,為越開脫,吳王夫差聽信了太宰嚭。

  二、學習課文的3~6自然段

  從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鐘略施小計,賄賂了吳國佞臣太宰嚭,吳王夫差聽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訂立了盟約,為勾踐的報仇雪恥創造了條件。為了復國,勾踐是如何做的呢?

  1.學習三、四自然段

 。▽W生齊讀)

  誦讀指導

 。1)“勾踐說于國人曰”中“說”讀shuō.“去民之所惡”中的“惡”讀è,當作“不好”講!澳现劣诰錈o”句的“句”讀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中的“衣”讀yì,是動詞,當“穿”講。“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中的“將”讀jiāng,當“將要”講。

 。2)“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層意思,以分號為界,分號處要略作停頓。重音應放在加點的詞語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應有短暫的停頓。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頓。應譯為:一定哭泣著埋葬他們,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

  “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頓。

  (4)“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頓的準確。

 。5)第三、四自然段看稱錘煉語言的典范,字約義豐,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應,讀時注意其節奏和抑揚頓挫。

  提問:為了復國,勾踐對內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確:關心百姓,鼓勵生育,減免徭役,廣招賢才,休養生息;卑事夫差!笆瓴皇沼诿瘢窬阌腥曛场!闭f明十年的養精蓄銳,使越國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勾踐復仇的條件已完全具備。

  (齊讀第五、六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句要注意句中停頓,“恥”字要重讀。

 。2)“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讀出忠誠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問句的語氣。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動詞,當作“穿”講,應讀yì。“有”通“又要讀準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頓。

 。4)第五自然段記述的是君民的對話,越國父兄再三請戰,情緒激昂,越王勾踐謙遜、果斷,侃侃而談,有理有據。讀時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達。語速適中,語調要激昂、高漲。尤其是“請報之”“請復戰!”句要讀出“國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無可死乎?”雖為反問句,卻表達了越國百姓對勾踐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讀出反問語氣,又要讀得誠信可見。

  (指名一位學生讀,齊讀,教師再加以指導)

  提問:第五、六自然段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W生思考、討論)

  明確:越國軍民、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提問:越國終能滅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歸納。

  明確:①越王勾踐能在失敗中崛起,臥薪嘗膽、發奮圖強;②越國君臣的精誠團結;③越王勾踐在國內外實施的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④吳王夫差的見識短淺,不聽忠言。

 。R讀五、六自然段)

  教師小結:最后兩段,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墨,形象地表現了越國軍民上下一心誓雪國恥地情景!皣感终堅弧溆懈也槐M力乎?請復戰!”國民群情激憤,主動請戰;“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這場景既動人,又深化了主題:得人心者得天下,誰能夠得到人民的傾心支持,誰就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ㄔ俅锡R讀五、六自然段,嘗試背誦)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與文種執手相謀             十年圖強

  勾踐               派文種求和于吳             醫治創傷

  (棲于會稽之后)      實施富國強兵之策           

  舉滅吳國                   結果

  三、全文小結

  《勾踐滅吳》一文一波三折,簡練精彩,樸實無華而又余味無窮。先寫君臣執手相謀,再寫大夫鐘使吳求和,又寫勾踐實施的一系列富國強兵之策,最后寫越國終滅吳國。再作者的筆下,越王勾踐深沉而豐滿,他有膽有識,他胸懷大志,他處世不驚,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國恥,他關心百姓。大夫文種忠于越國,機智過人。而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過巧妙傳神的辭令表現出來的。

 。ㄔ俅锡R讀課文,欣賞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寫于表現技巧)

  四、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二、三題

  2.背誦最后兩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生就文中南解語句質疑,師生共同解難。

  2.結合練習題二,梳理歸納“知、復、既、勸、遂、當”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步驟 ]

  一、檢查復習

  1.檢查背誦情況(略)

  2.檢查練習第三題的完成情況

  (1)指名幾位同學讀練習第三題提供的文段,通過此種形式檢查同學的斷句能力。學生讀后加以更正。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牢。

  (學生齊讀三遍)

 。2)檢查對加點詞語的理解。

  明確:“女”通“汝”,作“你”講。重(chóng)采,指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折節:屈己下人。吊:慰問。

  (3)指名學生翻譯這段文字(略),然后指出不準確之處。

  (4)抽查學生為此段文字所擬的標題。

  明確:標題為:臥薪嘗膽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難

  提問:“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

  明確:“以待乏也”是個省略句,可以理解為“以(之)待乏也”!爸贝浮捌、絺、舟、車”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見:

  又如“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句應為“夫差將欲聽(之)與之成”。譯為現代漢語應為: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講和。

  再如“寡人請更”句應為“寡人請更(之)”,“更”為動詞,當作“改變”講,“改變”之后應連帶一賓語為“治國政策”。此句譯成現代漢語應是: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

  古代漢語中的省略句比較常見,類型較多而復雜,可分為四種類型。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3. 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聊齋志異·促織》)

 。1)教師講解:“公賜之食,(   )食舍肉”應譯為:鄭莊公賜給穎考叔酒食,(穎考叔)吃的時候把肉放在一邊。此句省略了主語。

  (2)“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應譯為: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后兩個分句(   )里省略了謂語“鼓”。

 。3)“壁上小蟲忽躍落(   )襟袖間”應譯為:墻上的小蟲忽然跳到衣袖上!敖笮溟g”前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到”。

  以上可知,省略句的類型可分為: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

  提問:“無乃后乎”中的“無乃”應如何理解?

  明確:“無乃后乎?”是古漢語中一種固定句式。副詞“無”“乃”連用,與語氣詞“乎”呼應,表示對某種情況加以揣測,語氣委婉。可譯為:“恐怕太晚了吧”。又例“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殽之戰》),可譯為“遠方的國家又有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提問:“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該如何理解?

  明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應理解為“使之去”。為古漢語中使動用法,全句應譯為:“夫差和越國訂立了盟約,讓文種離開了”。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用法!叭ブ奔捶虿畎l出的動作,“之”代指“文種”,“去之”為“使之去”。

  又例“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應譯為: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國君再各諸侯國面前丟盡了臉!皭u”原為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表使動。

  使動用法除了上述動詞的使動用法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外,還有名詞的使動用法。例:“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龔自珍《病梅館記》)此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以摧殘梅樹,使梅樹損傷為職業來求得錢財!安 痹瓰槊~,在此句中帶了“梅”這一賓語,因而活用為使動詞。

  三、結合練習第二題,師生共同歸納“知、復、既、勸、遂、當”等詞語的義項。

 。z查學生完成的練習題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知

  例   句 出    處 意   義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 《國語·勾踐滅吳》 感覺到

  素與副使張勝相知 《漢書·蘇建傳》 相親,相好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敗 《國語·勾踐滅吳》 主持

  孰為汝多知乎? 《列子·兩小兒辯日》 通“智”

  2.復

  例   句 出    處 意   義

  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 《后漢書·列女傳》 副詞“又”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 《國語·勾踐滅吳》 副詞“再”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莊》 繁復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柳宗元:《捕蛇者說》 恢復

  3.既

  例   句 出    處 意   義

  楚人未既濟 《左傳·子魚論戰》 完全

  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國語·勾踐滅吳》 已經

  既而兒醒,大啼 林嗣環:《口技》 不久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候之難至矣 《孫子兵法·謀攻》 表并列的連詞:“常”或“且”

  將軍既帝室之胄 《三國志·隆中對》 既然

  4.勸

  例   句 出    處 意   義

  果行,國人皆勸 《國語·勾踐滅吳》 勉勵

  勸君更盡一杯酒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說

  三曰勸農功 晁錯:《論貴粟疏 》 鼓勵

  5.遂

  例句 出處 意義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韓非子·鄭人買履》 就

  遂使之行成于吳 《國語·勾踐滅吳》 終于

  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后漢書·張衡傳》 于是

  四方無一遂 司馬遷《報任安書》 成功

  6.當

  例句 出處 意義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白:《蜀道難》 阻擋,把守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抵擋

  吾聞二世公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史記·陳涉世家》 應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夜喜雨》 正當

  北邀當國者相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主持,執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木蘭辭》 面對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出師表》 將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史記·孫子列傳》 必定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dàng) 《夢溪筆談·雁蕩山》 適當

  募有得捕之者,當(dàng)其租入 柳宗元:《捕蛇者說》 抵擋

  四、布置作業 

  1.鞏固背誦。

  2.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板書設計 ]

  與文種執手相謀                 十年圖強

  勾踐               派文種求和于吳                 醫治創傷

  (棲于會稽之后)          實施富國強兵之策           

  舉滅吳國                       結果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1~3題。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國語·勾踐滅吳》

  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辱:污辱

  B.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                辱:辱臨

  C.將焚宗廟,系妻孥                    孥:兒女

  D.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              致死:導致死亡

  2.將所選文段翻譯成現代漢語。

  3.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文段的中心內容。

  答案:1.D(致死:導致,效死)

  2.翻譯:于是派文種實行媾和。文種說:“我們的國君勾踐沒有可派遣的人,只好派我來了,我不敢直接向吳王表達意見,只能向您的下屬私下說:‘我們國君的軍隊不值得您親自來討伐了,我們愿意用金玉、美女來酬謝您吳王的辱臨,請允許我們用勾踐的女兒給吳王您作婢女,用大夫的女兒給您的大夫作婢女,用士人的女兒給您的士人作婢女,越國的寶物器皿全部隨同奉獻給吳國,我們的國君率領越國的百姓來歸從您的軍隊。您可以任意調遣他們。如果您認為越國的罪不可免,我們將會燒了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縛起來,把金玉扔到江里,披甲的將士五千人將會拼命,于是一定有加倍的勇氣,這樣用披甲的將士萬人來與您決一死戰,恐怕會傷害您所喜愛的東西吧?是殺了這些人,還是應該得到這個國家,哪種做法有利呢?”

  3.文種向吳王陳以利弊,勸其講和。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強調本文的出處,提示標劃文學常識。 

  導入  新課: 

  提問: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是否對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有一個初步認識? 

  生:有。 

  問:是怎樣的?(學生沉默) 

  引導:是和平安定的?還是戰亂的? 

  學生齊答:是戰亂的。 

  出示“春秋時期諸侯形勢圖”的投影片,介紹時代背景:當時原本統一著中國的周王朝衰落,諸侯勢力興起,相互討伐戰爭,爭奪土地和資源,黃河流域一帶就有齊、宋、晉秦、楚等多個大諸侯國爭霸,中原大地可謂狼煙四起。而在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兩個國家不甘示弱,爭得不可開交,他們是吳國和越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來看看吳越兩國的爭霸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交代吳越戰爭的由來:吳王闔閭曾經打敗過吳國西面強大的楚國,一心想向中原地區擴展自己的勢力,當諸侯的首領,可是其南面的越國也一天天強盛起來,不斷第派兵騷擾吳國的邊境威脅到吳國的后方,使它北上爭霸受到嚴重的牽制,吳越兩國的仇怨摩擦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闔閭就趁著越國的國喪帶領其子夫差攻打越國。然而,闔閭在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個腳指頭(學生笑),這一傷說輕一輕,說重又不重,可闔閭老了,受不住傷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學生興奮)夫差發誓報酬,在前494年又與越軍在夫椒這個地方打了一仗,殺得勾踐只剩兵五千,退居會稽山上,此時越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情況危急,我們的課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提問:在這種局面下,勾踐有否因慘敗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斃呢?(齊答:沒有) 

  引導:那我們看看他有什么進一步的舉動:“乃號令……”,可見他正積極著手招攬人才為他出謀劃策,而且還有優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國之政”不就幾乎等于說“分半壁江山給你”嗎?!看來這對于有政治抱負、想建功立業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機呀!結果有沒有被吸引出來? 

  齊答:有。 

  問:這個人是誰? 

  齊答:大夫種。 

  對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名,大夫種主動出來進見勾踐了,我們看看他說了些什么,請齊聲朗讀一下文種的話。 

  學生朗讀,結束串講文種這段話。 

  提問:請一個同學找出這段話中心句,即這個句子要表達這段話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種在論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甲答:“無乃后乎?” 

  引導:那是什么“太遲”了!什么“后”? 

  學生甲:求謀臣。 

  引導:那么講求謀臣道理最明顯的應是哪一句呢? 

  學生甲:“然謀臣……不可不養而擇也! 

  對了!就是“夫雖無……養而擇也”這一句,論述的就是一個國家求謀臣應該未雨綢繆的道理。那么他論述的時候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 

  學生齊答:比喻。 

  問:對,還有沒有呢?夏則……冬則……旱則……(提示) 

  學生某答:排比。 

  引導:對了。那么我們看,既然勾踐已經在求謀臣了,文種還來大講求謀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舉而無關痛癢呢? 

  齊答:不是。 

  唔,大家都覺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W生作思考狀)他的話是不是婉轉地責備了勾踐不能早一點…… 

  學生接話:“任用賢才! 

  對了,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上一課,文種是不是也和燭之武對鄭伯一樣在發懷才不遇的牢騷呢? 

  學生齊答:是。 

  是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我們知道,文種是主動來進見勾踐的,主動進見勾踐難道就是為了發發牢騷而已嗎? 

  學生回答:不是。 

  顯然不是。我們看看他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侃侃而談,鎮定自若。而且還敢責備他的君王。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什么人能做到這樣。 

  個別學生輕聲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辦法退吳的人是吧?看來文種就是想要勾踐看出這一點,賞識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踐看穿了他的心思沒有呢? 

  齊答:看出了。 

  我們看看勾踐是怎么回應的,請一個同學翻譯他的話。 

  學生翻譯后,講清楚“何后之有?”這個倒裝句,用不緊不慢的語調摹仿勾踐這句話。 

  引導:又是一個鎮定自若!一個謀臣臨危不懼,再加一個國君處變不驚,看來這個國家是有希望了。看他們兩個人怎么做——“執其手而與之謀”,是誰執誰的手。 

  學生齊答:勾踐執著文種的手。 

  對,看來勾踐真的看出了文種的才華,要重用他了?墒沁@里又有一個問題了,大家想想,通常一個文居萬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個小小的大夫公然責備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對這個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輕則處罰、重則處斬了? 

  齊答:是。 

  但勾踐對文種不但不生氣,而且還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親熱,這是為什么? 

  學生在下面議論。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勾踐東山再起以后還會實現他當初:“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的諾言嗎? 

  幾個學生答:不會。 

  為什么不會?“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難道不應該實現諾言嗎? 

  學生議論紛紛。 

  好,這個問題我們暫先不討論,我們先看看課文他們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對策,請同學們在原文找答案,請一個同學起來回答。 

  學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吳。” 

  對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齊答:求和。 

  那么是使誰向吳求和呢? 

  生答:文種。 

  沒錯。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們有沒有順利達到目的呢?請繼續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話即表明了夫差,即吳國的最高領導者欲和。請同學們想想倘若你一個軍事領導人,正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時候,你會不會那么容易就和敵方講和呢? 

  齊答:不會。 

  而夫差這么輕易就和對方講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渴遣皇窍搿澳阍絿鴧^區五千人馬對我強大的吳國已經毫無威脅力了,跟你講和又怎么樣呢?”可見夫差很輕敵,已經以強者自居了,對吧? 

  齊答:對。 

  那么讓我們看看他的臣子們態度如何?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 

  生答:反對。 

  全反對?沒有支持的嗎? 

  有。 

  對了,吳子胥反對,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呢?我們看看他們各自的理由。請齊聲朗讀子胥說的話。 

  子胥的話字字鏗鏘,十分有說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會聽他們的話? 

  生答:對。 

  但是夫差沒有聽從子胥的勸諫,他聽了誰的話? 

  生答:太宰喜否。 

  對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說的。 

  太宰喜否主張適可而止,大家想想這豈不是等于幫越國說話嗎?他為什么要幫越國說話呢? 

  生答:中了美人計。 

  對了,越國用美人計收買了太宰喜否。到此為止,子胥和伯喜否為什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顯了?子胥從什么立場出發的啊? 

  齊答:國家利益。 

  對,子胥的勸諫為國家大局著想,而太宰喜否呢? 

  齊答:個人利益。 

  沒錯,伯喜否自私、貪婪,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兩種不同的人格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那么關鍵就看其領導者,而夫差卻聽從了喜否的話,因為他的話對夫差來說是正中下懷,他不是本來就想擺出一副強者的姿態嗎?!講和要意味著放棄進攻,這樣越國亡國的危險就輕易地解除了,這個結果若不從越國的角度可概括為什么呢? 

  明確:勾踐存國。 

  總結1、2段內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對比,結果一個是使國家從被動變為主動,一個是使國家不利。 

  問:國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踐,下一步你會怎么做呢? 

  某學生馬上答:招兵買馬。 

  勾踐是怎么做的呢?下節我們再一起學習。 

  上節課最后老師留了一個問題:你要是勾踐,存國之后你會做些什么?有一個同學馬上就說要招兵買馬,看來這個同學非常急于替勾踐報仇。但是我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業的人,性子不能這么急躁呢? 

  生答:不能。 

  對,我們想想,一個國家在戰后,尤其是戰敗國,其精壯人口大量戰死沙場,物質和財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國家衰弱,人口稀少。沒有人,去哪兒招兵呢?沒有物資和money,買什么馬呢?(學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騰的話,即使有人有馬,誰又愿意替你賣命呢?那么這些勾踐都注意到了嗎? 

  生答:注意到了。 

  對,從哪里可看出啊?從第三自然段勾踐說 的話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復仇,首先要怎么做? 

  齊答:使國重新強大、興盛起來。 

  那么,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勾踐復國。 

  具體來說,首先是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其次是改變治國策略。說到國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內政,那么勾踐對外、對內各采取了什么措施,還有,對民和對己的態度又是怎么樣? 

  卑事夫差等對外措施。這是不是一種互利的外交關系呢? 

  生答:不是 

  所謂“弱國無外交”不是說這個國家沒有外交事務,不用處理對外關系,而是說它在外交事務上沒有發言權,只是低頭做小.大家看越國此時是不是這樣啊?連堂堂一國之君都要為人牽馬,何其屈辱!那么請問這樣做是吳國強迫他們,還是構勾踐心甘情愿的? 

  答:心甘情愿的。 

  對,這是他的治國策略之一,對吧?但是他們為什么心甘情愿這么做的?是不是很沒骨氣呢? 

  答:不是。 

  為什么要這么卑下? 

  學生丙答:為了爭取時間,是緩兵之計。 

  對了.這位同學答到點子上,我們想想,復國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倘若吳國在越復國的中途翻臉,求和之舉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因此這些對外措施就是要討好吳國,先穩住吳國,緩和局勢,讓吳國放松警惕,減少對越國的戒心?梢,勾踐是多么深謀遠慮,處事是多么的謹慎! 

  鼓勵生育政策。 

  倘若讓勾踐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會有什么后果呢? 

  學生笑,有學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戰勝美國! 

  現代戰爭是靠人多就能打勝仗的嗎?是靠先進的科技。那么人口就只會使國家的經濟不堪重負,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模仿!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治國的政策也不相同,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國人請戰勾踐為什么要推遲? 

  勾踐欲擒故縱,再次把以前戰敗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顯得非常仁厚,使國人更加愛戴他,從而把他們的同仇敵愾的情緒推到一個新的高峰。 

  勾踐為什么要"助天滅之"?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與人之間能夠相互感應,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會懲罰他,現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滅他。勾踐這樣講,就為自己挑起復仇的戰爭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國人就會更加賣力。 

  越國伐吳,國人為什么皆勸? 

  勾踐在復國時,采取了有效的治國方略和親民措施,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覺得"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勾踐是值得他們為之效死的國君,故他們同仇敵愾,互相勉勵一心伐吳,為越國報仇。 

  在國富民強、民心所向良好局勢下,勾踐攻伐吳國勢如破竹,一戰再戰,一勝再勝,終于滅掉吳國。學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為勾踐成功滅吳感到痛快呢? 

  有學生答有,有學生搖頭說沒有,鈴響。下課。 

  上節課講到勾踐成功滅掉了吳國,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痛快的感覺,同學們有的說有,有的就拼命搖頭。那么搖頭的同學可能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有無正義和非正義可言呢? 

  齊答:沒有。 

  對了,誰贏誰輸,意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們說,感到痛快的同學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勾踐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的艱苦準備,我們覺得這一仗該是他贏的,對不對? 

  齊答:對。 

  那么請問同學們,本課的課題是什么? 

  齊答:勾踐滅吳。 

  沒錯,我們一看課題就覺得本課的重點應該會寫"滅吳"這件事,對不對? 

  齊答:對。 

  但是學過課文之后,真正寫到滅吳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兩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是的,寫到滅吳這件事只有后兩段,而正面寫直接滅吳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筆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答:存國、復國。 

  對,寫了許多勾踐在滅吳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請同學們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的詳略處理呢?他寫這樣一篇歷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僅僅為了客觀地記錄下勾踐滅吳這個事實?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圖在哪里? 

  學生沉默思考。 

  其實一篇優秀的歷史散文,往往在客觀史實中寄寓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優良傳統!蹲髠鳌贰秶Z》等史書,是這一傳統的最早體現者!豆础芬晃木褪沁@樣。請問本文真正能為我們提供經驗教訓的究竟是后兩段還是前四斷段? 

  齊答:前四段。 

  對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滅吳前勾踐的準備,就是為了寄寓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倘若我們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一些道理,從他所寫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一點可取的東西,那么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才算得上是“功德圓滿”的。 

  首先我們來總結一下越國最終能滅掉吳國,最根本的原因, 

  學生丁:勾踐深得民心。 

  對了。這個同學一下子就答到點子上。勾踐由于勵精圖治,忍辱圖強,所以深得民心,在民眾的傾力支持下一舉滅掉了吳國。但是,我們想想,倘若吳國的國君也像勾踐那樣,吳國實力很強的話,越國能不能這么輕舉滅掉吳國呢? 

  答:不能。 

  那么吳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紛紛答:夫差輕敵,輕信小人。 

  對了!吳國君王夫差倨傲縱敵,聽信佞臣,不聽忠言,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過著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國亡。其實子胥曾不止一次勸諫夫差不要放過越國,但是夫差不但不聽,還處死了子胥,后來越兵攻破吳都時,夫差決定自殺,死前吩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臉上蒙一塊白布,因為怕沒臉去見伍子胥,下場凄慘。由此我們從中也可得到一些經驗教訓。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由于揭示了這樣深刻的經驗教訓,勾踐滅吳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非常大,而勾踐滅吳后,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就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對聯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臥薪嘗膽”。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故事的,請講講。 

  學生答:聽過這些成語,但不知道意思! 

  那讓老師來告訴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講的是我國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項羽,我們后面有一篇課文《鴻門宴》里,講會講到他。當時他作為上將軍,率領其軍隊與秦軍交戰,要越過漳河到對岸搶占對方的陣地,為了表示有進無退,有戰必勝的決心,他與軍隊渡河之后,要把軍隊中的“釜”——古代一種煮飯的鍋,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爛沉到江底, 

  有學生應答:背水一戰。 

  對,有這個意思,于是他的軍隊士氣高漲,異常勇猛,與秦軍大戰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秦軍的主力,為以后攻破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破釜沉舟”。而“臥薪嘗膽”講得又是誰呢? 

  齊答:勾踐。 

  對了,我們課文哪里提到了這個故事呢? 

  答:課后練習三。 

  讓我們一起看看勾踐像?粗@幅畫,想必大家已經感覺到,一股克己自勵、發憤圖強精神力量。蒲松齡這幅對聯寫得是相當之好的,當同學們面對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難題的時候或者面對高考沉重壓力的時候,大家就想想項羽和勾踐,只要有決心并付出了努力,你們的汗水就決不會白流。 

  那么,通過對課文和成語典故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勾踐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一定對他有新看法,讓我們全面的看看勾踐是個怎樣的人,討論一下他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略)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強調本文的出處,提示標劃文學常識。

  導入  新課:

  提問: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是否對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有一個初步認識?

  生:有。

  問:是怎樣的?(學生沉默)

  引導:是和平安定的?還是戰亂的?

  學生齊答:是戰亂的。

  出示“春秋時期諸侯形勢圖”的投影片,介紹時代背景:當時原本統一著中國的周王朝衰落,諸侯勢力興起,相互討伐戰爭,爭奪土地和資源,黃河流域一帶就有齊、宋、晉秦、楚等多個大諸侯國爭霸,中原大地可謂狼煙四起。而在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兩個國家不甘示弱,爭得不可開交,他們是吳國和越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來看看吳越兩國的爭霸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交代吳越戰爭的由來:吳王闔閭曾經打敗過吳國西面強大的楚國,一心想向中原地區擴展自己的勢力,當諸侯的首領,可是其南面的越國也一天天強盛起來,不斷第派兵騷擾吳國的邊境威脅到吳國的后方,使它北上爭霸受到嚴重的牽制,吳越兩國的仇怨摩擦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闔閭就趁著越國的國喪帶領其子夫差攻打越國。然而,闔閭在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個腳指頭(學生笑),這一傷說輕一輕,說重又不重,可闔閭老了,受不住傷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學生興奮)夫差發誓報酬,在前494年又與越軍在夫椒這個地方打了一仗,殺得勾踐只剩兵五千,退居會稽山上,此時越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情況危急,我們的課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提問:在這種局面下,勾踐有否因慘敗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斃呢?(齊答:沒有)

  引導:那我們看看他有什么進一步的舉動:“乃號令……”,可見他正積極著手招攬人才為他出謀劃策,而且還有優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國之政”不就幾乎等于說“分半壁江山給你”嗎?!看來這對于有政治抱負、想建功立業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機呀!結果有沒有被吸引出來?

  齊答:有。

  問:這個人是誰?

  齊答:大夫種。

  對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名,大夫種主動出來進見勾踐了,我們看看他說了些什么,請齊聲朗讀一下文種的話。

  學生朗讀,結束串講文種這段話。

  提問:請一個同學找出這段話中心句,即這個句子要表達這段話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種在論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甲答:“無乃后乎?”

  引導:那是什么“太遲”了!什么“后”?

  學生甲:求謀臣。

  引導:那么講求謀臣道理最明顯的應是哪一句呢?

  學生甲:“然謀臣……不可不養而擇也!

  對了!就是“夫雖無……養而擇也”這一句,論述的就是一個國家求謀臣應該未雨綢繆的道理。那么他論述的時候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

  學生齊答:比喻。

  問:對,還有沒有呢?夏則……冬則……旱則……(提示)

  學生某答:排比。

  引導:對了。那么我們看,既然勾踐已經在求謀臣了,文種還來大講求謀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舉而無關痛癢呢?

  齊答:不是。

  唔,大家都覺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W生作思考狀)他的話是不是婉轉地責備了勾踐不能早一點……

  學生接話:“任用賢才!

  對了,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上一課,文種是不是也和燭之武對鄭伯一樣在發懷才不遇的牢騷呢?

  學生齊答:是。

  是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我們知道,文種是主動來進見勾踐的,主動進見勾踐難道就是為了發發牢騷而已嗎?

  學生回答:不是。

  顯然不是。我們看看他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侃侃而談,鎮定自若。而且還敢責備他的君王。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什么人能做到這樣。

  個別學生輕聲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辦法退吳的人是吧?看來文種就是想要勾踐看出這一點,賞識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踐看穿了他的心思沒有呢?

  齊答:看出了。

  我們看看勾踐是怎么回應的,請一個同學翻譯他的話。

  學生翻譯后,講清楚“何后之有?”這個倒裝句,用不緊不慢的語調摹仿勾踐這句話。

  引導:又是一個鎮定自若!一個謀臣臨危不懼,再加一個國君處變不驚,看來這個國家是有希望了?此麄儍蓚人怎么做——“執其手而與之謀”,是誰執誰的手啊?

  學生齊答:勾踐執著文種的手。

  對,看來勾踐真的看出了文種的才華,要重用他了?墒沁@里又有一個問題了,大家想想,通常一個文居萬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個小小的大夫公然責備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對這個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輕則處罰、重則處斬了?

  齊答:是。

  但勾踐對文種不但不生氣,而且還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親熱,這是為什么?

  學生在下面議論。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勾踐東山再起以后還會實現他當初:“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的諾言嗎?

  幾個學生答:不會。

  為什么不會?“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難道不應該實現諾言嗎?

  學生議論紛紛。

  好,這個問題我們暫先不討論,我們先看看課文他們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對策,請同學們在原文找答案,請一個同學起來回答。

  學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吳!

  對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齊答:求和。

  那么是使誰向吳求和呢?

  生答:文種。

  沒錯。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們有沒有順利達到目的呢?請繼續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話即表明了夫差,即吳國的最高領導者欲和。請同學們想想倘若你一個軍事領導人,正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時候,你會不會那么容易就和敵方講和呢?

  齊答:不會。

  而夫差這么輕易就和對方講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不是想“你越國區區五千人馬對我強大的吳國已經毫無威脅力了,跟你講和又怎么樣呢?”可見夫差很輕敵,已經以強者自居了,對吧?

  齊答:對。

  那么讓我們看看他的臣子們態度如何?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

  生答:反對。

  全反對?沒有支持的嗎?

  有。

  對了,吳子胥反對,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呢?我們看看他們各自的理由。請齊聲朗讀子胥說的話。

  子胥的話字字鏗鏘,十分有說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會聽他們的話?

  生答:對。

  但是夫差沒有聽從子胥的勸諫,他聽了誰的話?

  生答:太宰喜否。

  對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說的。

  太宰喜否主張適可而止,大家想想這豈不是等于幫越國說話嗎?他為什么要幫越國說話呢?

  生答:中了美人計。

  對了,越國用美人計收買了太宰喜否。到此為止,子胥和伯喜否為什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顯了?子胥從什么立場出發的?

  齊答:國家利益。

  對,子胥的勸諫為國家大局著想,而太宰喜否呢?

  齊答:個人利益。

  沒錯,伯喜否自私、貪婪,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兩種不同的人格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那么關鍵就看其領導者,而夫差卻聽從了喜否的話,因為他的話對夫差來說是正中下懷,他不是本來就想擺出一副強者的姿態嗎?!講和要意味著放棄進攻,這樣越國亡國的危險就輕易地解除了,這個結果若不從越國的角度可概括為什么呢?

  明確:勾踐存國。

  總結1、2段內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對比,結果一個是使國家從被動變為主動,一個是使國家不利。

  問:國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踐,下一步你會怎么做呢?

  某學生馬上答:招兵買馬。

  勾踐是怎么做的呢?下節我們再一起學習。

  上節課最后老師留了一個問題:你要是勾踐,存國之后你會做些什么?有一個同學馬上就說要招兵買馬,看來這個同學非常急于替勾踐報仇。但是我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業的人,性子不能這么急躁呢?

  生答:不能。

  對,我們想想,一個國家在戰后,尤其是戰敗國,其精壯人口大量戰死沙場,物質和財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國家衰弱,人口稀少。沒有人,去哪兒招兵呢?沒有物資和money,買什么馬呢?(學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騰的話,即使有人有馬,誰又愿意替你賣命呢?那么這些勾踐都注意到了嗎?

  生答:注意到了。

  對,從哪里可看出啊?從第三自然段勾踐說 的話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復仇,首先要怎么做?

  齊答:使國重新強大、興盛起來。

  那么,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勾踐復國。

  具體來說,首先是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其次是改變治國策略。說到國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內政,那么勾踐對外、對內各采取了什么措施,還有,對民和對己的態度又是怎么樣?

  卑事夫差等對外措施。這是不是一種互利的外交關系呢?

  生答:不是

  所謂“弱國無外交”不是說這個國家沒有外交事務,不用處理對外關系,而是說它在外交事務上沒有發言權,只是低頭做小.大家看越國此時是不是這樣啊?連堂堂一國之君都要為人牽馬,何其屈辱!那么請問這樣做是吳國強迫他們,還是構勾踐心甘情愿的?

  答:心甘情愿的。

  對,這是他的治國策略之一,對吧?但是他們為什么心甘情愿這么做的?是不是很沒骨氣呢?

  答:不是。

  為什么要這么卑下?

  學生丙答:為了爭取時間,是緩兵之計。

  對了.這位同學答到點子上,我們想想,復國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倘若吳國在越復國的中途翻臉,求和之舉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因此這些對外措施就是要討好吳國,先穩住吳國,緩和局勢,讓吳國放松警惕,減少對越國的戒心?梢姡篡`是多么深謀遠慮,處事是多么的謹慎!

  鼓勵生育政策。

  倘若讓勾踐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會有什么后果呢?

  學生笑,有學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戰勝美國!

  現代戰爭是靠人多就能打勝仗的嗎?是靠先進的科技。那么人口就只會使國家的經濟不堪重負,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模仿!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治國的政策也不相同,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國人請戰勾踐為什么要推遲?

  勾踐欲擒故縱,再次把以前戰敗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顯得非常仁厚,使國人更加愛戴他,從而把他們的同仇敵愾的情緒推到一個新的高峰。

  勾踐為什么要"助天滅之"?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與人之間能夠相互感應,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會懲罰他,現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滅他。勾踐這樣講,就為自己挑起復仇的戰爭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國人就會更加賣力。

  越國伐吳,國人為什么皆勸?

  勾踐在復國時,采取了有效的治國方略和親民措施,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覺得"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勾踐是值得他們為之效死的國君,故他們同仇敵愾,互相勉勵一心伐吳,為越國報仇。

  在國富民強、民心所向良好局勢下,勾踐攻伐吳國勢如破竹,一戰再戰,一勝再勝,終于滅掉吳國。學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為勾踐成功滅吳感到痛快呢?

  有學生答有,有學生搖頭說沒有,鈴響。下課。

  上節課講到勾踐成功滅掉了吳國,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痛快的感覺,同學們有的說有,有的就拼命搖頭。那么搖頭的同學可能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有無正義和非正義可言呢?

  齊答:沒有。

  對了,誰贏誰輸,意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們說,感到痛快的同學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勾踐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的艱苦準備,我們覺得這一仗該是他贏的,對不對?

  齊答:對。

  那么請問同學們,本課的課題是什么?

  齊答:勾踐滅吳。

  沒錯,我們一看課題就覺得本課的重點應該會寫"滅吳"這件事,對不對?

  齊答:對。

  但是學過課文之后,真正寫到滅吳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兩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是的,寫到滅吳這件事只有后兩段,而正面寫直接滅吳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筆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答:存國、復國。

  對,寫了許多勾踐在滅吳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請同學們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的詳略處理呢?他寫這樣一篇歷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僅僅為了客觀地記錄下勾踐滅吳這個事實?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圖在哪里?

  學生沉默思考。

  其實一篇優秀的歷史散文,往往在客觀史實中寄寓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優良傳統!蹲髠鳌贰秶Z》等史書,是這一傳統的最早體現者!豆础芬晃木褪沁@樣。請問本文真正能為我們提供經驗教訓的究竟是后兩段還是前四斷段?

  齊答:前四段。

  對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滅吳前勾踐的準備,就是為了寄寓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倘若我們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一些道理,從他所寫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一點可取的東西,那么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才算得上是“功德圓滿”的。

  首先我們來總結一下越國最終能滅掉吳國,最根本的原因,

  學生丁:勾踐深得民心。

  對了。這個同學一下子就答到點子上。勾踐由于勵精圖治,忍辱圖強,所以深得民心,在民眾的傾力支持下一舉滅掉了吳國。但是,我們想想,倘若吳國的國君也像勾踐那樣,吳國實力很強的話,越國能不能這么輕舉滅掉吳國呢?

  答:不能。

  那么吳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紛紛答:夫差輕敵,輕信小人。

  對了!吳國君王夫差倨傲縱敵,聽信佞臣,不聽忠言,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過著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國亡。其實子胥曾不止一次勸諫夫差不要放過越國,但是夫差不但不聽,還處死了子胥,后來越兵攻破吳都時,夫差決定自殺,死前吩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臉上蒙一塊白布,因為怕沒臉去見伍子胥,下場凄慘。由此我們從中也可得到一些經驗教訓。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由于揭示了這樣深刻的經驗教訓,勾踐滅吳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非常大,而勾踐滅吳后,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就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對聯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臥薪嘗膽”。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故事的,請講講。

  學生答:聽過這些成語,但不知道意思!

  那讓老師來告訴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講的是我國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項羽,我們后面有一篇課文《鴻門宴》里,講會講到他。當時他作為上將軍,率領其軍隊與秦軍交戰,要越過漳河到對岸搶占對方的陣地,為了表示有進無退,有戰必勝的決心,他與軍隊渡河之后,要把軍隊中的“釜”——古代一種煮飯的鍋,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爛沉到江底,

  有學生應答:背水一戰。

  對,有這個意思,于是他的軍隊士氣高漲,異常勇猛,與秦軍大戰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秦軍的主力,為以后攻破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破釜沉舟”。而“臥薪嘗膽”講得又是誰呢?

  齊答:勾踐。

  對了,我們課文哪里提到了這個故事呢?

  答:課后練習三。

  讓我們一起看看勾踐像。看著這幅畫,想必大家已經感覺到,一股克己自勵、發憤圖強精神力量。蒲松齡這幅對聯寫得是相當之好的,當同學們面對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難題的時候或者面對高考沉重壓力的時候,大家就想想項羽和勾踐,只要有決心并付出了努力,你們的汗水就決不會白流。

  那么,通過對課文和成語典故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勾踐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一定對他有新看法,讓我們全面的看看勾踐是個怎樣的人,討論一下他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略)

  [1]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8

  勾 踐 滅 吳 選自《國語》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1/3]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后,就向全軍發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贝蠓蛭姆N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就如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F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贝蠓蚍N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隨后,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對吳王說:“我們越國派不出有本領的人,就派了我這樣無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對您大王說,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說: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并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將率領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如果您大王認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末我們將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帶領現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一死戰,那時一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于是拿一萬人的軍隊來對付您大王了,結果不免會使越國百姓和財物都遭到損失,豈不影響到大王加愛于越國的仁慈惻隱之心了嗎?是情愿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化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大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吳王夫差準備接受文種的意見,同越國訂立和約。吳王的大夫伍子胥勸阻說:“不行!吳國同越國,是世代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國家,三條江河環繞著兩國的國土,兩國的人民都不愿遷移到別的地方去,因此有吳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國的存在,有越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吳國的存在。這種勢不兩立的局面是無法改變的。我還聽說,旱地的人習慣于旱地的生活,水鄉的人習慣于水鄉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國家,即使戰勝了它們,我國百姓也不習慣在那里居住,不習慣使用他們的車輛;那越國,如若戰勝了它,我國百姓既習慣在那里居住,也習慣使用它們的船只,這種有利條件不能錯過!希望君王一定要滅掉越國;如果放棄了這些有利條件,一定會后悔莫及的!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1/3]

  《勾踐滅吳》 勾 踐 滅 吳 選自《國語》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2/3]

  越國打扮了八個美女,送給吳國的太宰嚭,并對他說:“您如果能寬恕越國的罪過,同意求和,還有比這更漂亮的美女送給您。”于是太宰嚭向吳王進諫說:“我聽說古時攻打別國的,對方屈服了就算了;現在越國已向我們屈服了,還有什么要求呢?”吳王夫差采納了太宰嚭的意見,同越國訂立了和約,讓文種回越國去了。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碧讎褐G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越王勾踐向百姓解釋說:“我沒有估計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強大的吳國結仇,以致使得我國廣大百姓戰死在原野上,這是我的過錯,請允許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戰死的士兵的尸體,慰問負傷的士兵;對有喪事的人家,越王就親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親自前去慶賀;百姓有遠出的,就親自歡送,有還家的,就親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惡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時辦好它。然后越王勾踐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吳國做臣仆。勾踐還親自給吳王充當馬前卒。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越國的地盤,南面到句無,北面到御兒,東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積總共百里見方。越王勾踐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來歸附他就象水往低處流似的。如今我無能,只能帶領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輕力壯的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輕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歲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婦到了臨產時,向官府報告,官府就派醫生去看護。如果生男孩就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就賞兩壺酒,一頭豬;一胎生了三個孩子,由官家派給乳母,一胎生了兩個孩子,由官家供給口糧。嫡子為國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個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樣哭泣著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婦、患疾病的、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官府就收養他們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給他整潔的住舍,分給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糧食,激勵他們為國盡力。對于到越國來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廟堂上接見,以示尊重。勾踐還親自用船裝滿了糧食肉類到各地巡視,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輕人,就供給他們飲食,還要詢問他們的姓名。勾踐本人也親自參加勞動,不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決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織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賦稅,百姓中每家都儲存了三年的口糧。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2/3]

  《勾踐滅吳》 勾 踐 滅 吳 選自《國語》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3/3]

  這時,全國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踐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們越國也已經上了軌道,請允許讓我們報這個仇吧!”勾踐辭謝說:“過去我們被吳國打敗,不是百姓的過錯,是我的過錯,象我這樣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恥辱呢?請大家還是暫且不要同吳國作戰吧!”(過了幾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踐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的人,都親近我們越王,就象親近父母一樣。兒子想為父母報仇,大臣想為君王報仇,哪有敢不竭盡全力的呢?請允許同吳國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踐答應了大家的請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聽說古代賢能的國君,不擔心軍隊人數的不足,卻擔心軍隊士兵不懂什么叫羞恥,現在吳王夫差有穿著用水犀皮做成的鎧甲的士兵十萬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擔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恥,只擔心軍隊人數的不足,F在我要協助上天滅掉吳國。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進就共同前進,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進時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時想到會受到懲罰,這樣,就有合乎常規的賞賜。進攻時不服從命令,后退時不顧羞恥,這樣就有了合乎常規的刑罰了!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于是越國就果斷地行動起來,全國上下都互相勉勵。父親勉勵他的兒子,兄長勉勵他的弟弟,妻子勉勵她的丈夫。他們說:“哪有象我們這樣的國君,我們哪能不愿戰死在疆場上呢?”所以首戰就使吳國在囿地吃了敗仗,接著又使他們在沒地受挫,在吳國國都的郊野又把吳軍打得大敗。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

  吳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說:“我的軍隊不值得越王來討伐,請允許我用財寶子女慰勞越王的辱臨!”勾踐回答說:“先前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吳國卻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吳國送給越國,越國怎能不聽從天命而聽從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東地方去,我同您象兩個國君一樣,您以為如何?”夫差回答說:“從禮節上講,我對越王已有過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吳與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給吳一點庇護,那就是我的愿望。≡酵跞绻f:‘我要摧毀吳國的國土,滅掉吳國的宗廟’,那就請求讓我死吧!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天下百姓呢?越軍可以進駐吳國了!”于是越國就滅掉了吳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3/3]

  《勾踐滅吳》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9

  課題:                           勾踐滅吳

  教學目標 :

  1、 掌握本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

  2、 揣摩人物語言,體會其說話藝術。

  3、 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來評價勾踐等人物。

  4、 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文章的感想。

  教學重點:

  同上1

  教學難點 :

  同上1、3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宣布上課后,直接播放音樂,屏幕顯示楊慎的《廿一史彈詞》。

  播放完后,教師:話說天下大勢,中國諸侯,爾虞我詐,逐鹿紛爭,此消彼長,遂有五

  霸。南之吳越,意欲逐鹿,然兩國彼此虎眈……(——司馬)

  下一張幻燈片:

  吳以伍子胥 、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敗吳于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而父乎?”夫差對曰:“不敢!笔窍,闔廬死。夫差既為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三年,伐越,敗越于夫湫。 

  教師:但越王夫差與吳王勾踐之間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結束,驚心動魄的戰爭也就是從這兒才真正開始!

  二、 學習第一段

  1、 找一學生朗讀該段。要求盡量讀出:勾踐號令三軍時的雖敗猶昂揚的語氣,對答文種既含蓄地承認錯誤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氣;文種從容鎮定、侃侃而談、敢于責備君王、忠貞和自負的口氣。

  2、 教師講析該段,需要強調的重點字詞:

  棲——本指鳥類歇宿,引申為停留居住。

  使動用法:有以助寡人謀而退吳者——退

  知:管理     資:積蓄   水:動詞,發大水    茍:如果   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異義:爪牙——勇猛的將士

  然后:這以后  無乃后乎——恐怕太遲了吧?

  何后之有——賓語前置    執其手而與之謀——而,表示順承

  行成——求和

  教師分析時,要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

  (1) 先設想自己是勾踐,被逼留于會稽山上,自己會怎樣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無力回天矣。乃獻國書,進國資,兩股戰戰,口結涕飛,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兒,欺人太甚,大仇不報,誓不為人。成敗之機,在乎今日!酥卤姸,曰:“士可殺,不可辱。必與越國共存忘!”)

 。2) 文種最終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

  (3) 在這么危急的時候,被大臣批評,你又會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遠謀,誠有罪,請恕之。天欲滅我,我亦無所用焉!

  三、學習被課文刪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達)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指軍隊),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賂(送財物給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全都帶來);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調遣)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拘囚)妻孥(兒女),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一千人,將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夫差將欲聽與之交。子胥(名員,吳國大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并率吳軍攻破楚都。后為吳王夫差賜死。)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中原各諸侯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悔之,亦無及已。”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 ,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太宰 諫曰:“ 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1、 先讓學生設想,自己若是夫差,會如何對待勾踐、如何對待子胥呢?

  2、 然而,夫差并沒有那么做。而是——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第二段。

  3、 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句——

  于是——這種局面 上黨之國——中原之國

  四、拓展思維:(如果學生有時間看完全文,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請你認真閱讀下文,認真思考:編者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刪去呢?你認為這合理嗎?你的依據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觀點的。好,下面的時間留給大家,希望結合注釋認真自讀課文。

  我的看法

  這一段一刪,就使得比原文大為遜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吳”,沒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沒有?全文中線索不明顯。二是使勾踐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較對象,使勾踐的形象略顯單薄。三是失勾踐滅吳的理由不夠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講勾踐如何求人、求才、求強,那么夫差怎樣呢?如果他對勾踐心存戒心的話,勾踐滅吳,我看未必。四、刪去的那一段正是驚心動魄的外交斗爭。刪去該段,著實少了些許情節上的波瀾。

  教后感

  不知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識到,把被刪去的那場外交之戰放到這節課上,實在上顯得太雍腫,內容太繁雜,于是“忍痛割愛”。

  事實證明此乃明智之舉。這節課就得得精致了許多、從容了許多。

  我先把“隨文練習”給學生進行了講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學生很喜歡楊慎的《廿一史彈詞》,他們情不自禁地去高聲朗讀它。他們也逐漸熟悉了“司馬”這個名字,一見就它,學生就喜不自禁,因為司馬總會給它們帶來許多新鮮的東西,而且來得時機恰好。我常感到慚愧,光讓司馬來舞文弄墨,學生只是來拜讀其文,總是一種遺憾,一種失敗。于是就有了一個夢想——讓我所教的學生也都寫出象模象樣的文言短文,讓我所教的學生也都在文言課堂上都能說出象模象樣的文言來。雖任重道遠,然窈窕淑女在誘惑,于是,我只好迸發出初戀般的激情來了。

  這節課還臨時加了點佐料。前他們起立時,我未讓他們坐下,而是讓他們齊聲連喊兩聲——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情緒激昂,慷慨之至。甚好。

  把每一節課作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開課來上!

  把每一節課作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課來上!

  把每一節課作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來做!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與檢查預習:

  1、 學生齊讀第一段及所刪的段落

  2、 找兩個學生分別閱讀課文第二、三兩段。

  二、學習第二部分:

  1、教師:以前我們總是先解釋講析,后提出問題供大家思考,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先提出問題,大家從文中找到依據,也就是檢查同學們預習的情況。

  如果我們把勾踐采取的措施歸納為對已、對吳、對民三類的話,請問——對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對已:卑事夫差、“臥薪嘗膽”、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對吳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吳)

  對民呢?——以民為本(制訂“婚姻法”,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招覽納士;輕徭薄賦;整頓軍紀)

  2、找一學生“當老師”,講臺上為全班講析第二段。

  3、教師強調: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連詞,表示結果、用途、目的。

  中原——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廁,上廁所。

  吊——慰問。   有喜——諱飾語

  去——廢除。    事——侍奉    宦——使……為官    為——充當

  4、教師講析第三自然段

  重點字詞句的強調:

  至于——古今異義,到達    廣運——東西為廣,南北為運。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   免——娩   豚——小豬   餼與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詞結構后置    潔、美、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國之孺子之游者——定語后置    

  5、教師:從這兩段中我們可以歸納一下勾踐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計的哪些策略呢?

 。ǜ饺嫞簼M天過海、圍魏救越、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苦肉計——暗渡陳倉——

  5、 學生熟讀這兩段。教師巡視,解決學生遺留的問題。

  三、作業 布置:

  經過采取了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國強大起來了。越王是不是主動下令攻吳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請課下同學們認真預習課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這個問題。

  教后感

  總體感覺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節課。

  是不是教師節這個偉大的節日,學生送給了我點小禮物,我激動不已,或是因為課前學生齊聲喊了句“司老師,您節日快樂!”,我興奮不止,這些導致我心一直在狂跳不輟呢?

  我現在還在激動著。

  課堂上,我好些地方,感到語無倫次,幾個地方沒有備好,對編者的刪節好還是不好的問題雖提出來了,但并沒有解決它。也沒有完成教學目標 !白ρ馈钡摹白Α睂W生有不同的讀音,我發現了,竟然沒有指出來。音樂“高山流水”也沒有“流”出來。作業 未經慎重考慮,匆匆布置,不好。

  再談談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情況。

  相比而言,大有改觀。自己講話也比較簡潔了,流暢了,學生似乎配合得更默契了。

  高山流水依舊未流。二班沒有布置作業 。

  勾踐究竟采取了哪些打措施呢?自己未有總結,卻直接拿來現成的文字,結果在學生進行歸納時,就發現那些文字是有些些問題的,沒問題的,自己講起來也沒有多少滋味。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把別人的東西,化成自己的思想,也是好的。似是而是,似非而非,是可怕的;拿不出自己的東西,也是可怕的。

  第三課時

  一、 學生齊讀第二、段。

  二、 學習第四段

  1、 如果你是勾踐,看到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了,竊喜不?除此之外,還急于想復仇,對不對?(致眾而令,曰:“小兒夫差,恥寡人諸侯之國,今吾亦節矣,請為報之。”)勾踐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學習一下第四段。

  2、 教師講析第四段

 。1) 重點字詞句的強調:

  恥——使動用法。  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斷句

  姑——暫且   一詞多義:庸——用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而,不譯。

  一詞多義:其——難道

  志行——思想行為

  欲——贊成

  旅進旅退——同

  一詞多義:!嫌谝幎ǖ

 。2)學生談談勾踐是如何發動對吳的戰爭的。

  A、教師引導:“國之父兄”也許就是勾踐暗示他們做的,他們一起演出了一起“無中生有”“以進為退”的好戲。(勾踐愁云于色長吁短嘆每于密臣前,臣驚問,對曰:“夫差……,唉!”臣明其意,退而召“國之父兄”,曰:“大王對汝何如?”對曰:“甚于父母!痹唬骸叭缃翊笸跻娖,當如何?”于是國之父兄入而請戰。)——此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第一次請戰,回絕;第二次,則“許之”。接下來,雷厲風行,致眾誓之。誓詞中講明了兩個原因:一是知恥而行,這與前邊的回答是相矛盾的,可見勾踐城府很深。二是助天滅之。誓詞中還講了對軍隊的要求:旅進施退——賞刑分明。

  三、 最后一段

  1、 找一學生“當教師”,到講臺上來講解。

  2、 教師強調:

  果行——果決,不是果然。

  勸——勸勉。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有誰像這位國君啊,可以不為他去死嗎?死——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舉例: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雖以史遷善傳游俠

  ——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

  3、問:全文的題目是“勾踐滅吳”,而全文只有三句話寫到滅吳的戰爭經過。文章詳略處理很不得當。你怎么看待呢?

  學生討論思考。

  教師明確:

  從本文來分析——吳越戰爭的具體情節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內容,因此文中隱去了吳越五湖之戰、勾踐被打敗這一段史實:對于越國反攻過程中數年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和談備戰是作者要重點表現的,因此不惜筆墨放開去寫。寫和談,各色人等紛紛出場,文勢跌宕,高潮迭起。寫備戰,從人力物力兩方面寫,人力一面寫得尤為詳細,如婚娶的具體規定,獎勵剩余的具體措施等,無不如實筆錄。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事有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從《國語》來分析——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為《國語》。長于寫對話,著力于通過對話,驗證于行動,詳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思想。

  四、 問題討論:

  評價文中人物性格特點?

  1、 學生分析。

  2、 教師引導明確:

  勾踐:一代開明圣賢的明君。他胸懷大志,不忘國恥,有膽有識,處變不驚;知人善任,勇于自責,能屈能伸,奮發圖強;撫慰百姓,深得民心。(最好再引用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滿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引導學生思考勾踐的陰暗面)

  夫差:一個有勇少謀的昏君。他優柔寡斷,剛愎自用,驕矜自滿,不納忠言,聽信佞臣,終于錯失良機,埋下禍根。

  文種:一個治亂之賢臣。他耿直坦率,忠貞自負,足智多謀,長于辭令。

  子胥:一個失敗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諫君主,觀察敏銳,分析深刻,但缺乏進諫之藝術,又遇上惑于讒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伯否喜:一個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職責于腦后,貪圖越國美女,巧言惑君,幫助越國“行成于吳”,成為吳國滅亡的千古罪人。

  勾踐為什么能滅吳呢?選擇題——

  對勾踐滅吳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種這個人才的發現和重用

  B、 利用夫差艽色、貪財的弱點

  C、 勾踐采取了一系列收買人心的政策

  D、 以順服夫差作掩護休養生息,國人上下齊心,同仇敵愾。

  五、作業 布置

  思考你從文中受到什么啟發?有能力的同學用文言形式寫出來。可寫多點。

  第四課時(課堂自測)

  一、 課后練習

  第二題:共進式——找學生當即說出答案。

  第三題:限時(5分鐘)——找一學生先讀一下,說明自己的句讀標點。

  教師明確。

  二、《學習方略》中“隨文練習”(限時10分鐘)

  教師明確答案。

  三、【延伸閱讀訓練】(20分鐘)

  甲、《左傳》(選)

  吳王夫差敗越與夫椒,報木雋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喜否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郇,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忌(原字為“其”字頭,“心”字底)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壹(澆的弟弟),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思考題

  1.從《勾踐滅吳》中找出與本文畫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與《勾踐滅吳》相比,伍員還提出哪些包括與越議和的道理?

  1、 請結合課文與本文,根據現實,談談你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2)夫吳之與越仇,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之無所移。有吳 則無越,有越則無吳。(3)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一。2、○1通過類比舉例,把夏少康比作勾踐,從歷史的角度證明除害必須徹底,放虎歸山,貽害無窮。○2分析勾踐的為人,證明他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吳國最危險的敵人!3與越議和是違背天意主張仇敵,而處在蠻夷之間助長仇敵則難成霸業。3、這句話體現的是勾踐對“以民為本”思想的認識與實踐,也是越國反敗為勝,滅吳復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現在不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那么我們終將成為落伍者和失敗者。因此,我們的領導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體察民意,與百姓同甘共苦,采取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政策,才能富民強國,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乙、《史記》(選)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思考題:

  1、 從《勾踐滅吳》一文中找出與本段畫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 請根據范蠡的對答,分析該人物的形象。

  3、 請談一談你對勾踐“臥薪嘗膽”的認識。

  參考答案

  1、(1)非其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2)送往者,迎來者。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2、范蠡是一個軍事才能突出,既有自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開闊,一心為國的忠臣。3、吳越之戰留下來的最著名的典故是“臥薪嘗膽”,勾踐的這一舉動,是對自己的鞭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勾踐是一個不為失敗 所壓垮,勇于承擔責任,敢于同強大的敵人抗爭的有道明君。這個典故后來演變為家喻戶曉的成語,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教后感

  昨天是促秋節。想家。

  身在異鄉,漂泊難定,難堪話凄涼。強打歡顏,不言傷。個中滋味,有誰能解?形影相吊,何止思量。把酒問天,天不應,惟得灑地祭家鄉。

  流浪。

  本是熱情滿腔,初露真相,有點上當——原來只是稀松平常復平常。雙節高菁每人三千八,省靖二百還無望,幾步之隔,大不一樣。

  看自己的洋相。

  心不平,氣難順,種種心情齊襲上,一個踉蹌。

  這般把課上……

  羞愧難當。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10

  一、課文悟讀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越滅吳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實。記載這一史實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間傳聞也很豐富,而尤以《國語》中的《勾踐滅吳》寫得最為簡練、精彩,最富文學意味。統觀全篇,故事情節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特別是史實所提供的教訓,驚心動魄,發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吳、越大戰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踐兵敗會稽,瀕于亡國。吳國以伍子胥為代表的“滅越派”和以太宰嚭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吳國內部上層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攸關時刻,方能顯示出歷史人物的卓見、才華和品性。伍子胥深謀遠慮,一番興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針見血,極具預見性。但遺憾的是,沽名釣譽、自矜功伐的吳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輕敵,一心北進中原,爭當盟主,他怎聽得進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論!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貪色受賄,十足的誤國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論,荒謬迂腐,愚不可及,是“婦人之仁”,又極具迷惑性。他的庇護,對越國是“福音”,對吳國卻是“禍水”,事實上他已淪為越國的內奸了,真是“國有佞臣,敵國之福也”!而昏聵的夫差卻親嚭疏伍,近佞遠賢(后來竟殺害了伍),非但未乘勝滅越,擴大戰果,反放勾踐返國,放虎歸山,使越國有了韜光養晦、休養生驟、東山再起的良機。吳國的君昏臣佞,為其滅亡埋下了禍根。從公元前494年越國戰敗瀕亡,到公元前473年吳國由盛而衰,以至滅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間,吳、越兩國的興衰消長,“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竟如斗轉星移,天翻地覆,其歷史教訓,令人深思。

  令人慨嘆的是,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漢相爭”,“鴻門宴”上又再現了與“吳越相爭”驚人相似的一幕:占盡優勢的項羽(類似夫差),不聽從范曾(類似伍子胥)的忠言,卻聽信內奸項伯(類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為鑒,一味沽名釣譽,剛愎自用。他可以殘忍地坑殺20萬秦降軍,也可以焚燒壯麗的阿房宮,但卻“不忍”誅殺一個政敵劉邦,這種“匹夫之勇,婦從之仁”致使項羽重蹈了歷史的覆轍,犯了同夫差一樣的低級錯誤。歷史的教訓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齡以“妙理瑋辭”評價《國語》,這“妙理”中即蘊涵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確實有“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點探究

  1.開篇寫“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為何用一“棲”字,而不用“退”“守”“軍”等字?

  探究學習:《史記》中稱:“猶鳥棲于木以避害也!边@就形象地寫出了勾踐兵敗退守會稽山的窘迫、凄惶。

  2.勾踐事急而求賢,文種用了一段精彩的語言闡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道理,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比喻說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3.第3段“勾踐說于國人曰”的“說”;第4段中“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第5段中“乃致其眾而誓之”的“誓”;“勾踐辭曰”的“辭”各是一種語體(或文體)。結合語境,體會各種語體的特點和作用。

  探究學習:第3段的“說”辭,心情沉痛,語調哀婉,反省自責,立志改革,令人動容。

  第4段和第5段各有一段“誓”辭。第4段中的“誓”表明勾踐要學“古之賢君”,率眾休養生息。第5段中的“誓”,是越國將士整裝待發前勾踐“戰前動員”的“誓師之詞”——加強思想教育,嚴明法紀軍令。

  前面評析的“說”和“誓”,都是越王勾踐精心準備之后向民眾演講的,第5段中的“辭”則是他對國之父兄請戰的即興答對。他內心雖燃燒著復仇的烈焰,蓄意滅吳,但他卻一再自責免戰。這種以退為進、欲擒故縱之法,意在積蓄民眾的復仇情緒。先塞后流,洶涌爆發,勢不可擋。

  4.第4段主旨是寫勾踐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為何開頭先交代“勾踐之地……廣運百里”?

  探究學習:開頭插敘這幾句,表面看似行文不暢,略顯突兀,實則很有必要,說明敗后的越國,不僅人口減少了,國土削小了,形勢嚴峻,百廢待興,復興大業舉步維艱。這就更能顯示勾踐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精神的可貴。

  5.按說,富民強邦,重點應是發展生產,但文中勾踐制訂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圍繞繁衍人口這個中心,特別是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這是為什么?

  探究學習:此即《左傳》所稱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時期,一個國家要強盛,要發展生產,首先需要的是勞動力;同時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是兵員的多寡。勾踐要復興越國,首先重視發展人口,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不過是為了贏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時勾踐給予“達士”優厚待遇,禮賢下士,廣攬人才,說明他在重視人口數量的同時,更注重人口質量。

  6.在勾踐復國的二十余年中,越國數次打敗吳國。但寫對吳的幾次戰爭,作者既沒有交代戰前的部署,也沒有反映戰況,只是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了“國人皆勸”的高昂參戰情緒和列敘戰績:“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為什么這樣寫?

  探究學習:這是寫作目的,主題使然。事實上,這些發生在不同地點的戰爭,并不是沒有時間間隔的連續的一場戰爭。作者意圖不在表現戰前的謀略運籌和戰爭場面的激烈壯觀,而是要給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由于“國人皆勸”,越軍長驅直人,所向披靡,節節勝利。這就突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誰贏得人民的傾心支援,誰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主題。

  三、選題設計

  1.文章最后,勾踐從自身經歷中吸取教訓,以“遂滅吳”的果斷行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結合《教師教學用書》所提供的刪節文字,想像滅吳過程和結果,特別是吳王、伍子胥、太宰嚭的命運和下場,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研究方法:

  (1)展開合理想像。

  (2)要有合乎邏輯的情節發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

  參讀書目:

  (1)《國語·越語·范蠡佐越滅吳》。

  (2)《國語·吳語·勾踐滅吳夫差自殺》。

  (3)《史記·吳太伯世家》。

  (4)《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5)曹禺話劇《膽劍篇》。

  2.閱讀《左傳》中的《越伐吳》《越滅吳》;《國語》中的《勾踐滅吳》《范蠡佐越滅吳》《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于吳》《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申胥自殺》《勾踐滅吳夫差自殺》;《史記》中的《吳太伯世家》《越王勾踐世家》,比較研究各類史書對同一事件記敘的詳略、角度、側重、筆法、體例等的異同。

  研究方法:

  (1)去圖書館找到相關書籍。

  (2)運用比較閱讀法,發現、探究各段文字的異同,體會各類史書的特色。

  參讀書目:

  (1)《左傳》。

  (2)《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

  (3)《史記》中的《吳太伯世家》《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列傳》等。

  3.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和越國的兵器技術冠絕一時。1965年在原楚國屬地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了鑄有銘文“越王勾踐自用劍”的青銅劍。該劍表面的菱形暗格紋和劍首端部薄壁如紙的同心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曾經引起中外考古界和科技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70年代末,中外學者曾經對其制作工藝作了推測,然而始終未有定論!傲庑渭y飾”“劍首同心圓”和“青銅復合劍”于是被稱為吳越青銅兵器技術“三絕”,成了古代科技之迷。

  2500年前如何能有這種高超的工藝技術?你能否破解這種“古代科技之迷”?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創造精神對我們有何啟發?

  研究方法:

  可查閱有關文物考古資料或咨詢有關專家學者。

  參讀書目:

  (1)《文匯報》2002年2月22日。

  (2)《文摘報》2002年3月3日。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11

  課題:                           勾踐滅吳

  教學目標 :

  1、 掌握本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

  2、 揣摩人物語言,體會其說話藝術。

  3、 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來評價勾踐等人物。

  4、 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文章的感想。

  教學重點:

  同上1

  教學難點 :

  同上1、3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宣布上課后,直接播放音樂,屏幕顯示楊慎的《廿一史彈詞》。

  播放完后,教師:話說天下大勢,中國諸侯,爾虞我詐,逐鹿紛爭,此消彼長,遂有五

  霸。南之吳越,意欲逐鹿,然兩國彼此虎眈……(——司馬)

  下一張幻燈片:

  吳以伍子胥 、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敗吳于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而父乎?”夫差對曰:“不敢!笔窍,闔廬死。夫差既為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三年,伐越,敗越于夫湫。 

  教師:但越王夫差與吳王勾踐之間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結束,驚心動魄的戰爭也就是從這兒才真正開始!

  二、 學習第一段

  1、 找一學生朗讀該段。要求盡量讀出:勾踐號令三軍時的雖敗猶昂揚的語氣,對答文種既含蓄地承認錯誤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氣;文種從容鎮定、侃侃而談、敢于責備君王、忠貞和自負的口氣。

  2、 教師講析該段,需要強調的重點字詞:

  棲——本指鳥類歇宿,引申為停留居住。

  使動用法:有以助寡人謀而退吳者——退

  知:管理     資:積蓄   水:動詞,發大水    茍:如果   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異義:爪牙——勇猛的將士

  然后:這以后  無乃后乎——恐怕太遲了吧?

  何后之有——賓語前置    執其手而與之謀——而,表示順承

  行成——求和

  教師分析時,要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

 。1) 先設想自己是勾踐,被逼留于會稽山上,自己會怎樣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無力回天矣。乃獻國書,進國資,兩股戰戰,口結涕飛,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兒,欺人太甚,大仇不報,誓不為人。成敗之機,在乎今日。——乃致眾而誓,曰:“士可殺,不可辱。必與越國共存忘!”)

 。2) 文種最終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

 。3) 在這么危急的時候,被大臣批評,你又會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遠謀,誠有罪,請恕之。天欲滅我,我亦無所用焉!

  三、學習被課文刪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達)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指軍隊),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賂(送財物給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全都帶來);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調遣)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拘囚)妻孥(兒女),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一千人,將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夫差將欲聽與之交。子胥(名員,吳國大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并率吳軍攻破楚都。后為吳王夫差賜死。)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中原各諸侯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悔之,亦無及已!痹饺孙椕琅巳,納之太宰 ,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碧 諫曰:“ 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1、 先讓學生設想,自己若是夫差,會如何對待勾踐、如何對待子胥呢?

  2、 然而,夫差并沒有那么做。而是——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第二段。

  3、 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句——

  于是——這種局面 上黨之國——中原之國

  四、拓展思維:(如果學生有時間看完全文,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請你認真閱讀下文,認真思考:編者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刪去呢?你認為這合理嗎?你的依據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觀點的。好,下面的時間留給大家,希望結合注釋認真自讀課文。

  我的看法

  這一段一刪,就使得比原文大為遜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吳”,沒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沒有。咳闹芯索不明顯。二是使勾踐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較對象,使勾踐的形象略顯單薄。三是失勾踐滅吳的理由不夠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講勾踐如何求人、求才、求強,那么夫差怎樣呢?如果他對勾踐心存戒心的話,勾踐滅吳,我看未必。四、刪去的那一段正是驚心動魄的外交斗爭。刪去該段,著實少了些許情節上的波瀾。

  教后感

  不知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識到,把被刪去的那場外交之戰放到這節課上,實在上顯得太雍腫,內容太繁雜,于是“忍痛割愛”。

  事實證明此乃明智之舉。這節課就得得精致了許多、從容了許多。

  我先把“隨文練習”給學生進行了講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學生很喜歡楊慎的《廿一史彈詞》,他們情不自禁地去高聲朗讀它。他們也逐漸熟悉了“司馬”這個名字,一見就它,學生就喜不自禁,因為司馬總會給它們帶來許多新鮮的東西,而且來得時機恰好。我常感到慚愧,光讓司馬來舞文弄墨,學生只是來拜讀其文,總是一種遺憾,一種失敗。于是就有了一個夢想——讓我所教的學生也都寫出象模象樣的文言短文,讓我所教的學生也都在文言課堂上都能說出象模象樣的文言來。雖任重道遠,然窈窕淑女在誘惑,于是,我只好迸發出初戀般的激情來了。

  這節課還臨時加了點佐料。前他們起立時,我未讓他們坐下,而是讓他們齊聲連喊兩聲——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情緒激昂,慷慨之至。甚好。

  把每一節課作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開課來上!

  把每一節課作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課來上!

  把每一節課作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來做!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與檢查預習:

  1、 學生齊讀第一段及所刪的段落

  2、 找兩個學生分別閱讀課文第二、三兩段。

  二、學習第二部分:

  1、教師:以前我們總是先解釋講析,后提出問題供大家思考,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先提出問題,大家從文中找到依據,也就是檢查同學們預習的情況。

  如果我們把勾踐采取的措施歸納為對已、對吳、對民三類的話,請問——對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σ眩罕笆路虿、“臥薪嘗膽”、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對吳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吳)

  對民呢?——以民為本(制訂“婚姻法”,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招覽納士;輕徭薄賦;整頓軍紀)

  2、找一學生“當老師”,講臺上為全班講析第二段。

  3、教師強調: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連詞,表示結果、用途、目的。

  中原——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廁,上廁所。

  吊——慰問。   有喜——諱飾語

  去——廢除。    事——侍奉    宦——使……為官    為——充當

  4、教師講析第三自然段

  重點字詞句的強調:

  至于——古今異義,到達    廣運——東西為廣,南北為運。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   免——娩   豚——小豬   餼與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詞結構后置    潔、美、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國之孺子之游者——定語后置    

  5、教師:從這兩段中我們可以歸納一下勾踐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計的哪些策略呢?

 。ǜ饺嫞簼M天過海、圍魏救越、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苦肉計——暗渡陳倉——

  5、 學生熟讀這兩段。教師巡視,解決學生遺留的問題。

  三、作業 布置:

  經過采取了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國強大起來了。越王是不是主動下令攻吳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請課下同學們認真預習課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這個問題。

  教后感

  總體感覺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節課。

  是不是教師節這個偉大的節日,學生送給了我點小禮物,我激動不已,或是因為課前學生齊聲喊了句“司老師,您節日快樂!”,我興奮不止,這些導致我心一直在狂跳不輟呢?

  我現在還在激動著。

  課堂上,我好些地方,感到語無倫次,幾個地方沒有備好,對編者的刪節好還是不好的問題雖提出來了,但并沒有解決它。也沒有完成教學目標 !白ρ馈钡摹白Α睂W生有不同的讀音,我發現了,竟然沒有指出來。音樂“高山流水”也沒有“流”出來。作業 未經慎重考慮,匆匆布置,不好。

  再談談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情況。

  相比而言,大有改觀。自己講話也比較簡潔了,流暢了,學生似乎配合得更默契了。

  高山流水依舊未流。二班沒有布置作業 。

  勾踐究竟采取了哪些打措施呢?自己未有總結,卻直接拿來現成的文字,結果在學生進行歸納時,就發現那些文字是有些些問題的,沒問題的,自己講起來也沒有多少滋味。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把別人的東西,化成自己的思想,也是好的。似是而是,似非而非,是可怕的;拿不出自己的東西,也是可怕的。

  第三課時

  一、 學生齊讀第二、段。

  二、 學習第四段

  1、 如果你是勾踐,看到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了,竊喜不?除此之外,還急于想復仇,對不對?(致眾而令,曰:“小兒夫差,恥寡人諸侯之國,今吾亦節矣,請為報之!保┕篡`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學習一下第四段。

  2、 教師講析第四段

 。1) 重點字詞句的強調:

  恥——使動用法。  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斷句

  姑——暫且   一詞多義:庸——用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而,不譯。

  一詞多義:其——難道

  志行——思想行為

  欲——贊成

  旅進旅退——同

  一詞多義:常——合于規定的

  (2)學生談談勾踐是如何發動對吳的戰爭的。

  A、教師引導:“國之父兄”也許就是勾踐暗示他們做的,他們一起演出了一起“無中生有”“以進為退”的好戲。(勾踐愁云于色長吁短嘆每于密臣前,臣驚問,對曰:“夫差……,唉!”臣明其意,退而召“國之父兄”,曰:“大王對汝何如?”對曰:“甚于父母。”曰:“如今大王見欺,當如何?”于是國之父兄入而請戰。)——此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第一次請戰,回絕;第二次,則“許之”。接下來,雷厲風行,致眾誓之。誓詞中講明了兩個原因:一是知恥而行,這與前邊的回答是相矛盾的,可見勾踐城府很深。二是助天滅之。誓詞中還講了對軍隊的要求:旅進施退——賞刑分明。

  三、 最后一段

  1、 找一學生“當教師”,到講臺上來講解。

  2、 教師強調:

  果行——果決,不是果然。

  勸——勸勉。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有誰像這位國君啊,可以不為他去死嗎?死——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舉例: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雖以史遷善傳游俠

  ——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

  3、問:全文的題目是“勾踐滅吳”,而全文只有三句話寫到滅吳的戰爭經過。文章詳略處理很不得當。你怎么看待呢?

  學生討論思考。

  教師明確:

  從本文來分析——吳越戰爭的具體情節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內容,因此文中隱去了吳越五湖之戰、勾踐被打敗這一段史實:對于越國反攻過程中數年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和談備戰是作者要重點表現的,因此不惜筆墨放開去寫。寫和談,各色人等紛紛出場,文勢跌宕,高潮迭起。寫備戰,從人力物力兩方面寫,人力一面寫得尤為詳細,如婚娶的具體規定,獎勵剩余的具體措施等,無不如實筆錄。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事有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從《國語》來分析——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為《國語》。長于寫對話,著力于通過對話,驗證于行動,詳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思想。

  四、 問題討論:

  評價文中人物性格特點?

  1、 學生分析。

  2、 教師引導明確:

  勾踐:一代開明圣賢的明君。他胸懷大志,不忘國恥,有膽有識,處變不驚;知人善任,勇于自責,能屈能伸,奮發圖強;撫慰百姓,深得民心。(最好再引用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滿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薄龑W生思考勾踐的陰暗面)

  夫差:一個有勇少謀的昏君。他優柔寡斷,剛愎自用,驕矜自滿,不納忠言,聽信佞臣,終于錯失良機,埋下禍根。

  文種:一個治亂之賢臣。他耿直坦率,忠貞自負,足智多謀,長于辭令。

  子胥:一個失敗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諫君主,觀察敏銳,分析深刻,但缺乏進諫之藝術,又遇上惑于讒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伯否喜:一個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職責于腦后,貪圖越國美女,巧言惑君,幫助越國“行成于吳”,成為吳國滅亡的千古罪人。

  勾踐為什么能滅吳呢?選擇題——

  對勾踐滅吳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種這個人才的發現和重用

  B、 利用夫差艽色、貪財的弱點

  C、 勾踐采取了一系列收買人心的政策

  D、 以順服夫差作掩護休養生息,國人上下齊心,同仇敵愾。

  五、作業 布置

  思考你從文中受到什么啟發?有能力的同學用文言形式寫出來?蓪懚帱c。

  第四課時(課堂自測)

  一、 課后練習

  第二題:共進式——找學生當即說出答案。

  第三題:限時(5分鐘)——找一學生先讀一下,說明自己的句讀標點。

  教師明確。

  二、《學習方略》中“隨文練習”(限時10分鐘)

  教師明確答案。

  三、【延伸閱讀訓練】(20分鐘)

  甲、《左傳》(選)

  吳王夫差敗越與夫椒,報木雋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喜否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郇,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忌(原字為“其”字頭,“心”字底)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壹(澆的弟弟),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思考題

  1.從《勾踐滅吳》中找出與本文畫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與《勾踐滅吳》相比,伍員還提出哪些包括與越議和的道理?

  1、 請結合課文與本文,根據現實,談談你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2)夫吳之與越仇,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之無所移。有吳 則無越,有越則無吳。(3)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一。2、○1通過類比舉例,把夏少康比作勾踐,從歷史的角度證明除害必須徹底,放虎歸山,貽害無窮!2分析勾踐的為人,證明他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吳國最危險的敵人!3與越議和是違背天意主張仇敵,而處在蠻夷之間助長仇敵則難成霸業。3、這句話體現的是勾踐對“以民為本”思想的認識與實踐,也是越國反敗為勝,滅吳復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現在不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那么我們終將成為落伍者和失敗者。因此,我們的領導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體察民意,與百姓同甘共苦,采取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政策,才能富民強國,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乙、《史記》(選)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思考題:

  1、 從《勾踐滅吳》一文中找出與本段畫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 請根據范蠡的對答,分析該人物的形象。

  3、 請談一談你對勾踐“臥薪嘗膽”的認識。

  參考答案

  1、(1)非其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2)送往者,迎來者。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2、范蠡是一個軍事才能突出,既有自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開闊,一心為國的忠臣。3、吳越之戰留下來的最著名的典故是“臥薪嘗膽”,勾踐的這一舉動,是對自己的鞭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勾踐是一個不為失敗 所壓垮,勇于承擔責任,敢于同強大的敵人抗爭的有道明君。這個典故后來演變為家喻戶曉的成語,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教后感

  昨天是促秋節。想家。

  身在異鄉,漂泊難定,難堪話凄涼。強打歡顏,不言傷。個中滋味,有誰能解?形影相吊,何止思量。把酒問天,天不應,惟得灑地祭家鄉。

  流浪。

  本是熱情滿腔,初露真相,有點上當——原來只是稀松平常復平常。雙節高菁每人三千八,省靖二百還無望,幾步之隔,大不一樣。

  看自己的洋相。

  心不平,氣難順,種種心情齊襲上,一個踉蹌。

  這般把課上……

  羞愧難當。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 篇12

  吐魯番鐵中劉松義  

  教學目標 :  

  1、反復誦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語法現象。  

  3、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清代蒲松齡有副對聯—— 

  有志者,事競成,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苦心人”,指的就是臥薪嘗膽,雪恥復仇的越王勾踐 。那么勾踐究竟是如何忍辱負重、厲兵秣馬,最終打敗吳王夫差,滅掉吳國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勾踐滅吳》。 

  二、解題 

  《勾踐滅吳》節選自《國語·越語上》,原文沒有標題,題目是后人加的,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說,五霸的一般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稱霸,而爭霸的大國還有吳、越,于是對“五霸”,其說不一。爭霸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齊桓公稱霸。(2)晉文公稱霸。 (3)楚莊王稱霸。(4)吳、越爭霸。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越滅吳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中的著名史實。記載這一史實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間傳聞也很豐富,而尤以《國語》中的《勾踐滅吳》寫得最為簡練、精彩,最富文學意味。統觀全篇,故事情節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外交辭令巧妙傳神,特別是史實所提供的教訓,驚心動魄,發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吳、越大戰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踐兵敗會稽,瀕于亡國。吳國以伍子胥為代表的“滅越派”和以太宰嚭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吳國內部上層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攸關時刻,方能顯示出歷史人物的卓見、才華和品性。伍子胥深謀遠慮,一番興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針見血,極具預見性。但遺憾的是,沽名釣譽、自矜功伐的吳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輕敵,一心北進中原,爭當盟主,他怎聽得進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論!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貪色受賄,十足的誤國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論,荒謬迂腐,愚不可及,是“婦人之仁”,又極具迷惑性。他的庇護,對越國是“福音”,對吳國卻是“禍水”,事實上他已淪為越國的內奸了,真是“國有佞臣,敵國之福也”!而昏聵的夫差卻親嚭疏伍,近佞遠賢(后來竟殺害了伍),非但未乘勝滅越,擴大戰果,反放勾踐返國,放虎歸山,使越國有了韜光養晦、休養生驟、東山再起的良機。吳國的君昏臣佞,為其滅亡埋下了禍根。從公元前494年越國戰敗瀕亡,到公元前473年吳國由盛而衰,以至滅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間,吳、越兩國的興衰消長,“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竟如斗轉星移,天翻地覆,其歷史教訓,令人深思。 

  令人慨嘆的是,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漢相爭”,“鴻門宴”上又再現了與“吳越相爭”驚人相似的一幕:占盡優勢的項羽(類似夫差),不聽從范曾(類似伍子胥)的忠言,卻聽信內奸項伯(類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為鑒,一味沽名釣譽,剛愎自用。他可以殘忍地坑殺20萬秦降軍,也可以焚燒壯麗的阿房宮,但卻“不忍”誅殺一個政敵劉邦,這種“匹夫之勇,婦從之仁”致使項羽重蹈了歷史的覆轍,犯了同夫差一樣的低級錯誤。歷史的教訓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齡以“妙理瑋辭”評價《國語》,這“妙理”中即蘊涵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確實有“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課文研讀 

 。ㄒ唬┱w感知課文

  1、 對照注解,學生自讀 

  2、 教師范讀或聽錄音

 。ǘ┲v讀文章第一段

  1.學生齊讀

  2.學生質疑,教師答疑,掃清字詞

  點撥:實詞------棲、退、進、資、行、成

  虛詞------乃、則、夫、雖、之、然

  固定短語------無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異義------行成

  3.思考:

  ⑴.開篇寫“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為何用一“棲”字,而不用“退”“守”“軍”等字? 

  探究學習:《史記》中稱:“猶鳥棲于木以避害也!边@就形象地寫出了勾踐兵敗退守會稽山的窘迫、凄惶。 

 、.勾踐事急而求賢,越國大夫種對勾踐“求謀臣”所持的觀點是什么? 文種用了一段精彩的語言闡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道理,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凡事應該早做準備。比喻說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⑶.本段大意:勾踐求賢,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三)講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學生齊讀課文

  2、利用注解,學生自我疏通字詞

  3、教師點撥:

  實詞------說、暴露、更、致、誓、帥、蕃、取、免、餼、釋、潔、禮

  虛詞------于、以、而

  通假字------帥、取、免、政、摩厲、

  難句翻譯------

  4.思考:

 、拧⒐篡`對內對外“請更”,有哪些具體措施? 

  對內: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對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⑵、勾踐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臥薪嘗膽,準備復國 

  ⑶.為復國勾踐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體措施? 

  鼓勵生育,減免賦稅,廣招賢才,休養生息。

  ⑷.按說,富民強邦,重點應是發展生產,但文中勾踐制訂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圍繞繁衍人口這個中心,特別是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這是為什么? 

  探究學習:此即《左傳》所稱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時期,一個國家要強盛,要發展生產,首先需要的是勞動力;同時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是兵員的多寡。勾踐要復興越國,首先重視發展人口,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不過是為了贏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時勾踐給予“達士”優厚待遇,禮賢下士,廣攬人才,說明他在重視人口數量的同時,更注重人口質量。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勾踐滅吳》教案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神奇的極光教案(精選11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有關極光的知識,理解東西方神話傳說中對極光的解釋及現代人類對它所起作用的科學解釋。(2)了解科普說明文的寫作方法,體會生動的描寫和恰當的比喻在說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 祝福教案(通用14篇)

    教學設想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化巨人,通過本文可以了解魯迅的一些基本情況。但本文是一篇小結,寫得較為簡略,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學過的魯迅的作品來了解更為詳細一點的魯迅的經歷,從而復活…-個更為鮮活、具體的告迅的形象。...

  • 《項鏈》課文分析教案(通用12篇)

    莫泊桑這篇小說實際上敘述了可憐的瑪蒂爾德大半生的經歷,從她還是一個迷人的姑娘之時起,直到她老得連老朋友佛來思節夫人都認不出她來為止。但作家著力描繪的只有兩小段時間,一是以那個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

  • 《藥》教案之一教案(通用15篇)

    教學建議:一、要求學生預習。了解作品的朝代背景與作者的寫作意圖。 鼓勵學生就課文的難點疑點、課文的主題結構語言等提出問題,供教學參考。二、布置一些改寫練習。A、以情節為主的。。如《夏四奶奶上墳》 等B、以人物為主的。...

  • 藥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的: 1 、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 、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 、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 、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二、教學重點: 小說的情節、人物和主題。...

  • 《藥》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情節結構、主旨等方面探究鑒賞《藥》;二、教學重點:《藥》的主題思想探討;三、教學難點:小說明暗兩條線索與小說主題的交融;四、計劃課時:兩課時五、課型:自讀課六、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閱讀小說,...

  • 邊城教案(通用16篇)

    教學設想(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聯系現實生活,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之美。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第一課時(課前布置預習,著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 守財奴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1 仔細體會葛朗臺的富有個性的語言和生動的動作描寫,分析葛朗臺的性格特征;2 深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說的:“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

  • 燈下漫筆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了解雜文的特點2、體會文章冷靜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強烈的激憤之情3、學習鑒賞情理交融的表現手法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導入課文由魯迅先生的散文詩《秋夜》入筆,文中對棗樹枝干的描繪說出,想到散文詩意境美,今天我們學...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插天天操 |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 三区一级|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 欧美日韩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宅男软件功能 | 日本xxx视频 | 嫩草最新网址 |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 japanese丰满少妇最高潮 | 91午夜影院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主页 | 少妇的丰满人妻HD高清 | 国产精品18禁免费无遮掩 | 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 | 盗摄牛牛av影视一区二区 | 欧美综合在线一区 |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 夜色爽爽影院18禁 |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www久久久久久久 | 美女国产精品 | 德国妓女精品性HD |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 亚洲黄色片一级 |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91亚洲专区 | 国产欧美亚洲三区久在线观看 | 麻豆视频成人 | 五月婷婷天堂 |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污 | 久久久久中精品中文字幕19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不 |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 少妇老师寂寞高潮免费A片 青青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麻豆视频免费网站 | 啊别插了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chinese少妇偷 | aaaa级黄色片 | 日本理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