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哲學學案 第六課 求索真理歷程
XX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哲學學案 第六課 求索真理歷程●【考綱要求】
【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
【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理解】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
【理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 ,實踐是認識的最終 和歸宿。
2.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真理是 的有條件的。
3.認識過程具有 和 ,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 真理,在實踐中 和發展真理。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1.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 “人造或人為世界”的事實說明
a.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惟一標準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一千年前,詩人李白如此表達了不能登月的惆悵。今天,我們通過“嫦娥一號”傳回的圖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夢想變為現實。這說明 :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具有革命性和科學性
c.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d.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3.16世紀末,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關于物質的降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的說法。這一事例說明:
a.認識是實踐發展的動力 b.真理與謬誤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
c.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d.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4.下列詩句中與”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b.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c.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d.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5.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這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