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高中化學教案 第一部分化學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認識膠體的概念,鑒別及凈化方法;了解膠體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養:通過丁達爾現象、膠體制取等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實驗、聯系實際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品質:培養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歸納比較等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膠體的有關概念;學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
難點:制備膠體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展示】氯化鈉溶液、泥水懸濁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蕩而成的乳濁液。 【提問】哪種是溶液,哪種是懸濁液、乳濁液? 【指導閱讀】課本第72頁第二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質和分散劑概念。 (2)溶液、懸濁液、乳濁液三種分散系中的分散質分別是什么? 【提問】溶液、懸濁液、乳濁液三種分散系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 觀察、辨認、回答。 閱讀課本,找出三個概念。 (1)分散系: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質:分散成微粒的物質叫分散質。 分散劑: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質叫分散劑。 (2)溶液中溶質是分散質;懸濁液和乳濁液中的分散質分別是:固體小顆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結論: 共同點:都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混合物。 | 復習舊知識,從而引出新課。 培養自學能力,了解三個概念。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能力,了解三種分散系的異同。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展示】氫氧化鐵膠體,和氯化鈉溶液比較。 【提問】兩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點? 【設問】二者有無區別呢? 【指導實驗】(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紙圓筒(直徑比試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氫氧化鐵溶膠的試管外面,用聚光手電筒照射小孔,從圓筒上方向下觀察,注意有何現象,用盛有氯化鈉溶液的試管做同樣的實驗,觀察現象。 【小結】丁達爾現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發生丁達爾現象的是另一種分散系——膠體。 | 不同點:溶液中分散質微粒直徑小于10-9m,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濁液中分散質微粒直徑大于10-7m,不均一、不穩定,懸濁液靜置沉淀,乳濁液靜置易分層。 仔細觀察后回答: 外觀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現象:光束照射氫氧化鐵溶膠時產生一條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鈉溶液時無明顯現象。 | 培養觀察能力,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興趣。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 | |
【設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知道膠體有丁達爾現象,而溶液沒有。那么,二者本質區別在什么地方呢? 【演示】實驗2-8介紹半透膜 【設問】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小結】1.分子、離子等較小微粒能透過半透膜的微孔,膠體微粒不能透過半透膜,溶液和膠體的最本質區別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質微粒的直徑大小在10-9~10-7m之間的分散系叫做膠體。從而引出膠體概念。 2.介紹滲析方法及應用 | 觀察實驗,敘述現象。 現象:在加入硝酸銀的試管里出現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試管里不發生變化。 思考后回答:氯化鈉可以透過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膠體的微粒不能透過。 |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培養思維能力。 | |
【提問】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膠體? | 討論,回答:淀粉膠體、土壤膠體、血液、云、霧、Al(OH)3膠體等等。 | 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指導閱讀】課本第74頁最后一行至第75頁第一段,思考膠體如何分類? | 看書自學,找出答案。 膠體按分散劑分為: 液溶膠(溶膠) 氣溶膠:云、霧、煙等固溶膠:煙水晶、有色玻璃等 | 了解膠體分類。 | |
【過渡】在實驗室我們也可以親自動手制一些膠體。學生實驗(投影) 1.制取氫氧化鐵膠體 2.制取硅酸膠體 3.制取碘化銀膠體 【指導實驗】強調:1.制備上述膠體時要注意不斷攪拌,但不能用玻璃棒攪拌,否則會產生沉淀。2.在制取硅酸膠體時,一定要將1mL水玻璃倒入5mL~10mL鹽酸中,切不可倒過來傾倒,否則 會產生硅酸凝膠。 【提問】如何證實你所制得的是膠體?請你檢驗一下你所制得的氫氧化鐵膠體。 | 分組實驗: 用燒杯盛約30mL蒸餾水,加熱到沸騰,然后逐滴加入飽和氯化鐵溶液,邊加邊振蕩,直至溶液變成紅褐色,即得氫氧化鐵膠體。 在一個大試管里裝入5~10mL1mol/L鹽酸,并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蕩,即得硅酸溶膠。 在一個大試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鉀溶液10mL,用膠頭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濃度的硝酸銀溶液,邊滴加邊振蕩,即得碘化銀膠體。 思考后回答,膠體可產生丁達爾現象,然后檢驗。 |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使學生親自體驗成功與失敗,激發興趣。 | |
【提問】請學生寫出制取三種膠體的化學方程式,請一個同學寫在黑板上,然后追問:這個同學書寫是否正確? | KI+AgNO3=AgI↓+KNO3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 把學生存在的普遍錯誤充分暴露出來,引起學生重視。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3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 | 對照課本找出錯誤。 但感到疑惑,提出問題。 1.書寫制取氫氧化鐵膠體方程式時,中間為什么用“=”,而不用“ ”。 2.氫氧化鐵、碘化銀、硅酸是不溶性物質,為什么寫化學方程式時不寫“↓”。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 |
【小結】就學生談的收獲進行小結。 | 請同學們談一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收獲。 | 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 |
【隨堂檢測】 1.下列物質能發生丁達爾現象的是( )。 (A)蔗糖水 (B)肥皂水 (C)碘酒 (D)碘化砷膠體 2.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 )。 (A)產生布朗運動 (B)產生丁達爾現象 (C)膠體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質直徑在10-7~10-9m之間 3.填寫分離下列各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少量的溴;( ) (2)除去碘化銀膠體中含有的碘離子;( ) (3)除去石灰水中懸浮的碳酸鈣;( ) (4)從硬脂酸甘油酯經皂化后液體中,分離出硬脂酸鈉,先_____,然后_______。 | 1~2兩題 考查膠體的性質。(A級) 3.綜合各種分散系的物理性質(B級) | ||
板書設計
第二章 第八節 膠體
一、分散系、分散質、分散劑有關概念
二、膠體
1.概念:分散質微粒的直徑大小在10-9~10-7m之間的分散系
2.膠體的分類
3.鑒別溶液和膠體的方法——丁達爾現象
4.膠體的凈化方法:滲析
5.膠體的制備
FeCl3+3H2O=Fe(OH)3(膠體)+3HCl
Na2SiO3+2HCl=2NaCl+H2SiO3(膠體)
KI+AgNO3=AgI+KNO3
附:隨堂檢測答案
1.(B)(D)
2.(D)
3.(1)萃取 (2)滲析 (3)過濾 (4)鹽析、過濾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認識膠體的一些重要性質和作用。
能力培養:通過膠體性質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科學思想: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依靠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觀點,教育學生關心環境。
科學品質: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實驗、邏輯推理等方法。
重點、難點
膠體的性質;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復習提問】1.什么叫膠體?它和溶液、濁液有何異同點?2.如何鑒別溶液和膠體? | 思考后回答: 要點:1.分散質微粒的直徑大小在10-9~10-7m之間的分散系叫膠體。相同點:膠體、溶液、濁液都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混合物,都屬分散系的一種。不同點:主要是分散質顆粒大小、液體的均一性及穩定性的不同。 2.膠體可產生丁達爾現象,而溶液沒有。 | 復習鞏固上節課所講內容。 | |
【設問】膠體除有丁達爾現象,還有無其他性質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
| 明確研究意圖,培養學生好奇心。 | |
【板書】三、膠體的性質 1.丁達爾現象 |
|
| |
【講述】日常生活中,如果把花粉懸浮在水里,用顯微鏡觀察,就會發現花粉的小顆粒作不停地、無規則的運動,這種現象稱為布朗運動。膠體也可作布朗運動,好 | 情境想像。 | 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增加感性認識。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比電影院放映電影時,可看到受光束照射的空氣里,塵埃小顆粒作無規則的不停地運動。 【板書】2.布朗運動 【設問】為什么膠體微粒的運動是不停頓地、無規則的運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6頁。 | 閱讀思考得出結論:膠粒受水分子從各方面撞擊、推動,每一瞬間合力的方向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間膠粒運動速率和方向都在改變,因而形成不停地、無規則地運動。 | 培養思維能力。 | |
【演示】電泳實驗(見課本77頁) 【提問】1.通電后,U形管里陰極附近的紅褐色逐漸變深,陽極附近的紅褐色逐漸變淺,這表明陰極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膠粒向陰極作定向移動,說明它具有什么樣的電性? 【小結】電泳概念: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膠體微粒在分散劑里做定向移動的現象,叫做電泳。 產生電泳現象的原因:因為膠體的微粒是帶電的粒子,所以在電場的作用下發生了定向移動,產生了電泳現象。 【板書】3.電泳現象 | 觀察后敘述實驗現象:陰極附近顏色變深,陽極附近顏色變淺。 思考、得出結論: 1.通電后,陰極附近Fe(OH)3膠粒增多了。 2.說明Fe(OH)3膠粒是帶正電荷的。 | 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逐步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向學生滲透分析問題的方法。 | |
【指導閱讀】課本第77頁第二段至第三段,思考:1.為什么膠體微粒帶有電荷? 2.哪些膠體帶正電荷?哪些膠體帶負電荷? | 自學、思考、總結出結論: 1.膠體微粒帶電荷的原因:表面積大,吸附力強,吸附陰離子的帶上負電荷,吸附陽離子的帶上正電荷。 2.帶正電荷的膠體: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 帶負電荷的膠體:金屬硫化物、非金屬氧化物。 |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3.膠體分散系穩定的原因? 【板書】帶正電荷的膠體: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 帶負電荷的膠體:金屬硫化物,非金屬氧化物。 | 3.膠體分散系穩定的原因:同種膠粒帶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而不容易聚集:布朗運動能克服重力作用,膠粒不易沉積。 | 認識膠體所帶電荷情況及膠體分散系穩定的原因。 | |
【講述】簡介電泳原理的應用 1.在陶瓷工業中,借助它來除去粘土中所混雜的氧化鐵雜質。簡述方法。 2.氣溶膠也可發生電泳現象,如在水泥、冶金等工業中,通高壓電于含煙塵的氣體時,可除去大量煙塵以減少空氣污染,凈化環境,保護人民健康。 | 傾聽、思考。 | 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教育學生關心環境,培養社會責任感。 | |
【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膠體穩定的因素,那么我們能否有針對性地想出辦法來破壞膠體的穩定性,使膠粒彼此聚集成大顆粒而沉淀下來呢? 歸納總結,出示探究方案:(投影) | 開展討論,提出消除膠粒所帶電荷的方案。 1.加電解質溶液; 2.加帶相反電荷的膠粒; 3.加熱。 實驗,觀察現象,做好記錄。 實驗現象:(1)渾濁 (2)渾濁 (3)產生沉淀 |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觀察能力。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指導閱讀】教材第78頁第1行至第16行,思考產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結:膠體凝聚概念和凝聚方法。 【板書】4.膠體的凝聚 方法:(1)加電解質溶液 (2)加帶相反電荷的膠粒 (3)加熱 | 閱讀、思考,填好上表: (1)MgSO4=Mg2++SO42-,其中帶負電荷的SO2-4離子與帶正電荷的Fe(OH)3膠粒發生電性中和而聚集沉淀。 (2)Fe(OH)3膠粒帶正電,硅酸膠粒帶負電,混合后發生電性中和,使膠粒凝聚為沉淀而析出。 (3)加熱時,膠體微粒受熱后相互碰撞的機會增多,從而使膠體凝聚為沉淀析出。 |
| |
【練習】解釋下列問題(投影) 1.河流入海處,易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2.豆漿里放入鹽鹵或石膏,為什么可制成豆腐? 3.氯化鐵和硫酸鋁溶于水形成膠體,它們為什么都有凈水的作用? | 分組討論,解釋實驗現象,相互補充,得出正確答案。 | 聯系實際,強調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 | |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你認為這節課的知識重點是什么? 【課堂小結】 | 思考、討論、回答。 感受學習新知識的樂趣。 |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鞏固所學知識。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隨堂檢測】 1.在氫氧化鐵膠體中逐滴滴入一種液體,初滴入時氫氧化鐵膠體發生凝聚而沉淀,繼續滴入,沉淀消失則這種溶液應是( )。 (A)0.5mol\L硫酸鎂 (B)蒸餾水 (C)0.5mol\L氯化鉀溶液 (D)0.5mol\L鹽酸 2.硅酸膠體微粒帶負電,現把氯化鈣溶液、蔗糖溶液、氫氧化鐵膠體、硫化銻膠體分別加入到硅酸膠體中,發生的現象依次是:①_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3.實驗時,手不慎被玻璃劃破,可從急救箱中取氯化鐵溶液應急止血,其原因是_______,若換成硫酸銅溶液,是否可以?其原因是_________。 | 1、2題檢測膠粒帶電情況及膠體凝聚方法。3題針對少數優秀學生,考查知識應用能力。 | ||
【作業 】課本第79頁習題2、3、4、5題。 |
|
板書設計
三、膠體的性質
1.丁達爾現象
2.布朗運動
4.膠體的凝聚
方法:(1)加入電解質溶液(2)加入帶相反電荷的膠粒(3)加熱
附:課堂練習答案
1.河水中粘土等膠粒,遇海水中電解質而發生凝聚作用,逐漸沉降為三角洲。
2.豆漿里的蛋白質膠體,遇電解質形成凝膠。
3.Fe(OH)3和Al(OH)3膠粒帶正電荷,而粘土膠粒帶負電荷,相遇而發生凝聚作用。
隨堂檢測答案1.(D)2.①凝聚②無現象③凝聚④無現象
3.血液是膠體,FeCl3是電解質,可使血液發生凝聚。不能用硫酸銅,因為銅鹽有毒,雖然也能使血液凝聚,但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