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教案設計5
教學目的
一、學習編寫情節提綱,掌握課文的結構特色,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二、懂得小說結尾“異史氏曰”一段的論述及其作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然”的用法,介賓短語中賓語“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課文未加注釋而有一定難度的詞語或句子。
教學設想
一、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二、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三、《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教學時數 3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于課本未加注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宣德間:宣德年間。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1426—1435)。
②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
③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④展玩不可曉: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⑤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③思試之斗以硯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艦”,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⑦又試之雞:(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3.分段:
(1)提問: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明確: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
根據學生的討論,有幾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在課外完成。
4.布置作業 :
(1)編寫課文的結構提綱。
(2)翻譯“異史氏曰”一段,并對照課文第1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為了一頭蟋蟀,造成百姓傾家蕩產的罪魁禍首是誰?為什么?
②安排成名發財致富的結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時
一、教學要點。
編寫本文情節結構提綱,深入研究課文思想內容。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作業 :
(1)指名兩位學生板書情節結構提綱。
(2)指名一位學生口述“異史氏曰”一段的翻譯。
討論學生的翻譯。明確:
①篇末附“異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這是仿效《史記》“太史公曰”的筆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評論。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