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
生:我喜歡第三輪落日。最喜歡這一句:“我明白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揮舞著魔杖。”我覺得落日能將它周圍的環境也帶得有活力,這是一個做人最快樂的事情。
師:這是最高境界,他理解得真深刻。小小的年紀,就像是哲學家說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第五個境界,需要一種宇宙境界。你的存在不僅使自己光明燦爛,而且使周圍的一切也像書上寫的“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你揮舞著魔杖卻決不獻身。在這里他體會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在落日身上,所以他喜歡第三輪落日。闡述得非常好,還有補充嗎?
生:沒有
師:好,后一位同學。
生:我喜歡第一輪落日,第一輪落日給人的感覺非常奇異。
師:用一個形容詞把他的心情表現出來—奇異。奇異來源于它的形狀,最美的比喻,重復一下。
生:像勒勒車的輪子。
師:你覺得這個比喻好在哪里?你見過勒勒車嗎?
生:沒有。
師:你聽過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寶》么?
生:聽過。
師: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車上。勒勒車,是西部的象征,你說這個比喻好在哪兒?
生:
師:很有地域色彩。有一句話“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西部的落日,它不是天下所有的落日,它是西部的,你喜歡得很有道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它的色彩,讀原文它是什么顏色?
生:顏色像我們寫春聯時的紅紙,柔和、美麗、安謐。
師:很好,我想和你一起體會這個比喻。我把“寫春聯”去掉,紅紙還在,柔和還在,美麗還在,安謐還在。“寫春聯”去掉了,意味差得很遠了,“寫春聯”強調了什么?大家可以說么?
生:喜慶!(齊聲回答)
師:落日雖然是落日,但它決不是晚唐氣象,決不是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絕對沒有這樣的哀傷。它是生命著的,它是永不落的。春聯式的,又是民族的。春聯,我們民族最民族的象征之一,比喻得非常漂亮。他喜歡得非常有道理。第一個原因,它的形狀;第二個原因它的色彩。你有你自己的解讀么?我請這位同學讀,其他同學找反復描寫落日的三個動詞。讀這一段“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段
生:“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半個的它繼續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時,它已經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生:跳躍、顫抖和注視。
師:現在我想問問你,“跳躍”的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向上)他寫的卻是什么日?(落日)這是什么意味?先想,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么叫“注視”?就是一般看么?(不是)還暗含什么樣的感情?(仔細的觀察)一定要仔細的觀察,深情的,滿含感情的。“注視”的對象是什么?(人間)想:為什么用這個動詞?還有“顫抖”多數描寫的是人還是物?(人)為什么要給予落日這樣一個人性化極強的動詞?這三個問題,大家一起想。寫落日作者寫到了三次跳躍,兩次注視還有那兩種顫抖。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寫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樣的一種狀態?什么樣的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