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短小但內容豐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內容豐富體現在一文中知識點眾多,二情節精彩,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鮮明。因此,在設計課堂時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識點,又要體會燭之武的說辯藝術。我主要把握以下三點:
1、是從文章中獲得背景,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膽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讀,做到重點突出。
3、是通過寫頒獎辭這一小作文形式,讓學生對燭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最為關鍵的是內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決閱讀了卻不知道不會用材料的難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曾說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僅憑其三寸不爛就勸退敵人的百萬強師?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共同了解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傳奇人物:燭之武。
二、簡介《左傳》
三、初讀感知
1、解決生詞:
貳(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孫(páng)2、放名家朗誦,請同學們聽清字音,聽準句讀,聽出語氣。
3、背景感知:
自由誦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個國家?并且找出三國之間的糾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明確):
涉及到了晉、秦、鄭三國。
(板書)一個三國的簡略地圖:秦──晉──鄭
(依據: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晉鄭之間: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秦之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后果: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補充):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晉楚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師過渡)是啊,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南。在這危如累卵,命懸一線的危機時刻,燭之武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會怎么勸說?
(明確):因為之前已經讓學生在初讀感知中了解了三國的糾葛,所以學生會直接告訴秦王,之前晉國對秦國食言,點撥學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晉君聯合,想滅掉鄭國,鄭國派使者來說晉國的種種不是。那么自己會怎么想?肯定是挑撥離間,直接更見堅定自己與晉國的盟友關系,那么這樣做只會失敗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