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學案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習、把握詩中的節奏和旋律,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體驗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提高審美能力。
3.認識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點,學習對比、反復、排比等表現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題目簡說
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的抒情詩。在這首詩里,詩人以幼年生活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經歷,抒發了他對保姆大堰河真摯的懷念和熱情的贊美,表達了詩人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艾青的保姆沒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華縣大葉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葉荷。
2.作者簡介
艾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縣畈田蔣村,我國現代著名詩人。代表性詩篇除課文外,還有《光的贊歌》、《我愛這土地》、《給烏蘭諾娃》、《礁石》等。
艾青出生時難產,一位算命先生說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貧苦農民家里撫養。5歲被領回家中開始讀書,但依然受到冷遇,不準稱自己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只準叫叔叔嬸嬸。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視的空氣里長大”的。
1932年詩人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國民黨反動派以“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控告這些手無寸鐵的青年“顛覆政府”,艾青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洞笱吆萤ぉの业谋D贰芳磳懹谠娙嗽诒O獄的日子里。當他看見了漫天飛舞的雪花,聯想到保姆落滿白雪的墳頭,揮筆寫下了這首贊頌勞動人民,詛咒黑暗世界的詩篇。
3.寫作背景
艾青在大堰河家生活的情況以及大堰河對他的影響。
艾青1歲至5歲的孩提歲月,都是在大堰河家度過的。從詩的第3節,我們可以看出,大堰河十分疼愛自己的乳兒。大堰河的幾個孩子,和艾青就象親兄弟一樣,泥里爬,土里滾。大堰河不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長,而且她那純樸、善良、勤勞的品性和勞動農民的情感與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說,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視與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溫暖,得到寵愛。大堰河很愛我,我也愛她”,“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農民的那種憂郁和傷感,使我對中國農民有了一種朦朧的初步印象”因此,在他后來走上詩歌創作道路時,他是那樣深沉地歌唱土地、歌唱農民、歌唱廣大勞苦群眾為反抗黑暗、壓迫與殘暴而進行的斗爭。人們稱這位詩人是“農民的后裔”、“農民的兒子”。
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詩人見到艾青時,激動地說:“德國有萊茵河,法國有塞納河,埃及有尼羅河……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有大堰河!”爾后許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誤解為一條河流。但是,如果我們把擁有半個多世紀創作歷程并在國內外獲得崇高聲譽的艾青的詩歌,比喻為一條巨大的河流的話,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頭,就是“大堰河”!它的情愫,它的主題,它的美,都可以從這個源頭找到答案。
二、檢查預習:
1、正字音
大堰(yàn)河 青苔(tái) 荊棘(jí) 虱(shī)子 掐(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