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20世紀80年代先鋒實驗派小說的一些情況。
2、梳理本文的表面情節,提高把握小說主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把握小說的象征意義,感受小說情節的寓意。
2、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仔細揣摩來體會文本新奇獨特的語言與典型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小說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提高學生正確面對人生挫折與苦難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旅店”及小說情節的象征意義。
教學課型: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交流、探討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目標教學法、問題探究和研討教學法、自主合作教學法、啟發點撥式教學法、點面教學法、遷移教學法、綜合性學習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導入
十八歲,擁有激情,十八歲的激情像一陣風,吹去倦怠的塵,露出生命的光。十八歲的生命,是風的精靈,無畏;是海的精靈,深遠;是雪的精靈,高貴;是雨的精靈,純潔;是花的精靈,美麗;是青草的精靈,頑強……十八歲的我們對外面的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可是,當你走向它的時候,它會真的像你想像的那樣嗎?好,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說。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動好奇。)
2、學生簡介作者(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師生作簡要補充。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余華以其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是中國內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受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荒誕小說的影響。《十八歲出門遠行》是其成名作。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栗》。其中《活著》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3、學生簡介先鋒實驗小說(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師生作簡要補充。
余華作品中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了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起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并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的獨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實的文本世界。這類作品,作者不挖掘外在的客觀的世界,而著重開拓人物的內心世界;還有它不像一般的現實主義小說中的描寫那樣直白與簡單,而是故事本身就充滿象征意味。這類小說被稱為先鋒實驗小說。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馬原、洪峰、余華、蘇童、葉兆言等青年作家紛紛登上文壇,他們以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被評論界冠以“先鋒派”的稱號。先鋒派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馬原1984年發表的《拉薩河女神》,第一次把敘事置于故事之上,將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突破了傳統小說重點在于“寫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轉而表現出對小說敘事技法——“怎么寫”的熱衷,先鋒文學由此徐徐拉開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緊隨其后,充分發揮文本實驗的技能和才華,在敘事的迷宮中自由穿行,他們的創作實績使先鋒派的作品成為文學界一道耀眼的風景。先鋒派作家們以敘事的形式游戲對社會歷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贏得了“先鋒”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