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游俠列傳》(節選)北京版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游俠列傳》(節選)
二、學習目標
通過講解《游俠列傳》(節選),達到四個目標
1、贊賞游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品德。
2、感受司馬遷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的同情,對迫害他們的人表示極大的憤慨的感情。
3、理解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和《史記》一書的人民性。
4、對游俠們產生的背景和他們在封建社會所起的作用進行討論。
三、知識歸納總結
1、作者介紹: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歲終。
2、了解漢代著名俠士朱家和郭解的史實。
朱家自己并不富,卻仗義疏財,另外就是幫助不少亡命之徒逃脫追捕,被他幫助的最有名的是季布將軍,然而朱家卻躲著季布,不愿受人感謝。
郭解小時候肯舍命助人報仇,還干犯法的事。后來,郭解一改前行,對人以德報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當地聲望很高,后來他被西漢統治階級所不容,被殺害。
3、背景分析
(1)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譯文:儒生以儒家經典來破壞法度,而俠士以勇武的行為違犯法令)
(2)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贊揚游俠重然諾,扶危濟困,救人急難的行為,認為他們具有高尚的氣節。司馬遷贊揚平民階層的人物也有優秀品德,拿權貴人物的虛偽和劣行相對照,斥責這伙人標榜仁義而行竊國之實的可恥行為。應該說,司馬遷表揚平民之俠的個人品德是有道理的。班固對游俠全盤否定,特別是他從平民不能犯上作亂這種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出發表示對游俠的憎恨,是不正確的。但也應該看到,在一個社會之中,僅靠游俠的行俠仗義是很難糾正腐敗社會風氣的,要想讓一個社會正常運轉,主要還是靠國家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嚴格管理。班固指責游俠“以匹夫之細,行生殺之權”,“退處士而進奸雄”,容易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是從總結統治經驗方面考慮問題的,應該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后代的俠義精神
白馬篇(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少年行(其一)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王維的《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當代影響很廣泛的武俠小說(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