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之《再別康橋》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夸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c、寄托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著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后,因出神于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于客體中,或神與物游,或物我皆忘。當神游或忘我到達極致后,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后的虛幻寄托、抑郁縈懷的短暫解脫。
d、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