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公民》二案一稿教學
最后一節從祖國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國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貢獻給祖國的越多,我們的生活也就越光輝越廣闊。在激越的情感中滲透著人文關懷,便于讀者接受。
馮牧在《郭小川詩選代序》中這樣高度評價郭小川的創作:“他的詩篇,他的歌,使我們看到了時代前進的腳步,使我們聽到了時代前進的聲音。”
這首詩,恰恰就是那晶瑩透亮的露珠,折射著時代的光輝。詩人以議論入詩,于感情洶涌中閃射出時代精神的光芒,使詩歌成為響亮的戰鼓,時代的號角,因而受到青年讀者廣泛熱烈的響應。可以說,化小我為大我,充滿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洋溢著真摯的革命激情,這正是郭小川詩的靈魂所在。
在形式上,詩人采用了馬雅可夫斯基階梯詩的形式。詩句簡短有力,節奏鮮明,有如階梯一樣的詩行排列,造成了熱情奔放的氣勢。郭小川在《關于〈致青年公民〉的幾點說明》一文中曾解釋道:“我之所以采取這種所謂‘樓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馬雅可夫斯基的現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為我不善于使用中國語言。為了表現稍許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寫的句子總是老長老長的(短句子總覺得不夠勁),而如果把20個字排成一行,那讀者(尤其是朗誦者)一定會感到難念。”采用“樓梯式”排列,使詩充滿了力度,增強了音樂性,達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
當然,詩人當時正處于創作的爆發期,詩作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存在議論多于描繪,思想多于形象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