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
4.意氣自如: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同“意氣自若”。出處:“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5.沒石飲羽: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出處:“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
6.訥口少言: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出處:“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孔子世家》
1.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出處:“讀《易》,韋編三絕。”
2.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出處:“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3.不贊一詞:一句話也不說。出處:“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語法:動賓式;作謂語;指一言不發。
4.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后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出處:“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心向往之: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表示對人或事的景仰。解釋:管:管仲;鮑:鮑叔牙,戰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出處:“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管仲列傳》
1.管鮑分金:管:管仲;鮑:鮑叔牙,戰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出處:“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貪也。”
2.因禍為福:變壞事為好事。出處:“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屈原列傳》
1.博聞強記: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用于稱頌人。出處:“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出處:“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3.隨波逐流:逐: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別人走。出處:“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4.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含貶義。出處:“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項羽本紀》
1.拔山扛鼎: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出處:“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出處:“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只要我們有~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3.霸王別姬: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