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說》教案(精選13篇)
《師 說》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和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的方法和反復論證以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認識從師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論證結構。
2.意動用法及“主謂短語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讀dòu(句讀) 郯tán(郯城,縣名) 萇cháng(姓) 聃dān(用于人名,崐老聃) 貽yí(贈送)
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崐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崐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崐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崐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崐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崐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崐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崐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崐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崐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崐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崐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崐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崐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崐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崐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崐散文: 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崐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崐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崐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崐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崐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崐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古之學 者⑴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 道 受 業 解 惑也⑵。人
求學的人 名師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于名詞 受同授
非生 而知 之者⑶,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 師, 其 為 惑也⑷,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為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表轉折
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⑹ 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 而師之⑺;生乎吾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為師
相當于介詞“于”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 師 道也⑻,夫庸 知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識別
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是故⑽無⑾貴 無賤, 無長 無少,
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于:表比較,比 無……無……:無論……還是
道 之所存, 師 之所存⑿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為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老師)
之: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所字結構中間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嗟乎!師 道⒀之不 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唉 從師的風尚 沒有傳播 超出
之:取獨 也:表句中停頓
人⒁也遠矣,猶且⒂從師而問(于)焉;今之眾人⒃,其下⒄圣人也亦遠矣,而崐一般人 尚且 向老師請教 一般人 低于 卻崐 焉:代詞代老師
恥學于⒅師。 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⒆。圣人之所以為 圣人,愚人之
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 更加圣明 愚昧 成為
恥: 以……為恥,形作意動 前一個“圣”,作名詞,后一個“圣作形容詞,崐前一個”愚“作名詞,后一個”愚“作形容詞。 之:取獨 所以:……的原因
洅
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愛其 子, 擇師而教之;于 其 身⑴也,
大概 這個原因吧 自己的子女 來 對于他們自己
其:表測度語氣,大概 其:活用為第一人稱
則恥師⑵焉, 惑 矣⑶。彼 童子之師,授 之 書而 習 其
以從師為恥(真)糊涂啊 那些孩子 教給他們書(幫助他們)學習其中崐恥:意動 焉:語氣詞 之:代詞,代童子 而:表承接
句讀⑷者,非吾所謂傳其 道 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⑸,惑之不解,
文句 向他們傳授道理 的人
之: 賓語前置的標志,助詞
或 師 焉,或不 焉⑹,小 學 而大遺⑺,吾未見 其明也。崐有的從師 不從師 小的方面倒要學習 放棄 看出 聰明
焉:語氣助詞 小、大:形作名。
巫 醫⑻樂師⑼百工⑽ 之 人,不恥相 師⑾。士大夫之族⑿, 曰師 曰
巫婆醫生 各種工匠這些 互相學習 這一類人 稱老師
之:指示代詞 恥:意動
弟子云者⒀,則群 聚 而笑 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 相若⒁也,道
學生等等 就成群聚集 嘲笑他們 他們 年齡相似 懂崐 之:代巫醫樂師百工 之:代嘲笑者
相似也, 位 卑 則足 羞, 官 盛 則
得的道理 (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 (以)職位高(的人為師)就
近 諛⒂。”嗚呼! 師 道 之不復⒃,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近乎諂媚 從師的風尚 恢復
師:名作動 之:取獨
洈
不齒⒄,今其 智 乃⒅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歟⒆!
看不起 他們的智慧竟 反而 趕不上 這可真 呀
也歟:兩個語氣詞連用,重點在后
圣人無常 師⑴。孔子師郯子⑵、萇弘⑶、師襄⑷、老聃⑸。 郯子之崐 固定的 曾經以 為師 這崐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徒⑹,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 人 行, 則必有我師⑺。是故
類人 才能 幾個人一起走 (其中)就 所以崐
弟子不必⑻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 道有先后,術 業 有 專攻⑼,
不一定 強比 懂得 學術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崐
如是 而已。
像這樣罷了
李氏 子 蟠⑽,年十七,好古文,六藝 經 傳⑾皆通⑿習 之,不
家的孩子叫蟠的 六經的經文和傳文 普遍學習它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書的著作
拘于時⒀, 學于余。余嘉⒁其能行 古 道⒂,作《師說》以貽之⒃。
受時俗的限制 贊許 奉行古人從師的道理 來贈送他
憙拑
第三課時
憗拕
小結:
一、托古立論,正面闡述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提出論題──“古之學者必有師”
開門見山,明確表明觀點──為學必須以師。
托古是為了諷今,總領第二段。
老師的職能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今天基本上是這個范圍,但內涵崐不同)
從事學習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從師無以解惑。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說法,但認為“從師”是“解惑”的唯一途徑,忽崐視了社會實踐探索,有片面性。
從師應有的態度、擇師的標準──不問年齡大小,聞道先乎吾,即從而師崐之,這一看法是可取的。
[1] [2] 下一頁
《師 說》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2.誦讀法。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
3.討論法。學生課前、課上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4.學習拓展。提供有關的圖片、文字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積累。
具體步驟: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鍵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現的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導入并解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整理字詞。
3.分析課文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坐在課堂里學習,有沒有想過你們和老師之間究竟是怎樣的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堂里,老師和你們又分別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而學習中應該樹立什么正確的師道觀呢?本文作者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人之所未發,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提出了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古代用說明、記敘或議論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
初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幻燈打出下列字要求強調注音:
愚(yú)句讀(du)諛(yú)經傳(zhuàn)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諛(yú)歟(yú)貽(yí)
提醒學生在具體的文章學習中,注意一些古文詞匯的使用,在最后一課時將整理歸納。
2.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3.梳理第二段脈絡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講讀文章第1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1.逐句講解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
提示: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生乎吾前。乎,在
③提示:“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確切。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吾從而師之。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⑤吾師道也。師,從師學習。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深入講解
①問: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提示:先指出現象,后做解釋。
重點是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點。
②問:第3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提示: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
③問: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提示: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
問:最后一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提示;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3.歸納各層大意:
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4.理解分析
①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問:教師的職責?提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
③問:如何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問:擇師的標準是什么?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問:從師的原則是什么?提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圖(板書)
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任務)
聞道在先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無以解惑
↓(釋“傳道”“解惑”)
“師道”“道”在即師在(擇師標準)
布置課后作業
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
《師 說》教案 篇3
課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_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_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_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導學流程:
一、了解感知
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注音:
愚句讀諛經傳
郯萇聃蟠巫
2.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老師的職能是什么?
②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結論?
二、深入學習
1、找通假字,并解釋。
(1)傳道受業解惑
(2)或不焉,或師焉
2.一詞多義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郯子之徒
③吾從而師之
④句讀之不知
⑤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歟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
③吾師道也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于:
①恥學于師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⑤不拘于時
道:
①聞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會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古:
今:今:
⒊吾從而師之
⒋吾從而師之
古:古:
今:今:
⒌小學而大遺
⒍今之眾人
古:古:
今:今:
4、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則恥師焉:
7.小學而大遺:
8.不恥相師
10.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恥學于師。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師不必賢于弟子。
5)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時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遷移運用
1、讀與論師道有關的文章。
2、古今中國文化尊師名言:
(1)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司馬光
(2)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4)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5)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6)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7)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8)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9)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
(10)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反思
《師說》上完了,可是并沒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確而有深度的思維,也并沒用挽救我的課堂。經過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備好課和上好課之間有長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充滿著探索的艱辛與思考的苦楚。
在備這篇課文時,我有了活躍的思維字課文的.處理上我打破了順流而下的順序,我從當時的社會的風尚談起,然后再去發現作者立論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處理,我想學生更能夠理解文本的實在內容,更能夠解讀文本的價值。只是在處理文本時,我忘記了應該把難點放在哪個問題上,而課堂之上,我是否引領學生去理解這個難點?這個是我收獲到卻又常常忘記的備課要點。
另外,文與言,要應該怎樣處理?言經常阻礙了學生對文德理解。在沒有掃除障礙的時候,文的理解就變得仰視,變得像水中月鏡中花。當然,如果時間充足,那么我想兩者的關系會更好處理一些。我的遺憾在于,這篇課文,我的理解可以說比較到位了,也比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識讀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學生對與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沒有較充分的熟識過程,雖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從師之事,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連接,但是,在連接之外,由于語言表述的陌生學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餓是學生該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師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有老師是從狹義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實文章真正的要義在于重塑學習風氣,提倡人人應該謙虛地相互學習,從根本上糾正當時對謙虛求學的錯誤看法。但是,語言的難度讓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通俗的確永遠具備真理性的話題,理解上的差距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沒有抓到學生這個理解的差距,在學生生硬理解的基礎之上把學生引到韓愈所體現出來的魅力、勇氣與智慧,又把學習提拔到對人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來,這樣就脫離了文本。就算沒有脫離文本,首先就脫離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沒有真正地從他們具備的基礎出發。這是我課堂的失敗,也是課堂效果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來,我們面對文本應該靈活處理。淺顯的學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處理,但是難度較深的文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有點揠苗助長的意味。上好課,真是不容易,很多問題并不能預見,總是在課上完了之后,才會發現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失敗也常常在慣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懂得之后,還要記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識的總結課上,我的總結很潦草。我只是讓學生順著課文總結,在泛泛的尋找與總結中,我們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真正的總結應該是在學生的基礎上提高概括性,能夠把知識前后聯通,實現知識的遷移。
《師 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 萇(cháng) 聃(dān) 郯(tán)
歟(yú)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仔細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現在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寫此文而被當時人目為“狂人”。請大家根據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要求是:結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人之所未發,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
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
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
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這種現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
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了怎樣的解釋?等等。
[說明]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容。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反抗流俗的這種勇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學生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后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下列問題:
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先指出現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點)。
②第3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
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
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任務)
↓ ↓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闡明擇師的標準。
3.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然后討論:
(1)教師既有三項任務,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討論(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言,然后由教師總結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
①“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②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
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是知識的統帥。“師道”才能學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 。
1.熟練地背誦第1段。
2.準備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
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系回答問題:
①刪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變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不足)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為陳述,平淡無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嗚呼”都是嘆詞,都有領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別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究竟有什么區別。(“嗟乎”表示慨嘆,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
③有人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肯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師道”的內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涵。)
②從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組“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容彼此相關而又有別,試作分析。(第一組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第二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緣故。)
③這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誰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刪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話是直接呼應“惑矣”的?(“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是指什么說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③再來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兩種狀況和兩種態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④教師小結: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①這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
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
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
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可分三小層:
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之一(“小學而大遺”)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3.學生練習背誦。
方式:開始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悉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討論。
方式同前。討論題如下:
(1)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所有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十分嚴厲,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起,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 。
1.背誦第1、2段。
2.準備誦讀第3、4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提出“圣人無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②寫作緣由可以放在最后寫,也可以放在開頭寫。如果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安排?
3.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是解釋。“如是而已”是決斷之詞。
2.學生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討論方式同前。
小結要點:
(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孔子向這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討論有關全篇宏旨的問題。
1.學生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討論:
(1)作者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
(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本段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之內;第二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尚而言,所以下文用“術業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確上述認識后回答上節課留下的作業 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 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任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韓愈既以儒家道統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教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 (立)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 (立)
歸納后再提問: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系?(發展的關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容,在誦讀中已經涉及,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第二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點: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②“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眾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
③為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了上述分論點,因為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師 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重點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撥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撥)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錄音機和課文朗誦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出示投影: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學生看過投影后,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別、解釋下列各組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答案:傳:①動詞,流傳;②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師:①名詞,老師;②動詞,從師。從:①動詞,跟隨;②介詞,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義項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答案:(1)d(a中的意為“是”;b中的意為“才”,副詞;c中的意為“只
是”;d中的意為“竟、竟然”)
(2)d(d中“于”意為“對”;a中的意為“在”,介詞;b中的意為“從”,介詞;c中的意為“在”)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試加以辨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從而師之
(3)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7)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1)古今用法不同。“學者”在這里是指“求學的人”;在現代漢語中,則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從而”在這里是兩個詞,即動詞“從”和連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連詞,表示目的和結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別為“所說的”;“一樣,差不多”;“先和后”;“趕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別。“不必”在這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副詞,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師 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并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師 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荀子的《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韓愈《師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韓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思考:
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度?當時人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研讀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2.人為什么要從師?當以何人為師?老師的重要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師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終不解矣。
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2.第二段分論點是什么?是如何論證從師的.重要性的?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本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
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于其身,恥學于師
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第三段核心句(論點)是什么?是怎樣論證的?
圣人無常師。
援引例證。以備受推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4.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五、總結
本文開頭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從老師的重要作用和人的認識規律方面闡釋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段先提出師道之不復的觀點,然后通過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風氣;第三段以孔子事例,贊賞李蟠從師,從正面闡明從師道理,文章觀點鮮明,思路清晰,圍繞從師反復論證,又處處照應,結構嚴謹。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學海》練習
《師 說》教案 篇8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燭之武退秦師》位于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處于由初中到高中過渡的地位,是從初中短小淺顯的文言篇目向高中篇幅長、難度大的文言篇目的過渡,因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但本文的篇幅短小,內容精煉,敘事性強,學生學習起來在內容理解上的難度并不大。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記述外交使者辭令的散文,贊揚了主人公燭之武在國家臨危受命,只身去說服秦君,維持了國家安全,維護了國家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這篇文章除了精彩的外交辭令描寫,還有生動的敘事描寫,是一篇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散文作品。
(二)學情分析: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的任務群中提出:“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過了一些文言文篇目,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方法,積累了淺顯的文言文閱讀經驗,這些方法和經驗對于高中文言文的學習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因此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了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到學習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在第8個任務群里,對“學習目標與內容” 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了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生字、生詞問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 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3. 學習燭之武說辭的論辯藝術。
4. 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深明大義、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雖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其內容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核心素養之一就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因此,我把本文教學重點確定為: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本單元的單元導讀中指出:“學習這個單元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燭之武的說辭非常漂亮,短短百余字,卻講了五層意思,婉轉曲折,卻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也具有很大的藝術魅力。據此,我確立的教學難點為:學習燭之武說辭的論辯藝術。
二、 說教法學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熏陶,要重視對學生語言感知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而要培養語感,誦讀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在誦讀過程中去理解文本的大意、體會說辭的語言魅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學會語文運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是教師的使命。
根據以上幾點,本課的教法確定為:
朗讀法、釋疑法、點撥法、講授法。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標準的要求與高一學生的發展特點,結合課本單元導讀中“反復誦讀,悉心體會”的要求,將本課的學法確立為:
誦讀法、質疑法、合作探究法。
三、 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論語》中說:“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國有很多外交使節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肩負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如“東方哥倫布”張騫,一箭書退敵百萬兵的魯仲連,“東方俾斯麥”李鴻章,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評價為“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我們看看他是用哪五論,如何妙語退秦師的。
(二)了解文學常識:
集體朗讀課下注釋,并采用勾畫法,掌握重要的文學常識。
點名學生補充《左傳》相關的文化常識。
教師歸納補充。
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情節中的相關背景知識均在文本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課文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補充講解。
(三)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蘇軾曾說過:“好書不厭讀百回,熟讀課思子自知。”文言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注意反復誦讀,悉心體會。
1. 初讀正字音
大聲自讀文章,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氾南 佚之狐 夜縋
(備課資料:佚之狐:佚地,名叫“狐”的人;大家試著解釋一下“燭之武”這個名字:燭地,名叫“武”的人。)
2. 再讀知大意
點名學生概括本章大意。(此環節的設置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解并概括文言文大意的能力。)
3. 粗讀會質疑
瀏覽全文,讓學生提出自己在知識點、文意理解上的難點,通過討論交流、教師釋疑等形式來解決這些難點。(此環節設置意圖在于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善于思考、學會質疑。)
預設學生會提出的問題如下:
(1) 鄭國如何無禮于晉又為何對楚有二心,這里教師可以補充相關歷史知識。
(2) 燭之武勸秦伯將鄭國作為東道主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討論,來理解燭之武此話的意圖。
(3) 個別句子翻譯問題,相機解決。
4. 深讀析文本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形象特點。
提問:在本文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燭之武?請從文中找到相關內容,進行批注式分析。(關注情節、細節,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等。)
全班交流。
如:(1)開篇的形勢緊急,為燭之武的出場作了鋪墊,而佚之狐的話“師必退”,暗示了燭之武的才能,這種局面,只有燭之武才能力挽狂瀾。(側面描寫)
(2)從燭之武的推辭“不如人”“無能為”等,我們可見燭之武對自己年輕時不得重用的怨忿、不滿;心懷不滿,面對鄭伯的請辭,燭之武“許之”。請同學們關注這里的“許之”,前面沒有任何的修飾,如“不情不愿”“勉強”等,而是干脆利落地答應鄭伯的請求,可見燭之武的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3)細節描寫:“夜縋而出”。“夜”,在夜里,名詞做狀語;“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高處往下送。這兩個細節的作用是什么?
說明形勢危急,而燭之武在白發暮年,為了國家利益,冒著生命危險,在夜里從墻上縋下,可見燭之武的英勇無畏。
(4)語言描寫:燭之武巧妙說服秦伯,瓦解秦晉聯盟,讓鄭國轉危為安。體現燭之武高妙的口才和高超的論辯藝術。
教師小結:
燭之武形象:
(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精讀品藝術:
重點誦讀精彩句子,學生采用圈畫批注的方法,體會并分析燭之武說辭的藝術魅力。
班級交流,談談你認為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燭之武說辭怎樣的藝術魅力。
教師歸納:
燭之武說服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四)歸納文言知識點:
學生分類對本文的重要文言知識點,如: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進行歸納整理,小組內進行交流補充。
(五)補充學習,體會論辯藝術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作為君王,則應虛心采納,方可成就霸業。
1.鄒忌與齊威王
齊王接受皺忌的進諫,聽取群臣吏民的意見,于是有“此所謂戰勝于朝廷”的美談。
2.觸龍與趙太后
抓住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觸龍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開太后心結。
3.魏征與唐太宗
唐太宗虛懷若谷,善于納諫,終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4.管仲與齊桓公
齊桓公豁達大度,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后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5. 比干與紂王。
紂王拒諫飾非、耽于酒色、暴斂重刑,甚至將比干剖腹挖心,最終是民怨四起。
6.召公與厲王
周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六)小結:
清朝金圣嘆說:“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說愈曉暢。”
清林云銘評論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燭之武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與交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見總匯起來,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七)作業布置:
假如你有一位沉迷網絡游戲、無心學習的好朋友,請你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來勸他戒掉網癮,致力于學習。可以借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八)板書設計:
燭——志士 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之——勇士 攻心之術 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武——辯士 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師 說》教案 篇9
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一、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用來……的”“……的憑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師說》教學反思
在教學《師說》一文時,我的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從幼兒園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那在這十幾年中,大家接觸過不少老師。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老師的看法。通過這樣一個提問,讓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對老師的看法,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對導入部分的問題很感興趣,對于如何看待老師都有自己的貼近現實的想法。其實這個導入和課文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再深入一點,問一問學生應該如何對待老師,從而引出“恥學于師”的問題,更好地和課文接軌。
講到“句讀”的時候,穿插了古今中外有關標點的故事,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雨果和編輯社之間“?”和“!”的故事,慈禧太后與《涼州詞》之間的故事,對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等等故事。講故事的時候,學生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我應該要善于尋找文中的興趣點,尤其是在上古文時,找到文中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并加以拓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最后一個課時中,我歸納了“之”“師”“其”“師道”幾個字詞的一詞多義,我是用ppt展示出來的。正是由于使用了幻燈片,學生就光是抄筆記,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我提問的時候,學生都沒有反應。應該讓學生在記筆記的同時也能思考,做到手動,腦動,心動。
《師 說》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讀準句子停頓,熟練朗讀課文。
2.把握古代論說文的特點,理清文章脈絡,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4.掌握實詞“師、道、惑、知”和虛詞“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義。
【學習重點】
1.了解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和擇師的標準。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幾個的實詞、虛詞的用法。
【學習難點】
1.第一段論點的推出過程。 2.特殊文言現象的理解和掌握。
【學法指導】
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過程】
一誦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1.讀準字音,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dòu ) 樂師(yua ) 阿諛(yú ) 郯子( tán )
萇弘( cháng ) 老聃( dān ) 經傳( zhuàn ) 貽笑大方( yiī )
3.誦讀下列句子,將句中停頓用/劃出:
①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⑤其出人也/遠矣 ⑥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二課文鑒賞:
1.速讀課文,找出每段論斷性的句子(明確提出關于從師的觀點的句子)寫在下面: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④圣人無常師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2.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有什么好處?
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
3. 第一段學習:
(1)自讀并翻譯第一段,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名詞,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 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 名詞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說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道: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名詞,道理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名詞,道理
③吾師道也 名詞,道理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名詞,道理
惑: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③惑而不從師 形容詞用作動詞,有了疑難問題
④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乎:①生乎吾前 介詞,在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介詞,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詞,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判斷句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介賓短語后置
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介賓短語后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賓短語后置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判斷句
(3)內容學習:
①教師的職責是什么?用課文原句回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為什么要從師?從師學習有什么必要?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③以什么樣的人為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討論: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⑤分析本段的結構:
(4)熟讀第一段。
三.小結
【同步測試】
1.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為( B )
A.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為“文起八代之衰”。
B.《師說》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C.我國古典散文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次巨大變革,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應,稱所倡導的文體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D.韓愈的創作實踐了其倡導的理論,代表性的作品有《馬說》《原道》《原毀》等。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B )
A.蟠(fán)句讀(dú) 針砭時弊(bì)
B.諛(yú)萇弘(chánɡ) 六藝經傳(zhuàn)
C.郯(tǎn)諂(xiàn)媚 不拘于時(jū)
D.聃(dān)嚴謹(jǐn) 以資切磋(chā)
3. 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C )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傳:chuán,流傳
B.作《師說》以貽之 貽:dài,贈送
C.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dòu,句中的停頓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諛:rú,阿諛,奉承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學習第2.3.4自然段,積累重點字詞,翻譯重點句子。
2. 借鑒本文正反對比、舉例論證的議論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內容
3.深入學習韓愈尊師重道的論述,樹立謙虛學習的風氣。
【學習重點】
1. 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的學習。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
【學習難點】
特殊文言現象的理解和掌握。
【學法指導】
誦讀法 分析討論法
【知識鏈接】
關于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資料
① 孔子師郯子。《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杜預注:黃帝之子,己姓之祖)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杜注: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杜注:即歷正之官);玄鳥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職也),學在四夷,猶信。’”
② 孔子師萇弘、老聃。《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按:孔子問禮于老聃的故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天運篇》)
③ 孔子師師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孔子師師襄的故事,又見《孔子家語》《韓詩外傳》《淮南子》)
【學習過程】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并翻譯第二段,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詞多義
師: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名詞,老師
③或師焉,或不焉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⑤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
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音樂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道: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名詞,風尚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名詞,道理
③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詞,知識水平
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名詞,風尚
惑: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形容詞,糊涂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之:①結構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②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助詞,的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代詞,代童子
④彼童子之師 助詞,的
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代詞,代童子
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⑦士大夫之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代詞,這些
其:①其出人也遠矣/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代詞,他們
②其皆出于此乎 助詞,表推測語氣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代詞,他的;代詞,他
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代詞,那些
⑤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詞,他們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 助詞,表反問語氣
(2)詞類活用
①而恥學于師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前邊的圣、愚,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④小學而大遺 小、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不恥相師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⑥位卑則足羞 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羞愧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內容學習: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 ②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這三個方面是并列關系嗎?
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遞進關系 ③ 在本段論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變化?請根據語氣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來分析。
由推測到肯定到反詰。其皆出于此乎?推測語氣/吾未見其明也 肯定語氣/其可怪也歟,感嘆反問 ④小結本段:
作者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判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二學習第三段:
1.自讀并翻譯課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詞多義
師:①圣人無常師 名詞,老師
②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名詞,老師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名詞,老師
賢:①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 形容詞,賢明
(2)詞類活用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名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內容學習:
(1)本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圣人無常師。
(2)本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師 說》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正確譯講課文;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并說明理由。明確答案: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著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作業布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
《師 說》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虛的,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
三、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四、語篇脈絡梳理
1、語篇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
體會: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
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
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內容結構:
第一段:
正面闡述:
⑴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下定義。
⑵ 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⑶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
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
⑴ 縱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結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⑶ 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
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
第四段:
寫作緣起: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1、論證方法:
⑴ 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⑵ 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⑶ 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2、語言特色:
⑴ 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⑵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⑶ 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師 說》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鑒賞: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難點)
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積累: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重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方法】串講、討論。
【教學內容】解題,講讀第一段。
【教學步驟】
復習舊課:齊背《滕王閣序》
講讀新課
1、導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漢賦、散文──魏晉駢文──唐宋古文運動(代表作)
〖板書課題 師說 (談談從師的道理。說,一種文體。)
2、關于作者(見注及提示)
古文運動的主張:
①文章要像先秦兩漢那樣憙言之有物憘,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麗文章;
②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憙唯陳言之務去。”憘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經過韓、柳等人的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
3、講讀課文
①譯
②分層
③概括層意
〖板書 ┌傳道受業解惑┐
┌必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果論證)│
一、闡述從師的道理│ (為什么) └否則惑之不解┘
(中心論點) └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怎么樣)(以什么人為師)
4、背誦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