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通用13篇)
《師說》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思想,培養謙虛好學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層次結構是怎樣?
(二)有關疑難詞句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一種。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職能、從師必要、擇師原則等方面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
(七)怎樣認識本文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論語》中孔子說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重要性和從師應持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見解突破孔子學說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學生李蟠,其目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人今:有專門學問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方法論證中心
論點?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要論及內容、范圍,成為本文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句中“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儒家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師存在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不恥下問、能者為師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
第1段正面闡明從師重要性,提出從師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觀點,說明從師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對比中,對不從師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言和行兩方面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事例。孔子言論中“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排偶句和靈活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結尾詞語做下一句起頭,使前后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許多從師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道”,是維護封建統治儒家之道,所說“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道”和“業”內涵是根本不同。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封建統治階級偏見。
《師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并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師說》教案 篇3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里,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恥—以……為恥;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固定;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2、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師說》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和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的方法和反復論證以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認識從師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論證結構。
2.意動用法及“主謂短語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讀dòu(句讀) 郯tán(郯城,縣名) 萇cháng(姓) 聃dān(用于人名,崐老聃) 貽yí(贈送)
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崐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崐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崐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崐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崐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崐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崐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崐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崐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崐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崐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崐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崐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崐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崐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崐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崐散文: 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崐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崐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崐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崐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崐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崐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古之學 者⑴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 道 受 業 解 惑也⑵。人
求學的人 名師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于名詞 受同授
非生 而知 之者⑶,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 師, 其 為 惑也⑷,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為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表轉折
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⑹ 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 而師之⑺;生乎吾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為師
相當于介詞“于”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 師 道也⑻,夫庸 知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識別
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是故⑽無⑾貴 無賤, 無長 無少,
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于:表比較,比 無……無……:無論……還是
道 之所存, 師 之所存⑿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為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老師)
之: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所字結構中間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嗟乎!師 道⒀之不 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唉 從師的風尚 沒有傳播 超出
之:取獨 也:表句中停頓
人⒁也遠矣,猶且⒂從師而問(于)焉;今之眾人⒃,其下⒄圣人也亦遠矣,而崐一般人 尚且 向老師請教 一般人 低于 卻崐 焉:代詞代老師
恥學于⒅師。 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⒆。圣人之所以為 圣人,愚人之
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 更加圣明 愚昧 成為
恥: 以……為恥,形作意動 前一個“圣”,作名詞,后一個“圣作形容詞,崐前一個”愚“作名詞,后一個”愚“作形容詞。 之:取獨 所以:……的原因
洅
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愛其 子, 擇師而教之;于 其 身⑴也,
大概 這個原因吧 自己的子女 來 對于他們自己
其:表測度語氣,大概 其:活用為第一人稱
則恥師⑵焉, 惑 矣⑶。彼 童子之師,授 之 書而 習 其
以從師為恥(真)糊涂啊 那些孩子 教給他們書(幫助他們)學習其中崐恥:意動 焉:語氣詞 之:代詞,代童子 而:表承接
句讀⑷者,非吾所謂傳其 道 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⑸,惑之不解,
文句 向他們傳授道理 的人
之: 賓語前置的標志,助詞
或 師 焉,或不 焉⑹,小 學 而大遺⑺,吾未見 其明也。崐有的從師 不從師 小的方面倒要學習 放棄 看出 聰明
焉:語氣助詞 小、大:形作名。
巫 醫⑻樂師⑼百工⑽ 之 人,不恥相 師⑾。士大夫之族⑿, 曰師 曰
巫婆醫生 各種工匠這些 互相學習 這一類人 稱老師
之:指示代詞 恥:意動
弟子云者⒀,則群 聚 而笑 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 相若⒁也,道
學生等等 就成群聚集 嘲笑他們 他們 年齡相似 懂崐 之:代巫醫樂師百工 之:代嘲笑者
相似也, 位 卑 則足 羞, 官 盛 則
得的道理 (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 (以)職位高(的人為師)就
近 諛⒂。”嗚呼! 師 道 之不復⒃,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近乎諂媚 從師的風尚 恢復
師:名作動 之:取獨
洈
不齒⒄,今其 智 乃⒅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歟⒆!
看不起 他們的智慧竟 反而 趕不上 這可真 呀
也歟:兩個語氣詞連用,重點在后
圣人無常 師⑴。孔子師郯子⑵、萇弘⑶、師襄⑷、老聃⑸。 郯子之崐 固定的 曾經以 為師 這崐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徒⑹,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 人 行, 則必有我師⑺。是故
類人 才能 幾個人一起走 (其中)就 所以崐
弟子不必⑻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 道有先后,術 業 有 專攻⑼,
不一定 強比 懂得 學術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崐
如是 而已。
像這樣罷了
李氏 子 蟠⑽,年十七,好古文,六藝 經 傳⑾皆通⑿習 之,不
家的孩子叫蟠的 六經的經文和傳文 普遍學習它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書的著作
拘于時⒀, 學于余。余嘉⒁其能行 古 道⒂,作《師說》以貽之⒃。
受時俗的限制 贊許 奉行古人從師的道理 來贈送他
憙拑
第三課時
憗拕
小結:
一、托古立論,正面闡述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提出論題──“古之學者必有師”
開門見山,明確表明觀點──為學必須以師。
托古是為了諷今,總領第二段。
老師的職能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今天基本上是這個范圍,但內涵崐不同)
從事學習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從師無以解惑。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說法,但認為“從師”是“解惑”的唯一途徑,忽崐視了社會實踐探索,有片面性。
從師應有的態度、擇師的標準──不問年齡大小,聞道先乎吾,即從而師崐之,這一看法是可取的。
[1] [2] 下一頁
《師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虛的,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
三、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四、語篇脈絡梳理
1、語篇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
體會: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
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
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內容結構:
第一段:
正面闡述:
⑴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下定義。
⑵ 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⑶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
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
⑴ 縱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結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⑶ 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
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
第四段:
寫作緣起: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1、論證方法:
⑴ 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⑵ 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⑶ 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2、語言特色:
⑴ 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⑵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⑶ 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師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公開課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于考綱
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于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為實驗班,語文基礎較扎實。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范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寫作緣由
《師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明確: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余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局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么為什么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復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著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入對今人“恥學于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結果 作者態度
古圣人與今眾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5、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 :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四、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三、四段并總結課文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原則;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應。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或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背誦
三、總結
1、思想內容、現今意義
2、寫作特色
1)對比論述,有破有立
2)語言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強烈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五。
板書設計 :
正面提出 “人非生而……也”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中心論點
“無貴無賤……存也”從師學習的原則
師 反面闡述 古人——今人
正反對比愛其子……——于其身……
說 巫醫……——士大夫……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李蟠
[1]
《師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文言知識積累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 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 隊)
【之】
①擇師而教之: (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 (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學于余
恥學于師
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其可怪也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則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時-被動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字結構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本文講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
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
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
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師說》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2.誦讀法。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
3.討論法。學生課前、課上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4.學習拓展。提供有關的圖片、文字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積累。
具體步驟: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鍵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現的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導入并解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整理字詞。
3.分析課文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坐在課堂里學習,有沒有想過你們和老師之間究竟是怎樣的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堂里,老師和你們又分別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而學習中應該樹立什么正確的師道觀呢?本文作者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人之所未發,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提出了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古代用說明、記敘或議論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
初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幻燈打出下列字要求強調注音:
愚(yú)句讀(du)諛(yú)經傳(zhuàn)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諛(yú)歟(yú)貽(yí)
提醒學生在具體的文章學習中,注意一些古文詞匯的使用,在最后一課時將整理歸納。
2.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3.梳理第二段脈絡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講讀文章第1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1.逐句講解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
提示: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生乎吾前。乎,在
③提示:“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確切。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吾從而師之。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⑤吾師道也。師,從師學習。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深入講解
①問: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提示:先指出現象,后做解釋。
重點是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點。
②問:第3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提示: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
③問: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提示: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
問:最后一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提示;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3.歸納各層大意:
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4.理解分析
①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問:教師的職責?提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
③問:如何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問:擇師的標準是什么?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問:從師的原則是什么?提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圖(板書)
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任務)
聞道在先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無以解惑
↓(釋“傳道”“解惑”)
“師道”“道”在即師在(擇師標準)
布置課后作業
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
《師說》教案 篇11
《和氏獻璧》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奇妙的石頭”主題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課本內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和氏獻璧》這篇主體課文是一貫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故事。
我所教學的是《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第1課時。它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和氏獻璧》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寶石——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結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在教學前,與學生一起收集關于“和氏璧”的資料,初感知。
《和氏獻璧》在教學時,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獻”、“璧”的意思,導入新課,并質疑。
然后,在新課的教學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使學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指名說說: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說說:和氏獻了幾次璧玉?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第二步,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獻璧。學生自愿起立朗讀,知道卞和前兩次獻璧的結果。
2、學習卞和第三次獻璧。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卞和第三次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畫出描寫和氏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思考討論:卞和為什么把寶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盡?這時,并引導學生讀上下文,從而理解“捧”在這里的含義及如此悲傷的原因,再讀卞和說的話,談一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是真誠、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領悟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3、讓學生審題:“和氏獻璧”他獻出的是什么?進一步理解課題的含義。
最后,拓展延伸學習,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關于“和氏璧”的資料,互相交流。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既說明玉的珍貴,又襯托出卞和的忠誠之心。
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本資源來
《師說》教案 篇12
自讀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自讀,從中發現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提出,由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一、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用來……的”“……的憑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
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
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主要通過檢查學生的朗讀課文情況來完成。
三、教師示范背誦。
激發學生背誦興趣,課后主動背誦。
《師說》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知識。
(2)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觀點。
(3)掌握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掌握 "師、傳、從"等文言實詞和 "之、其"等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能力目標
(1)分析評價本文的思想觀點。
(2)掌握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重點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觀點。
3、正反對比的論證。
第1課時
(一)作者簡介
韓愈 (768-824),宇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 "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稱 "韓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撫養長大。20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802年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從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二)關干古文運動及本文寫作背景
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 "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 "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掘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祟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 《師說》,因抗顏 (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三)整體感知
1、本文標題"師說"是"說說老師"的意思嗎?
[明確] 不是。"說"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以前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都屬于這類文體。"說"古文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 “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的意思應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寫作思路。
[要點]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接著提出教師的職責范圍、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學習的原則。第二段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接著從三方面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批判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論證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反面闡明從師的重要性,論證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三段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以孔子的言行為例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從師學習的原則,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第四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仍緊扣中心論點贊揚李蹈 "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明確]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②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③吾從而師之 古:兩個詞,從,跟從,而,而且;今:是一個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
(2)一詞多義。
"師"這個詞在文中出現26次,請對它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歸納整理。
[明確]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例: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例:吾師道也
作"從師"講。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以……為師"講。例:吾從而師之
"之"字在文中出現25次,對它的用法歸納整理。
[明確]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例: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例: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例: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例: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補充]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作代詞,指代自己。例: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定語后置。例: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現17次,請歸納整理其意義和用法。
[明確]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復指,作主語。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作兼語。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語。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嘆。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本文中,還有兒個詞也是一詞多義的,請解釋。
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無:孰能無惑
是故無貫無賤,無長無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確]
惑:疑難問題,名詞
糊涂,形容詞
道:道理,名詞
風尚,名詞
I道路,名詞
無:沒有,動詞
無論,連詞
圣、愚:圣人;愚人,名詞
圣明;愚蠢,形容詞
(3)特殊句式。
請找出下面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譯,
①判斷何
②被動詞
③賓語前置句
④介詞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確]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時 譯:不被時俗束縛。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譯: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譯: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
⑤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譯: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 (年紀)大小,
2、背誦課文。
[指導]背誦線索提示。
觀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 ("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圣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寫作緣由。
(五)小結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內涵在當時是很深刻的,有些觀點就是在今天看來也很有現實意義。本文文言知識豐富、典型。所以,學習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流利地背誦全文。
第2課時
(一)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在上節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明確]
第l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標準。本段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 (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角:"傳道"、"受業"、"解惑"。
第二層 (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 (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第2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本段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 (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
第二層 (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 (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 (第9-13句),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第3段,以孔子從師的范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第4段,說明作 《師說》的原因。繼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從師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輩從師求學的范例,對李蟠是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是號召。
2、研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人為什么要從師?
(2)作者認為從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1)①學者必有師;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無貫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研讀第二自然段。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述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請具體分析,填寫下表。
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
1
2
3
與總論點關系
[點撥]在本段里,作者運用三個事實,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一個比一個深刻地批判了"今之眾人"(指上層"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因此,"圣益圣,愚益愚。"這是第一個對比。"彼童子"之"句讀之不知",則"師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則 "不焉",此 "小學而大遺",這是第二個對比。"君子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善學習,而君子們則認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導致 "師道之不復",這是第三個對比。這三個對比,前兩個同第一段從師學習的必要性的論點緊密聯系,第三個則同從師學習的原則的論述
前后呼應。
[明確]
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
1、古圣人與今眾人(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話)
2、對其子與對其身(自比) 愛其子擇師而教 于其身恥學于師 小學而大遺吾末見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諷刺)
與總論點關系 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4、研讀第三自然段。
[討論]上面第一、二段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要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第三段又是從什么角度來進一步闡述要從師學習的道理的呢?
[要點]第三自然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論點,使文章有極大的說服力。"圣人無常師",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原則,而且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事例選得非常精當,是典型的舉例論證方法。
5、研讀第四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明確]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 "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6、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要點]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把教師的職責從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著不僅 "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 "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經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7、談談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
)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連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針、蟬聯,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磋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 "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末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二)小結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明確]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 "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