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教學設計示例(通用16篇)

教學設計示例

發布時間:2023-08-14

教學設計示例(通用16篇)

教學設計示例 篇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了解代數式概念的基礎上,能把簡單的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2.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用代數式表示乙數:(投影)

  (1)乙數比x大5;(x+5)

  (2)乙數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數比x的倒數小7;( -7)

  (4)乙數比x大16%((1+16%)x)

  (應用引導的方法啟發學生解答本題)

  2在代數里,我們經常需要把用數字或字母敘述的一句話或一些計算關系式,列成代數式,正如上面的練習中的問題一樣,這一點同學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在代數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敘述的一句話或計算關系式(即日常生活語言)列成代數式本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例1  用代數式表示乙數:

  (1)乙數比甲數大5; (2)乙數比甲數的2倍小3;

  (3)乙數比甲數的倒數小7; (4)乙數比甲數大16%

  分析:要確定的乙數,既然要與甲數做比較,那么就只有明確甲數是什么之后,才能確定乙數,因此寫代數式以前需要把甲數具體設出來,才能解決欲求的乙數

  解:設甲數為x,則乙數的代數式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最后,教師需指出:第4小題的答案也可寫成x+16%x

  例2  用代數式表示:

  (1)甲乙兩數和的2倍;

  (2)甲數的 與乙數的 的差;

  (3)甲乙兩數的平方和;

  (4)甲乙兩數的和與甲乙兩數的差的積;

  (5)乙甲兩數之和與乙甲兩數的差的積

  分析:本題應首先把甲乙兩數具體設出來,然后依條件寫出代數式

  解:設甲數為a,乙數為b,則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此時,教師指出:a與b的和,以及b與a的和都是指(a+b),這是因為加法有交換律但a與b的差指的是(a-b),而b與a的差指的是(b-a)兩者明顯不同,這就是說,用文字語言敘述的句子里應特別注意其運算順序

  例3  用代數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數;

  (2)被5除商m余2的數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1)被3整除得2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3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n的數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數是幾?如何表示這個數?商2余2的數呢?商m余2的數呢?

  解:(1)3n;   (2)5m+2

  (這個例子直接為以后讓學生用代數式表示任意一個偶數或奇數做準備)

  例4  設字母a表示一個數,用代數式表示:

  (1)這個數與5的和的3倍;(2)這個數與1的差的 ;

  (3)這個數的5倍與7的和的一半;(4)這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 的和

  分析:啟發學生,做分析練習如第1小題可分解為“a與5的和”與“和的3倍”,先將“a與5的和”例成代數式“a+5”再將“和的3倍”列成代數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過本例的講解,應使學生逐步掌握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為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5  設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m,用代數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數比座位的行數多6,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每行座位數的 ,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如下問題: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3)通過上述問題的解答結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嗎?(總座位數=每行的座位數×行數)

  解:(1)m(m+6)個;   (2)( m)m個

  三、課堂練習

  1設甲數為x,乙數為y,用代數式表示:(投影)

  (1)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 的和;  (2)甲數的 與乙數的3倍的差;

  (3)甲乙兩數之積與甲乙兩數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兩數的積的商

  2用代數式表示:

  (1)比a與b的和小3的數;    (2)比a與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數;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3用代數式表示:

  (1)與a-1的和是25的數;   (2)與2b+1的積是9的數;

  (3)與2x2的差是x的數;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數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請學生回答:

  1怎樣列代數式?2列代數式的關鍵是什么?

  其次,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對于較復雜的數量關系,應按下述規律列代數式:

  (1)列代數式,要以不改變原題敘述的數量關系為準(代數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成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

  (3)把用日常生活語言敘述的數量關系,列成代數式,是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要求學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業 

  1用代數式表示:

  (1)體校里男生人數占學生總數的60%,女生人數是a,學生總數是多少?

  (2)體校里男生人數是x,女生人數是y,教練人數與學生人數之比是1∶10,教練人數是多?

  2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一邊是a厘米,

  求:(1)這個長方形另一邊的長;(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列代數式>>

教學設計示例 篇2

  教學目的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2.體味韓愈在《馬說》中表達的對人才被壓抑、埋沒的憤懣之情。

  3.品味韓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達的復雜的感情。

  4.初步了解“說”和“序”的文體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閱讀提示”中字詞的音、義,“易”“策”“食”的各個義項和‘馬之千里 者”“子之不遇時”的句式特點。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3.體會韓愈對董邵南的同情、勸勉和勸阻等復雜的感情。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解說:四個步驟: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體味作者 的見解主張、思想情感;研讀課文、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拓展閱讀、拓展視野、遷移 知識、培養篩選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發現法。

  (解說:原則同討論法,步驟分兩步走:一是學生閱讀發現問題階段,二是師生梳理問題, 解答問題階段。注意事項:一是要引入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二是耐心 聽取學生的發言。)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 代封建社會,很多人才常哀嘆生不逢時。人才受壓制,不能施展自己的報負,甚至被扼殺, 是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悲劇。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用在什么地方、為誰 所用也是一個不能不重視的大問題。韓愈的兩篇短文論述了上述兩個問題,他的見解和主張 值得我們深思。

  二、解題 “序”作為文體分兩類,一種是寫在某書或某文章、詩歌前面的說明、評介性文 字;一種是蹭序,是為一件具體的事向人贈言,或向即將告別的人贈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屬贈序。

  三、研習課文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體做法:先請兩位學習中等偏下的學生分別朗讀課文:甲生讀完后,師生共同找出讀錯的 或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同時肯定他讀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個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讀。乙生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具體做法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或者由小組長組 織討論,大家邊讀邊口譯,相互更正,一起補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組輪流當組 長,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說:豆.初讀一定要落實,給夠時間,要各組組長督促大家在課文上做標記,該注音的 注音,該釋義的釋義,該加符號的加符號。

  必須等最后一組完成了初讀任務后,才可宣布轉入下一步討論。又如下詞語、句子要討論清 楚:《馬說》:駢死、槽櫪、稱、食、石、才美、外見、道、等、策、材、嗚、臨;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舉、適、茲、勉、遇、強、與、易、卜、吊、謝、仕;之、于、其、 哉、茍、者、乎、惡、以、然、為、復;“夫以子之不遇時”“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3理 清兩篇文章的思路:《馬說》第1、2兩句是作者的觀點,意思是說世上本來常有千里馬,但 是因為缺少伯樂,無人識得它,千里馬也就不被當成千里馬了。作者重點不是論述千里馬與 伯樂的關系,而是感慨千里馬在府限值耳的奴隸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圍繞這一點 展開論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復雜,思路不易梳理,對學生討論要求不 宜過高。文章第1段對董邵南的行動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韓愈表示了勸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現”,勸其好自為之。

  學生能說到同情和勸阻的意思即可。) 2精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的見解主張, 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體作法是:小結初讀之后,提出進一步精讀的任務。具體任務是:《馬說》中的“千里 馬”“伯樂”

  “奴隸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見解是什么了主張是什么?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 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樣的地方?

  (弄清古代和當今的不同)韓愈為什么要查去吊望請君之墓?為什么要他向屠狗者致意?作 者反復說“董生勉乎哉”,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解說:1.任務的輕重、問題的多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但主要內容、作者的見 解、主張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討論清楚。2.小組討論的做法與初讀做法相同。3要通過討論弄 清如下內容:《馬說》中,“千里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樂”指識別、理解并能 運用人才的當政者;“奴隸人”指壓制、摧殘和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韓愈的見解是當今的當政的人都是摧殘、扼殺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張是要善于識別、愛護和 任用賢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個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 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風俗已變壞了的地方;望諸樂毅晚年不得志于 族 各國,被迫離開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園。吊,是告誡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損害國 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訴量要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據一方的藩 鎮,做出對不起朝廷的事;韓念反復地說“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奮發有為,不要因失 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勸他要好自為之,不要誤入歧途,毀了自己,表達了同情、擔憂和 愛護的復雜感情。

  4有些內容學生討論后可能還弄不明白,教師可適當提示。) 3.課堂小結。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大家已經能正確、流暢地閱讀兩篇文章了,對文中重要的詞語的意思和 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對文章的內容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韓愈在《馬說》中對人才被壓抑、 摧殘,甚至遭扼殺表現了極大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對朋友表達了同情、擔憂和 愛護的復雜感情。但是這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請大家進一 步思考。

  四、布置作業  1.對兩篇短文進行比較閱讀,就如下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兩篇文章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它們在章法上是相同還是不同? 2)通過有感情的閱 讀,看看兩篇文章語言風格上是相同還是不同。

  2課后每人抄錄一篇與《馬說》在寫法上相似的文章,并在文后寫明它與《馬說》有哪些地方相似。

  第二課時

  一、課堂調查

  兩篇文章在章法上認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在語言風格上認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解說:課堂調查有兩個作用,一是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教師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對學生表 現出的是一種負責的態度;二是為開展課堂爭辯性討論作安排。)

  二、研讀課文

  1.品味文章的語言藝術特色和寫作特色,培養學生初步鑒賞的能力。具體作法:

  1)請同學們就語言風格問題發表個人的看法,認為兩篇風格相同的說明自己的理由;認為不 同的說明認為不同的理由。

  (2)所說的理由要結合課文談,以課文為例,不得離開課文空談。

  (3)請兩位同學(閱讀水平高的同學)朗讀課文(一人一篇),其他同學邊聽邊品味,并準 備自己的討論發言。

  (解說:前兩個要求是交代課堂討論的論題和規則,堅持了課堂討論的原則;后一個要求是 給學生品味語言的時間,讓他們具體進行品味,并把品味的結果單擬出來。) 2學生討論發 言。發言可以是個體對個體的辯論,也可以組成甲方和乙方,形成群體對群體的辯論。

  (解說:1.辯論必須圍繞論題進行,即只談話言風格;2辯論要對兩篇文章的語言特色都涉 及到:《馬說》是寓意深刻的諷刺小品,語言幽默中有辛辣的諷刺,如第3段,描摹形態的語 言,有很強的諷刺力度。其次是論述中注入了強烈的感情,尤其是第2段。如:“安求其能千 里也?”抒發了作者都積的憤懣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語言委婉曲折,含蓄有深 意,文辭“曲盡吞吐之妙”。不必過于糾纏同與不同,目的是通過辯論弄清這些語言特 色。)

  三、拓展性閱讀

  拓展閱讀面,遷移學過的知識,培養篩選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具體做法:首先課堂調查,抄錄了多少篇“美文”,多少同學抄了,誰的課文短評寫得好一 些。

  (解說:調查的作用一是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二是為課堂展示作調查。) 其次是請學生朗讀 所抄寫的美文和自己寫的短評。可以多請幾位朗讀。 三是組織好學生評論。可以組成一個以 語文科代表為中心的評論班子,給朗讀的學生打分,進行激勵。如果有競賽性質,可以讓評 論的人數多一些。

  (解說:對朗讀的學生一般要給較高的分數,使他感到自己選文有眼光,短評評得準確,對 自己的學習有一 種得到肯定的愉悅感,從而調動了 學習興趣。這種保護性的“反映后 刺 激”,對激發內趨力,對學生保持 學習后續行為的持久性有很大的 作用。)

  四、課堂小結

  這兩節課,學習了韓愈的兩篇短文,大家通過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基本掌握 了“抵”“驕”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了解了韓愈在兩篇 文章中的見解、主張及在文中表 現 出的思想感情;品味了文章的語言 風格和藝術特色。課后大家要鞏固 已取得的成績,特 別是詞語要多記多練。其中“易”“策”“食”要重點訓練,兩篇文章要背熟。

  五、布置作業 

  1.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第三題要求查相關的工具書,將3個文言實詞的各個義 項都列舉出來,并在義項后舉出例句。

  2課后抄錄一篇贈序的文章,比較你的選文與課文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之處。

  <<韓愈短文兩篇>>

教學設計示例 篇3

  第一課時

  西湖一

  一、導入  新課

  杭州西湖,是我國優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贊美它。宋

  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后》中談到西湖的兩句詩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游記二則》,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于萬歷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歷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游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脫之感,是年辭官后自春至夏,乃暢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敘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閱讀分析

  分析欣賞《西湖一》,品味其重點詞、句。

  1.再次請學生朗讀課文。

  2.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棹zhào:劃船。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3.分析課文,品味語句。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討論后回答)為什么?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游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鐘情之所在。“心飛”的夸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閑筆“午刻人昭慶”?(思考后回答)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后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于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么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于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后,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分組討論后回答)

  答:“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借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同學們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云“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癡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一日;文網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記中則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內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詞語和句子,從而提高了我們鑒賞古文的能力。

  擴展:據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賞點。

  五、布置作業 

  課下搜集寫西湖美景的詩文,寫在札記本上。

  第二課時

  西湖二

  一、導入  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得知袁宏道對抗州西湖心往神馳,那么我們欣賞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樣以獨特的個性與審美觀來描寫西湖勝景的?

  二、閱讀分析

  l.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艷冶:美麗,妖艷。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2.請學生疏通文字。

  3.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并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斗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里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里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征,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于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僅此兩句,采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游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蕩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里?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么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云“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后,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么?為什么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臺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構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游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現:“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色”,這一“染”一“設”,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游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游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愿舍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辯證法的。

  三、總結、擴展

  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西湖二》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著日盛景,并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

  擴展:開展一次關于寫景的散文朗讀比賽。讓同學們先準備好材料,以備上課用。目的是既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積累。

  四、布置作業 

  做課后練習第一、二題。

  <<西湖游記二則>>

教學設計示例 篇4

  教學目的

  一、了解陳涉起義的原因及起義后的主要情況

  二、理解記事詳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體會小說與史傳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課時

  二、采用整體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環”都做到完整地閱讀、朗讀、講述、分析。

  三、重點地突出一些字、詞、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地講解。凡有注解的,不講,由學生利用注解讀懂課文。用一個不同斷句的例子擴大視野,積累知識。

  四、介紹閱讀與課文有關的文學作品,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了解《史記》的一般情況。

  二、讀通課文,理解詞語,明確層次。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結合檢查預習中看閱讀提示和注解自讀課文的效果),教讀。

  提問:1.《史記》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時代的人?2.《史記》的“世家”部分是記什么人的?作者為什么把陳涉列入“世家”中?3.課文中記述陳涉起義的經過,同時又記了哪些有關的人物?這些人物中與陳涉關系最密切的是誰?要求:學生不看課本能簡答,并能板演“吳廣”、“葛嬰”,字形筆畫無誤。隨后,引導看閱讀提示和題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從注文“他用畢生精力著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句引發求知要求,介紹《史記》。

  講述:關于《史記》漢朝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議做過太史令,死后.司馬遷繼任這個官職。太史令是管天文、歷法、國家典籍、編寫史冊的官。司馬遷46歲時,因李陵事件牽連(只宜簡介,作最低限度的說明,不必多講),下了大獄,受至慘重的刑罰。后來,漢武帝因司馬遷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為中書今(管皇帝的文書詔令人受刑后的司馬遷,決心繼續父親的事業,編寫史書。最后,終于寫成立起自傳說中的黃帝直至當代為止約三千年左右的中國通史。全書包括12紀(記帝王事跡),30世家(記諸侯世系),70列傳(記個人和少數民族事跡),8書(記經濟、天文、歷法等情況),10表(用表格形式編排史料)。其中,列傳的最后一篇為《太史公自序》,是自傳。《史記》開創了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記載歷史這一“紀傳體”的體裁。(聯系舊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是《左傳》)講述時,學生簡要筆記;講述后,學生(鄰座)互對筆記。指名復述筆記內容,師生共同訂正。

  朗讀:指名(水平屬于中等的學生)通讀全文,讀時如個別字、詞有障礙,要及時幫助“過關”,以保持課堂良好氣氛。要求: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再次加深對課文的印象2讀后,了解有什么疑難,及時解答,并由此導向課文后的習題,解決“比較·辨析”的第三題(口頭)、第五題(書面)。(可多看《教師教學用書》,此處不重復抄錄)兩題解決后,即提出新的練習內容。

  二、練習

  提示:詞有本身的詞義,但要理解還須把它們放在句中、文中。下邊所舉的詞,在不同組合時有不同的解釋。

  之1.之壟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虛指的,無實義,在白話中不必譯出。

  3.鴻鵝之志:相當于“的”。

  4二世殺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應說“二世殺了他。他,指扶蘇”,不可說

  “二世殺了扶蘇”,“之”不等于“扶蘇”。

  提問:“楚人憐之”,“卜之鬼乎”,“殺之以應陳涉”,這三個語句中的“之”的解釋與上舉1-4例中哪一個相同?(答案:4)

  這里的練習,作用是:(1)統觀全文,前后對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個別,有助鞏固。作練習時,不僅答案由學生說,舉例語句的解釋,也可鼓勵學生說。應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講古漢語語法的傾向。虛詞“乃”也可用同樣方法。

  乃

  1.乃入據陳:才進入(占有)了陳縣

  2.乃行卜:于是去問卜

  3.乃公子扶蘇:是公子扶蘇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親

  列出“乃謀曰”、“乃詐稱公子扶蘇”、“乃令符離人慕嬰”,“乃”字義與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數”也可用這個方式來達到鞏固的目的。比較了“數有功”、“數萬人”音義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諫故”、“數言欲亡”的“數”與“數有功”的“數”同一音義。

  三、再次導向課文,教讀。

  提示:原文不分段,現在,編入課本,分了段,對閱讀理解有幫助。要求:提攝出每段主要內容。默讀,速度可較快,發言,明確本文層次:1.用內心動態、對話、動作寫出陳涉情態,表現傳主陳涉的大志。(說明;本篇不是合傳,傳主只是陳涉一人,因吳廣與陳涉起義和后來行事的關系密切,所以也在開頭敘及里籍)2.以對話為主,詳寫起義前的準備,包括所處環境、分析形勢、共同謀劃、制造輿論等。3.用對話和敘述的方法,寫起義的經過和起義后的大好形勢。敘事真切、生動,有條理,是《史記》的特色,所以,人們不僅把它視為不朽的歷史著作,而且評價它是有高度文學價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讀,體會層次和敘事生動性,并注意字音。

  四、討論(此內容適用于水平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據中華版二十四史是這樣斷句的:“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比較一下,哪一種斷句文意更明確?思考、議論、發言、結論:后者較好。據歷史,秦興德役,發民滴戍,民不堪命,電大澤鄉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連下讀較能明確當時史實。如果“九百人”三字屬上,可以理解為當時只征發九百人到漁陽去而已。由此可見,讀古籍斷句,要反復思考斟酌,要結合歷史事實。這是閱讀中應當懂得的門徑。

  五、布置作業 

  參考課文后第四題,試作填充,并準備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講時要注意“序”,即弄清課文段落和段落內部各層次,以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恰當。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鍛煉口述能力。

  二、理解選材詳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結合檢查作業 )

  提問:檢查課文和填充第四題第1小題情況,明確填充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在此基礎上口頭講述。

  二、新課內容

  1.講述訓練:指名一人以《大澤鄉》為題講“陳涉起義”的故事。要求:明條理,有重點,合史實,不夸飾,事件發展過程層次分明。講后,學生評論,教師總結。評論標準:過程有序,事實明白,口齒清楚,語言通暢,能把起義的準備、行動作為重點,其他只作略講。

  2朗讀訓練:分散讀全文,然后指名朗讀,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吳廣親愛人”至“收而攻蘄”),用語調、語氣、語速,吸引聽者。

  3.小結(講述與提問結合):(1)寫法上;剪裁得當。詳寫起義前的商議和輿論準備,起義的具體經過。其他如傭耕、徇地、戰譙門、刑秦吏等等則略寫。這樣寫,表現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義的主要內容。(2)描寫生動:文中詳寫的是人物的心理、說話、動作;其他略寫的,只作一般敘述。這樣寫,表現出作者善于突出重點,寫得生動,有文學才能。(3)條理分明:“燕雀安知鴻鴿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內心的話,貫串全篇。

  起義前,失期,是導火線。謀劃時,從“苦秦”而確定大計,是善于分析形勢。準備時,青火狐鳴和帛書,是善于制造輿論。起義時,吳廣先“忿恙尉”而后陳勝佐其殺尉,立即召令眾人聽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寫出了善于把握時機和胸中之志。先殺尉而后發號召,行事易成(若先號召,尉未殺則效果不同),可見善于謀劃,設計周密。以下寫乘時而作,及時自立為王,便很自然。總之,這樣寫,顯示了傳主的“鴻鴿之志”,同時,也見出條理。前人評論說司馬遷善序事理,稱贊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實屬至當。(這里只點一下,下邊還要說到)

  三、作業 

  課后反復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自讀茅盾短篇小說《大澤鄉》。

  二、比較小說與史傳的異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講述:茅盾在1930年寫了短篇小說《大澤鄉》。那時正處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前期,農民的革命意識逐漸覺醒,對反動統治的反抗意識逐漸增強。現據1980年人民文學版的《茅盾短篇小說集》復印(或謄印),發給閱讀。

  二、。新課內容

  學生閱讀《大澤鄉人要求:默讀2—3遍,把它與《史記·陳涉世家》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異同,可從題材、體裁、寫法等方面考慮,在文字下邊畫線(單橫線、曲線按各人自己使用習慣),左右空白處也可用文字簡記要點。不必出題限死回答內容,要讓學生思路活躍起來,自由馳騁,并由此引發學生興趣。讀后先小聲議論,然后發言。教師在學生議論時巡回了解情況,以便幫助小結。小結、歸納,其大端可如下舉:

  1.題材:相同,陳涉在大澤鄉起義反秦。

  2.組材:課文是從傳記節選的,材料比《大澤鄉》多。《大澤鄉》是短篇小說,它所選取的是一個“橫斷面”,集中于大澤鄉起義,不像傳記還寫了起義以外的事(如里籍、傭耕、進軍、稱王等等。)

  3.體裁:《陳涉世家》是傳記,必須敘寫傳主的一生事跡,因而篇幅的長短取決于傳主生平事跡的多寡。《大澤鄉》是短篇小說,篇幅的長短受體裁特點的限制。

  4人物:《陳涉世家》按史傳體例,一開頭就敘寫傳主概況(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關系的人,但這并不能看作是“合傳”),以傳主的事跡貫串全篇。大澤鄉})先描寫環境,由押送的軍官先“出場”,然后在故事情節展開中,主人翁陳勝才出場.有時一個場面描寫別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現。

  5.寫法:《陳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實錄”,盡管文4咆寫人的對話、行動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寫,只為了敘事,更不作想象,不運用文藝創作上的手法。《大澤鄉》中有景物描寫,或用來交代情節發展的環境,或把這種描寫同人物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起到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刻畫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寫兩個軍官的性格,寫他倆的思想活動,與顆百成卒對立;第二部分寫成卒的怨恨情緒;第三部分寫軍官暗地里商量坑殺戍卒;第四部分寫起義的場景。

  6中心:《陳涉世家》著意在反映史實,位澤鄉》則突出了階級對立、階級矛盾的主題。

  小結(講述為主):讀《陳涉世家》,僅僅從課文這個節選部分.已能初步領略到《史記》的特點:“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正因在史學、文學兩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大澤鄉》用短篇幅寫大事件,作者匠心獨運.還熔鑄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寫得極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墜星為殞石的謠言,有使者夜行過平舒適中聞仙人說祖龍(指秦始皇)當死;大將蒙恬率大墾戍本屯邊,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漢代梅福說的話(倒持太阿)來指斥秦的統治者,用這些史事來加強反秦的氣氛,但又不同于傳記中的人物行事實錄。作者還在作品中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閻左”的踐奴們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發了”之類。

  三、作業 

  指導使用《簡化漢字總表》,向學生說明:使用簡化漢字應以1986年10月10日國家正式頒布的“總表”為準,《大澤鄉》的復(油)印中應改正三個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簡化字應作“啰”,不應作“羅”。又,電影、電視的字幕,商品的說明書,時常有不該使用的簡化字,應予注意,不要受其影響,發現不符合“總表”規定的,可以用與人為善的態度,提出意見,要求糾正。

  <<陳涉世家>>

教學設計示例 篇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掌握四邊形的有關概念及四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氣象站的實例,培養學生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能力.

  2.通過推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對學生滲透化歸思想.

  3.會根據比較簡單的條件畫出指定的四邊形.

  4.講解四邊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時,聯系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對學生滲透類比思想.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四邊形都是常見的,研究他們都有實際應用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數學,滲透統一美,應用美.

  二、學法引導

  類比、觀察、引導、講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四邊形及其有關概念;熟練推導四邊形外角和這一結論,并用此結論解決與四邊形內外角有關計算問題.

  2.教學難點 :理解四邊形的有關概念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四邊形不穩定性的理解和應用.

  3.疑點及解決辦法:四邊形的定義中為什么要有“在平面內”,而三角形的定義中就沒有呢?根據指定條件畫四邊形,關鍵是要分析好作圖的順序,一般先作一個角.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四邊形模型、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引入新課,學生觀察圖形,類比三角形知識導出四邊形有關概念;師生共同推導四邊形內角和的定理,學生鞏固內角和定理和應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學生閱讀相關材料.

  第一課時

  七、教學步驟 

  【復習引入】

  在小學里已經對四邊形、長方形、平形四邊形的有關知識有所了解,但還很膚淺,這一章我們將比較系統地學習各種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有關四邊形的知識解決一些新問題.

  【引入新課】

  用投影儀打出課前畫好的教材中P119的圖.

  師問:在上圖中你能把知道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找出來嗎?(啟發學生找上述圖形,最后教師用彩色筆勾出幾個圖形).

  【講解新課】

  1.四邊形的有關概念

  結合圖形講解四邊形,四邊形的邊、頂點、角,凸四邊形,四邊形的對角線(同時學生在書上畫出上述概念),講解這些概念時:

  (1)要結合圖形.

  (2)要與三角形類比.

  (3)講清定義中的關鍵詞語.如四邊形定義中要說明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內”而三角形的定義中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內”(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一定在同一平面內,而四個點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內,如圖4—2中的點 .我們現在只研究平面圖形,故在定義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內”的限制).

  (4)強調四邊形對角線的作用,作為四邊形的一種常用的輔助線,通過它可以把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來解(滲透化歸思想),并觀察圖4-3用對角線分成的這些三角形與原四邊形的關系.

  (5)強調四邊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頂點順序書寫四邊形如圖4—1.

  (6)在判斷一個四邊形是不是凸四邊形時,一定要按照定義的要求把每一邊都延長后再下結論如圖4-4,圖4-5.

  2.四邊形內角和定理

  教師問:

  (1)在圖4-3中對角線AC把四邊形ABCD分成幾個三角形?

  (2)在圖4-6中兩條對角線AC和BD把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

  (3)若在四邊形ABCD 如圖4-7內任取一點O,從O向四個頂點作連線,把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

  我們知道,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那么四邊形的內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圖4—6;

  ②4×180°-360°=360°如圖4-7.

  例1  已知:如圖4—8,直線 于B、 于C.

  求證:(1) ; (2) .

  本例題是四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實際上它證明了兩邊相互垂直的兩個角相等或互補的關系,何時用相等,何時用互補,如果需要應用,作兩三步推理就可以證出.

  【總結、擴展】

  1.四邊形的有關概念.

  2.四邊形對角線的作用.

  3.四邊形內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業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書設計 

  四邊形(一)

  四邊形有關概念

  四邊形內角和

  例1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22中1、2、3.

教學設計示例 篇6

  《雷雨》(節選)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閱讀劇本,品味個性化和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把握尖銳集中的戲劇沖突,認識劇中人物的命運,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樣在矛盾沖突中發展、變化并得到展現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深人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緊張、尖銳的戲劇沖突的。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閱讀或分角色朗讀,弄清節選部分的主要劇情,把握其中的矛盾沖突,了解沖突的發展過程。

  2.學習品味戲劇臺詞的豐富內涵,了解它們的言外之意,訓練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可在課外組織學生排演戲劇。

  (三)德育滲透點

  認識舊家庭的悲劇和罪惡、舊倫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倫親情。

  (四)美育滲透點

  1.體會劇本濃重的戲劇氛圍及富有詩意的語言。

  2.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學生欣賞戲劇文學的興趣。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可分以下幾個步驟:

  1.弄清作品的時代背景。這對較好地理解內容、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為背景,那時的中國正處于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期。周樸園就是當時由封建地主轉化為資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封建地主的專橫、殘忍的一面,又有新興資本家的自私、貪婪和虛偽的一面。

  2.理清人物關系。《雷雨》的人物關系復雜,弄不清關系就無從了解劇本。

  3.熟悉情節,理清層次,從總體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細節(語言、表情、動作等),深入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當侍萍敘述30年前梅姑娘抱著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殺時,周樸園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從他的表情和神態中,可以看出,周樸園拋棄侍萍并非毫無內心痛苦,對自己的拋棄行為,他是有“不忍”和自責的。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作者寫《雷雨》是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但是他強調,不能用要求劇本對某一重大社會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或價值判斷的“社會問題劇”的主題模式,“削足適履”地去硬套他的劇作。周樸園對侍萍的感情態度。過去人們認為周樸園對侍萍是始亂終棄,而周樸園對侍萍的懺悔和懷念也被認為是虛偽、假善。現在人們基本上認為,根據周樸園和侍萍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表現,周樸園與魯侍萍30年前應該有過真摯的愛情,30年后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還是有誠摯成分的。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見到周樸園時的情緒表現,相認之前,侍萍對周樸園是試探(對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認后,對30年前的舊恩怨,也沒有把責任全部推給周樸園,而是說“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我被你們家趕出來”“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們”,顯然表現她也覺得自己被趕出來主要責任在“你們老太太”而不在周樸園。二是從周樸園30年后與侍萍重逢時的情形來看,30年來,周樸園一直保留關窗習慣,留著侍萍喜歡的家具,記著侍萍的生日等。就時間上來說,虛偽30年太難以理解。就情理上說,周樸園沒有必要虛偽。那么,如何解釋周樸園知曉侍萍沒死且就在眼前時他又變得冷酷呢?曹禺先生是這樣解釋的:“他(周樸園)經過幾十年的變化,心狠起來了。他跟警察局長、英國買辦來往,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來填滿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現,使他一下子從對過去的懷念回到現實的利害關系中來了。‘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這是他30年來在爾虞我詐的爭奪中積累起來的社會經驗:我這么有錢,別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頭上來?他把別人也當成和他一樣變壞了,立刻審時度勢來對付。這就露出了他的資本家的面目。”因此,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沖突就不能簡單地用階級矛盾來概括。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對魯侍萍有感情?他在認出魯侍萍前后語言的變化說明了什么?階級的對立和情感的矛盾沖突是鑒賞這部分戲劇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解決辦法

  1.適當介紹作者寫作《雷雨》時的思想基礎。當時作者雖還不能從理論上清楚認識他

  的人物的階級屬性和特性,但具體描寫上,已經接觸到了現實階級關系的某些本質方面。

  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分明帶有階級對立的性質。

  2.適當介紹后人對此段內容的各種不同的分析評價。如初戀難忘說、年輕貌美說、老年懺悔說、內心空虛說、婚姻失敗說、良心發現說、內心平衡說等等。引導學生作分析比較,客觀全面地去認識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感情糾葛。

  3.強化朗讀,注意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鑒賞。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在介紹完作者及劇本的寫作和特點后,重點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朗讀和討論。大致遵循閱讀一朗讀一分析一討論一歸納的順序進行。注意引導學生理解人物語言所表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微妙變化。對有爭議的問題可以展開討論,要言之成理。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看話劇演出、電影或錄像資料,指導學生排練成戲,在全班演出。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找出主要的矛盾沖突,分析矛盾沖突的實質是什么。

  2.通過分角色朗讀把握戲劇沖突,了解沖突的發展過程。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中國現當代劇作家。出生于天津一個官僚家庭。1922年人南開中學,加入“南開新劇團”,1928年入南開大學,1930年轉入清華大學。期間,廣泛涉獵歐美文學作品,特別喜歡古希臘悲劇和莎土比亞、易卜生等人的戲劇作品,為其以后的戲劇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3年大學畢業前,寫出震驚世界文壇的處女作《雷雨》,后陸續創作了《日出》、《原野》等。擅長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緊張、尖銳的戲劇沖突,戲劇氛圍濃重,語言富有詩意。

  2.《雷雨》四幕悲劇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是我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

  3.故事梗概:參看課本118頁注釋①。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其一)

  同學們一定知道現代文學史上才華出眾的現實主義劇作家曹禺(板書),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潛江,原名萬家寶,中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語言大師;也一定有很多同學看過根據曹禺的劇本演出的話劇《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電影《原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曹禺的著名劇作《雷雨》(板書)。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前夕,創作完成的處女作,次年在《文學季刊》上發表,它的發表和上演,把中國話劇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它是“五四”以來的優秀劇目之一,并享有國際聲譽。作者自己說:“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困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后記》)

  (其二)

  《雷雨》是一部動人心魄的悲劇。劇本以20世紀20年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為背景,通過一個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反動資本家周樸園家庭內部的種種糾葛,和周、魯兩家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藝術地反映了反動資產階級的腐朽、糜爛生活,揭露資產階級自私、殘忍的反動本性,猛烈抨擊了舊中國黑暗腐朽的社會制度,展示出舊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命運。

  《雷雨》以集中的場景(周公館客廳)和集中的時間(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現了周魯兩家以愛情的、血緣的、階級的復雜關系為內容的尖銳的戲劇沖突。《雷雨》是四幕話劇。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篇課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其三)

  本課是戲劇欣賞單元的第一篇,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簡要介紹單元知識中有關戲劇欣賞的一些內容,讓學生對戲劇知識有個基本了解。

  2.簡介作者及其藝術風格。

  3.介紹《雷雨》的故事梗概。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場,找出其中的矛盾沖突,思考沖突的實質是什么。

  5.學生可就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沖突的實質展開討論,要言之有據。

  6.歸納討論要點。

  (四)擴展

  適當介紹后人對此段內容的各種不同的分析評論。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四,把討論意見寫成文字稿。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找出次要的矛盾沖突,分析矛盾沖突的實質是什么。

  2.學習品味戲劇臺詞豐富的內涵,體會人物思想的微妙變化。

  3.欣賞戲劇人物形象,歸納戲劇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整體感知

  1.周樸園與魯大海的沖突,父子相見,卻成仇人。周樸園鎮壓、分化罷工,魯大海控訴周樸園罪惡的發家史,沖突緊張激烈,你憤我怒,互不相讓。其沖突實質是資本家與廣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銳的階級斗爭。

  2.劇作主題:“從性愛血緣關系角度寫了一出悲劇,客觀上反映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某些側面,充滿不義和邪惡的舊家庭正是整個舊社會舊制度的縮影。”(《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3.個性化的語言:不同的人物語言各有不同,而且隨著劇情的發展和各自感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如周樸園簡短的語句、盛氣凌人的語言,魯侍萍和緩的語氣、時而沖動的語調,魯大海直截了當的語言,等等,都與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歸納、概括出第一場的矛盾沖突實質是階級對立。

  2.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場,找出其中的矛盾沖突,思考:沖突的實質是什么?

  3.總結出這兩場矛盾沖突的社會意義,歸納主題。

  4.根據人物語言和戲劇化的動作,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四)擴展

  組織學生觀看話劇演出、電影或錄像資料。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舞臺說明在劇本中所起的作用。

  2.通過表演朗讀來品味戲劇語言的豐富內涵。

  (二)整體感知

  1.必要的舞臺說明:(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和人物活動的環境,烘托出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情緒,為矛盾的展開作好鋪墊。(2)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動情節的發展。(3)交代人物的出場。

  2.在表演過程中要注意揣摩極富動作性的語言。周樸園的幾次問話,從“你一—你貴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誰?”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聲音、姿態和表情,鮮明地顯示了他的漸趨緊張的內心活動。人物的思想感情層次分明,回環起伏,由隱微至顯露,終而達到波濤洶涌的高潮。

  (三)教學過程 

  1.找出劇本中的舞臺說明,并進行分類,分析其在劇本中的作用。

  2.進行表演指導。

  3.學生分組表演,教師及時加以評述、指導。

  (四)擴展

  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排演劇本,在校內演出。

  (五)布置作業 

  1.學生就劇本中的一兩個細節談談細節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2.課外閱讀全本《雷雨》。

  3.預習《茶館》。

教學設計示例 篇7

  課文說明

  這是一篇寫給青少年閱讀的科學小品,發表在當年頗有影響的刊物《開明少年》上。文章以文學性的筆調,通俗易懂的語言,給讀者介紹了牽牛織女星的有關天文學知識,暗含了作者對人生的一點哲理思考。

  文章題目叫“臥看牽牛織女星”,充滿詩情畫意。作者在題記中引了杜牧的《秋夕》詩,正文第一、二段花大量篇幅介紹西方和中國有關牽牛織女星的神話傳說,第三段再回頭闡釋《秋夕》詩的內涵。文章第四段才正式開始作科學意義上的說明。最后一段,作者告訴讀者不要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就“感嘆生命的短暫和藐小”。作者之所以要來這樣幾筆,是因為這是一篇科學小品,而科學小品往往既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知識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性和趣味性。這篇小品,正是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怡情悅性,了解科學知識。一般的科技說明文,總是名詞術語太多,知識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科學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這篇科學小品正是克服了一般科技說明文的缺點,使這篇介紹天文知識的文章,既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又有濃郁的文化氣息。這正是最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科學小品。

  談牽牛織女星和其他天文學知識的幾段文字,由近及遠,有條有理,娓娓道來。作者以四個設問句開頭,再回答提出的問題,層次分明。第一個設問句:“那么牛郎在哪里呢?”這一句承上啟下,上承第三段解釋杜牧的詩,提到了織女星,下啟第四段,在這一段,行文邏輯自然該說說牛郎星。第五段又將牛郎織女星放在一起來談,告訴讀者兩顆星距離之遙遠。由距離的遙遠自然提到下一個問題:“什么叫做光年呢?”第六、七段,作者列數據,打比方,告訴讀者關于光年的知識和恒星運動速度問題。第三個設問是:“那白蒙蒙的銀河是什么呢?”告訴讀者關于銀河系的有關知識;第四個問題是:“那么銀河系之外是什么呢?”告訴讀者銀河系外還有河外星系。四個問題,由談牛郎星說開去,涉及光年、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天文知識,在空間上構成由近及遠的關系,沿著人們觀察天空的視線方向進行介紹。這樣自然歸結到課文最后一段,既然時間這樣無始無終,空間這樣無邊無際,面對茫茫太空,不免使人產生作者所說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作者也正好借此對年輕的讀者(當時本文的讀者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即“開明少年”)來幾句理性的勸語。這樣,這篇小品,由詩歌開始,到神話傳說,再開始科學知識介紹,最后談談人生感慨,水到渠成地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這篇文章的語言通俗淺顯,明白易懂,同時又有著文學語言的典雅。因為它是為特定讀者而寫的,所以沒有看不懂的名詞術語,最難懂的大概就是“光年”“銀河”這樣的名詞了,但即使是這樣的名詞術語,作者也用簡短的語言,解釋得一清二楚。文章的知識介紹自始至終籠罩在詩情畫意和神話傳說的氛圍之中,給人美的享受。

  重點難點

  1.科普文章的文學色彩。

  本文是一篇介紹天文知識的說明文,但本文寫作上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便是:說明過程中穿插有敘述。文章主要介紹的是牽牛星、織女星及其他相關天體知識,為了將這一深奧的知識講述得更通俗,更易于接受,作者在說明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了諸多敘述,例如在說明織女星的辨識時,作者引入了西方有關傳說及雄獅聆聽七弦琴的名畫介紹,這段敘述可謂繪聲繪色,但敘述的目的不是為讀者講故事,而是為了使讀者更好地認識到“織女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星”這一辨識織女星的方法,這段敘述起到了為說明服務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同時,文章在說明的過程中還穿插有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傳說及對杜牧《秋夕》的理解,極大限度地增添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更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心理習慣。

  2.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為了具體說明宇宙悠久的歷史與廣闊的空間,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例如:“光的速度是每秒鐘三十萬公里,一天能走二百五十九億二千萬公里,這長度的三百六十五倍,就是一光年”一句中,就是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數字清晰準確地說明了光年這一天文學距離單位表示的長度;再如:“織女星以每秒鐘十四公里的速度移近太陽,牽牛星也在移動,每秒鐘接近太陽三十三公里”一句中,通過數字,我們不僅了解了“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動”的科學真理,也知道了牽牛星與織女星接近太陽的不同速度。

  文章還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為了把織女星與地球的距離表述清楚,作者將太陽和地球的距離與織女星和地球的距離進行比較。“太陽光從太陽射到地球上才八分十八秒,而織女星的光射到地球要二十六年”,織女星與地球的距離在比較中變得遙遠起來。

  另外,舉例子也是這篇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從成都到重慶有七天的路程”證實了“用時間來表示距離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時常用到”,也使得光年這一天文距離單位一下子變得親切而順理成章。

  總之,在說明中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可以化艱深為淺顯,變復雜為簡明,清晰準確地說明事物。

  一、導入  新課

  以秋夜星空、銀河美景、牛郎織女的傳說導入  對天文方面知識的探究了解,從而進入課文學習。

  二、閱讀課文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完成下列任務:

  1.查字典,了解下列加粗及的讀音和詞的詞義。

  怠 描摹 藐小 俯首貼耳

  2.在文中用橫線劃出有關的天文數據,想一想這些數據對本文所起的作用。

  3.在文中用波浪線劃出神話傳說中的關鍵詞句,準備復述故事。

  4.理清本文的結構。

  三、歸納結構內容

  學生討論概括,教師明確。結構內容略。

  四、討論發言

  1.由學生復述關于“天琴座”的神話傳說,可以發揮想象,但要注意文中相關的關鍵詞句。

  2.由學生復述關于“織女星”的神話傳說,可以發揮想象,但要注意文中相關的關鍵詞句。

  3.由學生用最簡潔的語句,向大家講情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有關天文學知識。注意其中的關鍵字詞和數據。

  五、總結

  茫茫宇宙,有無數的奧秘,人們面對浩渺的宇宙,產生了無數的遐想。在今天,科技日益發展的時代,更要求同學們努力學習,才能在今后的宇宙探索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學設計示例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

  2.較熟練地掌握把一個式子化為最簡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較熟練地把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難點:把被開方數是多項式和分式的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

  1.把下列各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請說出第(3),(4)題的解題過程.

  答:第(3)題的被開方數是一個多項式,先把它分解因式,再運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把根號中的平方式及平方數開出來,運算結果應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理化.

  二、新課

  1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簡二次根式:

  請說出各題的特點和解題思路.

  答:(1)題的被開方數及(2)題的被開方數的分子是多項式,應化成因式積的形式,可以先分解因式,再化簡.

  (3)題的被開方數的分母是兩個數的平方差,先利用平方差公式把它化為乘積形式,再根據商的算術平方根和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及分母有理化的方法,使運算結果為最簡二次根式.

  2 計算:

  分析:依據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的法則進行計算,最后要把計算結果化成最簡二次根式.

  三、課堂練習

  1.選擇題:

  (1)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簡二次根式是 [ ]

  (2)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簡二次根式是 [ ]

  (3)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簡二次根式是 [ ]

  (4)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簡二次根式是 [ ]

  (5)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簡二次根式是 [ ]

  (7)下列化簡中,正確的是 [ ]

  (8)下列化簡中,錯誤的是 [ ]

  2.把下列各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3.計算:

  答案:

  四、小結

  1.把一個式子化為最簡二次根式時,如果被開方數是多項式,應把它化成積的形式,一般可考慮先分解因式,然后再化簡.

  2.如果一個式子的被開方數的分母是一個多項式,而這個多項式又不能分解因式(如課堂練習2(2)),在分母有理化時,把分子分母同乘以這個多項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運算,運算結果一定要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五、作業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簡二次根式:

  2.計算:

  答案: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最簡二次根式教學分二課時進行.教學設計中首先安排討論二次根式的被開方數是單項式以及被開方數的分母是單項式的情況,然后再討論被開方數是多項式和分母是多項式的情況.通過5個例題及課堂練習,最后達到使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達到熟練地掌握把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的教學目標 .

  的是引導學生能把一個式子化簡為最簡二次根式應用于有關計算問題中去,把最簡二次根式和已學過的二次根式的乘除運算進行聯系,促使學生把單個概念和方法納入認知系統中,啟發學生認識到二次根式的乘除運算與最簡二次根式是密切關聯的.

教學設計示例 篇9

  一、導入  新課(從復習舊知入手)

  同學們在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現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么?主要內容是寫什么?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容是介紹與農業有關的物候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呢?(簡要回答)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二、初步了解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本頁的注釋①后,回答下列問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內容,并要求讀準下列加重字的字音、理解各詞語意思。

  霪(yín)雨 鐵砧(zhēn) 漂礫(lì) 毒蕈(xùn)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3.繼續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明確:全文24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啟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讀課文,揣摩、理解重要詞語、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書”應該怎樣理解才最準確?“好東西”在語意和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在介紹星星這種文字時,作者這樣寫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電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此句說明了什么問題?

  明確: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這句說明了什么?用了怎樣的方法說明?有什么好處?

  明確: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對象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這樣一句“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這聲音是什么聲音?

  明確:成群的鳥的叫聲。

  5.讀了第二部分第二層后,你們知道石灰石和漂礫是怎樣形成的嗎?

  (答案詳見課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動有趣,認識它們又有如此重要意義,那怎樣認識它們?

  (答案詳見課文,學生還可盡情發揮。)

  四、小結

  提綱:

  1.本文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認識這些文字有什么好處?

  3.怎樣去認識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學完后必須了解的內容,學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語言》以后,同學們應該多觀察、多請教走進大自然,不僅僅只領略其風光,更要積累這方面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譯大自然的玄妙,從而讓它更好的服務于人類。

  五、練習

  (見課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務)

教學設計示例 篇10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查工具書,積累掌握下列詞語。

  姍姍 悵然 甘霖 希冀 躊躇 枕戈待旦 惴惴不安 諄諄告誡 無足掛齒 南轅北轍 瞻前顧后 相濡以沫 熠熠奪目 裊裊婷婷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排比句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三)德育滲透點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珍惜幸福,樹立起人生正確的幸福觀。

  (四)美育滲透點

  辯證地看待問題,敏捷、正確、深刻和完善地認識事物,感受智能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討論法,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再用朗讀法體味文章中的關鍵語句,最后通過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認識作者寫作的出發點——現實生活中提醒災難的現象太普遍,有必要醫治人的心靈和習慣性思維。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本文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文章中希望人們更多地享受幸福、珍惜幸福的感情,我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體味文中關鍵詞句,特別是其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的方法來解決。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②畫有半杯水的圖畫;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開始上課時請同學們談他們體會到的最幸福的一件事。教學過程 中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重點語句,體會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課后摘抄有關幸福的名言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灑滿陽光,充滿幸福,同學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無疑不止一次地體會過幸福,老師想先聽同學們談談你體會到的最幸福的一件事(要求簡潔作答)。

  同學們所說出的這些,已經夠多,夠幸福了。還有沒有我們沒有體味出的幸福呢?什么是幸福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

  (二)明確目標

  1.掌握自讀提示中列出的詞語。

  2.理解文中重點語句,著重體會比喻句的含義。

  3.把握作者傾注于文中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幸福的含義。

  (三)自讀指導

  1.掃清文字障礙,了解課文內容。

  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快速閱讀課文,注意理解下列詞語,給加點字注音。

  姍姍悵然甘霖希冀 躊躇枕戈待旦惴惴不安諄諄告誡無足掛齒南轅北轍瞻前顧后相濡以沫熠熠奪目(少)裊裊婷婷

  2.朗讀課文,注意指導讀準字音,準確把握語氣語調和感情。

  3.在朗讀的基礎上,同學們討論。

  (1)文章的標題是“提醒幸福”,“提醒”在這里的含義是什么?

  “提醒”本來的意義是“從旁促使別人注意或指點別人”,在這里的含義是“自己千萬注意”。

  (2)我們習慣于“提醒災難”的結果是什么?找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

  詞語:忽略、枕戈待旦、祈盼、辜負、姍姍、悵然

  句子:①災禍似乎成了提醒的專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滿了淡淡的貶義。

  ②看得見的恐懼和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

  總結:這些習慣中的提醒,使我們懊喪,錯過了應享受的快樂和幸福。從此,我們應該更多地注意幸福,提醒幸福。

  (3)幸福到來的時候,我們充分享受幸福就行了,為什么還需要提醒呢?找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來體會。

  詞語:諄諄告誡 無足掛齒 南轅北轍 標本

  句子:

  ①靈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適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

  ②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的訓練。

  ③人們常常只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時,揀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她。

  ④人們喜愛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著露水散發清香的時刻。

  總結:幸福稍縱即逝,我們要提醒、警覺,還要有敏感的心靈來感受,作者說得多么形象生動!

  (4)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享受幸福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完”,勾畫出下列語句來認真體會。

  詞語:悄悄地撲面而來,平和之心、樸素、在暗淡中降臨、喬裝打扮、茸茸的綠意、香噴噴的面包、不要躊躇

  句子:

  ①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②我們要提高對于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鐘。

  ③幸福并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靈的感覺。

  ④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

  總結:在這一部分里,作者使用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和排比段,傾注了她全部身心告訴我們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享受更多的幸福。通過細致的閱讀體會,我們對于幸福的理解擴展了,加深了,幸福已經不再僅僅是得到和收獲了,它還應包括失敗、挫折、給予和奉獻等等,而且后者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四)布置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幸福的名言,不少于三則。

  (五)隨堂練習

  一、給加點字注音,并釋詞。

  1.悵然 2.惴惴不安 3.諄諄告誡 4.相濡以沫

  二、作者認為幸福是有它的征兆的,請選出不屬于征兆的一項 ( )

  A.幸福和災難同行,痛苦之后必有幸福。

  B.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

  C.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它披著本色的外衣。

  D.幸福伴隨健康的心理而來。

  三、提醒是多方面的,或提醒災難,或提醒幸福,作者卻大聲疾呼提醒幸福,這不片面嗎?為什么?

教學設計示例 篇1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掌握四邊形的有關概念及四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氣象站的實例,培養學生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能力.

  2.通過推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對學生滲透化歸思想.

  3.會根據比較簡單的條件畫出指定的四邊形.

  4.講解四邊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時,聯系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對學生滲透類比思想.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四邊形都是常見的,研究他們都有實際應用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數學,滲透統一美,應用美.

  二、學法引導

  類比、觀察、引導、講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四邊形及其有關概念;熟練推導四邊形外角和這一結論,并用此結論解決與四邊形內外角有關計算問題.

  2.教學難點 :理解四邊形的有關概念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四邊形不穩定性的理解和應用.

  3.疑點及解決辦法:四邊形的定義中為什么要有“在平面內”,而三角形的定義中就沒有呢?根據指定條件畫四邊形,關鍵是要分析好作圖的順序,一般先作一個角.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四邊形模型、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引入新課,學生觀察圖形,類比三角形知識導出四邊形有關概念;師生共同推導四邊形內角和的定理,學生鞏固內角和定理和應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學生閱讀相關材料.

  第2課時

  七、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什么叫四邊形?四邊形的內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圖4-9, 求 的度數(打出投影).

  【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過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類似地,四邊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們還學習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就不具有這種性質,為什么?下面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講解新課】

  1.四邊形的外角

  與三角形類似,四邊形的角的一邊與另一邊延長線所組成的角叫做四邊形的外角,四邊形每一個頂點處有兩個外角,這兩個外角是對頂角,所以它們是相等的.四邊形的外角與它有公共頂點的內角互為鄰補角,即它們的和等于180°,如圖4-10.

  2.外角和定理

  例1  已知:如圖4-11,四邊形ABCD的四個內角分別為 ,每一個頂點處有一個外角,設它們分別為 .

  求 .

  (1)向學生介紹四邊形外角和這一概念(取四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的一個鄰補角相加的和).

  (2)教給學生一組外角的畫法——同向法.

  即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延長各邊,如圖4—11,或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延長各邊,如圖4-12,這四個外角和就是四邊形的外角和.

  (3)利用每一個外角與其鄰補角的關系及四邊形內角和為360°.

  證得:

  360°

  外角和定理: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①我們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已知三個條件就可以確定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已知一邊一夾角,作三角形你會嗎?

  (學生回答)

  ②若以 為邊作四邊形ABCD.

  提示畫法:①畫任意小于平角的 .

  ②在 的兩邊上截取 .

  ③分別以A,C為圓心,以12mm,18mm為半徑畫弧,兩弧相交于D點.

  ④連結AD、CD,四邊形ABCD是所求作的四邊形,如圖4-13.

  大家比較一下,所作出的圖形的形狀一樣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 的大小不固定,所以四邊形的形狀不確定.

  ③(教師演示:用四根木條釘成如圖4-14的框)雖然四邊形的邊長不變,但它的形狀改變了,這說明四邊形沒有穩定性.

  教師指出,“不穩定”是四邊形的一個重要性質,還應使學生明確:

  ①四邊形改變形狀時只改變某些角的大小,它的邊長不變,因而周長不變它仍為四邊形,所以它的內角和不變.②對四條邊長固定的四邊形任何一個角固定或者一條對角線的長一定,四邊形的形狀就固定了,如教材P125中2的第H問,為克服不穩定性提供了理論根據.

  (4)舉出四邊形不穩定性的應用實例和克服不穩定的實例,向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

  【總結、擴展】

  1.小結:

  (1)四邊形外角概念、外角和定理.

  (2)四邊形不穩定性的應用和克服不穩定性的理論根據.

  2.擴展:如圖4-15,在四邊形ABCD中, ,求四邊形ABCD的面積

  八、布置作業 

  教材P128中4.

  九、板書設計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24中1、2

  補充:(1)在四邊形ABCD中, , 是四邊形的外角,且 ,則 度.

  (2)在四邊形ABCD中,若分別與 相鄰的外角的比是1:2:3:4,則 度, 度, 度, 度

  (3)在四邊形的四個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個鈍角,最多有_____個銳角,最多有____個直角.

教學設計示例 篇12

  教學目標

  1.根據課文理解“空間旅行”“時間旅行”“時間膨脹”等概念,積累有關科學知識;

  2.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抓住關鍵句,準確、迅速地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思維訓練;

  3.引發學生想象與聯想,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概念多,信息量大,適于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在本單元前三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篩選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本課可設計成一節訓練驗收課、提高課,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篩選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本課是自讀課,課文內容涉及科學的尖端課題,其中的名詞術語不宜要求全部理解,如旋轉黑洞、白洞、蟲孔、超級繩索等。把握什么是空間旅行、什么是時間旅行是學習本文的關鍵。空間旅行概念容易理解,難點在于對時間旅行的把握。教師可利用文中大膽而奇特的想象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思考和探討的空間,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994年初,一架意大利客機在非洲海岸上空飛行,突然,客機從控制室的雷達屏幕上消失了。正當地面上的機場工作人員焦急萬分之際,客機又在原來的空域出現,雷達又追蹤到了客機的訊號。最后,這架客機安全降落在意大利境內的機場。然而,客機上的機組人員和315名乘客,并不知道他們曾經“失蹤”過。機長巴達里疑惑不解地說:“我們的班機由馬尼拉起飛后,一直都很平穩,沒有任何意外發生,但控制室竟說失去班機的蹤影,實在有點不尋常。”不過,事實卻不容爭辯:到達機場時,每個乘客的手表都慢了20分鐘。無獨有偶,據資料記載,1970年也發生過類似的奇聞。當時一架727噴氣客機在飛往美國邁阿密國際機場的旅途中,也無故“失蹤”了10分鐘。10分鐘以后,客機也在原來的地方出現;接著,安全飛抵目的地。客機上的所有人也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而最終使他們相信的理由也是因為所有的手表都慢了10分鐘。對此現象,專家們認為惟一的解釋是:在“失蹤”的一剎那,時間“靜止”不動了,或者說出現了時光倒流。

  宇宙對于人類來說,充滿了神秘色彩與超乎尋常的吸引力,盡管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問題上進行著不解的努力,但至今我們仍對宇宙知之甚少。人類是否真的能在不久的將來移居其它星球?是否真能讓時光倒流?今天我們就和英國科普作家齊然爾曼先生一起探討關于空間和時間旅行的問題。

  二、明確本課訓練重點、訓練要求及訓練方式。

  1.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篩選信息,我們在前三篇課文的學習中已掌握了篩選信息的有關方法,這節課就以這篇課文為例來檢測同學們篩選信息的能力水平。再次強調篩選信息的要求是迅速、準確。

  2. 學生分組討論,比較哪組同學能夠迅速而準確地篩選信息。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讀一遍課文,迅速篩選出文章的中心話題,依據各部分小標題理清文章的總體思路。

  2.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全文圍繞首句“讓我們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開始我們的旅行”展開話題。

  全文共四個部分,每部分的小標題可作為理清思路的切入點。進行空間旅行無論是到其他行星旅行,還是到其他恒星旅行,最大的障礙是速度問題,于是引出第三部分的如何提高速度的話題,但即使是以最快的光速旅行,也不能使個體的人在有生之年達到宇宙中任意遠的星體,由此又引出第四部分“時間旅行”的話題。可啟發學生畫出簡潔的思路圖。

  四、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礎上分部分閱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及相關表層信息。

  1.找學生閱讀前兩部分內容,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空間旅行?

  明確:本文指星際和星系之間的旅行。

  (2)要進行空間旅行,為什么速度問題成為主要障礙?

  明確:利用目前人類所創造的速度最快的太陽神探測器,能在較短時間內進行星際旅行,但這只是想象和推斷,因為“其實我們無法登上這個無人駕駛的飛行器”。即使假設太陽神探測器能載人,也無法在人的有生之年到達距離無限遙遠的其它恒星和星系。因此,提高速度是關鍵問題。

  2.閱讀“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篩選出下列信息:

  (1)理論上怎樣將速度提高到光速?

  明確:在連續時間段要能夠(為飛船)提供足夠的推力。

  (2)作者設想了哪些為飛船提供足夠推力的方法?

  明確:使用燃料的方式包括:使用校推進系統(包括核裂變反應及更為先進的核聚變反應)、運用物質——反物質發動機;不使用燃料的方式:利用太陽風的能量作為推力。

  3.閱讀最后一部分“時間旅行”。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時間旅行?

  明確:指人離開現在而置身于未來或過去。

  (2)什么是時間膨脹?時間膨脹現象發生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明確:運動物體接近光速時,對隨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體和人員來說,時間慢了下來,化學反應和生物過程也減慢T,這種現象叫時間膨脹。時間膨脹現象發生的主要條件是運動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

  (3)時間膨脹對于空間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為探索人類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即使星系間旅行成為可能。

  (4)為什么說時間膨脹為探索人類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確:人類在時間膨脹中生活,生命好像暫時停止了,實際上能夠到遙遠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即時間膨脹極大地延長了人的生命,因此使到遙遠恒星和其他星系旅行成為可能。

  五、重點閱讀“時間旅行”部分,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語句,篩選隱含信息。教師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作適當點撥。

  1.第四部分第三段寫到時間膨脹“是一種時間旅行”,而第四段又假定“時間膨脹的現象不是時間旅行”,二種判斷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不矛盾,兩個判斷都成立,因為判斷角度不同。“時間膨脹是一種時間旅行”是從科學幻想的角度進行的判斷,因為此時空間旅行者相對自身來講是在未來旅行,在體驗自然條件下自身所不能達到的未來。“時間膨脹的現象不是時間旅行”是從科學角度進行的判斷,因為此時的時間就宇宙時間來講既不是過去的時間,更不是未來的時間,因為即使用光速旅行也需要時間,旅行做不到即刻到達,這決定了人類不能到達未來的宇宙時間。

  2.能“看到過去事物”這一推斷依據是什么?能看到地球的過去的原理是什么?

  明確:這一推斷的依據是,光速也需要時間,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過去的(用電視動畫演示這一事實)。看到地球過去的原理:根據鏡子反射原理,設想有一顆距地球無限遙遠的星體,其表面特別光滑,反射能力極強,天文學家可利用功能極強的光學望遠鏡收集該星體反射的光,看到地球過去的情況(用電視動畫演示這一原理)。

  3.為什么看到過去事物這種現象不是時間旅行?

  明確:看到過去并不是離開現在回到過去,所以不是時間旅行。

  六、小結全文。

  1.請學生總結從本文獲得的主要信息有哪些,次要信息及相關信息有哪些,并談談在篩選信息時所運用的主要方法。

  提示:主要信息包括空間旅行和時間旅行的概念,以及時間膨脹概念等。次要信息及相關信息進行空間旅行的方式、方法,對于提高速度的多種設想,時間膨脹的意義,看到過去事物的設想等。運用的方法包括:抓關鍵語句,聯系上下文捕捉主要信息和相關信息,透過表層信息挖掘隱含信息等。

  2.教師小結:肯定學生在本課學習中所表現出的積極主動性,對表現突出的小組進行表揚。

  結語:宇宙的奧秘無窮無盡,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能激發同學們關于宇宙未知數的聯想、想象以及探索宇宙的興趣和熱情,因為我們今天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暢想往往會成為明天的現實。

  七、布置作業 。

  1.寫一篇科學幻想作文。要求:信息含量大;想象與聯想大膽新奇,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800字以內。

  2.推薦科普讀物(如“劍橋文叢”科普叢書)、霍金的《時間簡史》等,鼓勵學生在互聯網上查閱有關信息。

教學設計示例 篇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工之僑獻琴》,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工之僑獻琴》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教學設計示例 篇14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掌握四邊形的有關概念及四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氣象站的實例,培養學生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能力.

  2.通過推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對學生滲透化歸思想.

  3.會根據比較簡單的條件畫出指定的四邊形.

  4.講解四邊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時,聯系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對學生滲透類比思想.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四邊形都是常見的,研究他們都有實際應用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數學,滲透統一美,應用美.

  二、學法引導

  類比、觀察、引導、講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四邊形及其有關概念;熟練推導四邊形外角和這一結論,并用此結論解決與四邊形內外角有關計算問題.

  2.教學難點 :理解四邊形的有關概念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四邊形不穩定性的理解和應用.

  3.疑點及解決辦法:四邊形的定義中為什么要有“在平面內”,而三角形的定義中就沒有呢?根據指定條件畫四邊形,關鍵是要分析好作圖的順序,一般先作一個角.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四邊形模型、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引入新課,學生觀察圖形,類比三角形知識導出四邊形有關概念;師生共同推導四邊形內角和的定理,學生鞏固內角和定理和應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學生閱讀相關材料.

  第2課時

  七、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什么叫四邊形?四邊形的內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圖4-9, 求 的度數(打出投影).

  【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過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類似地,四邊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們還學習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就不具有這種性質,

  為什么?下面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講解新課】

  1.四邊形的外角

  與三角形類似,四邊形的角的一邊與另一邊延長線所組成的角叫做四邊形的外角,四邊形每一個頂點處有兩個外角,這兩個外角是對頂角,所以它們是相等的.四邊形的外角與它有公共頂點的內角互為鄰補角,即它們的和等于180°,如圖4-10.

  2.外角和定理

  例1  已知:如圖4-11,四邊形ABCD的四個內角分別為 ,每一個頂點處有一個外角,設它們分別為 .

  求 .

  (l)向學生介紹四邊形外角和這一概念(取四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的一個鄰補角相加的和).

  (2)教給學生一組外角的畫法——同向法.

  即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延長各邊,如圖4—11,或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延長各邊,如圖4-12,這四個外角和就是四邊形的外角和.

  (3)利用每一個外角與其鄰補角的關系及四邊形內角和為360°.

  證得:

  360°

  外角和定理: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①我們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已知三個條件就可以確定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已知一邊一夾角,作三角形你會嗎?

  (學生回答)

  ②若以 為邊作四邊形ABCD.

  提示畫法:①畫任意小于平角的 .

  ②在 的兩邊上截取 .

  ③分別以A,C為圓心,以12mm,18mm為半徑畫弧,兩弧相交于D點.

  ④連結AD、CD,四邊形ABCD是所求作的四邊形,如圖4-13.

  大家比較一下,所作出的圖形的形狀一樣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 的大小不固定,所以四邊形的形狀不確定.

  ③(教師演示:用四根木條釘成如圖4-14的框)雖然四邊形的邊長不變,但它的形狀改變了,這說明四邊形沒有穩定性.

  教師指出,“不穩定”是四邊形的一個重要性質,還應使學生明確:

  ①四邊形改變形狀時只改變某些角的大小,它的邊長不變,因而周長不變它仍為四邊形,所以它的內角和不變.②對四條邊長固定的四邊形任何一個角固定或者一條對角線的長一定,四邊形的形狀就固定了,如教材P125中2的第H問,為克服不穩定性提供了理論根據.

  (4)舉出四邊形不穩定性的應用實例和克服不穩定的實例,向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

  的教育.

  【總結、擴展】

  1.小結:

  (1)四邊形外角概念、外角和定理.

  (2)四邊形不穩定性的應用和克服不穩定性的理論根據.

  2.擴展:如圖4-15,在四邊形ABCD中, ,求四邊形ABCD的面積

  八、布置作業 

  教材P128中4.

  九、板書設計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24中1、2

  補充:(1)在四邊形ABCD中, , 是四邊形的外角,且 ,則 度.

  (2)在四邊形ABCD中,若分別與 相鄰的外角的比是1:2:3:4,則 度, 度, 度, 度

  (3)在四邊形的四個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_個鈍角,最多有________個銳角,最多有________個直角.

教學設計示例 篇15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推行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制,輕徭薄賦;“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從而培養他們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找出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并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事實的異同點,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正確認識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他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進步性改革措施,最終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的出現。使學生從中感悟歷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質。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學生通過對這一盛世景象的學習,體會祖國的偉大,增強學生對偉大的祖國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離不開廣大人民的辛勞,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個人能力美的體現。

  二 學法引導

  1.教師可用歷史故事導人新課。

  2.學習本課重點要識記理解四個人物和四個概念。

  (1)四個人物:

  ①李淵:唐高祖,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則天: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國古代比較有影響的一個皇帝,前期頗有作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兩個概念:

  ①“貞觀之治”;

  ②“開元盛世”。

  三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貞觀之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由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構成。第一,是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開明政策和措施的具體內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據這一內容構成的特點,要突破重點,可采取提問法,從史實的結果分析原因。教師可提出問題:第一,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問題可以由學生在課前閱讀自學時去思考總結。)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正確地回答問題。

  2.“開元盛世”,也是本課的重點。突破的方法,可結合學生對“貞觀之治”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物發展之間有類似的特點,即“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都是因為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從而形成盛世局面,讓學生把握這一規律,從而實現重點突破。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難點是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逐步培養的方法。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只要求學生客觀地論其功過,以達到正確評價的目的。

  對唐太宗的評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概括唐太宗對歷史的貢獻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對唐玄宗、武則天的評價,可以弓[導學生運用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歷史人物的功績,同時更應該客觀地分析其在歷史上產生的消極作用,評價歷史人物要側重對歷史發展所產生的作用。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對武則天,可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武則天對歷史的貢獻: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員。三是由于武則天采取了一系列的進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另外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小字總結武則天從政的表現,最后可以引導學生總結 性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有貞觀遺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對唐玄宗的評價,可以由學生概括其功績: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推動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關于唐玄宗統治后期的腐敗政治,可在講第6課時總結。兩課結合起來,總體評價唐玄宗。

  這些難點的解決,關鍵是讓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學習中運用。

  (三)疑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疑點是對女皇帝武則天的正確認識。

  解決辦法:可以通過對武則天的正確評價,尤其是強調她對歷史的貢獻,解除學生由于受電視、電影藝術形象的塑造而產生的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懷疑。

  四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 首先由學生帶問題自學5分鐘,對本課有一個概括的感性認識。

  2.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錄像資料。

  3.學習“貞觀之治”“女皇帝武則天”“開元盛世”三個問題時,可讓學生總結三位歷史人物的功過。

  4.在對本課進行總結擴展時,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由學生討論解決。(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歸納)

  (1)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評價武則天、唐玄宗的歷史功過及其對歷史的作用。

  (3)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的簡要過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從而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則天統治的特點: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

  (4)“開元盛世”的形成。

  2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位統治者,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秦、漢、隋、唐四個朝代的回憶學習,總結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事實,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正確認識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從中感悟歷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質。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績,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學生在學習中可結合我國的偉大社會主義改革和祖—國繁榮發展的盛世景象,體會祖國的偉大,增加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

  (二)整體感知

  隋末農民起義后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李淵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鎮壓了農民的起義軍,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唐太宗調整了統治的政策,在經濟上注意讓農民修養生息,減輕賦稅和徭役,恢復發展農業經濟。政治上搜羅各方人才,兼聽各種意見,擇善而行,進一步完善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和 “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強盛的基礎;女皇帝武則天的統治承上啟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繁榮昌盛的頂峰時期。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學過程

  根據下列問題進行獨立閱讀。

  (1)簡單概括唐朝建立、統一的情況。

  (2)簡要總結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實行開明政策,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則天、唐玄宗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什么?

  2.教師指導學習過程

  (1)關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識點。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淵父子。時間:618年。都城:6 長安。唐高祖:李淵。

  (2)關于“貞觀之治”,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首先講述什么是貞觀之治。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接著提出問題: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總結歸納。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齡、杜如晦有“房謀杜斷”的美稱,重視納諫,重用敢于直諫的名臣魏征。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合并州縣,節省開支,減輕人民負擔。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中央設國子學、太學,地方州縣也設學校,科舉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訓。)

  (3)“女皇帝武則天”一目,教師提出問題:武則天對唐朝社會的貢獻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為兩點:第一,繼續發展生產,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武則天成為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開元盛世”一目,教師引導學生從“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的前提條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經濟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賢相姚崇、宋壕,整頓吏治。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四)總結、擴展

  1.教師總結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全盤時期,它從隋朝滅亡的教訓中走了出來。首先出現了唐太宗時期的盛世局面,后又歷經女皇帝武則天時期的繼續發展,到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人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學們應該從這一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其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評價武則天、唐玄宗的歷史功過?

  (3)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并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歸納,學生討論回答。

  參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任賢、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整頓吏治,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大興學校,發展科舉。這些開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初步發展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太平的“貞觀之治”。所以說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間比較重視發展農業生產。684年下令獎勵農桑,減輕徭役。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則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員,對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武則天不失為唐代有作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統治期間,弊政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廣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這與武則天的腐朽生活和對權勢的貪婪是分不開的。唐玄宗統治的前期,他不失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頓吏治,淘汰僧民,重視農業生產,開創了唐朝的極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3)相同點: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統一后很快滅亡的,滅亡原因都因統治者殘暴無度,濫用民力,使統治秩序很快崩潰,農民起義很快爆發,這都給后繼的漢、唐統治者以深刻的教訓。因此,漢、唐兩代初期的統治者都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注意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唐都出現繁榮局面。不同點:時代不同,繼承關系不同。秦漢處于封建制開始階段,因此,漢初一方面繼承了秦制,同時又分封諸侯。隋唐則處于封建制度發展的中期,隋與唐完全是繼承關系,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完善。在亡與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矛盾尖銳即亡,矛盾緩和即興。這是因為,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壓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農民起義使秦、隋滅亡,地主階級最高統治者接受教訓,注意適當減輕剝削程度,又促使漢、唐興盛。這是農民戰爭推動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 布置作業 

  1.教材中課后練習題。(書面作業 )

  2.資料使用指導。

  (1)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唐太宗虛懷納諫可以補充以下“唐太宗令眾臣知而必諫”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對朝中大臣們說: “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書信中發現魏征未寫完的奏章,使者帶回來,我看了看,字寫的很亂,惟有前數行稍能分辨。魏征說:“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壞事。人,有好人有壞人,任用了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有的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只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的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太宗又說: “這是魏征未寫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征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過錯時,隨時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2)在介紹武則天其人其事時,可引述其《臘日宣幸上苑》一詩:“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短短20個字,將武則天潑辣專斷(有時又表現為創造性與勇氣)的性格勾勒得再鮮明不過了。這是典型的自我寫照的佳作。

  八 板書略

教學設計示例 篇16

  Lesson 74教學設計示例

  Note: If you want something, say I'd like … when asking for it. I'd like =I would like. If you want to offer something, say Would you like … ? What would you like?

  Step 1 Revision

  1 Revise food and drink words.

  2 Revise breakfast, lunch and supper.

  3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Tell the students they are in a restaurant. You are the waiter. Ask What would you like? Teach I'd like …, please. Say Here you are. Get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in pairs.

  2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then ask What would he / she like?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He / She would like ….

  Step 3 Practice

  Action chain:

  A: I'm hungry/thirsty.

  B: What would you like?

  A: 1'd like some rice / bread / meat / a bag of milk / a bottle of juice, etc.

  B: I'm hungry / thirsty.

  C: What would you like? etc.

  Step 4 Presentation

  1 Teach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 bag of milk / a glass of water? Use flashcards (or real objects) and gestures.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Yes, please. Then help them to say No, thanks.

  Note: In a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if somebody asks you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 the response is Yes, please. /No, thanks. They usually mean what they say. It is unlike in China where the Chinese would say No, thanks. even if they are hungry or thirsty, to show politeness.

  2 Repeat using some cakes/meat/rice, etc. Explain that some is used for plural nouns and uncountable nouns. Explain uncountable. Give examples in Chinese. Do Wb Lesson 73, Ex. 2 again and revise all the uncountable nouns taught so far.

  Step 5 Ask and answer

  1 SB Page 12, Part 1, Speech Cassette Lesson 74. Books closed! Say Listen, please. Ask What would the boy/girl like for breakfast? Play the tape. Check the answers (a glass of milk, some cakes and an egg).

  2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3 In pairs, have the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substitute the appropriate words from the boxes for the words in italics in the dialogue. Be sure to walk around the class and give help as neede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think. Add more food and drink words if possible. Op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e not required in the exams. If there are difficulties, avoid the optional vocabulary.

  Step 6 Read and act

  1 SB Page 12, Part 2, Speech Cassette Lesson 74. With books closed,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Say Listen, please. Ask What would the people like to drink? Check the answers (a bottle of apple juice, and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2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of three. Explain in Chinese that the woman is a saleswoman.

  3 Give the students time to read through the dialogue and practise acting it out. The students do not need to keep the dialogue exactly as it is, but may substitute other foods or drinks for the food and drink words in the dialogue. Have several students act out their dialogue for the class.

  Step 7 Workbook

  SB Page 84, Wb Lesson 74, E. 1-2. After reading through the dialogue in Ex. 1, the students should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text. Get some pairs to give their performance when they have prepared their dialogues as required in Ex. 2.

  Homework

  Revise the new language in this unit.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教學設計示例(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傅雷家書兩則》強化練習(精選17篇)

    【閱讀實踐】一、閱讀下面課文內容,進行閱讀實踐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信,很高興。我們并沒有為你的前信感到什么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還是會有的。...

  •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通用17篇)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示例(一)一、素質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2.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3.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 第19課《魚我所欲也》導學案(精選16篇)

    《魚我所欲也》關于本文作者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堂實錄(通用15篇)

    一、教學內容1.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詩歌。2.從詩歌的學習中領悟到一點做人的道理。二、課型與課時1.朗讀體味課。2.一節課。三、教學過程實錄師:咱們開始上課了。不用起立了,就這樣坐吧。...

  •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 小學六年級《奴隸英雄 》教案設計(精選2篇)

    奴隸英雄教學目標:1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奴隸們的悲慘命運和斯巴達克勇武機智、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 初讀課文,引導發現課文特點。1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奴隸英雄》。...

  • 小學六年級《魯濱孫漂流記》教案(通用13篇)

    魯濱孫漂流記一、素質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讀懂課文內容,了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二)能力訓練點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敘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林嗣環《口技》練習(精選14篇)

    一、給劃線的字選擇正確的注音,將它的字母填入括號內。 1.便有婦人驚覺欠伸()a.juéb.jiào2.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a.jiānb.jiàn3.賓客意少舒() a.shǎob.shāo4.曳屋許許聲() a.xǔb.hǔ5.兩股戰戰,幾欲先走()a.jǐb.jī6.夫...

  • 《迢迢牽牛星》教案(通用16篇)

    一、 導語 1、 同學們學習的地方叫教室。按照同學們以往課上踴躍說理解、積極提問題的表現,我覺得這個叫法不妥,應該叫學室。學習、學習,當然是以同學們的學為主,而老師的教是為你們的學服務的。...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语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亚洲视频二区三区 | 亚洲女久久久噜噜噜熟女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 | 888久久| 欧洲vodafonewifi18大豆行情 | 亚洲同性同志一二三专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视频 | 青青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观月雏乃qvod| 全亚洲第一av番号网站 | 91爱网| 就是色综合 | 欧美毛片免费看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91久草视频 | 在线播放精品视频 | 老中医吮她的花蒂和奶水视频播放 | 国产欧美成人精品第二区 | 国产做aⅴ在线视频播放 | 国产一级av片一区久久久 | 国产精品真人片久久久久久久 |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传媒剧情 | 国产精品久久三 | a级影视| 日产精品最新在线 | 2020国产精品久久精品不卡 | 脱了老师的裙子猛然进入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网站 | 狠狠色狠狠爱综合蜜芽五月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尤物 | xxxx黄色片| av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樱花草日本在线WWW官网 |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 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 | 脱了老师的裙子猛然进入 | 麻豆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