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反思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反思
文章名稱:別了,"不列顛尼亞"
文章作者:周婷 楊興 (周樹春、楊國強、徐興堂、胥曉婷)
創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文章體裁:特寫性消息,新聞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課標(2019)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新聞領域)的課文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反思
好的教學方式是激起學生學習愛好的前提,教師在課前很難完全把握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所以,上課時難免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那么,課后反思就顯得很重要了。經常性的總結課后經驗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別了,“不列顛尼亞”》這一課用了一課時的時間完成,從學習的效果來看,總體上說比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針對這節課的教學情況作反思如下:
首先,從課時安排上看。這節課用了一課時,關于課的內容學生很輕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覺得這節課完全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上課之前,我總是怕學生把握不了相關的知識,所以,總是放不開“手腳”,但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學生是有很大潛力的。在這一課中,《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內容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把這一課的重點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課下小組討論。
最后,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比如說,可以先讓學生把課文預習一遍,然后抽出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和教師配合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具體實施如下:可以讓學生自主出題,教師進行修改補充,然后,把題印成篇子,發給同學們回答,學生不明白的都可以問這一組的學生,解決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師,師生共同解決。另外,還可以采取抽條的方式,把學生找到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其他組的學生抽到哪道題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樣可以提升學生的愛好,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我覺得假如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會比我實際運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讓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所以,我決定以后會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授課。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總結出了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經常總結、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