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色心情》教學設計
色彩中冷色與暖色的概念,同樣是依據色彩的心理屬性而進行的物理性分類,波長長的紅光與橙黃色光照在任何物體上都會有溫暖的感覺,而波長短的紫色光、藍色光被認為有寒冷的感覺。冬天把臥室的床單換成紅、黃色,就會顯得暖和了許多,這種感覺并不是色彩本身具有真實溫度,而是我們生活中的視覺經驗和心理聯想。色彩中的冷暖并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對單一色彩的冷暖定位是一個假定性的概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確定。例如明黃色相對于綠色而言它是偏暖的顏色,而當它和朱紅色相比時,卻又成了偏冷的色。對于色彩的冷暖色調而言,不僅是色相的冷暖對比程度的比較,而且還是色彩的明度對比與純度對比的比較。例如由接近冷暖色區界線的中性色構成的《浙東石城》和《魚》的灰調中偏暖的色彩感覺。由于個體存在年齡、性別、民族、宗教等差異性,每個人對同一色彩的心理感受也會產生差異性,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環境和情緒下對同一種色彩的感受也會有著不同的情感反應,所以色彩的心理屬性還具有共同性和個體性共存的特征。在繪畫中對色調的運用與表現正基于色彩的共性心理與個性心理,因而使得色彩語言變得更為豐富、更為強烈。
色調的形成是由色相、明度、純度、色量與面積分布以及位置等綜合因素造成的,是由色彩基本元素——主導色、輔助色和點綴色相互搭配后產生的色彩傾向。這種色彩的傾向性概念,就是一件作品中所有色彩相互組合后呈現的色彩整體效果。教材中三幅《魚》作品,在以色相為導向的綠調畫面中,綠色在整個畫面中所占的面積與色量最大;而藍色、褐色的面積與色量占畫面的次要地位,是用于襯托主導色的輔助色群,一般通過冷暖對比、純度對比或明度對比等手段來呈現;點綴色為紅色、淺黃色,雖然點綴色在畫面中占有的色量和面積最小,但當“主”、“輔”兩個部分在畫面中過強或過弱時,點綴色就起著調和關系的重要作用。我們常說的“萬綠叢中一點紅”中的紅色,即是典型的點綴色。“沒有不美的色彩,只有搭配不好的色彩”,這句話道出了色彩的真諦。對色調的學習與實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與表現色彩。色調包括明度基調和色相基調,明度基調是指色彩中因明暗對比關系所呈現的色彩傾向特征,如灰色調、亮色調、中灰調等。色相基調則主要指色彩中因色相及純度所呈現出來的整體印象,如綠色調、冷色調、中性色調等。不同基調的色彩同時還能反映出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的規律,教材第33頁中不同明度對比的同一構圖的圖案,高明度色調能帶來輕飄、明亮、淡雅、柔弱等感覺,中明度色調給人以含蓄、成熟、溫和、平凡的感覺,低明度色調則給人以沉重、深厚、遲緩、憂郁等感覺。色彩的明度對比基調越短(在明度系列中3級以內的對比基調),給人的感覺越柔和、含糊,如《許多年的大風景》;明度對比基調越長(指6級差以上的對比基調),給人的感覺越明晰、強烈,如《故宅》。
可見,在繪畫色彩表現中,正是因為色彩的這種心理屬性特征,才使得美術創作既有共同性的規律,同時又能發揮個體性的差異。教材第34頁中通過改變《都市紅茶》的畫面色調來表達出不同情感,說明了色彩的共同性心理屬性:暖色調讓我們感受到青春的氣息,冷色調表現了生活的哲理。同時從《都市紅茶》與《云飄來飄去》的作品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同一色調的作品因內容與形式的改變而產生的個體性心理屬性。同樣的紅色、黃色,由于內容與形式的變化卻表達出完全不同的語言信息:跳躍的筆觸——快速的生活節奏;流暢的線條——悠然的生活狀態;水平構圖——平靜的心;均衡構圖——動感的青春;短調的明度對比——柔和含蓄與遐想的感覺;中調的明度對比——清晰明快與活力的感覺;模糊的空間處理——躁動熱血的青春;空曠的空間處理——充滿幻想的青春……每個觀者既能從色彩的共同性心理中感受到青春與生命的信息,又能從畫家對色彩的不同表現中解讀出屬于作品深層意蘊的個體信息。如教材第34頁的圖例所示,當紅色與正方形結合時給人以莊重、堅強之感,當紅色與圓形結合時讓人感覺到柔和、溫暖,當紅色處在不規則的放射狀中時,它充滿著刺激與危險感。色調接近的《初踏黃金路》和《角落》兩幅作品,“s”構圖的畫面呈現動態感,而水平構圖的畫面則呈現靜態感,盡管兩幅作品中都采用的是同樣的主導色和輔助色,但由于內容與形式的不同卻表達了完全不同的主題意義?梢赃@樣理解,繪畫中的形與色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脫離了形談繪畫色彩顯然是不完整的。教學進行到這一層面時,如何結合繪畫中形的表現來處理色彩繼而成為深入學習繪畫色彩表現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