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
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
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再熟讀背誦。
第二課時要點:在熟讀背誦、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分類如下: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②答應,聽從。(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7、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8、說:1.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
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
3.秦伯說,與鄭人盟(喜歡,高興)
9、 辭: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2.停數日,辭去(告別)
3.不辭勞苦(推托)
二、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4、之
(1) 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