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 教學設計
⑤我豈有所失哉——課文注釋用“過失、錯誤”解釋“失”,不確。此句與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對針,“失”即“不備”,意謂失察或考慮不周。
⑥屏人間語——間,應訓“隔離”。課文注釋以“悄悄地”釋“間”,不確。“間”在此句中可以引申為“秘密地”,間語即密談,這樣才符合下文內容。
⑦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課文注釋有誤。袖四十斤鐵椎,意思是袖子里藏著四十斤重的鐵椎。袖,藏于袖。“椎殺”的“椎”,是名詞做狀語,不是動詞,意思是用椎打死晉鄙。
三、課后作業。
1.歸納各段大意。
2.準備誦讀第3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分析結構層次。
1.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圓括號內的數字表示段落順序,板書可以只寫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紹信陵君的身份。
(2)介紹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風及其影響
(3)詳寫信陵君結交侯嬴、親迎侯嬴的經過
(4)略寫信陵君結交朱亥
(5)交代秦國邯鄲,魏王派救兵而持觀望態度
(6)平原君讓公子,公子數請而魏王不聽
(7)詳寫侯生獻計竊符,計成
(8)寫朱亥與公子俱行
(9)寫朱亥椎殺晉鄙
(10)寫信陵君奪軍,卻秦,存趙
(11)寫侯生北鄉自剄
(12)寫信陵君歸軍于魏而自留趙
2.討論本文的結構層次。
提問學生:哪幾段是寫竊符救趙的?
((5)至(12))這部分是按怎樣的層次寫的?
((5)寫事件背景,(6)寫情節開端,(7)(8)寫發展,(9)(10)寫高潮和結局,(11)(12)是故事的尾聲——有的選本將(10)(11)段合并,不妥。結局是救趙成功。課本將(11)獨立出來是正確的,應劃入尾聲。)
前四段跟這個部分是怎樣的關系?
((1)是史傳體裁的體例;(2)介紹主人公思想作風,“仁而下士”一語為一篇之綱;(3)為下文寫侯生建策設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會建此策并以死相報;(4)由結交侯生而兼及朱亥,為下文寫椎殺晉鄙設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
3.教師小結。
《信陵君列傳》主要通過兩件大事來表現信陵君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一是這次卻秦救趙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直抵函谷關。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歸功于毛公、薛公之勸;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過受任一時,他的軍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發揮——這正是信陵君的悲劇。司馬遷是懷著深刻同情來寫這個人物的,讀本文時應注意這一點。
二、閱讀第一部分(前兩段)。
提出下列兩個問題,讓學生閱讀后作答:
①開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說的“不敢以其富貴驕士”“致食客三千人”都與此有關。補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與此有關,因為是資格繼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為人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仁而下士”。補充:“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是對“仁而下士”的解釋。這一點,平原君、孟嘗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誦讀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學生齊讀一遍后,復述故事情節。
2.給第3段劃層次。
提問學生:
①信陵君為什么要宴請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遺”,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虛左”“自迎”“執轡”“坐上坐”“遍贊賓客”等語。)
②侯生用怎樣的方式來試探信陵君?(“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愿枉車騎過之”;“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試探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眾人廣坐之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等語。)
③本段關鍵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劃分為三小層:
①概述侯生年齡、職業及不受公子厚遺一事(開頭至“受公子財”);
②詳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經過(“公子于是乃置酒”至“賓客皆驚”);
可加評點:“攝敝衣冠……不讓”后加“一試”;“愿枉車騎過之”后加“二試”;“故久立與其客語”后加“三試”;“賓客皆驚”后加“側面寫信陵君。”
③寫侯生自述試公子之目的并贊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分層練習誦讀第3段。
重點是誦讀第2、3層。讀熟一層,檢查一層,最后連貫背誦全段。
4.練習誦讀第4段。
四、課后作業。
1.熟讀第3、7、8三段。
2.準備復述竊符救趙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話,時間不超過兩分鐘
3.思考以下問題:
①侯生對救趙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為什么待“公子之還”才說?
②信陵君說“我豈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第3段。
2.復述竊符救趙始末。
二、閱讀第5、6段。
要求弄清兩點:
1.趙國的危急情況:“已破趙長平軍”,意味著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數遺魏王及公子書”“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觀望態度:“持兩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擔心秦軍攻魏),“留軍壁鄴”已暗示了這一點。正因為“留軍壁鄴”,軍隊遠離首都,又接近邯鄲,這就給信陵君創造了竊符救趙的有利條件。
三、誦讀第7段。
1.誦讀的準備。
先通過答問弄清本段基本內容:①信陵君辭決時,為什么侯生不趁此時獻計?(信陵君以大隊人馬過夷門,順便辭決侯生,并無問計意:且此時耳目眾多,亦不便說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這兩句是否有深意?(這兩句話聽起來十分淡漠,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為人不相合;“不能從”又暗含不能從其“與趙俱死”之計,意在促其醒悟,并斷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復返問計,所以下文說“吾固知公子之還也”。)②信陵君行而復返說明了什么?(說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計,“一言半辭”就是指“計”說的。)“復引車還問侯生”和“公子再拜,因問”中的兩個“問”字含義相同嗎?(前一個是問何以“無一言半辭送我;后一個是“當用何計。”)③從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計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聽出魏王藏符地點,想定竊符之人,還考慮到合符后晉鄙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