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 教學設計
然后劃分層次:①信陵君辭決侯生;②信陵君復返問計,侯生定竊符之策;③計成。
2.誦讀練習。
誦讀重點是第2層,特別是要熟讀侯生說的兩段話,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和“嬴聞晉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邊讀邊體會侯生的出眾智慧,對有關的情況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語更表現出他的高瞻遠矚,真是一席話而使人茅塞頓開。
四、課后作業。
1.背誦第3、7段,熟讀第8段。
2.思考:①從侯生提議讓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②從朱亥所主的話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人?③侯生為什么決定“自剄,以送公子”?
第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檢查第3、7兩段中的重點部分(略)。
二、誦讀第8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回答上節課所留下的三個思考題,著重討論第3段。
前兩題的參考答案依次是:①可以看出侯生考慮問題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晉鄙不聽將會出現嚴重的后果。②是一個感恩圖報的俠義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禮。
討論第3題,可以先提出多種答案,讓學生判斷正誤,展開辯論。這些答案是:
A已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礎,可以死而無憾。
B竊符、殺晉鄙之謀是他策劃的,魏王此后必然會知道的,必定將他處死,不如自剄為好。
C已報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會再有什么作為了,不如早死。
D以死激勵朱亥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會匯漏此謀,如田光為燕太子丹及荊軻而自刎。
(說明:討論中教師不要急于表態,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但要提醒學生要注意侯生“修身潔行”、智深而勇沉這些特點來看問題。參考答案是A、D兩項。)
然后劃分層次:①侯生提議讓朱亥同行(段首至“豈畏死哉);②朱亥答應同行(“于是公子請朱亥”至“遂與公子俱”);③侯生語公子以決意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過謝侯生”至段末。)
2.誦讀練習。
誦讀重點是第1、2層。
三、閱讀第9至12段
提示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①寫晉鄙的神情、動作和語言,照應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證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殺晉鄙,照應上文“不聽,可使擊之”。
③“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照應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話。
④古代寫戰爭的文章,大多略寫戰爭進程,本文亦如此。
⑤“趙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專指信陵君)這段話突出了信陵君救趙的歷史功勛。
四、總結全課。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寫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風。
關于“下士”,前面已經作過具體分析,這里只要求學生歸納出它的具體表現:①虛左自迎侯生;②數請朱亥;③辭決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復返問計于侯生。
關于“仁”,也可以歸納出它的具體表現:①知侯生家貧,欲厚遺之;②急趙之困。計不獨生而令趙亡;③聞侯生“不聽,可使擊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種人歸家。
2.史傳中常見的寫作特點。
①典型材料的選擇
可以先提問學生:信陵君門下食客三千人,為什么專寫侯嬴一人?
討論后小結:此傳是寫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歷史功勛,這功勛是在侯生幫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結交侯生、問計于侯生又最能體現他“下士”的作風。附帶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個重大歷史功勛是敗秦軍于河外,這是十年之后的事。當時信陵君在趙,許多人勸他歸魏,他不聽,甚至下令說:“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后來毛公、薛公對他說:“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歸救魏。
②烘托手法的運用
可以先將烘托手法分為兩種: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讓學生舉例,只要求舉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謙恭;以侯生北鄉自剄、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兩端以觀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虛左自迎生和“賓客皆驚”烘托侯生的不同尋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觀望、信陵君之欲赴秦軍死烘托侯生巧設奇謀。
③通過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
關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語言動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復。這里,可以讓學生分析一下關于晉鄙的語言、動作描寫。
“舉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斷正確——魏王不會在此刻派人來代他將兵。
“國之重任”,說明他意識到這次將兵責任重大。關系到魏國的命運;魏王欲易將,不會讓別人“單車來代之”。
寥寥數語把一個深沉、老練的將領的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五、做課文后面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