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精選5篇)
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若干,積累“安詳”、“忽高忽低”、“猶豫”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恰當的語速和語調。
3、從母親耐心地陪伴、激勵盲孩子打彈弓,最后終于打中的事中,體會到母親執著、堅韌的愛,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能在閱讀中,體會“安詳地”、“輕輕地”等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
2、從母親耐心地陪伴、激勵盲孩子打彈弓,最后終于打中的事中,體會到母親執著、堅韌的愛,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恰當的語速和語調。
2、從母親耐心地陪伴、激勵盲孩子打彈弓,最后終于打中的事中,體會到母親執著、堅韌的愛,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 )的愛。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出一道題,你能說出幾種答案?
2、學生自由交流。
3、師:對呀,愛是溫暖的,是無私的,是崇高的,是令人難忘的,可是,你們見過這樣一種愛嗎?
補充板書:看不見的愛
4、指名讀課題,齊讀。
5、已經預習過課文,誰來回答誰看不見?(盲童)
二、讀課文,說說文中介紹了盲童,還介紹了誰?
1、文中還介紹了母親。
2、母親讓孩子干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3、出示:讓孩子用彈弓打玻璃瓶。
為了讓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樣玩耍。
最后。
4、誰能用這幾個部分把句子連起來,就是本文的內容。
(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樣地玩耍——打彈弓,最后,孩子終于打中了目標。)
三、細讀課文,了解母親
1、師:讀了一遍課文,你是否知道課題為什么叫“看不見的愛”?
2、孩子看不見母親的愛,但是我們從字里行間按能感覺到。
3、默讀課文,劃出描寫母親的神態、動作的語句。
4、交流。
出示。
那位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著。
5、還有哪一句句子也講母親在遞識字?
他母親并沒有說什么,還是很安詳地撿著石子兒,微笑著,只是遞的節奏也慢了下來。
1)指導朗讀:這里的“安詳”和“輕輕”蘊涵著母親對孩子的愛,因為孩子是“看不見”的,只有從母親的“輕輕”的動作中感受到母親的鼓勵。
2)用“安詳”造句。
3)面對一個盲童,作為母親能夠如此安詳說明了什么?
4)母親為什么慢了?文中哪里看出孩子累了(表示時間的詞語)
5)母親不停地遞出石子,同時還遞出了什么?
希望、鼓勵、安慰……
6、他母親對我笑了一笑。“謝謝,不用!”她頓了一下,望著那孩子,輕輕地說,“他看不見。”
為什么頓了一下,輕輕說?
7、“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鍵是他做了沒有。”
1)平靜說明什么?
2)“關鍵是做了沒有”什么意思?
不在乎孩子有沒有打中,而是在乎孩子體會到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樣。
3)做:僅僅是打玻璃瓶嗎?對這個盲童來說,還可能是什么事?
現在看到了這位母親,你說說這是一種怎樣的愛?
口頭回答( )的愛
四、再讀課文,了解孩子
1、師過渡:你是否還注意到了那個盲孩子?請你默讀課文,圈畫描寫他的語句。
2、學生交流。
3、師板書:很認真很有規律。
4、指導朗讀,體會母親的愛對孩子的影響。
那孩子很認真,屏住氣,瞄很久,才打出一彈。但我站在旁邊都可以看出他這一彈一定打不中,可是他還在不停地打。
我慢慢發現,這孩子打得很有規律,他打一彈,向一邊移一點,打一彈,再移點,然后再慢慢移回來。
走出不遠,身后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
這一聲碎裂聲告訴孩子( ),告訴母親( ),告訴我( )
5、母親用自己與眾不同的愛激發了孩子對生活( )的愛。
四、課外拓展
1、師: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關愛。請你回想一下,從哪些細小的事情中也感受到了他們的愛?
2、學生討論,師輔導:注意觀察細節。
交流。
板書設計:
30、看不見的愛
盲孩子 母親
很認真 安詳
很有規律 平靜
輕輕
關鍵是他做了沒有 對生活的愛
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 篇2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下面小編以小學語文《看不見的愛》教學反思的范文為例,為大家展開介紹。
小學語文《看不見的愛》教學反思一
總體效果不如預期,甚至可以用“艱難”一詞來形容:學生情緒始終未能完全調動起來;舉手發言不夠積極,發言面不廣;整節課節奏較慢,課堂顯得比較“冷”.分析下來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通過品味詞句體會思想感情,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學期七、八單元的要求,但本單元的這幾篇課文含蓄雋永,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學中開始訓練學生較深入地品詞品句。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此類文章,缺乏理解的技巧,在品味感悟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有待于教師今后在課堂上進一步訓練。
二、班中一些平時發言比較積極,質量也較高的學生課上有些緊張,不敢舉手發言。表現欲不強,可能和孩子們沒參加過公開課有關,有一些怯場。教學效果打折扣,這還是需要教師多鼓勵引導,創設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興趣,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
三、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上還是較平時拘謹了一些,可能也因此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在課前鉆研教材時,我曾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去讀這篇文章,讀到感人處,真的熱淚盈眶。但這節課上積累在心中的感情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未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上完后只覺得有些壓抑和沮喪。回顧自己整堂課的表現,不如人意。
針對本堂課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強品味詞句的訓練。課前多花時間看看課標,了解本年段的閱讀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再進行“文本細讀”,深入鉆研教材。充分預設,嘗試多種手段突破重難點。課后認真反思,不斷改進,總結出切合學情的有效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課堂上要調整把握好自己的情緒、狀態,注意評價語言的使用,不但要公正、準確,還要富有激勵性,多鼓勵孩子,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提高學生的自信,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三、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機智。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向來習慣于“撐順風船”,不善“逆水行舟”,即一堂課如果上得比較順暢,便會越上越起勁,越上越好。一旦出現了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又沒有處理好,便會情緒低落,同時也影響了學生,致使課越上越不順。這就體現出個人駕馭課堂的功力還不夠。今后課前要深入分析學情,對困難做充分估計和準備;課堂上不能情緒化,要多關注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出現的問題。
還有在這堂課上,開始讓學生自由讀文時,孩子們齊讀了,我沒有及時糾正。再有孩子回答問題時語句不完整,也沒有及時指出。其實,如果在課上教師能及時糾正學生一些不當之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很有好處的。這是我以后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發現錯誤馬上糾正。
最后還是用句老話來自勉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有人說,語文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有“遺憾”便是一種反思。我覺得我這堂課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以待改進:資源生成,我卻沒有及時捕捉、梳理和反饋,因此學生很難明白學生和老師的回答是什么關系,致使課堂的精彩點不能呈現。由這節課的教學我漸漸明白: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教學過程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經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狀態,無論是以言語,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面對如此之多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我們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不放,教師必須獨具慧眼,善于捕捉資源并及時梳理納入于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這樣,我們的教案、教學必將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
小學語文《看不見的愛》教學反思二
本文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述了一位母親陪失明的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贊揚了一位給予殘疾孩子無私母愛的母親。這是一位有著博大胸懷的母親,她的愛蘊涵在安詳的微笑里;蘊涵在輕輕的動作里;蘊涵在平靜的話語里。這愛是多么的深沉而了不起。學生體會這沒有直接表露的愛會有些困難,因此在教學中,以那位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作為體會中心的抓手,先引導學生理解進而朗讀,感悟,從中體會這份執著、堅韌的母愛。理解、感悟偉大的母愛。
不足之處:
1、整堂課的教學,我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感悟去體驗,然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這份獨特的感悟體驗表現出來,可是在悟出這看不見的愛的真正含義時,我沒有深入的引導學生感悟 “為什么說是看不見的愛 ”。課后我想應該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與小結提升,由點到面,觸類旁通,讓學生明白母愛在人間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盲童孩子與母親之間,心中的愛,看不見的意境——愛,同樣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樣,學生對于課文愛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認識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價值也就提升了。
2、這篇文章雖然孩子們已經學完了,但細細回味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比如,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孩子們有的理解不到位,還有在朗讀課文上給的時間還不夠充足。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在教學過程中,應繼續關注,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中感悟、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情感,并適度滲透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閱讀和表達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小學語文《看不見的愛》教學反思三
在教學《看不見的愛》這篇文章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了一番功夫。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母親和作者的對話時,讓學生體會母親和作者的不同心情,當作者得知這是個盲孩時,有些驚訝和不解,這位母親卻是“平靜”,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母親對孩子的信任、鼓勵和支持。再如,在朗讀盲孩打彈丸的句子時,讓學生體會盲孩原先彈丸打得并不好,在母親的鼓勵下,孩子越打越努力,最后打中了目標。讓學生再次體會到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看不見的。這樣的朗讀,對解讀文本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中,兩次學生的說話訓練還是比較有效的。如出示句子:那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著。讓學生根據句子,思考:母親遞給孩子的,不僅是一塊石子,她遞給孩子的是什么?想以想:母親此時仿佛在對孩子說些什么?讓學生結合文本:那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著。仿佛在對孩子說:________。 第二次說話訓練是這樣安排的:當我走出不遠,身后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讓學生說說這聲音說明什么?此時此刻,男孩、母親、作者分別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根據提示,展開合理的想象。通過訓練,讓學生學習文本中人物動作、語言的描寫,感受到愛的力量的神奇、偉大。
教學中,有些地方的處理,還不夠完善,如:學生對課題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課文的淺層理解上,由于孩子是一個盲孩,所以他看不到母親的愛。在學完課文后,應該讓學生再來說說課題,想一想為什么課題叫看不見的愛?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中更飽含著母親的愛如輕風細雨,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滲透在孩子的心靈中,陪伴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如果在課堂中讓學生能體會到這一點,教學的有效性就會更有針對性。在體會母親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時,讓學生表達還放不開,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正確,自己的心里沒有底,有時就會急于求成,自己替學生回答了問題。顯然,關注兒童的思維發展,師生互動的質量有待提高。
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體會“安詳”、“微笑著”等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恰當的語速語調。
3.從母親耐心地陪伴、激勵盲孩子打彈弓,最后終于打中目標的事中,體會到母親執著、堅韌的愛,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整體入手,初步感知:
1、導入新課
在你的家人中,你覺得誰對你,他是怎樣對你的,舉個例子說說。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文中的媽媽是怎樣的愛她的孩子的。
板書課題: 看不見的愛 學生齊讀
2、師:課前我們預習了課文,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你是怎樣理解課題《看不見的愛》的并在小組內交流
3、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這對母子之間的一件什么事。我們可以說這位母親對盲孩子的愛是(不同尋常)的。
二、重點研讀,深入感悟:
1、,找出表現這份不同尋常的愛的語句,把它劃下來,再讀一讀。
(1)交流。
(2)師:在我和這位母親的交談中,母親只有幾句淡淡的話語和一些十分平靜的神情,你是怎么體會到“不同尋常”的?
出示:對話部分4-13節
指名讀句理解,談感受。(每談一句,讀好一句。)
隨機板書:和別的孩子一樣
關鍵是做了沒有
健康、快樂地成長
2、指導朗讀對話部分。
3、除了對話部分,我們還找到了兩處重點描寫母親動作、神態的句子。
(1)出示:那位婦女-----微笑著。
他母親-------慢了下來。
齊讀這兩句話。
(2)師:這里有兩個詞語重復出現了兩次,是哪個詞?(“安詳、微笑著”)你從這兩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呢?
(其中蘊含著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因為孩子看不見,只有從母親輕柔的動作和態度中感受到愛與鼓勵。隨機板書:母親希望她的孩子能夠在她的鼓勵下和別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3)再讀這兩句話再次感受這位母親不同尋常的愛。
4、男孩感受到這份母愛了嗎?你是通過那些句子知道的?畫出來讀一讀。(描寫盲孩子練習打彈弓的語句)
讀了以后你覺得男孩練習時的表現怎樣?(不向困難屈服)
5、師:在母愛的陪伴與鼓勵下,男孩不斷向困難挑戰,不向困難屈服。正因為這樣,當我走出不遠……
(1)出示:走出不遠,身后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學生齊讀。
就在這一剎那,男孩、母親、作者分別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根據提示,展開你豐富的想象,寫一段話。(交流、評議)
三、小結
四、作業:給最關愛你人寫一封信。
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 篇4
此處無聲勝有聲
——《看不見的愛》點評
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懂,怎樣來理解這一份愛 怎樣讓學生來看見這一份愛
《看不見的愛》是新教材四年級第8冊第5單元的課文,講述了一位母親陪失明的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贊揚了一位給予殘疾孩子無私母愛的母親,以及作者對母親的贊美之情.文中體現母親對孩子,孩子對母親的愛是隱性的,學生的理解體驗也是不同的,學生卻很難體會到.
這樣的課文怎樣來教 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喬燕老師執教的《看不見的愛》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
一.創設情境,體會愛
課伊始,一幅幅充滿母愛的照片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因為照片中主人公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同學老師.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文的學習中.揭示課題后,師生圍繞課題"看不見的愛"展開討論.
二.巧扣主線,感悟愛
課堂上教師緊緊抓住兩條線———神態和動作,鼓勵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達的內涵,仔細品讀,并反復朗讀,教學中透出濃濃的情感.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以作者的視角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然后讓學生站在母親的視角,通過把握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來感受這份看不見的愛.
1.母親做了沒有 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在孩子打彈弓的過程中,母親做了些什么
如找出文中媽媽說的三句話:
"謝謝,不用!"
"他看不見."
"別的孩子都這么完兒."
教師巧妙地范讀,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細讀,細品,對文章的品味深深地扎根于教材之中,既把握了教材的主旨,又使情感得到升華,一舉兩得.使學生感悟到這其中所蘊涵的母親對兒子的不同尋常的愛,一步步走進一位母親博大的情感世界.這樣教學的重點也就巧妙地解決了.
2.孩子做了沒有 要求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孩子做了沒有 怎么做的
如孩子很認真,屏住氣,瞄很久,才打出一彈.
孩子停住了,但還是看著瓶子的方向.
我慢慢發現,這孩子打得很有規律,他打一彈,向一邊移一點,打一彈,再移點,然后再慢慢移回來.
走出不遠,身后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破裂聲.
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孩子打彈弓打得很困難,打得時間很長,打得很認真很投入,打得很有方法,最終在母親的指導下,他成功了!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出正是母親的愛給了孩子勇氣,給了孩子信心,教會了孩子堅強!最后讓學生體驗盲童的心理,感受這份不同尋常的母愛.
三.交流小結,理解愛.
"為什么說是看不見的愛 "教師首先寬容對待,讓其牽出課堂亮點,然后靜心等待學生的訴說與心靈的碰撞,最后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與小結提升.最后一環節的拓展,由點到面,觸類旁通,讓學生明白母愛在人間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盲童孩子與母親之間,心中的愛,看不見的意境——愛,同樣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至此,學生對于課文愛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認識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價值也就提升了.
整堂課的教學,教師始終把握著一點,即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感悟去體驗,然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這份獨特的感悟體驗表現出來,從而悟出這看不見的愛的真正含義
喬燕老師教學語言生動感人,教態親切自然,給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從這節課上,我看出老師下了一番功夫.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來構建新的語文教育體系".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兩條:一是聽老師講解而懂;二是通過自己的閱讀而懂.
喬老師執教的《看不見的愛》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生的感悟能力從哪里來呢 一是教師的引導,二是學生自己的領悟力(通過教師的每一步的引導,逐漸讓學生從懵懂到恍然大悟).這就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這也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應該去努力探索和實踐的.
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細讀課文中的句子,抓住細節,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深意,能感受課文中母親對小男孩的關懷與信任,寬容與理解,感受母愛的平凡與偉大。
3、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抓住細節,品詞析句,感悟母愛。
教學難點:
在讀中體會人物內心世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看不見的愛》這一課,齊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文中不小男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失敗了無數次仍堅持不放棄,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呢?(母愛)
二、讀文感悟
那么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默讀課文,動筆畫出體現母愛的句子。
1、生讀文畫句子。
2、畫完的同學仔細讀讀這些句子,看看你是通過句子中哪些詞感受到了這位母親對盲童的愛的。
3、生自由匯報,師相機引導感悟,指導朗讀。
重點感悟
A 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著。
他母親并沒有說什么,還是很安詳地撿著石子兒,微笑著,只是遞的節奏也慢了下來。
1)表演體驗。
你能學著母親做一做嗎?撿起石子,遞出去。做著,做著你有什么體會,有什么感受?
2)你再默讀這兩句話,想一想,你有什么問題嗎?
3)討論:母親為什么要孩子打彈弓,并且要一直撿著,遞著。
4)文中兩次用到“安詳”“微笑”這種重復用法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5)感情朗讀。
6)同學們,此時母親遞出去的僅僅是一顆顆石子嗎?她還遞出什么?
B 他母親對我笑了笑,說:“謝謝,不用!”她頓了一下,望著那孩子,輕輕地說,他看不見。
C “的孩子都這么玩。”你是怎么理解母親的這句話,帶著這樣的感情讀一讀。
D “我告訴他,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鍵是你做了沒有。”談談你的感受。
6)師生合作讀對話。
7)這樣的母愛創造了什么?
那一聲清脆的瓶子破裂聲打破了寧靜的夜晚,從瓶子的碎裂聲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激情結語。
母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大愛無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大愛無形,似陽光空氣,無處不在。讓我們帶著對文中母親的敬仰,帶著對人間這份最真摯的愛的領悟再來讀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