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通用13篇)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體會蒙田對生命本質和意義的闡釋。
2.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盡量當堂背下課文的第二段。
二、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同學們,從呱呱墜地起,你們已走過十多個年頭,在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對生命都有過怎樣的認識呢?
多媒體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
今天,我們將借助蒙田的《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本真。
(二)基礎知識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寫法
枯燥無味賦予躁動不安惋惜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義并學會運用
垂暮之年:(喻)老年垂:接近;暮:黃昏
稍縱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豐盈:(身體)豐滿體態豐盈
富裕、豐富衣食豐盈
消磨:度過(時間,多指虛度)消磨歲月
使意志、精力等逐漸消失消磨志氣
3、注意讀音
盡量:jǐn副詞,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圍內達到*大限度
如:把你知道的盡量告訴大家
jìn達到*大限度如:喝了半斤酒,還沒盡量
(三)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熱愛生命》,將練習第二題中的四個句子在文中勾劃下來,注意體味。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在上節課對生命理解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來學習蒙田的《熱愛生命》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這篇散文以說理為主。
(1)文章*段闡釋了什么?怎樣闡釋?
討論后明確,闡釋了作者對生命的認識——①“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于樂趣!雹谖覀兊纳艿阶匀坏暮褓n,它是優越無比的!
作者從對“度日”這個詞語的理解寫起,通過與“哲人”的態度對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襯自己對生命的稱頌和熱愛。*后一句的引用,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2)作者既然認為生命“值得稱頌,富于樂趣”、“優越無比”,那么為何又在第二段中說“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同學再讀第二段,然后提問后明確。因為作者認為①“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雹凇跋硎苌钜v究方法。”“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雹墼凇把劭瓷臅r光不多”之時,“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笆O碌纳嵌虝骸,就“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也就說作者認識到了生的本質之后,會更加珍惜此生。此時,做到此生無憾了,那么對告別人生還有什么惋惜呢!
(3)*段與第二段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兩段文章都緊緊圍繞“熱愛生命”這一中心來談。*段,作者從對“度日”的理解談起,深入到對生命的熱愛;第二段,作者用“不過”一轉,談的似乎是生死觀,但他要使此生無悔,同樣還是在談對生命的熱愛,而且第二段談得更具體,更深入,對我們更有啟發教育意義。
2.組織同學討論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發言,對于生命,我們是由“敬畏”到“熱愛”,還是從“熱愛”到“敬畏”?
(四)總結、擴展
通過學習這兩篇談論生命問題的文章,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們應該愛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別是應該珍惜我們每一天的時光。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有一段關于生命的名言是這樣的:“人*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敝魅斯栒f得多好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更加珍視生命,立志讓自己的青春閃光。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2.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教學重點】
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
【教學難點】
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語:
同學們,從呱呱墜地起,你們已走過十多個年頭,在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對生命都有過怎樣的認識呢?
多媒體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今天,我們將借助蒙田的《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語句,說出你的理解。
A.“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無可比擬。)
B.“生之本質在于死。”
。ㄓ猩陀兴溃瑳]有死也就沒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C.“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ㄒ驗楹煤孟硎苓^生活,對死亡就不感到遺憾。)
D.“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關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用“豐盈充實”的生活使生命相對延長。)
3.延伸文章內涵:
問:由本文你能夠領悟到生命的本真嗎?
蒙田在《熱愛生命》中說:人們總是喜歡把生命的時間用“度日”來概括,其實,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會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將它打發、消磨掉,仿佛這是一件苦事、賤事似的。而我卻覺得它值得稱頌,富于樂趣。如果我們覺得生命不堪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只能怪我們自己。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惱。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我才能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暫,越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其實,生命的時間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個人如何對這有限的時間加以精確利用,使自己的生命過得充實,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從中國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盡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憫中,仍然能夠發掘詩意的本質和快樂的天性。
孔子一生輾轉于各諸侯國之間,理想不得實現,曾經因為長得像陽貨而被圍困于陳蔡,斷糧七月。但當他與幾名*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并沒有贊同想為官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學說中,博施濟眾的社會關懷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這一的帶有審美境界的對話中,孔子卻給予注重個人精神生活的曾點以很高的評價?梢,在孔子整個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適意、暢達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詠而歸的想象,成了人的內在氣象和胸襟氣度的表現。
這種審美意義上的“曾點氣象”,事實上已經超越了社會關懷、文化憂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達到了胸心悠然,而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進入一種極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這種具有自己獨立心性見解和自由人生態度的生存方式,遠遠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稱為“高人境界”。
現實人生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歡樂安逸時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艱難時不要垂頭喪氣,要以從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時現實人生,從春天的一叢小草一只蝴蝶中,從秋日水中流動的月影里,發現美之所在,找到快樂的源泉。
音樂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話,他與妻子婚后在貧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個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訪他們,看到莫扎特夫婦正在攜手跳舞,因為他們無錢買炭御寒,就以跳舞來暖和身體,在對方明亮而樂觀的眼睛中,他們一定看到了快樂。只有心靈快樂的人,才會享受生命的快樂,只有生命的快樂,才能讓我們感覺到心靈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惱,有很多打不開的名韁利鎖。人為追求名利而四處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體會到生命的從容不迫。在對名利的追逐中,將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為在生命路途中四處奔走而不知所終的困獸,喪失了生活中閑庭信步的從容。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種寄興趣于生活過程本身價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徑,體現了晉人那種任性自然、超邁玄遠的生活態度。而這正是當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結束語:
當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固定的生活軌道中疲于奔命。從小當學生時忙于考試,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計,生子后又為下一代操勞。在無盡的繁忙中,人的靈性被湮滅,快樂被剝奪,只剩下忙碌與疲憊。那皎潔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蘊含了情、蘊含了思、蘊含了憧憬,但在當代人眼中,卻只是一個布滿了環形山的衛星。
世界并不是完滿的,連美神維納斯都是斷臂的,但那種殘缺的美讓人如癡如醉。如果我們對生命能夠多一些認識,對生命的快樂有一種切身的體會,就會更遠離功名利祿,更遠離凡俗,更去掉躁動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從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即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要達到這種高妙超然的樂和境界,需要人們一生去追求。
愿我們每個個人都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煥發“豐盈飽滿”的氣象!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理清文章思路。
2、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過程與方法:1、合作學習,提出疑問,質疑探究。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闡述自己對生命的理解。
情感與態度: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
【教學難點】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一天傍晚,一個人心煩意亂地走到懸崖邊。他覺得生活平淡而無聊,年輕的心不愿再負擔人世間的孤獨和艱辛。于是,他把腳輕輕凌空一提。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獨特的聲音,他不禁側耳靜聽。原來是嬰兒的哭聲,在這荒山野嶺,他能夠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頓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向他襲來,他一把推開誘他自殺的死神,循著啼聲和燈光走去。那是他生命里*為驚心動魄的一次閃電。數年后,他的偉大作品如春雨般灑落在俄羅斯及世界各地。他就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屠格涅夫。
問:是什么使屠格涅夫*終拋棄自殺的念頭?
。ㄊ巧暮魡,是屠格涅夫心中尚存的熱愛生命的信念。)
二、作者
蒙田(1533——1592),是法國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幾乎把畢生精力用在對人性種種形態的審視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為的偽裝,揭示人的本來面目。所以,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隨筆集》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用心感悟蒙田是怎么樣去熱愛生命的。
2、請學生帶著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合作探究
。ㄒ唬├砬逅悸,把握結構
1、題目叫做《熱愛生命》,那作者是怎么樣去熱愛生命的呢?
文章的*自然段討論了什么問題?
明確:度日
分別探討了哪幾類人?他們是怎樣度日的?
壞日子消磨光陰
好日子細細品嘗
哲人打發消磨回避無視苦事賤物
我值得稱頌富有樂趣自然的厚賜優越無比
2、對待生命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什么樣不同的結果呢?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將希望寄于來世
聰明的人享受生活充實
3、聰明人享受生活,其實享受生活也要講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是告訴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讀)
抓緊時間
有效利用時間
只有正確認識生命,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關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
(二)個性閱讀
1、從文中找出你感觸*深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有可能出現的哲理性句子:
A.“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人的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偉大而神奇的杰作,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既然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上天的厚賜,更值得我們珍惜。)
B.“生之本質在于死!
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又是衡量生命價值的起點,俗話說“蓋棺定論”,一個人只有到了死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對每一個想活得有意義的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過程便是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C.“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如果一輩子渾渾噩噩,消極悲觀地對待生活,留下太多遺憾,臨終必然苦惱。從哲學意義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飲鴆身亡的蘇格拉底、引頸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殺的杰克?倫敦、自沉汩羅的屈原、進退皆憂的范仲淹、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鞠躬盡瘁的周恩來等的人物都是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D.“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只有關心生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好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雖然生命的長度難以改變,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義,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生命的內容和質量就會得到無限地豐富。用“豐盈充實”的生活使生命相對延長。
2、對于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去預測,就像這次在日本大地震中喪失生命的人們,前一刻或許他們還在歡歌笑語,而此刻,他們卻提早的告別了這個世界。既然生命的長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嗎?我們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學生各抒己見)
小結:通過剛才的的討論、解答,我們了解了作者在面對死亡時之所以那么從容,是因為他有化死亡為生命的“秘訣”,即在有限的時間里追求到生命的*大價值。塞內卡說過:“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蔽覀兇蠹叶己苄疫\地擁有了生命,它的存在與消亡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可是我們能夠決定它的價值,那么,就讓我們活出*精彩的自我,不要辜負我們所擁有的時光。
五、比較閱讀
食指《熱愛生命》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凄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
那請去墓地尋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著: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砝碼,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要后代以我為榜樣:熱愛生命。
我有著向舊勢力挑戰的個性,
雖是歷經挫敗,我絕不輕從。
我能頑強地活著,活到現在,
就在于: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學生活動一:學生朗讀上述文字片段,感受不同作者對生命的共同熱愛與歌頌,并談談自己比較喜歡哪個語段,為什么。
蒙田的《熱愛生命》思路清晰,嚴密。用簡潔樸素的文字探討了生與死以及怎樣去對待生死的問題,發人深思。
食指的《熱愛生命》以異乎尋常的剛強與堅毅,執著和熱烈,以一種近乎悲壯的口吻告訴我們,不管人生多么艱辛,不管命運多么坎坷,我們都必須愈挫愈強,堅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負重,向命運挑戰,實現生命的價值!
●學生活動二:練習運用不同的文學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熱愛。
提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形式,詩歌,散文,故事,格言警句均可。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篇談論生命問題的文章,在兩位睿智作家精妙文字的啟迪下,我們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熱愛生命的重要性。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更加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努力過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煥發光彩。*后,讓我以羅曼?羅蘭的名言來結束本課的內容——“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七、布置作業
以“生命”為話題,聯系現實生活,寫一段300左右的短文。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理清文章思路。
2、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過程與方法:1、合作學習,提出疑問,質疑探究。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闡述自己對生命的理解。
情感與態度: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
【教學難點】 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一天傍晚,一個人心煩意亂地走到懸崖邊。他覺得生活平淡而無聊,年輕的心不愿再負擔人世間的孤獨和艱辛。于是,他把腳輕輕凌空一提。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獨特的聲音,他不禁側耳靜聽。原來是嬰兒的哭聲,在這荒山野嶺,他能夠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頓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向他襲來,他一把推開誘他自殺的死神,循著啼聲和燈光走去。那是他生命里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閃電。數年后,他的偉大作品如春雨般灑落在俄羅斯及世界各地。他就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屠格涅夫。
問: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最終拋棄自殺的念頭?
。ㄊ巧暮魡,是屠格涅夫心中尚存的熱愛生命的信念。)
二、作者
蒙田(1533——1592),是法國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幾乎把畢生精力用在對人性種種形態的審視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為的偽裝,揭示人的本來面目。所以,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隨筆集》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用心感悟蒙田是怎么樣去熱愛生命的。
2、請學生帶著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合作探究
。ㄒ唬├砬逅悸,把握結構
1、題目叫做《熱愛生命》,那作者是怎么樣去熱愛生命的呢?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討論了什么問題?
明確:度日
分別探討了哪幾類人?他們是怎樣度日的?
壞日子 消磨光陰
好日子 細細品嘗
哲人 打發 消磨 回避 無視 苦事 賤物
我 值得稱頌 富有樂趣 自然的厚賜 優越無比
2、對待生命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什么樣不同的結果呢?
糊涂的人 一生枯燥無味 躁動不安 將希望寄于來世
聰明的人 享受生活充實
3、聰明人享受生活,其實享受生活也要講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是告訴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讀)
抓緊時間
有效利用時間
只有正確認識生命,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關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
。ǘ﹤性閱讀
1、從文中找出你感觸最深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有可能出現的哲理性句子:
A.“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人的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偉大而神奇的杰作,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既然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上天的厚賜,更值得我們珍惜。)
B.“生之本質在于死!
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又是衡量生命價值的起點,俗話說“蓋棺定論”,一個人只有到了死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對每一個想活得有意義的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過程便是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C.“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如果一輩子渾渾噩噩,消極悲觀地對待生活,留下太多遺憾,臨終必然苦惱。從哲學意義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飲鴆身亡的蘇格拉底、引頸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殺的杰克?倫敦、自沉汩羅的屈原、進退皆憂的范仲淹、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鞠躬盡瘁的周恩來等的人物都是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D.“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只有關心生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好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雖然生命的長度難以改變,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義,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生命的內容和質量就會得到無限地豐富。用“豐盈充實”的生活使生命相對延長。
2、對于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去預測,就像這次在日本大地震中喪失生命的人們,前一刻或許他們還在歡歌笑語,而此刻,他們卻提早的告別了這個世界。既然生命的長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嗎?我們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學生各抒己見 )
小結:通過剛才的的討論、解答,我們了解了作者在面對死亡時之所以那么從容,是因為他有化死亡為生命的“秘訣”, 即在有限的時間里追求到生命的價值。塞內卡說過:“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我們大家都很幸運地擁有了生命,它的存在與消亡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可是我們能夠決定它的價值,那么,就讓我們活出最精彩的自我,不要辜負我們所擁有的時光。
五、比較閱讀
食指《熱愛生命》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凄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
那請去墓地尋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著: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砝碼,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要后代以我為榜樣:熱愛生命。
我有著向舊勢力挑戰的個性,
雖是歷經挫敗,我絕不輕從。
我能頑強地活著,活到現在,
就在于: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學生活動一:學生朗讀上述文字片段,感受不同作者對生命的共同熱愛與歌頌,并談談自己比較喜歡哪個語段,為什么。
蒙田的《熱愛生命》思路清晰,嚴密。用簡潔樸素的文字探討了生與死以及怎樣去對待生死的問題,發人深思。
食指的《熱愛生命》以異乎尋常的剛強與堅毅,執著和熱烈,以一種近乎悲壯的口吻告訴我們,不管人生多么艱辛,不管命運多么坎坷,我們都必須愈挫愈強 ,堅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負重,向命運挑戰,實現生命的價值!
●學生活動二:練習運用不同的文學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熱愛。
提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形式,詩歌,散文,故事,格言警句均可。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篇談論生命問題的文章,在兩位睿智作家精妙文字的啟迪下,我們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熱愛生命的重要性。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更加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努力過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煥發光彩。最后,讓我以羅曼?羅蘭的名言來結束本課的內容——“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七、布置作業
以“生命”為話題,聯系現實生活,寫一段300左右的短文。
八、板書設計
對"度日"的認識 壞日子 消磨光陰
好日子 細細品嘗
對生命的理解 “哲人” 苦事、賤物
“我” 優越無比
糊涂人 寄托來世
對死亡的態度 毫不惋惜 樂于生
生活關心 抓緊時間
風格:樸素、明辨,富有邏輯性
九、課后反思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5
熱愛生命 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小說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結構。
2.體會小說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
3.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教學重點
誦讀,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體會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小說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杰克·倫敦“善于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高爾基語),描寫細致是課文的突出特點。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把握小說的情節結構,體會主人公的心路歷程。
2.研討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著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學追求,引導學生研討探究,理解小說的象征意味,激發積極有為的人生理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設計 (多媒體演播美國西部風情及淘金圖片)
同學們,說起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我們自然會想到他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和拼搏中蘊蓄生命的北方小說。北極地帶嚴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堅強的人們,傳遞著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熱愛生命》,去了解一個美國西部淘金者絕境求生的艱難歷程。
二、杰克·倫敦簡介
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小說家,生于加利福尼亞舊金山一個破產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不得不出賣體力養活自己。他當過牧童、報童、童工、工人、水手。他還參加過1893年大恐慌中失業大軍組成的抗議隊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獄,罰做苦工幾個月。 出獄后,他一邊拼命干活,一邊刻苦學習,廣泛涉獵達爾文、斯賓塞、尼采和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進加利福尼亞大學,一年后輟學。后來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熱的影響,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卻因病空手而歸,但帶回了北方故事的豐富素材。從此,他埋頭寫作,成為“出賣腦力勞動”的職業作家。
杰克·倫敦從1900年起連續發表了許多短篇小說,通稱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杰克·倫敦在不長的十幾年創作生涯中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中短篇小說和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其中比較優秀的還有《荒野的呼喚》(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寧贊賞的《熱愛生命》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情節結構,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嶝巖(chán):高而險的山巖。
踉蹌(liàng qiàng):走路不穩。
輾轉(zhǎn zhuǎn):①(身體)翻來覆去。②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錯。疵,缺點、毛病。
骸骨(hái) 鰷魚(tiáo) 窒息(zhì)
教師提示小說情節:
《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思考:
小說的主人公在茫;脑厦媾R著哪些生死考驗?他為什么能超越極限、戰勝病狼而頑強地生存下來?
學生篩選、概括,教師點撥:
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饑餓、惡劣的天氣(“接下來是幾天可怕的雨雪”)、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戰勝這些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畏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卻有著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種硬漢精神。
3.學生重點研瀆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體會主人公堅毅頑強、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說的象征意味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清揣摩文中顯著的象征物“狼”的隱喻。
學生合作探討,教師明確:
杰克·倫敦“為生存而拼搏”并獲得成功,他喜歡用”狼”自比,小說中的場景構設無疑是他對社會進化論思想的體現。艱難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隨其后的饑餓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臨的選擇是簡單而清晰的:要么戰勝對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對方戰勝,淪為犧牲品。主人公以他堅毅勇敢的性格和頑強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勝,成為真正的“強者”。小說啟示人們,生命是神奇而寶貴的,只有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才能讓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4.學生聯系《偉大的悲劇》(茨威格)中探險家斯科特歸途覆沒和《荒島余生》(笛福)中魯濱孫荒島求生的經歷,深入領會小說的深刻意蘊。
四、研讀,體驗延伸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故事情節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的逼真性的高度統一,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一方面,這篇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都帶有傳奇色彩。作者將主人公安置到一個困苦險惡到極點的生存環境中,讓其經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考驗;另一方面,這又是一篇極為逼真的小說,我們在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很難找到人為編造的痕跡,作者準確地摹擬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與意識活動.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個疲憊、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艱難求生過程,其“真實性”可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2.請學生繪聲繪色地講出在其他書刊或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類似的人或動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灘等。
教后小記: 《熱愛生命》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1906年創作的著名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出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于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在與寒冷、饑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贊歌,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節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的逼真性的高度統一,是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教讀課文,要引導學生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體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著的作者獨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學追求。在寫法上,引導學生了解小說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在閱瀆中,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追求。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6
(一)明確目標
1.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體會蒙田對生命本質和意義的闡釋。
2.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盡量當堂背下課文的第二段。
(二)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熱愛生命》,將練習第二題中的四個句子在文中勾劃下來,注意體味。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在上節課對生命理解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來學習蒙田的《熱愛生命》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這篇散文以說理為主。
(1)文章第一段闡釋了什么?怎樣闡釋?
討論后明確,闡釋了作者對生命的認識——①“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于樂趣。”②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作者從對“度日”這個詞語的理解寫起,通過與“哲人”的態度對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襯自己對生命的稱頌和熱愛。最后一句的引用,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2)作者既然認為生命“值得稱頌,富于樂趣”、“優越無比”,那么為何又在第二段中說“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同學再讀第二段,然后提問后明確。因為作者認為①“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雹凇跋硎苌钜v究方法!薄耙驗樯顦啡さ拇笮∈请S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之時,“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笆O碌纳嵌虝骸,就“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也就說作者認識到了生的本質之后,會更加珍惜此生。此時,做到此生無憾了,那么對告別人生還有什么惋惜呢!
(3)第一段與第二段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兩段文章都緊緊圍繞“熱愛生命”這一中心來談。第一段,作者從對“度日”的理解談起,深入到對生命的熱愛;第二段,作者用“不過”一轉,談的似乎是生死觀,但他要使此生無悔,同樣還是在談對生命的熱愛,而且第二段談得更具體,更深入,對我們更有啟發教育意義。
2.比較這兩篇短文的主要幾方面
我們已經對兩篇文章進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們一起來比較一下這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題材都是談生命;都從“我”的認識,感受來寫;兩文都是文約意豐,內容深邃。
不同:①談論的方式不同。一篇是寫景抒情引發出敬畏生命的感悟;一篇是從日常的詞語理解入手引發出熱愛生命的議論。②語言風格不同。一篇是景物描寫細致逼真,語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議論方式,語言較概括。③構思線索不同!毒次飞返木索是從“詫異和震撼”到“敬畏”,《熱愛生命》是從“要熱愛生命”到“怎樣熱愛生命(不虛度此生)”。
3.組織同學討論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發言,對于生命,我們是由“敬畏”到“熱愛”,還是從“熱愛”到“敬畏”?
(四)總結、擴展
通過學習這兩篇談論生命問題的文章,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們應該愛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別是應該珍惜我們每一天的時光。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有一段關于生命的名言是這樣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主人公保爾說得多好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更加珍視生命,立志讓自己的青春閃光。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熱愛生命》第二段。
2.預習下一課。
六、板書設計
上一篇:《熱愛生命》教學設計3
下一篇:沒有了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7
重慶市江北中學 何青松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了解生命之可愛,培養學生熱愛生命之情;
2.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
3. 讓學生體味小說中的心理和行動描寫。
教學重點
1. 通過心理、行動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2. 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3. 作品中對主人公覓食過程的心理和行動描寫。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來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 《熱愛生命》全文;2. 作者的有關資料;3. 外國小說賞析方法的資料。
學生準備:1. 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2. 查找對《熱愛生命》的賞析材料;3. 通讀全文,試作批注。
教學設想
1. 本文篇幅較長,擬采用批注式閱讀;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課前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對資料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進行歸類整理;課上對文本進行閱讀,合作探究,分組對抗,辯論對內容的理解,語言的賞析;課后進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義。
3. 課前的資料搜集,合作整理擬用2~3天,課堂學習1~2節課,課后拓展1~2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無法說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無法說清。
生命有時是極其脆弱的。瞬間,它可能就會化為烏有。可是生命有時又無比強大,讓你不能不為之驚嘆。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就給我們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贊歌。
二、自主合作,整體把握
1. 讓學生談談本文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本文寫一位淘金者在與同樣病弱的野狼的較量、跟蹤中,最終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歌頌生命的無比強大。
2. 瀏覽課文,作批注。
教師講:批注是閱讀理解的一大關鍵手段。在勾畫圈點中品讀美文,篩選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內容,創造性地理解文章。批注能幫助我們梳理結構、概括主旨、體會寫法、品味和錘煉語言(煉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內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劃,運用不同的筆色符號和旁批、總批等形式,批與注結合,大膽設疑推理,發表自己的見解。不亂畫、不粗心、勤動手。
此法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處,即書頭、地腳、段尾等空白處,批注的閱讀心得、評語、訂誤和校文等。該法的優點在于:
。1)批注所感。如對作者的思想觀點、文學贊嘆、異議、質疑、評價等感受,順手利用文章的空白處,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2)批注一閃念。采用眉批,能及時將閱讀中所產生的一閃即逝的思想火花記錄下來。
(3)利于理解、記憶。眉批留下的墨跡,有利于讀后研究,加深理解、記憶,還有助于發揮獨到見解?傊寂,每隔一段時間,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申、發揮,否則,時過境遷,與時俱逝,前功盡棄。
這節課我們先學習給課文作批注。
1. 教師范例:
他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前進,心里又產生了一種新的恐懼。這不是害怕他會束手無策地死于斷糧的恐懼,而是害怕饑餓還沒有耗盡他的最后一點求生力,而他已經給兇殘地摧毀了。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聲音在荒原上飄來飄去,在空中交織成一片危險的羅網,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嚇得他不由舉起雙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給風刮緊了的帳篷。
對狼嚎聲音的描寫,形象地寫出了“他”在孤獨無助的狀態下,荒野給“他”造成的心理壓力。
2. 學生快速閱讀,對“荒原覓食”部分作閱讀批注,然后匯報自己的獨特體驗。
三、合作學習,自述所得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談談自己自讀之所得,聽聽別人的收獲,互相取長補短,擴展知識面。
。ń涣饕詡人所得為起點。有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但沒有無可交流的學生。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可在交流中體驗成功。交流以范圍分為小組交流與全班交流,以內容分為全面交流和專題交流。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均兼顧個人交流、匯總交流、專題交流幾種形式。)
四、質疑解疑,把握內容
1. 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解疑。
2. 教師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可適當補充一些問題。
參考問題:
。1)小說的主人公沒有名字,加上一個名字是否更好?(作者沒有寫出“他”的名字,因為“他”是一切熱愛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個單一的人,而是一類人,只要熱愛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個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減弱了。)
(2)文中一再提到他已不再感到痛苦了,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ú磺笠恢,意合就可。)
。3)文中的他已傷殘、衰弱到了極點,最后是什么支撐著他往前走的?
參考答案:是對生命的熱愛。雖然傷殘滿身,體質極度虛弱,但他的心沒死,他對生的渴望之火沒有熄滅,所以,他能向著那一點生命的目標不停地、不由自主的前進。
。4)文中寫比爾的下場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比爾無視同伴對自己的呼喊,作為一個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卻與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比爾比“他”走得快卻先倒下了。這正是──背棄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劇。
。5)“他”是在同饑餓和死亡抗爭,還是同別的什么抗爭?
參考答案:“他”與其說是同饑餓和死亡抗爭,還不如說是在與恐懼抗爭。作者用精湛的文學筆法,形象地描繪了這種抗爭。讓我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這種能量是無法詆毀的,它會讓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對的是什么,哪怕是要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獸,或是饑餓、疲憊,生命都會幫助你戰勝它。
。6)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真理?
參考答案:敬畏我們的生命,相信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緊緊相依,和我們的生命結成最緊密的“聯盟”,我們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剽悍與強大。
五、探究討論,欣賞語言
這是一篇逼真的小說,緊張的故事情節中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沒有多余的議論,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
本文語言有什么特色?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好?試對它進行賞析,說說它好在什么地方。
教師先作賞析示例,然后由學生自由發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肯定會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認識。
示例:
1. “這些殘骨在一個鐘頭前還是一頭小馴鹿,一面尖叫,一面飛奔,非常活躍。”這是一個殘缺的生命的一種對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虛構。小馴鹿的死,似乎也預示著他在不久也會有相同的下場,這是一種同病相憐的悲哀。作者在這里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沒有用深奧的語言,但樸實的語言中卻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 “于是,慢慢地,就在狼無力地掙扎著,他的手無力地掐著的時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經慢慢摸過來,一手把狼抓住!薄盁o力”的狼、“無力”的手,形象地寫出了人與狼的當時的境況,而“慢慢地”“一下”卻又寫出了人的計謀已久,也預示了人的最終獲勝。
六、拓展延伸,發散創新
1. 你對比爾的獨自離去有什么看法?
2. 你認為“他”沒拿比爾的金子,沒吮吸比爾的骨頭是不是傻呢?
注意:
(1)設計這些具有多向思維、無限定性的開放式問題,可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空間。
(2)創新的見解常常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過早對有著多種答案的問題的回答給予終結性評價,勢必扼殺其他學生創新與發散的思維火花,這些問題的評價一定要采用延時性評價。
。3)探究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教師不能一味追求教學的完整性,要確立動態、全程學習的觀念,使教學結束于問號而非句號。課堂上對問題的探究不求數量而求質量,重視探究的深度與廣度,重視探究的過程性和持續性。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8
《熱愛生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
2.能夠多角度、多側面欣賞文學作品,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愛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研讀品味精彩片段,領悟課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欣賞文學作品,感悟人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愛生命。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反復閱讀、熟悉課文,查閱作者等相關資料;教師查閱作者、作品等相關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可采用多種導入方法。
(一)同學們,從呱呱墜地起,你們已走過十多個年頭,在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對生命都有過怎樣的認識呢?
多媒體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今天,我們將借助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感受“人”生命的偉大、堅強。
。ǘ┯伞痘膷u余生》引入:大家還記得魯濱孫嗎?他在瀕臨絕境時的驚人毅力讓我們難以忘懷。其實又何止一個魯濱孫,杰克·倫敦筆下那位無名的淘金者所表現出來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現的生命的潛能更讓我們震撼。
。ㄈ┯缮F象引入:可結合七年級(上)課文《生命生命》導入。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1.學生自主介紹搜集的有關資料。
2.教師整理補充:杰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部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稛釔凵吩艿搅袑幍馁澷p,列寧在逝世的前幾天,手里還捧著它。
三、整體感知
1.看題目,有何感想,喜歡這個標題嗎,為什么?
提示:引導學生由題目進行聯想。
2.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標出生字、詞語,查工具書注音釋義:
(2)提煉故事主要情節后復述梗概,在復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把握課文內容。
提醒學生注意表示時間的詞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暫而又漫長的時間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強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潛在能量。然后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理清課文主線,思考課文寫了怎樣一個故事,展現了哪幾個畫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臨著哪些生死考驗?
提示:課文是小說的節選,寫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的種種遭遇、感受以及他對生命的渴求。首先寫到主人公恐懼的心理,因為狼嚎的聲音而恐懼;到傍晚產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許就是解脫。以后的幾天中,他憑著生命的意識前進,在極度虛弱時,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時也遇到死敵──病狼;于是出現人狼對峙──同樣虛弱的人與狼的對峙。在瀕臨死亡的時候,他*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與狼也開始挑戰生命的極限,進行了一場聞所未聞的生死決斗?梢酝ㄟ^板書展示文章的主線:
饑餓覓食(狼嚎、恐懼、矛盾)──產生幻覺(遇大船,“激動”、麻木)──遇病狼(冷靜、沉著)──與狼決斗(超越極限)──戰勝病狼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
提示:這是一支弘揚生命的贊歌,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對生命的珍愛,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這種能量讓你不管面對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獸,折磨你的饑餓、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戰勝它們。生命永遠與我們同在!
、圩宰x感觸最深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朗讀令自己心靈震動的句子,并簡要談談為什么。
各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課后進一步熟悉課文,復習小說的有關常識
第二課時
一、研讀賞析
閱讀課文,學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小說之所以產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課文通過“他”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畫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頑強?在塑造這一人物時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1.共同賞析精彩片段。
。1)抽讀52頁第二、三自然段寫主人公見到馴鹿骨頭的段落:
“這些殘骨在一個鐘頭以前還是一頭小馴鹿……難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變成這個樣子嗎?生命就是這樣嗎,呃?真是一種空虛的、轉瞬即逝的東西!
“他蹲在苔蘚地上,嘴里銜著一根骨頭,吮吸著仍然使骨頭微微泛紅的殘余生命……有時砸到自己的指頭,使他一時感到驚奇的是,他并不覺得很痛!
提示:這是在主人公饑餓難忍、無處覓食之時的思維獨白和動作描寫,一頭可愛的小馴鹿只剩下了骨頭,他聯想到什么呢?(聯想到自己,聯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這說明即使的意志堅強的人也有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環境和困難斗爭的時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軟弱,真實地反映了人物的內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縮呢?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讓他感到欣喜,可見對生命的熱愛,對生的渴求。同時他不覺得痛則說明身體的虛弱,反應開始遲鈍了。
(2)人和病狼最后較量的情節是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齊讀最后兩段:
“他只是從夢里慢慢蘇醒過來,覺得有條舌頭在順著他的一只手舐去……這個人已經把全身的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
在這部分中,寫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人與狼搏斗的動作、過程是怎樣的。哪些詞語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最后為什么能戰勝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樣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間才有可能發生。牙和手都無力了,可是人終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過來,“一下把狼抓住”了。幾分鐘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雙手已無力把狼掐死?墒撬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終于,狼死掉了,像“鉛液”一樣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戰勝了狼,殺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過上述對主人公內心世界和細節、動作的刻畫,揭示了主人公身處困境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頑強不屈同自然作堅決斗爭的堅強意志和熱愛生命的深刻主題。
可以反復閱讀,把握語氣,體味情感。
。2)同時,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點的斗爭中不斷磨煉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養了頑強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為頑強不屈、具有超人勇氣的強者。
2.學生自由解讀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談認識,談感受,體會這樣寫的作用。重點從人物心理、動作、細節描寫等方面進行賞析。
建議:如果學生基礎較差,教師還可以作進一步的提示、指導,如成功的心理描寫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可指導學生探究:作者對“他”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怎樣的刻畫,表現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點?
示例:
1)課文中寫他見到比爾的骨頭時,“突然間,他不笑了。如果這真是比爾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爾呢?如果這些有紅有白,啃得精光的骨頭,真是比爾的話?”
主人公從這一堆有紅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頭中,看到了一種可怕的兇兆:難到比爾的命運不正是自己將要面臨的殘酷現實嗎?同時主人公那寬厚善良的心也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他有許多理由怨恨和鄙視死掉的同伴,然而這種感情卻一下子為他對死者的憐憫所抵消了。他覺得不該嘲笑一個曾同大自然作過斗爭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個曾一度同他共過患難的同伴,盡管他有不可寬恕的過失。
2)課文寫到他已*近那希望之船,卻可望而不可即,“那條船離他不過四英里路……無論如何他也爬不完這四英里路。這一點,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還非常鎮靜”“他仍要活下去……盡管奄奄一息,他還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鐵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多么堅強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緊接著用比喻,用動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盡仍不屈服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鮮明地把他奮力抗爭的感人動態烘托出來。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漲潮,“一漲再漲,一點一點地淹沒他的意志”,但是他還“用無力的雙手劃著,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也就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找到一絲毅力,比較堅強地劃著”。出色的描寫讓我們深刻領會到人物雖虛弱到極點而心靈執著的情態。它揭示了主人公戰勝病狼的主觀原因,襯托出他堅強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學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理解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會有所不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應充分肯定。
3.分析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邊閱讀邊圈點批注。
4.小結:通過對課文的欣賞,讓我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這種能量是無法詆毀的,它會讓你活下去。“他”與其說同饑餓和死亡抗爭,不如說是與恐懼抗爭;杰克·倫敦作為文學大師,用精湛的手法,生動逼真地描繪了這場戰爭。故事情節緊張,卻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它只是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它告訴我們,請敬畏我們的生命,相信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結成最緊密的“聯盟”,我們就會盡享生命的美麗與神奇、剽悍與強大。
二、拓展訓練
1.“他”是小說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沒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誤嗎?談談自己的想法。
2.課外閱讀《熱愛生命》全文。
3.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熱愛生命的資料,并談感受。
4.我們時常在各種媒體中看到中學生因生活、學習的不如意而自殘,甚至輕生,學習這篇課文以后有什么啟發?你能對他們說點什么嗎?(可根據情況選擇內容)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9
重慶市江北中學 冉斌
教學目標 :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
2.能夠多角度、多側面欣賞文學作品,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愛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研讀品味精彩片段,領悟課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體會小說心理描寫的特點,把握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欣賞文學作品,感悟人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愛生命。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反復閱讀、熟悉課文,查閱相關資料;教師查閱作者、作品等相關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可采用多種導入 方法。
(一)同學們,從呱呱墜地起,你們已走過十多個年頭,在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對生命都有過怎樣的認識呢?
多媒體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今天,我們將借助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感受“人”生命的偉大、堅強。
。ǘ┯伞痘膷u余生》引入:大家還記得魯濱孫嗎?他在瀕臨絕境時的驚人毅力讓我們難以忘懷。其實又何止一個魯濱孫,杰克·倫敦筆下那位無名的淘金者所表現出來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現的生命的潛能更讓我們震撼。
。ㄈ┯缮F象引入:可結合七年級(上)課文《生命生命》導入 。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1.學生自主介紹搜集的有關資料。
2.教師整理補充:杰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部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稛釔凵吩艿搅袑幍馁澷p,列寧在逝世的前幾天,手里還捧著它。
三、整體感知
1.看題目,有何感想,喜歡這個標題嗎,為什么?
提示:引導學生由題目進行聯想。
2.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標出生字、詞語,查工具書注音釋義:
狼嚎(háo):大聲叫。
轉瞬(shùn)即逝:轉眼就消逝了。
咀嚼(jǔjúe):用牙齒磨碎食物。
半身不遂(suì):原指身體一側發生癱瘓,不能動彈。
。2)提煉故事主要情節后復述梗概,在復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把握課文內容。提醒學生注意表示時間的詞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暫而又漫長的時間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強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潛在能量。然后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倮砬逭n文主線,思考課文寫了怎樣一個故事,展現了哪幾個畫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臨著哪些生死考驗?
提示:課文是小說的節選,寫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種種遭遇、感受以及他對生命的渴求。首先寫到主人公恐懼的心理,因為狼嚎的聲音而恐懼;到傍晚產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許就是解脫。以后的幾天中,他憑著生命的意識前進,在極度虛弱時,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時也遇到死敵──病狼;于是出現人狼對峙──同樣虛弱的人與狼的對峙。在瀕臨死亡的時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與狼也開始挑戰生命的極限,進行了一場聞所未聞的生死決斗?梢酝ㄟ^板書展示文章的主線:
饑餓覓食(狼嚎、恐懼、矛盾)──產生幻覺(遇大船,“激動”、麻木)──遇病狼(冷靜、沉著)──與狼決斗(超越極限)──戰勝病狼
、谖恼卤磉_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
提示:這是一支弘揚生命的贊歌,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對生命的珍愛,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這種能量讓你不管面對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獸,折磨你的饑餓、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戰勝它們。生命永遠與我們同在!
、圩宰x感觸最深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朗讀令自己心靈震動的句子,并簡要談談為什么。
各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課后進一步熟悉課文,復習小說的有關常識
第二課時
一、研讀賞析
閱讀課文,學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小說之所以產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課文通過“他”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畫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頑強?在塑造這一人物時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1.共同賞析精彩片段。
。1)抽讀52頁第二、三自然段寫主人公見到馴鹿骨頭的段落:
“這些殘骨在一個鐘頭以前還是一頭小馴鹿……難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變成這個樣子嗎?生命就是這樣嗎,呃?真是一種空虛的、轉瞬即逝的東西!
“他蹲在苔蘚地上,嘴里銜著一根骨頭,吮吸著仍然使骨頭微微泛紅的殘余生命……有時砸到自己的指頭,使他一時感到驚奇的是,他并不覺得很痛。”
提示:這是在主人公饑餓難忍、無處覓食之時的思維獨白和動作描寫,一頭可愛的小馴鹿只剩下了骨頭,他聯想到什么呢?(聯想到自己,聯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這說明即使意志堅強的人也有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環境和困難斗爭的時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軟弱,真實地反映了人物的內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縮呢?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讓他感到欣喜,可見對生命的熱愛,對生的渴求。同時他不覺得痛則說明身體的虛弱,反應開始遲鈍了。
。2)人和病狼最后較量的情節是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齊讀最后兩段:
“他只是從夢里慢慢蘇醒過來,覺得有條舌頭在順著他的一只手舐去……這個人已經把全身的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
在這部分中,寫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人與狼搏斗的動作、過程。哪些詞語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最后為什么能戰勝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樣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間才有可能發生。牙和手都無力了,可是人終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過來,“一下把狼抓住”了。幾分鐘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雙手已無力把狼掐死。可是他還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終于,狼死掉了,像“鉛液”一樣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戰勝了狼,殺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過上述對主人公內心世界和細節、動作的刻畫,揭示了主人公身處困境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頑強不屈同自然作斗爭的堅強意志和熱愛生命的深刻主題。
可以反復閱讀,把握語氣,體味情感。
(2)同時,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點的斗爭中不斷磨煉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養了頑強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為頑強不屈、具有超人勇氣的強者。
2.學生自由解讀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談認識,談感受,體會這樣寫的作用。重點從人物心理、動作、細節描寫等方面進行賞析。
建議:如果學生基礎較差,教師還可以作進一步的提示、指導,如成功的心理描寫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可指導學生探究:作者對“他”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怎樣的刻畫,表現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點?
示例:
1)課文中寫他見到比爾的骨頭時,“突然間,他不笑了。如果這真是比爾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爾呢?如果這些有紅有白,啃得精光的骨頭,真是比爾的話?”
主人公從這一堆有紅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頭中,看到了一種可怕的兇兆:難到比爾的命運不正是自己將要面臨的殘酷現實嗎?同時主人公那寬厚善良的心也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他有許多理由怨恨和鄙視死掉的同伴,然而這種感情卻一下子為他對死者的憐憫所抵消了。他覺得不該嘲笑一個曾同大自然作過斗爭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個曾一度同他共過患難的同伴,盡管他有不可寬恕的過失。
2)課文寫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卻可望而不可即,“那條船離他不過四英里路……無論如何他也爬不完這四英里路。這一點,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還非常鎮靜”“他仍要活下去……盡管奄奄一息,他還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鐵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多么堅強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緊接著用比喻,用動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盡仍不屈服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鮮明地把他奮力抗爭的感人動態烘托出來。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漲潮,“一漲再漲,一點一點地淹沒他的意志”,但是他還“用無力的雙手劃著,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也就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找到一絲毅力,比較堅強地劃著”。出色的描寫讓我們深刻領會到人物雖虛弱到極點而心靈執著的情態。它揭示了主人公戰勝病狼的主觀原因,襯托出他堅強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學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理解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會有所不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應充分肯定。
3.分析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邊閱讀邊圈點批注。
4.小結:通過對課文的欣賞,讓我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能,它會讓你活下去!八迸c其說同饑餓和死亡抗爭,不如說是與恐懼抗爭;杰克·倫敦作為文學大師,用精湛的手法,生動逼真地描繪了這場戰爭。故事情節緊張,卻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它只是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它告訴我們,請敬畏我們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結成最緊密的“聯盟”,我們就會盡享生命的美麗與神奇。
二、拓展訓練
1.“他”是小說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沒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誤嗎?談談自己的想法。
2.課外閱讀《熱愛生命》全文。
3.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熱愛生命的資料,并談感受。
4.我們時常在各種媒體中看到中學生因生活、學習的不如意而自殘,甚至輕生,學習這篇課文以后有什么啟發?你能對他們說點什么嗎?(可根據情況選擇內容)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10
一、 課文分析:
這是美國“硬漢小說”的一篇代表作,表達了對人們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的贊美,是一首有關生命力的贊歌!吨锌贾笇в脮芬髮W生可以“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說出從中獲得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比绾我龑W生了解這部作品的精神內涵并獲得有益啟示,就是學習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課文分為三大部分,主體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為故事的開端與發展,第二段進入了高潮。在這兩段中,重點分析的內容應有所區別。
學習本文的難點就在于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種他們并不熟悉的生活,如何讓他們體會到人的意志所激發的生命力的可貴。在本文中,應當通過分析環境與人物心理的變化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逐漸認識這種精神的內涵。讓學生認識到,主人公和我們一樣也有過恐懼,有過對前途的茫然,但在與環境的沖突中,他最終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了恐懼,繼續堅持下去,文章接下來進入了高潮,而主人公最終取得了勝利。通過分析人物性格與環境之間的碰撞沖突,來把握人物的主要精神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作者非常細致地展現了“這個人”所遭遇的各種不幸,以及他與之搏斗時所表現出的絕望、恐懼與振作、堅持,這些過程構成了真實的心理歷程。而在沖突的最高潮,安排了一只病狼與一艘帆船同時出現。病狼就是周圍惡劣環境的縮影,而帆船代表著希望,兩者并行中,這個人的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此時作者主要結合動作描寫,并通過加入了議論表達自己,細致地體現了這個人在希望的感召下,他個人意志不斷地強化,從而激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生命力的堅韌與頑強,也發現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激發其生命活力的源泉,由此可以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通過分析相關描寫,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歷程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通過學生練習來完成教學過程。在上課前預習是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主要手段,通過對預習的檢查和進一步的教學來展開對課文的學習。而在教學中,重點應讓學生通過分析環境、動作描寫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過程,以此突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再通過分析文章中各個形象的象征意義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通過延伸閱讀幫助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中心。
二、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種描寫方法。
2、體會文章表現的人物精神及其意義。
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難點:體會文章表現的人物精神及其意義。
三、 課前準備:
參考資料:《堅硬的荒原》(烏拉圭)何塞•思里克•羅多
預習作業:閱讀全文,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列舉主人公遇到的種種困難。
四、 教學過程:
1、導入。通過對杰克•倫敦相關生平經歷,引導學生認識作品精神。
這里是加拿大落磯山脈中的一個小鎮,一八九六年,隨著阿拉斯加克朗代克金礦的發現,無數人通過一個名叫道森的小鎮奔向自己的希望與夢想。淘金潮裹挾著各色各樣的人流過道森,他們來了,又去了。道森收留過他們,又遺忘了他們——只有一個人例外。1897年的秋天,一位21歲的美國青年也曾在道森街頭徘徊。他的黃金夢最終破滅了,可是,道森在眾多的得意者和失意者之中,獨獨記住了他。他是美國小說家。曾當過牧童、報童、童工、工人、水手、淘金者,他曾經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直到他拿起筆,開始創作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他從19xx年起連續發表了許多短篇小說,通稱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十幾年創作生涯中,他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中短篇小說和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他最終成為了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所創作的文學形象曾經是整個美國社會青年崇拜的偶像。他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平凡絕非平庸,只要你永不放棄。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他用細致的筆調闡述了這個道理。這就是《熱愛生命》。
2、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初讀課文。(教學建議: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把握文章結構)
、盼闹械沫h境描寫。(在學生列舉環境描寫時,可以簡單提示一下上下文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內容)。
、 以第2節為主,表現了一片荒涼的景象。“到處都是模糊的天際線。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沒有樹,沒有灌木,沒有草——什么都沒有,只有一片遼闊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恐懼的神色。” 我們從中可以找出最能體現這片荒原特點的詞語——“遼闊可怕”。注意關鍵字詞“荒涼”“模糊”“沒有”“遼闊可怕”。這些詞語表現這片荒野遼闊到天地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根本看不見盡頭,而觸目所見的一切都是幾乎相同的死氣沉沉的東西,沒有一絲一毫生命的跡象。而此時此刻,他的腳瘸了,他的同伴拋棄了他,他只能一個人面對這樣一個可怕的場面。而此時此刻他想到了什么?聯系下文可以看到他想像他可以走到一片湖泊邊,獲得食物。但實際上他已經迷路,他想到的這些不過是他在恐懼中給自己的一種心理安慰。他將遇到什么?他將面對什么?他是否能夠活下去?一系列疑問擺在讀者面前,而這僅僅是作品的開端。此時主人公的心中充滿了恐懼,但他沒有喪失希望,至少他還想著美好的事情。
、 以第24節為主,此時他的眼前出現了與周圍荒涼死寂的景象截然不同的事物!跋旅媸且粭l流得很慢、很寬的河。他覺得這條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順著這條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際望去,只看到他注入一片明亮光輝的大海。后來,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著一艘大船!薄懊髁凉廨x”“光亮”這些詞語讓這片景象與上文形成對比。經歷了上文中他的恐懼與絕望,此時作者指出他的生命“不愿意死”。此時他的心態起了變化?他起先不相信這是真的,并非像上文一樣用幻覺來欺騙自己。接下來他冷靜地想到他所處的位置,并且決心即使爬也要接近那艘大船。也就在此時他活下來的希望出現了。而與大船同時出現的是一匹病狼,而這只病狼也想要吃掉他,可以直接威脅他生命的東西也出現了,作品進入了高潮,一場為生命而堅持奮斗的傳奇也進入了高潮。
③ 以44節為主,是對他家鄉和親人不連貫卻極其美好的記憶!八趾亍⒉贿B貫地談到了他的母親,談到了陽光燦爛的南加利福尼亞,以及橘樹和花叢中的他的花園。”這段描寫非常簡單,但這一切事物都美好的,溫暖的,與前文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他終于獲救,即將回來那邊溫暖中去,作品在這時結束了,“這個人”終于獲得了勝利,即將回到那溫暖的家鄉。
由此我們發現三處環境描寫,表現這個人遭遇的不同階段:(板書)
一、荒原——遼闊可怕(開端)
二、大!髁凉廨x 大船(高潮)
病狼
三、家園——美好溫暖 (結局)(42-44)
那么,作品如何具體描述這場生命的冒險呢?我們首先看看大家發現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災難。
、屏信e主人公所遭遇的種種災難。(教學建議:歸納整理學生的答案,列舉出來,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情節內容,為下文的具體分析作鋪墊)
友人背叛(讓他一個人面對這片荒漠)
極度饑餓
體力虛弱(他到這里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金子,可是最終他扔掉了所有的金子。是什么讓他丟掉自己辛苦換來的勞動果實?當他丟掉最后一點金沙時,他感到絕望了嗎?對照比爾的行為,他的身上體現出什么樣的精神?)
天氣寒冷(在此前,他恐懼甚至絕望了?墒撬匀辉谧,用盡一切方法活下去。從第19節開始,“這個人”開始了他努力求生的過程。為什么?因為他的生命“它不愿意死”。而支撐他走下去的只有生命了,他大部分時間神志都是模糊的,可是當他清醒時,他就開始確定自己的方位。就在此時此刻,希望出現了。)
野獸威脅(在希望出現的時刻,最大的威脅也產生,文章進入了高潮)
傷痛疾。ǖ詻]有放棄)
明確段落:開端(1-18)高潮(19-41)
3、分析心理變化過程,體會這個人精神的偉大。
在文章的開端,我們發現他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學建議:分析文章中的動作、環境和心理描寫,找出刻畫其心理的關鍵詞語,歸納出他心理的變化過程)
幻想獲救(“苦苦”“盡力”“不得不”等詞表現他對于前途命運的執著信念,他以此對抗險惡環境帶給他的“恐懼”,使他可以生存下來)——遲疑堅持(“躊躇”“猶豫”既表現出他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也是在懷疑他是否可以活下來。畢竟如果能活下來這些東西都可以得到,但此時他不知未來如何,所以不想放棄自己努力換來的財富?伤员M力治療自己的腳,吃草找青蛙小蟲。盡管他清楚這里找不到青蛙和小蟲。他已經開始對自己是否能夠走下去產生了疑問的前途產生絕望,但他最終沒有放棄,他仍想生存下來,所以他還在尋找,還在走。)——絕望恐懼(“輕輕”到“號啕大哭”表現出他此時此刻的絕望。表面上看他是在撈魚,實際上他是在尋找活下去的機會,魚走了,他感到了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他不再想吃東西,表現出內心的絕望。)——頑強堅持(他最終沒有放棄,仍然在前進!安睾谩薄暗乖诘厣稀薄叭拥簟闭f明他此時此刻已經把求生放在了第一位,他必須堅持下去,其余的一切都可以放棄。后文比爾的事例表現出他精神的偉大,也說明了他能夠戰勝荒原的根本原因。)
我們看到,這個人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過恐懼,也有過自欺欺人的表現。他和我們一樣恐懼死亡,恐懼未知的苦難。每個人在面對苦難時都會猶豫,都會不知所措,但關鍵在于他是否放棄了努力。這個人繼續走下去,他沒有放棄。為了一個目標不要放棄,堅持不懈,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你必然能夠取得讓別人矚目的成就。正如《中庸》中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當文章進入高潮階段時,他的心理變化又是如何?
重新振作(作者反復強調“生命”不讓他死,在第22和第32節都在強調。人的生命本身所擁有的巨大力量此時此刻體現了出來。生命的活力可以讓這片毫無生機的荒原也不再充滿死亡的氣息。這個人開始仔細思考他的位置,開始冷靜地看待面前的大海和大船,從而找到讓自己活下去的方向所在。生命內在的活力是他重新振作的動力所在,此時出現的大船對于他來說象征著希望。)——頑強拼搏(伴隨著希望出現的是一只病狼。作者細致地描繪了他與病狼之間的搏斗。狼緊跟著他,而不去跟蹤那些馴鹿,是因為狼希望他先死。狼在舔他的血跡。狼一點點地逼近他。狼用盡最后一點力氣想咬破他的手。這是人和狼之間最后的搏斗。他盡管氣力耗盡,但仍然在等待著,絕不屈服。最終勝利了,他也欣慰地睡著了。出現這只病狼意味著他的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脅,而戰勝了病狼他也就贏得了這場搏斗的勝利。病狼在這里象征著險惡的環境,或者說是險惡環境的縮影,表現出了“殘酷的求生悲劇”)
。ń虒W建議:學生朗讀相關段落,作者用“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樣可怕”來表現這場搏斗的過程。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振作與拼搏的細節,圍繞“耐心”一詞找出關鍵詞語。歸納出病狼的形象。如“喘著氣”“慢慢地”“輕輕”“盡最后一點力量”“無力地”,狼病弱但不放棄,如影隨形地望著他,用最后的力氣企圖毀滅他。對應的詞語是“靜靜地等著”“一下子伸了出來”“靜靜地等著”“無力地”“慢慢地”“緊緊地”。體會這個人表現出頑強的耐心與毅力,他在感到了狼的舌頭在“摩擦著他的兩腮”才“一下子伸出手”,盡管落空但他毫不氣餒,而是“躺著不動”,養精蓄銳,準備那最后一擊。盡盡自己全部的力量來消滅自己的敵人。這是與環境的最后一戰。他沒有放棄,而是用盡所有的力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此時的他,心理已經變得平靜而堅定。“耐心”一詞體現出他此時頑強拼搏的心理狀態。)
最可貴的是,他在這時還保持著人的良知,沒有吮吸比爾的骨頭,沒有拿走他的金沙。那么他獲救的動力,生命不讓他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中找。)對故鄉,對親人的愛。這正是支撐他走出死亡的原因。只要心中保持一種美好的情感,保持著一種向上的決心,就能戰勝一切,走向勝利。
4、分析形象象征意義及其精神。
這個人:人類的代表。(作者不寫他的名字,就是把人類共有的情感賦予了他,他就是全人類。)
讓學生歸納其品質:頑強不屈,冷靜堅韌,堅守良知。(這些品質幫助他戰勝了環境)
大海,大船:希望和對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對照文末他對于家鄉的回憶,可以發現無論是大海、大船還是家鄉,都是明亮的,說明兩者是有著共同點的,象征著他心中最美好的事物。這種追求幫助他最終戰勝了困難,得以獲救。)
病狼:險惡環境的縮影(狼病了,但不放棄,這正是困難的象征,作者刻畫其病弱是為了表現其實質虛弱,但卻緊跟不放,說明困難的本質)
5、拓展練習(閱讀《堅硬的荒原》一文,說出兩篇文章中的相似點)
堅硬的荒原,一望無際,灰茫茫,樸實得連一條皺褶都沒有;凄清,空曠,荒涼,寒冷;籠罩在鉛也似的穹隆下;脑险局晃桓叽蟮睦先耍菏莨轻揍,古銅色的臉,沒有胡須;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禿禿的樹木。他的雙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樣冷峻;鼻似刀裁,斧頭般堅硬;肌肉像那荒涼的土地一樣粗獷;雙唇不比寶劍的鋒刃更厚。老人身旁站著三個僵硬、消瘦、窮苦的孩子:三個可憐的孩子瑟瑟發抖,老人無動于衷,目空一切,猶如那堅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細小的種子。另一只手,伸著食指,戳著空氣,宛似戳著青銅鑄成的東西。此時此刻,他抓著一個孩子松馳的脖子,把手里的種子給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聲音對他說:“刨坑,把它種上。”然后將他那顫栗的身軀放下,那孩子撲通一聲,像一袋裝滿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堅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著,“到處都光禿禿、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庇质窍卤⑺频穆曇艋卮;他抬起一只腳,放在孩子軟弱無力的脖子上;可憐的孩子,牙齒咔咔作響,啃著巖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過了許久,許久;那孩子終于在巖石上開出一個骷髏頭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帶著微弱的呻吟;可憐的孩子在老人腳下啃著,老人冷若冰霜,紋絲不動,像那堅硬的荒原一樣。
當坑穴達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腳。誰若是親臨其境,會越發痛心的,因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卻已滿頭白發;老人用腳把他踢到一旁,接著提起第二個孩子,這孩子已顫抖著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經過。
“給種子攢土!崩先藢λf。
“爹,”孩子怯生生地問道,“哪里有土?”“風里有。把風里的土攢起來!崩先嘶卮穑⒂媚粗概c食指將孩子可憐的下巴掰開:孩子迎著風;用舌頭和咽喉將風中飄揚的塵土收攏起來,然后再將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過了許久,許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軟,冷若冰霜,紋絲不動地站在荒原上。
當坑穴填滿了土,老人撒下種子,將第二個孩子丟在一旁。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殼,痛苦使他的頭發變白,老人對此不屑一顧;然后又提起最后一個孩子,指著埋好的種子對他說:“澆水!焙⒆与y過得抖成一團,似乎在問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說著扭轉他那兩只無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頓時刷刷落淚,干渴的塵土吸吮著;就這樣哭了許久,許久;為了擠出那些疲憊不堪的淚水,老人冷若冰霜,紋絲不動地站在堅硬的荒原上。
淚水匯成一條哀怨的細流撫摩著土坑的四周;種子從地表探出了頭,然后抽出嫩芽,長出了幾個葉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時,小樹增加著枝葉,又經過了許久,許久,直到那棵樹主干挺拔,樹冠繁茂,枝葉和花朵洋溢著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紋絲不動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堅硬的荒原上。
風吹得樹葉颯颯作響,天上的鳥兒都來枝頭上筑巢,它的花兒已經結出果實,老人放開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滿頭白發;三個孩子向樹上的果實伸出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們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兒一樣,取出一粒種子,把他們帶到附近的另一塊巖石旁,抬起一只腳,將第一個孩子的牙齒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腳下,牙齒咔咔作響,重新啃著巖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紋絲不動,默不作聲,站立在堅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們的生命;那冷酷無情的硬漢是我們的意志;那三個瑟瑟發抖的孩子是我們的內臟、我們的機能、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意志從它們的弱小無依中吸取了無窮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沖破神秘的黑暗。
一杯塵土,被轉瞬即逝的風吹起,當風停息時,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杯塵土:軟弱、短暫、幼小的生靈蘊藏著特殊的力量,無拘無束的力量,這力量勝過大海的怒濤、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運轉;一杯塵土可以居高臨下,俯視萬物神秘的要素并對它說:“如果你作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覺地行動,你便像我一樣,便是一種意志:我與你同族,我是你的同類;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聽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無限的空間往返的奴隸的巡邏隊,如果它屈從于一種連自身也毫無意識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強得多,請把我給你起的名字還給我,因為在天地萬物之中,唯我為大!
答案圍繞下面三點歸納:人的生命中所包涵的巨大能量;最大限度地體現生命價值;表現生命力的頑強不屈。(教學建議:結合課文內容中的相關部分回答,可以比較兩者不同的內容。)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11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隱約:感覺不很明顯。
蜿wān蜒yán:彎彎曲曲地延伸。
巉chán巖:一種高而險的山崖。
耷dā拉:松弛地下垂。
骸hái骨:人的骨頭(多指尸骨)。
輾轉:經過很多地方。
苛刻:條件、要求等過于嚴厲;刻薄。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氣息,形容呼吸微弱,瀕于死亡。
吹毛求疵cī:有意抓住人的小過失不放。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近代著名作家。杰克•倫記錄片的童年在窮苦的日子中度過。十一歲他就外出打零工謀生,后來又當過水手去過遠東。航海生涯,增長了他的見識,擴大了眼界,遍地的貧困、剝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倫敦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心靈中。
1896年他二十歲時,甚至還考進了加州大學。然而,大學的門畢竟不總是向窮困如杰克•倫敦這樣的人敞開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學,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黃金夢\'又很快破滅,身染重病回家。
一條條的路走不能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倫敦萌發了寫作的愿望。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有滿腔的對窮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歲(1899年)時,他的第一篇小說《狼之子》,在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倫敦心愛的題材。
在他青年時代的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到他向資本主義社會挑戰的脈搏。19xx年(時年三十一歲)寫的《鐵蹄》,指出美國資本主義有向極權主義轉變的可能性,還對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消滅作了有預見性的警告。《馬丁•伊登》(19xx年),杰克•倫敦的代表作。這本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無情,對人性的蹂躪、對正義的踐踏。主人公伊登依靠個人奮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歡樂,而是可怕的空虛,結果以自殺了結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倫敦真正走上了馬丁•伊登的道路。在杰克•倫敦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錢,使他青年時期具有的向資本主義社會挑戰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漸消退,變成了一個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認為他有權過豪華奢侈的生活,這時的杰克•倫敦已經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義泥坑。這位曾經飽嘗人世艱辛,也曾經用自己的筆為社會底層的不幸者呼喊過的作家,隨著他的成名和發財,沉淪到了極端個人主義的深淵。19xx年11月22日,杰克•倫敦吞服了過量嗎啡,在自己豪華的大牧場中結束了一生。
2、相關知識: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于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在與寒冷、饑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某些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曲生命的贊歌,有著震撼心魄的力量!
這是一篇逼真的小說,緊張的故事情節中沒有一點作者認為的痕跡,沒有多余的議論,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強大。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近乎真理的事實--敬畏我們的生命,相信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緊緊相依,和我們的生命結成最緊密的“聯盟”,我們就會盡享生命的美麗與神奇、生命的剽悍與強大。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小說通過淘金者身陷絕境,以頑強的毅力,戰勝饑餓、寒冷與病痛,艱難求生的傳奇經歷,表現人在惡劣環境中的堅強意志和對生命的熱愛。
二、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第1-22段),寫他陷入絕境后面臨的種種困難。
第二部分(第23-41段),寫他在死亡線上掙扎。
第三部分(第42段至結尾),寫淘金者終于被捕鯨船上的科考隊員發現并獲救。
三、寫作方法
1.描寫的手法豐富多彩。在環境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上頗見功力。
2.有些細節對烘托主題,描寫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3.小說營造了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四、問題探究
1.為什么這個人一路向前掙扎的時候,腦子里卻想著比爾會在前面等他,他們會一直直到公司?
從文章的敘述來看,這只是一種本能的想法,他不能不想著以后的處境。腳傷使他難以個人的力量支撐以后的路,所以他希望比爾能相助。至于到達前面的“樹木之高大茂盛、吃的東西也很多”,只能算是一種企盼。當然也正是有著這樣的企盼,才會有力量支撐他頑強地走下去。
2.怎么看待文中的“金沙”與“病狼”?
這是一種矛盾。他去的目的是為了那袋金沙,但歸路的目的卻已經發生轉變,由于身處逆境,這時最大的熱望是能“活下來”。為了生存與活命,那十五磅粗金沙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F在金沙的取舍決定著生命能否延續。前面的路漫漫,他越來越不能支撐自己,雖說只是十五磅,但相對于他的虛弱之身來說,那絕對是沉重的包袱與累贅。前面路途遙遠,如果還要帶上這金沙,那他必死無疑,事實上比爾的命運已經說明了這種可能!先倒一半,再全部了放棄的描寫,也體現了他內心世界的矛盾,但最終生命高于一切,這樣他才選擇保存生命,舍棄金沙。再看那病狼,對病狼的描寫,也是對他的生命意識的一種陪襯。這只是一只垂死的病狼,但是卻是對他垂死生命的極限考驗。病狼的描寫襯托了他的生命的微弱,與病狼的搏斗恰恰體現了他對生存的渴求與最后的掙扎。作家的高明下是以這樣的兩個物象來反襯人對生命的熱愛!
3.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這是一篇逼真的小說,緊張的故事情節中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沒有多余的議論,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也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它告訴我們這們一個近乎真理的事實--敬畏我們的生命,相信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緊緊相依,我們就會盡享生命的美麗與神奇、生命的剽悍與強大。
【練習解答】
第一題:在艱難求生的跋涉中,“他”戰勝了來自①嚴酷的自然條件;②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③病狼的威脅;④門我內心中恐懼的心理等方面的挑戰?“他”在艱難求生的跋涉過程中,求生的欲望,一次次地點燃了他的生命之火。不知過了多久,不知走過、爬過多少路途,在與同樣病弱的野狼的較量、跟蹤中,他最終咬死了狼,吮吸了狼血。他爬著,滾著,微弱的生命能量不斷從強烈的求生欲望中得到補充,支撐他同死亡同恐懼斗爭。他終于爬到海濱。他被捕魚的人發現了。船上的人救了他……三個星期后,他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他活過來了。是心中懷著對生命的一絲熱愛,使他終于絕處逢生。他之所以能戰勝這些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懼艱難險阻。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生死搏小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一種硬漢精神。
第二題:l~2題:有“想辦法確定自己方位”的念頭和“—直沒有忘了上表”都說明“他”沒有放棄對生的追求。
第3題:“他”憑的意志足熱愛生命、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第4題:在艱難求生的跋涉中,“他”已經失去了人的健康肌體和意識,就像野獸一樣本能地求生。所以用“它”來稱呼“他”;“蠕動”—詞說明“他”只能爬行,甚至爬不了幾步,但他堅持著,一刻也沒有放棄求生的意念。
第三題:可采用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來的方式落實要求。
【類文品讀】
生命,你好
、倜慨斂吹讲蓍L鶯飛、人歡馬叫的時候,我常常想起一樣東西——生命,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
、谀翘,我們正上語文課,門外來了個人,示意王老師出去一下,后來王老師又叫出我的同桌芹鳳。那人跟芹鳳低聲說了幾句什么,就帶她走了。
、鄣谒奶齑笳n間時,芹鳳回來了。她穿了身素色衣服,右臂上戴著黑紗,黑布鞋上縫了層白布。她神色黯然,看上去比實際年齡一下子大了許多。她坐下等著上課,教室里出現了少有的寂靜,大家都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我想對她說點什么,但想到此時不管說什么都會勾起她的痛苦,便沒開口。
、芙又钦Z文課。王老師提前來到教室,沒有講課,而是聲音低沉地說:“可能大家都知道了,芹鳳的媽媽不在了,她的媽媽和我們每個人的媽媽一樣,是個勤勞、善良的人。我提議:大家肅立靜默一分鐘,向她母親默哀致意!蔽覀兩裆f重地站起來,教室里氣氛肅穆。芹鳳在大家坐下時淚流滿面地說:“謝謝老師,謝謝大家,謝謝!”
、萃瑢W們坐下后,王老師 a 地說:“同學們,我們將來都會死的。”話一出口,我們都驚得瞪大了眼睛,下意識地“啊”了一聲。
⑥“不會的!老師不會死,我們也不會死!”我前邊的一個男生顧不得舉手就喊起來,其他同學也附和著。
、摺皶。”老師 b 地說,“一個人只要出生,就必然得死,這個規律誰也改變不了!
⑧教室里一片沉默。我想,大概死對我們來說太遙遠、太殘酷了,所以大家才不愿意接受這個可怕的說法吧。這時老師打破了沉悶,說:“你能想像出你的爺爺奶奶曾經是一個活潑的孩子嗎?你能想像出你會變成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嗎?”
⑨同學們茫然的眼神中流露出惶恐,有的搖頭,有的點頭,教室里氣氛凝重。
⑩“老師,有生命真好。”我驀然意識到這一點,被一種沖動支配著,站起來說。
、稀笆堑摹!鼻埒P接著說,“上次來校那天,我媽送我到村頭老槐樹下,有說有笑的。那天天氣真好,藍天上飄著白云,鳥雀喳喳叫著從頭頂上飛過,這才幾天,我就再也見不到她了,她才42歲。”
、小吧鼘嵲诙虝,芹鳳的媽媽剛過不惑之年就沒了;就算活100歲,那才有多少天?在時間的長河里也不過是一瞬罷了!蓖趵蠋煶林氐卣f。同學們又陷入了沉思。
、选袄蠋,我們要愛惜生命,對嗎?”芹鳳又說!皩!’’老師肯定道,“但怎樣愛惜生命呢?’,
、摇昂煤缅憻捝眢w!”“好好學本領!……多做好事!……少睡懶覺!”……氣氛熱烈起來了。
、由险n鈴響了,同學們“刷”地站起來,準備像往常一樣向老師問好。王老師打了個手勢制止我們,說:“今天咱們破例,向生命問好!
、浴吧,你——好——”師生一齊 c 地說。聲音洪亮,響徹校園。
、漳且还澱n,老師講得特別細心,我們聽得特別認真,我們仿佛一個子懂事了許多。我偷眼瞥了一下芹鳳,她臉上少了些哀戚,多了些剛毅。
1、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 描寫方法;文中老師和同學們在一起談論的是有關 的話題。
2.將“深情”“平靜”“肯定”三個詞語分別填人文中空白處,最恰當的應是:
a處 b處 c處
3.你覺得第⑧段中老師提這兩個問題的用意是什么?文中另有一處能體現老師這一用意的獨特做法是 。
4.文中老師在課上設置這樣的話題,對學生來說是否太沉重了,太殘酷了?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5.生命是有極限的,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參考答案:1.語言(對話);生命 2.a處:平靜;b處:肯定;c處:深情 3.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要珍惜生命。(全體同學)向生命問好 4.略(無論從肯定還是否定角度談都可以,但要對自己的看法做一點分析,說出理由。) 5.要點:珍惜時光,熱愛生活)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12
熱愛生命(一)
學習目標
1. 潛心閱讀課文,感受主人公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抗爭的悲壯經歷,把握作品的內在意蘊及深刻的主題,從中得到一定的人生啟迪;
2. 體會文中人物與環節描寫的細膩傳神之處;
3. 品味杰克·倫敦筆下這一硬漢形象所透露出的濃重的悲劇色彩,及其堅忍、卓絕的求生意志。
教學重點
1. 把握人與環境抗爭時所折射出來的偉大的精神力量,珍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2. 體會人與狼對峙部分精彩傳神的細節描寫。
教學設想
極地嚴寒、食物匱乏、惡狼尾隨……作品將人物置于一個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以此表現人類與嚴酷的生存環境相抗衡時所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這一類作品學生早在七年級就有接觸了。如《偉大的悲劇》《荒島余生》《登上地球之顛》等。因此,在教學中,可以結合這些篇目來輔助學生挖掘作品的深意,同時建議課外閱讀杰克·倫敦的其他相關作品、海明威的《老人與!返,了解其中的硬漢形象及其特點。
課前準備
瀏覽課文,自行學習疑難字詞。分組解決下列問題:
1. 了解19世紀末的美國淘金熱,以及杰克·倫敦的有關作品;
2. 收集極地環境的地理、氣候等方面知識;
3. 搜尋珍視生命的有關名言或故事。
推薦網站:杰克·倫敦中文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方式一:請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下你心目中頑強的生命是什么樣子。(石頭重壓下沖破羈絆的嫩芽,嬰兒來到人世的第一聲啼哭,馬拉松賽場的百米沖刺……)你能想像人在經受生存極限的考驗時,可以迸發出怎樣的生命之光嗎?那就讀讀今天學習的課文《熱愛生命》吧!
方式二:19世紀末,在和美國北方領土阿拉斯加相毗鄰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帶發現了金礦。成千上萬的人卷入了“淘金熱”,可是幸運者畢竟是鳳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夢斷在那冰天雪地的極地荒原里。誰能描述一下極地環境?
有這樣一個淘金者,被同伴拋棄、沒有食物、沒有御寒設備,還傷了一只腳,他是怎樣掙扎并生存下來的呢?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熱愛生命》中那一場殘酷的人與自然之戰吧!
二、初感
1. 默讀課文,粗通課文大意。
2.復述故事,把握情節梗概:極度饑餓,以馴鹿剩骨維生。歷盡艱辛,發現海邊大船。努力爬行,遭遇病狼跟蹤。殊死搏斗,最終戰勝病狼。
三、探究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互相質疑問難,鼓勵其從課文中發現值得思考、探討的話題。
2. 學生交流思考所得,經過集中,確立幾個探究主題:
。1)主人公在這茫茫荒原上經歷著哪些生死考驗?他靠什么頑強地生存下來?
。2)小說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為什么連個名字也沒有?
(3)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
(4)小說中關于鹿皮袋、比爾骸骨描寫的作用。
(5)作者塑造這樣一個硬漢形象的意圖是什么?
3. 分組選擇題目,借助所搜集的資料進行課文研讀,教師巡回點撥。
4. 各組匯報探究成果,教師配合指導。
探究一:極地惡劣的地理環境、氣候、食物的匱乏、體力近乎衰竭、野獸出沒……同自然的斗爭老是失敗,饑餓、寒冷、傷痛緊緊纏住他,他甚至想到放棄:“死并沒有什么難過”“死就等于睡覺”“它意味著結束、休息”。說明意志堅強的人也有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環境和困難斗爭的時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軟弱,真實地反映了人物內心的某些脆弱成分。但主人公靠著堅強的意志和強烈的求生欲望,一面同自然抗爭,一面努力地克服自身弱點不斷磨煉自己,最終戰勝這一切,成為頑強不屈、具有超人勇氣的強者;極度寒冷──用白鐵罐子燒熱水,極度饑餓──砸鹿剩骨、吃沼澤漿果,極度疲勞──內在的生命逼著他向前爬,右腳傷殘──膝蓋和腳鮮血淋漓,撕襯衫來墊,餓狼尾隨──時昏時醒,努力提防。
探究二:主人公意志堅強、富于毅力、不畏困難,同大自然勇敢斗爭;在饑餓、寒冷和傷痛中頑強掙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獲得勝利,終于戰勝死亡。主人公具有一種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質,他的頑強意志和勇敢精神幾乎超越了生命的極限──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種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實上,他早已失去了興致和熱情”,但“內在的生命卻逼著他前進”。作家逼真地刻畫了主人公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巨大的勇氣和堅定的意志。在同狼最后搏斗時主人公的雙手已無力將病狼掐死,但是他頑強地拼盡全力,把全身的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用牙齒咬斷狼的脖子,“一股暖和的液體慢慢流進他的喉嚨。這東西并不好吃,就像是硬灌到他胃里的鉛液”。然而他還是“硬憑著意志”給灌下去了。正是這像“鉛液”一樣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在小說中,文明社會的人和野性的動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線上。在自然面前,社會賦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負都是空談,只有“活著”,才是生命的最終意義。因此,這個人已不僅僅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作為一種思想的象征物,他沒有名字,狼當然也沒有,他們只是兩個生物,平等的兩個生物,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開了一場殘酷的生命追逐。
探究三:作品最富感染力的細節描寫和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同時用大量的人物行動表現自己的性格。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富于表現力的細節描寫,如微微泛紅的鹿骨頭、在苔蘚、巖石上留下的血跡、病狼的喘息聲與粗糙的舌頭摩擦兩腮的感覺等,從極細微處著筆,極有質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殘酷的處境。最傳神的是對疲倦的描寫──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漲潮,“一漲再漲,一點一點地淹沒他的意志。但是他還用無力的雙手劃著,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出色地讓我們深刻領會到人物體力飄散而心靈執著的情態。它揭示了主人公戰勝病狼的主觀原因,就是對生命的執著熱愛。
人和狼最后的格斗是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他從夢中蘇醒過來,因為已感覺到有條舌頭正在舐他的手,“他靜靜地等著……狼牙輕輕地扣在他手上了;正使出最后一點力量咬進它等了很久的東西里面去,可是這個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給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一種從未有過的奇特的格斗方式,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樣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間展開了。漸漸地,牙和手都無力了,可是人還用另一只手偷襲過來,“一下把狼抓住”了。幾分鐘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雙手已無力把狼掐死?墒撬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
探究四:根據上下文意,不難判斷鹿皮口袋應是淘金者裝金子用的,主人公早已丟棄,但比爾居然到死也不放棄,最后只剩一堆有紅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與之相伴。這一種辛酸而殘酷的諷刺,正說明了金錢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中一錢不值,它的存在是對人性的玷污與拖累。
探究五:作者塑造這樣一硬漢形象的意圖是什么?
通過比喻和象征手法的運用,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生命意志堅強,具有鮮明性格和超人勇氣的強者形象。文中反復渲染不畏艱險困苦、勇敢頑強同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字里行間滲透出的是人的頑強意志和熱愛生命的深刻主題。
四、品味
1. 學生自主品味、朗讀文中感受最深的描寫語言;
2. 小說通過對“他”這個硬漢形象的成功塑造,體現了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主題。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品出“他”對你的啟示。
。1)要勇于面對失敗。
他全身疲乏、傷痛,他失敗了,但這只是氣力與肉體的失敗,他的信心與希望始終未曾破滅。他在對待失敗的態度上取得了勝利,在精神上取得了勝利。
(2)要勇于面對孤獨。
當一個人去面對眼前的厄運時,就應勇敢地面對孤獨,不埋怨,不放棄,最后終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與敵人斗爭。
與狼長時間的周旋,表現出這個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顯示出非凡的毅力與堅忍的決心,體現出人類戰勝強大勢力的偉大力量與氣概。
。4)要熱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在與逆境的較量中不時流露出對周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陽的暖意、感受周圍活躍而健康的生命。正是這種熱愛使他充滿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斷激發出他的潛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戰勝失敗、面對孤獨、超越死亡的勇氣和毅力。
3. 結合珍視生命的有關名言或故事,品味這一人類的永恒話題。
五、延伸
課后,按照興趣,選擇一個話題展開探索。
1. 閱讀杰克·倫敦的其他作品,如《荒野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等,體會這類硬漢形象的獨特個性及其典型意義。
2. 《熱愛生命》與海明威的《老人與!酚挟惽ぶ,試比較兩個主人公的形象。
3. 閱讀下面三則故事,談談你的感想。
。1)生命因信念而頑強、堅忍。
1998年5月20日晚9時,一場山洪將新疆巴音烏素礦礦井沖毀,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將13個在井底干活的工人沖倒,淹沒,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長的圓木,順水向巷道深處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處的采煤區。杭平上到一塊一米見方的干燥地帶,擰亮礦燈,光影里看到不遠處一頭井下拉煤車的騾子被卡在狹窄的道口。最初的兩天,除了喝水,還試著啃那圓木上的樹皮,還試著嚼皮帶,但他都失敗了。大約過了四五天之后,他將饑餓的目光投向了與他相依為命的騾子。他移動極度虛弱的身體,拿鐵鍬絆住騾子的腿,讓騾子在掙扎中溺水死亡。接著把鐵鍬在石頭上磨快,來剝騾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鏡片打碎,用玻璃一點一點地割肉吃,因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惡心幾乎將他置于死地。幾天后,肉開始變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里,反復搓洗,直到洗凈才敢吞食。為了保持體力和熱量,他將自己的行動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無數次地想,我還活著,我要活下去。就這樣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點鐘,這時,他撫摸自己的身體,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觸到脊梁骨了。在這34天中,兩臺水泵以每小時近200噸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轉著,隨著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員從井下抬出了12具尸體。當救援人員發現杭平還活著的時候,這使所有聞知此事的人都充滿了好奇,都感到這是一個近似神話的“奇跡”。
。2)戰勝生命絕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
有一天傍晚,他心煩意亂地走到懸崖邊。他覺得生活無聊而平淡,年輕的心已不愿負擔人世的孤獨和艱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錮在壇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種要把壇子沖破的沖動。于是,他把腳輕輕凌空一提。忽然,有什么獨特的聲音傳來,他不禁側耳靜聽。噢,是嬰兒的哭聲,在這荒山野嶺,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頓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襲來,他一把推開誘他自殺的死神,循著啼聲和燈光奔去。
那是他命運里最耀眼的一次閃電。數年后,他的偉大作品如春雨般灑落俄羅斯及世界。他就是屠格涅夫。
(3)生命因抗爭而尊貴。
《死亡日記》的作者陸幼青生于1963年,華東師大畢業。生病前是上海浦東房地產展銷中心副總經理。陸幼青1994年發現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個月后,他拖著輕飄飄的身體頑強地走進公司大門,微笑如舊。他對朋友說:“人有死亡的尊嚴,應該有自己選擇接受死亡的方式!
2000年夏天,陸幼青再度發病入院時,醫生預言他“還有100天”。此時,他出奇地平靜,思考良久,決定以日記的形式記載這100天的經歷、過程和心理變化!白约旱娜兆訒惶毂纫惶祀y過,很容易地就會逃避。日記像考勤卡似的,勤奮與否一目了然。”他將日記定名為《死亡日記》,并決定“網上直播”。陸幼青在病床上共寫了34篇日記,數十萬字。“一篇兩三千字的日記,要用去我四五個小時。我躺著、坐著、倚著,以各種姿勢堅持寫完它!比沼浺话l表,網友們的貼子紛至沓來,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
陸幼青和《死亡日記》在網上被說成是:“2000年中國民間的特殊事件”畢竟,這個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
高二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篇13
《熱愛生命》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了困難和問題怎么辦?是躲避退讓還是勇往直前呢,讀了本文后,相信同學們能夠從本文的主人公身上找到答案。
關于本文作者
杰克·倫敦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寫了大量的著作,來揭露美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腐敗的現象,對于勞動人民的苦維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關于《熱愛生命》
《熱愛生命》是一部短篇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淘金者與饑餓、寒冷和死亡作斗爭的故事,表現出人戰勝自然,生必然戰勝死的積極思想。
默讀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節,劃出生字詞。
一、學習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吮吸( )窒息( )骸骨( )吹毛求疵( )奄奄一息( )
2、理解下列詞語。
巉巖:高而險的山巖
半身不隧:偏癱
踉踉蹌蹌:形容走路不穩
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找差錯
3、為下列多音字注音組詞。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嚼┥ 露┥ 籠┥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 課文內容分析。
1、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述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用細膩逼真的語言敘述了一個身處絕境、瀕臨死亡的人,在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作用下,經過艱苦搏斗,終于戰勝了饑餓、傷病、寒冷以及野獸的威脅而起死回生的故事。
2、本文的內容較多,如何劃分本文的結構層次?
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已經非常微弱")敘述"這個人"在逃脫之后,憑著自己的毅力艱難前行。
第二部分(從"有一天,他醒過來"到"而神志清醒的時候也愈來愈少,愈來愈短")主要寫了主人公與狼漫長的對峙。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主人公與狼展開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了勝利,終于戰勝了可怕的命運。
3、本文的主人公在自己求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考驗?
饑餓、惡劣的天氣、個人的體力虛弱、傷病及野獸等。
4、本文的主人公為什么能夠戰勝困難,取得命運的勝利呢?
主人公有著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正是這種"硬漢"精神,才使主人公化危為安。
5、本文作者為什么沒有賦予主人公具體的名字,而是用"這個人"來指代?
作者這么寫,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在這兒,"這個人"不僅僅是指一個人,而是象征著整個人類,作者希望整個人類能夠擁有頑強的毅力。文中的"狼"則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的隱喻。
三、思考問題。
1、本文有寫作上有什么主要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運用了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出來,仔細體會一下,并且和其它同學交流。
2、當同學們遇到類似困難的時候,會怎么做呢?談一點自己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