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冊《科學之旅》教案(通用4篇)
初二物理上冊《科學之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課本圖0.1-1實驗[演示]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初二物理上冊《科學之旅》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展示以及學生的動手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敢于猜想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讓學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試管、水、燒杯、水槽、慣性演示器、酒精燈、燒瓶、錄音機、小人、揚聲器、放大鏡、紙板、鐵架臺、集氣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物理,讓我們一起來看──(多媒體展示引言部分。)
師補充:物理學是個知識的海洋,它需要我們去探索,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乘上《探索物理》這葉小舟,開始我們既充滿樂趣又不乏艱辛的科學之旅吧!
看完這一段,同學們一定有許多的想法,對于物理這門學科,同學們一定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首先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意見。
同學們討論發言。
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問題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們將一起找到答案。(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二、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一:紙人跳舞
打開錄音機,紙人隨著音樂起舞,關上錄音機,小人停止跳舞。
學生提出問題
師:通過下一節課的探究活動,同學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實驗二:教師演示
(1)燒瓶在火焰上加熱一段時間會看到,水沸騰。
(2)燒瓶從火焰上移開,水停止沸騰。
(3)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停止沸騰的水會再次沸騰。
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非常好,說明大家不僅對實驗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而且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本著這樣的態度,同學們一定能夠學會、學好物理這門課。大家提出的問題,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通過你們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有趣的實驗: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鏡看物體;C、紙板托水;D、小試管爬山;E、吹紙。
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測結果,實驗結束后,看結果和同學們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學們不僅要善于思考,還要勤于動手。
多媒體補充實驗(紙盒燒水、多彩的太陽光、會變大的魚、連電路)
師:以上這些實驗有趣嗎?物理就是研究這些力、熱、聲、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現象的,這些現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三、物理不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們一起來進入科學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生:正是有了電的發明,才使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光明,才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
生:正是有了聲、光的發現,才使我們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斕,五彩繽紛……
生:有了物理知識的大量應用,才能使生產飛快發展,生活質量迅速提高……
師: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廣闊,同學們一定都想學好物理,怎樣學習物理呢?讓我們一起進入科學之旅第三站。(多媒體展示學習方法)
(一)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師: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看看我們的同學是不是個有心人。
問題:1.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豎排的還是橫排的?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上面(左邊),哪一種顏色的燈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車后軸有很多的齒輪,上坡時要想省力應該用大齒輪還是用小齒輪?
3.冰棍從冰箱里拿出來時你觀察到什么?(冒白氣)冰棍冒出的白氣是向上還是向下?
師:生活中有很多現象不是我們沒看見,而是多數人都是“視而不見”,沒有有意識地去觀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觀察,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得到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初二物理上冊《科學之旅》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科學之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的開篇,是學生學習物理的第一課。序言為科學探究奠定了基調,讓學生了解物理課程性質、內容、學習方法、以及物理學的重要性是一個主要任務。“科學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樣學習物理兩部分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實驗,通過幾個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驗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的基礎,對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和培養他們創新精神有重要意義。教材設計演示實驗和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觀察和操作,在活動中,讓學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圍;了解觀察、實驗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勤于動手、密切聯系實際是學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增加了“伽利略對擺動研究”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同時課本滲透了STSE思想,強調科技的社會意義、科技人文意識和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物理現象,但學生沒有把這些現象和物理知識聯系起來,也很少或沒有嘗試用物理知識去解釋這些現象。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初一生物課等學習上已經接觸科學探究,對科學探究環節有所了解。物理實驗對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鮮,又神秘,這正是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好時機。
【教學目標】
1、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養學習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2、通過觀察和實驗,正確認識科學的本質,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3、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問題,初步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學家科學精神。
【德育目標】
1、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能發現問題,勇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2、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熱愛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初步掌握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
難點:注重學生實驗的可操作性、可觀賞性,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準備】
PPT課件、視頻
教師演示器材:特斯拉線圈+環形燈管+燈泡一套、礦泉水瓶+釘子+筆一套、空氣壓縮引火儀
學生實驗器材:漏斗+乒乓球+紙巾12套
【教學方法】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板塊一:領略物理之美】
環節1:閱讀章首圖內容,大海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需要我們去發現,物理是怎樣一個世界,需要我們去探索。
環節2:科教微視頻:物理學研究什么?
總結:物理學研究內容:物理是研究力、熱、聲、光、電、磁、核等物理現象和規律的自然科學。
【板塊二:感受物理之趣】
有趣實驗一:隔空也能點燈是真的嗎?---------教學方法:教師演示實驗
1、提出問題:老師也像同學們一樣喜歡上網,最近老師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說法,隔空也能點燈是真的嗎?
2、讓學生猜想是真的嗎?
3、將已經通電的特斯拉線圈藏于展示臺下面,將燈泡和或環形燈管靠近,燈亮。
4、同學想知道是什么神秘道具嗎,老師拿出神秘線圈(特斯拉線圈)
有趣實驗二:水不會從窟窿里流出來是真的嗎?-----------教學方法:教師演示實驗
環節1:老師提出問題:如果用針或釘子扎個孔,將針或釘子拔出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猜想:流出/不流/流一會不流……..等猜測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
環節2:老師在原來上面實驗步驟換更粗的筆扎孔,再次實驗
環節3:老師在瓶子四周扎孔再實驗
學生觀察現象,第一次實驗現象:水流一會不流;第二次實驗現象:水不流;第三次實驗現象水仍然不流
環節4:教師打開瓶蓋,一個漂亮的小噴泉流出,蓋緊瓶蓋,噴泉不噴。教師可以打開蓋子再擰緊蓋子幾次,一個律動的噴泉形成。
(設計意圖:該實驗打破學生已有最常見認知:水會從窟窿流出現象,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簡單的現象蘊含著神秘的科學道理,等待他們去探索。老師通過環節的巧妙設計,讓學生感受物理之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
圖1:蓋上蓋,釘子扎孔圖2:拔出釘子圖3:換用粗筆扎孔后拔出圖4:四周扎多空,打開瓶蓋形成小噴泉
有趣實驗三:空氣壓縮引火-----教師+學生參與演示
活動1:老師拆開空氣壓縮引火儀,給同學展示看構造,讓后讓一個同學將棉花放入引火儀中,快速按下活塞,棉花燃燒。
活動2:再讓其他同學重復實驗
(提示注意:該實驗現象棉花燃燒時間比較短,需要學生認真觀察,第一次實驗部分學生會沒有看到現象,需要再次實驗,部分學生擊打活塞較慢,不易燃燒,需要改進擊打方法)老師借助這個環節,引導學生要學會認真觀察,學會改進方法,不怕失敗,一定成功。
有趣實驗四:吹不走的乒乓球------------教學方法:學生分組實驗
活動1:四個組同學,用漏斗口向上托起乒乓球,比賽看哪組同學能把乒乓球先吹吹出去?
活動1圖活動2圖
活動2: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氣,并將手指移開,乒乓球會下落嗎?
(提示注意: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測結果,實驗結束后,看結果和同學們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學們不僅要善于思考,還要勤于動手)
以上述實驗和活動基礎上,啟發學生列舉生活中有趣的現象和提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不要停留在好奇層次上,鼓勵學生向更高的探索求真的目標前行。
總結:人類創造了文字,發明了汽車,登上月球,在各個領域不斷探索著,究竟是什么東西驅動著我們探究著未知的世界呢?人們會對特定的事物感到好奇,一定有某種東西激發著我們,將我們引向各自而著迷的對象-------答案:就是物理,萬物之理。
【板塊四:認識物理之用】
環節1:微視頻物理學與人類文明-----認識物理在生活生產中巨大作用。
環節2:學生交流討論物理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帶來的環境問題,認識到科學在發展過程利和弊,引導學生用科學辯證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世界。-----STSE思想滲透
環節3:自制玩具:小魔術:手指控制陀螺--------教學方法:教師演示
這個小制作,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物理,讓物理為我所用,再次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自制的可自動控制的手指陀螺(目前中學生比較喜好的玩具之一),激發學生動手制作的興趣,激勵學生要學好物理的愿望,也為下一板塊學好物理方法做好鋪墊)
【板塊五:體會學好物理之法】---------教學方法:閱讀法、討論法
環節1:閱讀課本第5頁,怎樣學好物理?
環節2:閱讀課本第7頁,伽利略對擺動研究,初步體會科學家探究科學的過程和科學精神
討論回答問題:
(1)伽利略怎樣觀察吊燈擺動,發現值得注意現象?
(2)提出什么疑問?做出什么猜想?
(3)怎樣設法證實自己猜想?
(4)對擺動規律的探究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說明了什么?
環節3:視頻中學生發明故事:中學生索楠卓瑪發明指頂式創可貼(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新聞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細細體會科學家探究問題的歷程,感受科學探究精神,通過觀看同齡學生發明故事激勵學生發現問題,勇于探索,勤于動手,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總結學習物理方法:
1、實驗需要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2、規律總結: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回歸應用: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板塊六:體驗物理之樂】------課后實踐活動
1、【查一查】:
(1)查閱資料:物理科學家故事,感受物理學家研究問題方法,物理學家探究問題的科學精神
(2)查閱資料:物理學發展歷程
2、【做一做】:
(1)觀察實驗:冰棍“冒”出白氣向上飄還是向下落?為什么?
(2)動手實驗:技術宅---兩分鐘科學小實驗
(3)動手制作:推薦“技術宅小制作”視頻
初二物理上冊《科學之旅》教案 篇4
一、制定教學目標
人教版新教參第九頁寫道:“這部分相當于全書的緒論,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學好物理應該注意的事情”。根據《課程標準》里規定的“課程目標”,我制定本節的教學要求還有:
①讓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逐步教會學生“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初步領悟“直覺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很好地認識自然規律”,逐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樹立正確科學觀”。
②初步培養學生“能在觀察物理現象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和“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③初步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二、實驗--
為了實現本節教學目標,我注重學生參與、闡明學習方法,并體現身邊物理。
1.注重學生參與
“注重學生參與”,就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比如:
(1)“低壓沸騰”:
教師在演示書中圖0.1-1所示的實驗前問學生:“停止沸騰的熱水,澆上冷水后會發生什么現象”?演示完后再追問:你猜對了嗎?”、你還有別的辦法,讓停止沸騰的熱水,不再給它加熱也能沸騰起來嗎?”……
然后再指導每組學生都做“使用一個大注射器,也能讓小試管里的熱水沸騰起來”的“低壓沸騰”實驗。主要做法有:①用新購買的大注射器,到醫院里去兌換使用中的大注射器,以推管用水濕潤后靠其重力能自由下滑為宜。②用試管夾夾住小試管,向管里倒進裝在保溫瓶里的熱開水,管內僅留1-2ml空間,堵緊用最小號打孔器打孔的膠塞。③將大注射器的推管用熱水濕潤后推進注射器前端,將注射器前端的乳頭直接插進膠塞孔里,然后用力向上拉推管,小試管內熱水會立即“沸騰”起來,慢慢放松推管后再用力向上拉它,小試管內的熱水會第二次“沸騰”起來,再重復上述動作,直到小試管內的熱水不再沸騰時為止。如果此實驗進行順利,教學時間有余,還可以指導一名學生表演“用冷水能使燒瓶中的熱水沸騰”一次,再向瓶內再加熱水,使瓶頸內僅留有2-3ml空間,塞緊帶孔的膠塞,使用“兩用氣筒”抽氣,教學效果更好。
(2)利用市面上出售的手持簡易放大鏡(直徑約5~10cm、焦距約9~110n,售價在2~3元/個),安排學生做圖0.1-3實驗,效果比使用光具座上配套的放大鏡好。教師要提示學生:“什么條件改變了,才造成透過放大鏡所觀察到的現象(注:應為“物像”)發生了改變”?
總之,在學生做觀察實驗時,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觀察現象,辨明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及發生的條件”,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
2.闡明學習方法
為了使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地思索而總結出來的”,更突出“觀察、實驗和思索”是學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我們設計了下列實驗(以下各實驗,均先讓學生猜想可能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再驗證其猜想是否正確。這樣,不僅能突出“觀察、實驗和思索”是學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而且還有利于適時地進行“想象并不一定都符合事實”等思想教育):
(1)吹乒乓球:
把圖0.1-4所示的“吹乒乓球”實驗,變為學生實驗的困難是:由于人的“肺活量”有限,常見的漏斗管徑較粗,所以用力吹氣時,乒乓球在漏斗里旋轉而不下落的時間較短。改進的辦法有:
①在直徑約3.2~4mm脫掉藥皮的電焊條芯上(或直徑相應的十字花螺絲刀桿上),用厚紙卷幾層長約10cm紙筒,然后塞進漏斗管內,露出管外部分紙筒,用透明膠帶包扎好,確保不漏氣。
②用展平的鐵筒飲料盒鐵皮制作鐵片漏斗:先剪出半徑4~5cm圓形,再剪掉約1/4圓面積后圍成漏斗型,仿上所述卷成一根長約8cm鐵皮管焊牢即可。鐵管吹氣一端套緊一段長約3cm軟塑管,以防傷唇。
教師先演示:把乒乓球放在展平的掌心上,用漏斗口對著乒乓球水平吹氣,球將很快滾動落地。再把球裝進口朝上的漏斗里后問學生:誰能用漏斗向上“吹氣把球吹起來?”(一定要注意口腔衛生,下同)先讓體質弱的女學生吹,再讓“不服氣”的體質壯的男學生吹,然后師生共同做實驗,結果誰也不能把球吹起來。
教師再演示:讓漏斗口朝下后把球放進漏斗里,一松手,在重力作用下球將下落。再問學生:如果把“球裝進口朝下的漏斗里先用手摁住,然后用力向下吹氣后再松手,球將會怎么樣”?師生共同做實驗,結果出乎學生的預料,停止吹氣后球才下落,學生十分驚奇;接著把球放在桌面上問學生:“不準直接用手接觸球,有什么辦法能把球從桌面上移到展平的掌心里”?用漏斗罩住乒乓球后用力吹氣,也能達到上述要求(注:若把球放在掌心上,將漏斗內壁離球約1cm間隙后用力吹氣,結果會使球向上跳進漏斗里轉動,也能引起學生驚喜)。
(2)吹鐵架臺:
將自行車內胎的氣門芯拔掉,在氣門嘴子上接一根長約50cm乳膠管(管口另一端插進一段有倒角的短玻璃管,用以便于吹氣,下同),保留氣門嘴子,將內胎截取約30cm長、內胎兩端膠死不漏氣,用鐵罐頭盒皮在鐵架臺的鐵桿上圍一段長8~10cm鐵管、焊縫,取下鐵管,把它的一端砸扁成刀刃狀。
實驗時,先把內胎平放在講桌上,把鐵架臺的底座壓在內胎上問學生:誰上來用嘴從乳膠管端吹氣,“把鐵架臺‘吹’起來?”(注:由于受“吹乒乓球”的實驗影響,學生心理狀態不言而喻),先找一名體質弱的女學生上臺表演,結果鐵架臺能跳離桌面(注:斷續、快速吹氣,鐵架臺將上下跳動、甚至傾倒)。再把鐵架臺倒置,鐵桿端插進鐵管里,只讓砸扁的刃狀管端壓在內胎上(刀刃跟內胎垂直,能使吹氣后的內胎不滾動),教師用一只手的虎口部位扶住鐵架臺的上部鐵桿,以使鐵架臺不能傾倒,然后再問學生:現在誰能“上來憋足一口氣,也能把鐵架臺‘吹’起來”?結果,包括教師在內用力吹氣,鐵架臺均為紋絲不動。
(3)一口氣把人“吹”起來:
把手扶拖拉機尾輪用的內胎的氣門芯拔掉(若選用膠制充氣的游泳用的救生圈,由于容積太大,吹一口氣時現象不明顯;若使用2個膠制暖水袋、打孔的8號膠塞、短玻璃管、玻璃三通管和乳膠管,把它們“并聯”起來做實驗,效果亦好),氣門嘴子上接通一根長約1.5米乳膠管,把內胎平放在前排實驗桌上,上面蓋嚴一塊五合板等(板的適宜部位先鉆孔,穿過乳膠管、露出氣門嘴子)。
教師:“現在請一位同學上來蹲在五合板上,我憋足一口氣就能把他(她)‘吹’起來,信嗎”?實測表明,體質好的男老師深吸一口氣,能把80千克的自己吹離桌面4cm以上,體質一般的女教師憋足一口氣,也能把40千克的學生吹離桌面4cm以上。以上兩個實驗,我們過去是為《帕斯卡定律》和《液壓機》兩節教學內容設計的。帕斯卡定律的實質,是大小不變地傳遞壓強、而不是壓力!在本節課內演示,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有力地證明“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而且還能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等思想教育,學生反映甚好。
3.體現身邊物理
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到,多數學生是帶著“物理難學”等思想包袱,坐在物理課堂里的。本節教學,要把學生的“沉重負擔”,轉變為“愉快享受”,充分體現物理就在身邊”。為此,我安排了下列“用嘴做的學生實驗”:
(1)力學──做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將直徑約為5cm的鐵制廢香脂盒(盒蓋越緊越好,除“萬紫千紅”牌香脂盒外,其余鐵盒一般均可選用,加蓋印章使用的印油鐵盒和裝擦鞋油鐵盒效果最好),在盒底和盒蓋的中心部位,用錐子各扎兩個間距約1.5cm孔,分別插進一個用粗銅絲圍成的“u”狀把手,盒內銅絲兩端向兩側彎成90°,在盒內焊牢不漏氣。在盒底邊緣用錐子扎孔,在盒外焊牢一個自行車廢輻條帽,連接一根長約30cm、經過嚴格消毒的輸液用的塑料管,管端插進一段廢油筆芯塑料管(這樣便于吸氣)。實驗前,在盒蓋內側四周涂滿擦手油或凡士林等起密封作用,蓋緊盒蓋,一位學生用嘴從吸氣管端吸出盒內部分空氣,另一位學生手持兩個銅絲半環拉手,通常用力也不能把盒體拉開(每次實驗前,均要重新涂抹一下密封油,否則容易漏氣。如果氣溫較高,要把盒蓋浸泡在涼水中,使密封油變稠)。
(2)熱學──做蒸發吸熱實驗:
溫度計和蒸發等熱學知識,學生在小學自然課里已經學過。首先讓學生記住溫度計在室溫空氣里的示數,然后再讓學生觀察在下列情況下,溫度計的示數是怎樣變化的:
①用嘴對著溫度計的玻璃泡輕輕哈氣時;
②把玻璃泡置于室溫下的酒精(燈)里時;
③取出玻璃泡后立即對它輕輕哈氣時;
④持續哈氣到酒精蒸發完之后1~2分鐘時(敬請注意:“玻璃泡沾滿酒精后的溫度計置于空氣里,它的示數變化”的常見參考答案均跟實驗事實不符!只要大家親自動手做實驗,就會得到正確答案)。
(3)聲學──做聲音的發生實驗
(4)光學──觀察光的反射實驗
課前在窗臺上放一滿碗水,使平靜的水面能把陽光(或單束激光)反射到室內墻壁或天棚上。實驗時,教師先用手指彈動一下碗邊,讓學生觀察被水面反射的陽光有何變化。待水面平靜后,請一名學生用嘴對著水面大聲說一句話(注意此時頭部不能遮擋陽光),再讓學生觀察被水面反射的陽光。
(5)電學──做人體電池實驗:
把用砂布磨光的直徑約為3mm粗的銅、鋁絲各一根,平行地穿過厚塑料泡沫(起定位作用)。我們是把它們分別接在固定在一塊小方木上的接線柱上,做成長期使用的教具,使其間距約為2cm,一端露出約4cm長,另一端用導線分別接在靈敏電流計的兩個接線柱上,此時表針不動。教師先演示: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閉合開關以后,小燈發光、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指針均偏轉后再指出:電流看不見、摸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小燈泡的發光和電表指針的偏轉等,能夠判斷出它的客觀存在。然后再讓學生把銅、鋁絲同時含在嘴里,并讓它們跟唇、舌和口腔的內表面充分接觸,表針也能立即偏轉。若任意調換一根導線的任意端接點,則表針反偏(注:此實驗可為”電流方向”和“直流電表的接線規則”等教學打下伏筆)。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認為,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從學生上第一節物理課開始,要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物理環境,提供充足而又必要的探究實驗條件,使學生都能手腦并用地學好物理知識,同時受到多方面的科學訓練:逐步地樹立科學思想、端正科學態度、訓練科學作風、形成科學習慣、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技能、發展科學思維、陶冶科學情操、提高科學素質和啟迪創新意識。決不能把初中物理課上成“第二數學”,更不應該把學生領進“題海”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