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案(通用3篇)
《解方程》教案 篇1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對五年級上冊《解方程》進行了教學。本課主要對教學例一和例二進行了教學。
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盡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既讓學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個數,“解方程”是一個過程,同時又為最后的檢驗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讓孩子們看成是解謎,是尋寶,比一比看誰找的是寶石,誰找的是石頭,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驗證。孩子們做的是津津有味,尋得異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本節課的知識。對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實。
二、在練習題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當講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馬上進行了“填空練習”,這四個練習題的安排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第一個方程中的數是整數,與例題相符合,較容易。第二個方程中的數變成小數,難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個方程,又有所變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沒有變的。從課堂的教學和課后的練習看,學生對解方程掌握的還不錯。
三、本課主要對解方程進行了解題練習,通過搶奪小紅花等游戲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和興趣!
四、通過本課的作業檢測,有少量學生還是對本課的內容練習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師在課下不斷的指導。
五、學生對于方程的書寫格式掌握的很好,這一點很讓人欣喜。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緊緊抓住這一點,教學質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解方程》教案 篇2
小學五年級第四單元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游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系。
在教學前,由于我個人一直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恒等變形。并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活動是那么的有滋有味,進而使我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通過近段時間的學習,發現學生對這種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 56÷7=8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著目前的局限性。對于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后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答就比較簡單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后,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教案 篇3
《解方程》中的典型錯例分析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認識了方程,學習理解了等式的性質,能根據等式的性質解簡易方程。
【現象】
在教學完學生利用等式性質解簡易方程后,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一、格式上的:1.會忘寫“解”字;
2.上下等號沒有對齊;
二、典型錯誤:1.未知數在減數位置的時候,如18-2x=16;
解:18-2x+18=16+18
2x=34
2x÷2=34÷2
x=17
2.未知數在除數位置的時候,如28÷x=7。
解:28÷x×28=7×28
x=216
【分析】
格式書寫問題原因: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鮮知識,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儲備上明顯不足,它的書寫格式也是新的,和原先的等式計算完全不同,所以學生會受原先已有知識的負遷移而寫錯,因此,需要一個強調的過程。
典型錯誤分析:由于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時,其他題型(如,未知數在加數位置、未知數在因數位置、未知數在被減數位置)的時候,我們都先是把方程左邊的數去掉。如x+12=36,我們就先在方程兩邊同時減去12,x+12-12=36-12,得x=24;9x=72就現在方程兩邊同除以9,9x÷9=72÷9,得x=8;x-19=8就現在方程兩邊同時加上19,x-19+19=8+19,得x=27這也比較符合孩子的思維過程。因此學生在解決未知數在除數和減數位置時,受這樣的負遷移也想把左邊不含未知數的數去掉,且這兩類題在利用等式性質解時是要先把左邊的未知數消去,如18-2x=16是先要現在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上2x,18-2x+2x =16+2x,得18=16+2x再去解,這樣的逆思維學生不太容易接受,因此這兩類題錯誤很多。
【解決策略】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調整了教學,在教學例3時。先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并說明這樣解方程的依據是什么。結果孩子們出現了這3種較典型的解法。
① 20-x=9 ② 20-x=9 ③ 20-x=9
解20-x+x=9+x 解x=20-9 解20=9+x
20=9+x x=11 20-9=9+x-9
x=11
20-9=9+x-9
x=11
利用等式性質求解 根據“差=被減數-減數”求解
解釋1:移項
解釋2:根據“被減數=差+減數”解
再讓學生說說你認為那種方法最簡便?這時幾乎所有同學都認為第二種解法是最簡潔方便的,t:既然大家都這么認為我們再來看看這種方法是怎樣解的。教師再請學生分析講解一遍,同桌再說一說。
最后,出示相同類型題請學生嘗試用這種方法解決。
未知數在除數位置的時候教學方法同上。
我發現這樣教學過后,孩子們再遇到這樣的方程時都會選擇用關系式去解決,正確率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