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教案(通用3篇)
《炊煙》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觀察生活與寫作的關系;理解通過寫事來寫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詞。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讀時注意不同人物的語氣。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對山里人真誠、純樸品質的由衷贊美。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小木屋中主人真誠、純樸的品質,并歸納出有關的事例,進而理解題意。
2、難點:學習本文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學習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蘊深切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全文,著重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罕、縷、坳、撣、悵惆、靦腆、舀、邋遢、畔、茸茸、嫌、憧憬。
2.分析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領會過渡語句承前啟后的作用。
3.學習小木屋中主人真誠、純樸的品質,并歸納出有關的事例,進而理解題意。
二、教學過程
1.掌握已有注釋的詞語的音、形、義,理解尚未注釋的詞語,如:質樸、惶亂、節奏、叮囑、耳畔、協奏、打量。撫慰、頗為、林濤、動心奪魄。
2、理解《炊煙》題意,這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此文不以《山村人家》、《小木屋里的主人》、《陌生山民質樸情》等作標題,卻以縹緲的“炊煙”為題,理由有二:
第一,課文提示中有“多么浪漫而富有詩意的畫面”語,而“炊煙”正符合這一畫面的特色。那裊裊的炊煙,確是一幅別有韻味的山村風景畫,有濃郁的抒情味,更能令讀者咀嚼其中的詩情畫意。第二,“炊煙”是在特定環境中的事物,意味著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突然遇到了人家。這當然能給人一種希望,自然界畢竟和人類相通,而“炊煙”恰是一位引導者,引導“我”發現了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正是作者以《炊煙》為題的真諦。
3、 結構內容
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人物形象鮮明、富有抒情韻味的記敘文。
全文結構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節),寫我對炊煙的渴求和看到“炊煙”后的希望。
第二部分(第5-21節),具體生動地寫小木屋主人熱誠地接待了“我”。
第三部分(第22節),照應開頭,寫“我”對山區人民的贊美和感激之情。
主要思想:以“炊煙”為線索,描述了山區一對純樸、善良而又有美好理想的中年夫婦,歌頌山里人真誠純樸、樂于助人的精神。
4、構思精巧,思路清晰。
作者以“炊煙”為線索,由渴望炊煙→看見炊煙→走向炊煙→走進炊煙下的小木屋→告別炊煙→對炊煙禮贊,一氣呵成,段段相連,思路明了。
5.分析全文結構,理解“煙——屋——人”之間的內在聯系。
文章起段用兩個假設句,表現了迫切盼望看見“炊煙”的心情;并用抒情筆調詮釋“炊煙”的雋永之意。接著寫“終于看見了在這山坳里的炊煙”,并引出了小木屋的主人,寫“我”受到山里人的熱誠接待,小木屋中感人的事正是全文的主體。由此可見,寫炊煙是為了寫人,寫人是為了突出山里勞動者的好品德。于是一幅真誠助人的圖畫,也便生動而感人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一、 板書設計
《炊煙》段意
①盼望看見炊煙,終于看見炊煙。
②小木屋主人熱誠接待了“我”。
③照應開頭,再寄深情于“炊煙”。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在理解題意、分析段落的基礎上,歸納中心思想,學習小木屋主人真誠助人的精神。
2.學習本文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學習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蘊深切情感的寫作方法。
3.完成課后練習,加強綜合訓練能力。
二、教學過程
l.歸納中心思想:
“炊煙”引導“我”遇見小木屋的主人,歌頌山里人真誠。 純樸、樂于助人的精神。
2.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姿多彩,表述生動。舉出這類實例,認真學習。
如:“那是一種動人的招手,是一種充滿魁力的微笑,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揮動著一方柔情的白手絹。
這一抒情優美的長句,融入了排比、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將“炊煙”所含的雋永之意,十分感人而生動地寫出來了。
3. 寫作特色
(1)觀察細致,生動描述。例1:“她一邊笑著,一邊又從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著的鐵鍋,一連洗了三遍。”寫出了這位女主人的勤勞和熱誠,體察到城里人愛清潔的心態。例2:“簡樸而結實的桌、椅、櫥,…一架亮晶晶的半導體收音機,掛在一張毛茸茸的獸皮邊上。”--寫出了山里人家中擺設的特點,并將傳統風味和現代氣息結合,體現了山村正隨時代步伐前進。
(2)構思精巧,思路清晰。作者以“炊煙”為線索,由渴望炊煙→看見炊煙→走向炊煙→走進炊煙下的小木屋→告別炊煙→對炊煙禮贊,一氣呵成,段段相連,思路明了。
三、練習輔導
1.理解課文思路,開頭寫什么,中間寫什么,結尾又寫什么,這中間是用怎樣的語句把它們連貫起來的?
答:開頭用兩個假設句,表達盼望看見“炊煙”的心情,然后用“果然看見兩間小木屋廠’這一承接句,過渡到本文中間一段,引出小木屋的主人,具體寫出“我”受到一對夫妻的熱誠接待。接著用“他們的聲音在山域里回蕩……”和“小木屋消失在綠色的林濤之中”兩個過渡句,寫出分別時的情態,以便結尾。充分表現了“我”對小木屋主人和“炊煙”的眷戀,歌頌山里人真誠、純樸的情誼。
2.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三段開頭有這么一句話:“也許不會有什么比它更親切了。”句中的“它”指代什么?為什么會感到如此親切?作者是怎樣把這種“親切感”具體描述出來的?
答:“它”指代炊煙。因為炊煙“是一種動人的招手,是一種充滿健力的微笑,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揮動著一方柔情的白手絹……”作者是通過想象,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這種“親切感”具體描述出來的。
②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心中的惶亂被它輕輕撫平了。”“我”為什么產生“惶亂”之感?又為什么“被它輕輕撫平了”?
答:因為這里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因為這時饑餓而疲乏,所以有“惶亂”之感。而恰在這時看見了“炊煙”,這意味著有了人家,有了可以暫歇和充饑的地方,給“我”帶來“希望”,于是“心中的惶亂被它輕輕撫平了”。
③第六段開頭:“果然看見兩間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 不像大蘑菇。”這一句同哪一段相呼應?“普普通通”小屋里的“她”和“他”,對“我”是如何相待的?請列舉幾件具體的事說明。
答:與第五段相呼應。小木屋里的“她”和“他”十分熱誠地接待了“我”。如:立即邀請“快進屋里歇”,舀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把一大盆冒著熱氣的紅薯、芋頭放到我面前”,“她”笑著不收“我”的錢,分別時送“我”黃澄澄的桔子……
④為什么“我再也不會忘記武夷山中的這一縷炊煙”?聯系上題予以具體說明。
答:因為在“我”饑餓而疲乏時,受到了武夷山中小木屋主人的熱誠接待。作為陌生人,能得到這樣的幫助,體現了山里勞動者樂于助人的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而這一切,正是緣于裊裊“炊煙”的引導。“炊煙”成了聯系情誼的紐帶,成了美好事物的媒介,因此不會忘記武夷山中這一縷“炊煙”。
⑤課文寫得具體、親切、生動,這表明作者善于觀察和反映生活,請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段落或語句來說明。
答:如“(她)轉身從灶臺的鐵鍋里舀給我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又悄聲叮囑了丈夫幾句,那男人一聲不吭地走出門去了”——寫出了小木屋中的生活用具和人物的語氣情態。
再如“她一邊笑著,一邊又從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著的鐵鍋,一連洗了三遍”——寫出了這位女主人的勤勞和熱誠,也寫出了她理解城里人愛清潔的心態。
又如“簡樸而結實的桌、椅、櫥;門背后各種各樣的農具;一架亮晶晶的半導體收音機,掛在一張毛茸茸的獸皮邊上”——寫出了山里人家中擺設的特點,并將傳統風味和現代氣息結合起來,體現了山村的某種文化氛圍,體現了山村正隨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而且又和小木屋主人的兩個在山外讀書的孩子相關。
《炊煙》教案 篇2
【基礎訓練】
(一)根據拼音寫出漢字,給加線的字注音
人跡hǎn( )至 山chóng( )水復 chōng( )憬
山ào( ) 靦腆( )( ) 悵惘( )( )
(二)結合課文語境,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
1.紅薯和芋頭饞人的香味在小木屋里飄漾起來。( )
2.山里人邋遢,將就一下啦!( )
3.一架亮晶晶的半導體收音機,掛在一張毛茸茸的獸皮上。( )
4.這戶山里的農戶,真有點世外桃源的味兒。( )
(三)選詞填空
1.現在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________孩子們有出息。(希望、盼望、指望)
2.許是一個山泉般_________的小姑娘。(純凈、純潔、水靈)
3.它優美地飄動著,無聲無息地向我透露著一個______希望。(樸實、樸素、質樸)
【精讀訓練】
(四)閱讀下面文段,然后答題
起身走時,我發現背包變得沉甸甸的,打開一看,竟是□□了黃澄澄的桔子!是他,原來剛才去了桔林。“都是自家種的,帶著路人解渴。”他在一邊靦腆地笑著,聲音很輕。卻□□。
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門口,不停地向我揮手。
“再來啊!”他們的聲音在山坳里回蕩……
走遠了,小屋消失在綠色的林濤之中,只有那一縷炊煙,依然優美地在天上飄……再來,也許永遠沒有機會了,然而我再也不會忘記武夷山中的這一縷炊煙。炊煙下,并沒有什么動心奪魄的傳奇故事,卻有真誠,有純樸,有人間最香甜的美餐……
1.填寫文中缺漏的詞,合適的一項是: ( )
a.充滿 誠實 b.放滿 真誠 c.塞滿 誠懇 d.裝滿 懇切
2.“再也不會忘記武夷山中的這一縷炊煙”的原因是: ( )
a.武夷山中炊煙下的小木屋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b.炊煙下小木屋里的中年夫婦表現出來的“真誠”和“純樸”。
c.小木屋里的她和他為“我”解決了饑餓、疲乏和悵惆。
d.武夷山中的這一縷炊煙為我撫平了心中惶亂。
3.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①動心奪魄( ) ②回蕩( )
4.找出一句說明作者善于觀察和反映生活的句子。
5.文段最后的省略號的作用是: ( )
a.表示聲音斷斷續續 b.表示無限的聯想
c.表示列舉的省略 d.表示聲音的延長
6.最后一節所表達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罕 重 憧 坳;miǎn tiǎn chàng wǎng
(二)1.飄蕩 2.勉強、湊合。 3.形容動、植物的毛又細又密。 4.課文形容山里農戶的生活安樂、寧靜。
(三)1.指望 2.水靈 3.質樸
(四)1.c 2.b 3.①驚心動魄;②回響。4.小木屋消失在綠色的林濤之中等。
5.c 6.我對山區人民的贊美和感激之情,抒情。
《炊煙》教案 篇3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正確書寫11個生字。理解“無聲無息、寄宿、回蕩”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拼讀 “塞”這個多音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利用字典、詞典進行獨立自主的識字,提高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品質,并學習作者的這種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閱讀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熱情,淳樸,激發學生要向“山里人”那樣多獻出一份真誠,一份愛心,生活會更加美好、幸福。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聽過這首歌嗎?《愛的奉獻》只播放最后幾句,“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同學們回憶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過素不相識的人的熱情幫助嗎?誰能把當時的情形和你的感想與大家談談。
學生暢所欲言。
2、師:今天我們就來結識一對“山里人”來感受一下他們的淳樸和熱情,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六課《炊煙》。板書課題。
3、師: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都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想法來讀讀《炊煙》吧!
在讀課文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準確通順。
(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
2、出示生詞卡片,指名讀,注意“塞”是一個多音字,在這里讀sāi,在小組內輪讀,把生字詞讀準確。
3、用各種形式理解課文中詞語
(1)借助圖片理解“炊煙、熱氣騰騰”。
(2)結合文中具體語境、生活經驗或借助詞典理解“無聲無息”“寄宿”“回蕩”…
4、檢查讀文情況,教師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聽者可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5、再讀全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談初讀課文后的感受)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本課生字卡片,組詞,并說句子。
2、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3、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如“騰”“豪”等
四、作業
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 回憶課文,整體感知
《炊煙》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木屋的主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整體感受,教師可隨學生回答板書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熱情、淳樸、善良……)
二、細讀課文,品位理解
1、木屋主人給同學們留下了熱情、淳樸、善良印象,你是從文中什么地方體會到的?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詞句畫下來。注意抓住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語句 好好的品讀,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
(給學生充分品讀的時間)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
(1)外貌描寫的詞語“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婦女,她面色黑紅,……充滿山里人的光彩。“婦女的勤勞、健康。
(2)神態、動作及語言描寫的語句:她坐在旁邊。笑著看我……手里不停的織著一件鮮紅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訴我……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談、對生活的樂觀。
(3)語言動作的語句:客人來了快進屋吧。那還要問?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凈凈。女主人的熱情好客。“這不是飯館,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語言“都是自家種的……”男主人笑著說,聲音很輕,男主人的憨厚、淳樸。
三、感情朗讀,升華理解。
分角色朗讀全文,注意在朗讀中體會男、女主人的性格。
四、回讀課文,質疑問題。
讀了《炊煙》木屋主人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請同學們再次快速瀏覽全文,看你還有什么疑問,寫出來。
五、自擬文題,感悟中心。
這篇課文寫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溫暖,可為什么作者卻以“炊煙”為題呢?如果讓你來寫,你想給、這個故事起一個什么名字?你認為作者的題目好在哪?
使學生體會到“炊煙”是全文的線索,又累又餓時望見炊煙,女主人為我煮飯,告別時望炊煙。
炊煙讓人感到希望、溫暖、富有詩意。
六、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人間處處有真情在,把你曾經得到過的一次幫助寫下來,注意寫清經過和當時的感受。
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希望
溫暖 炊煙
木屋主人 善良 淳樸 豪爽
熱情 好客 樂觀
篇二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6 個生字,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山里人”熱情、淳樸的性格,初步學習作者運用語言、動作描寫人物的方法。
3.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去過山里嗎?感受過山里人的熱情、淳樸嗎?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有關山里人的文章:《炊煙》。
師板書課題。
看到題目,你想到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學生說一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把句子讀準確、讀通順。不認識的生字可以查字典解決。
2.檢查朗讀情況。指明分段讀,糾正錯誤的字音。
3.理解詞語。在小組里交流,不懂的詞語小組成員通過聯系上下文或差字典、詞典解決,再有不懂的詞語全班一起交流解決。
4.再讀課文,思考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木屋主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出示問題:木屋的主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人物有關的語言、動作談一談。
2.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給自己印象最深的語句,體會著認真有感情地讀一讀,并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3.小組交流。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在小組里讀,并談自己的感受。小組評價。
4.全班交流。由小組代表讀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并談感受。全班同學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理解人物性格,讓學生體會如何透過語言文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質。
二、角色朗讀,積累語言。
三、通讀全文,深化理解。
讀了《炊煙》,木屋主人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請同學再次快速通讀全文,看還有什么疑問,提出來一塊兒解決。
四、自擬題目,感悟中心。
文章寫“我”在山里感受的溫暖,為什么以“炊煙”為題? 如果是你來寫,你會以什么為題目?和原題比較一下,哪個更好?
板書設計
炊煙
我 又累又餓 感受溫暖 感動留戀
木屋主人 熱情好客 豪爽勤快 淳樸善良
這篇課文圍繞“炊煙”分三部分講述了“我”與一對“山里人”的邂逅。學習新課時首先由我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不受老師的限制,自由發言,大膽展示自我。并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說說喜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決定教學思路,整個教學過程不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這一課教學中,我充分地把時間讓給了學生,整個課堂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適應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整個課堂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每張臉都洋溢著光彩。
教學中,我還采用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比如,通過細節描寫刻畫鮮明的性格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本環節我注意抓住一下幾個問題:
1.留給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學生真正理解的基礎上才會所得。
2.引導學生透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理解人物性格。可以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寫出自己的自讀感悟。
3.引導大家相互交流讀書感受,尤其是讓學生體會如何透過語言文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質。例如: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婦女,她面色黑紅,充滿山里人特有的光彩——外貌描寫,寫出了女主人的辛勞與健康等等。
4.在通過分角色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我感覺教學過程還算比較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