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教案(通用4篇)
《足跡》教案 篇1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課 我的成長足跡教案
第四單元 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第一課 我的成長足跡
(人教新課標)
知識目標:
通過具體的材料,認識自己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身體的變化、學習的進步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知道自己的成長進步離不開學校生活,離不開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幫助。
能力目標:
能收集和整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有關資料,并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分類整理,制作自己的成長紀念冊,培養收集資料、分類和整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能為自己的成長進步感到驕傲,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和老師的教育之恩。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回憶學生成長的足跡,感受成長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演示多媒體課件:學生從入學到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逐漸成長)
師(深情地):六年前,我們依偎著爸爸媽媽,懷著對學校的憧憬、對老師的敬仰走進校園。綠草如茵的操場,窗明幾凈的教室,天真爛漫的同學,和藹可親的老師,散發著油墨香氣的課本,一切都是那樣誘人。
六年的學習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呀!每天清晨,我們迎著朝陽跨進學校的大門,開始了一天的學習生活。課堂上,我們專心聽講,認真學習,就像棵棵幼苗盡情地吮吸著知識的甘泉;活動中,我們積極參與,爭先恐后,就像是雛鷹展開了理想的翅膀;藝術節上,我們施展才華,縱情歌唱,在嘹亮的歌聲中我們健康成長!
2.師:同學們,看了剛才的錄像片段,你想到了些什么?
(自主交流)
3.師:親愛的同學們,不久我們就要和我們的小學生活說“再見”了,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已經從丫丫學語的孩童成長為了青春亮麗的少男少女。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難忘的小學生活,記錄下我們成長的足跡吧!(提示課題:我的成長足跡)
(二) 展示資料,探究記錄方法
1.師:同學們,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收集能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照片、獎狀、證書、作業本、成績冊等,你能把最能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資料展示給大家嗎?讓我們來了解自己的成長變化。
2.學生上臺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并作簡單的說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面適時予以鼓勵、表揚。
3.師:看到同學們收集的這些珍貴的資料,老師真為你們的成長進步感到高興。如果能把這些珍貴的資料記錄下來,作為永久的紀念,那該多好哇!老師今天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同學制作的成長冊,大家想不想欣賞一下呢?
4.(演示教學課件:展示教師課前制作的個人成長記錄冊)
5.師:看過了這個成長記錄冊,你覺得怎么樣?你想不想也做一個這樣的成長冊,來記錄自己成長的足跡呢?你覺得制作這樣一個成長冊,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聰明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你想和小組同學一起分享你的想法嗎?
6.學生分組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指導,盡可能地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討論中。
7.小組交流。各組同學匯報自己的討論結果,師生共同評價。
8.老師梳理學生的回答,給予指導。如:按時間順序記錄成長中的大事,設計成長冊的板塊、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給自己的成長冊起一個有意義的名字等。
(三)合作學習,制作“成長冊”
1.教師給學生發放下列表格,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撰寫“成長大事記”。(表格附后)
2.小組合作,展開競賽,對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教師予以適時評價和鼓勵。
3.學生自主設計自己的成長冊。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困難。
(四)個性展示,交流成長快樂
1.鼓勵學生上臺展示自己制作的成長冊,并交流自己成長的快樂。
2.對于新穎、有個性的設計,教師予以表彰鼓勵。
《足跡》教案 篇2
19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足跡》教案 篇3
一、聆聽《紅星歌》
1.課前先請個別學生準備《閃閃的紅星》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故事。
2.欣賞全歌。
設問:歌曲講述了什么內容?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斗爭。
3.再聽全歌。
設問:音樂分為幾個部分?哪部分的曲調是相同的?當再次出現相同的音樂時請舉手示意。
4.復聽全歌。可以隨音樂哼唱歌曲。
設問:歌曲的體裁是進行曲,還是舞曲、搖籃曲?
5.小結:這是反映工農革命時期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革命斗爭的足跡。
二、表演《雨花石》
1.簡介書上插圖“南京雨花臺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這首歌的曲調節奏較復雜: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這首歌曲不宜讓學生識譜視唱,主要通過聆聽范唱,范唱曲調從聽覺中加強學生的模仿記憶,有了基本旋律的輪廓后,讓學生看譜唱曲。為了加強其記憶,可分為二部學習。第一部分為前四樂句,第二部分為后四樂句加尾聲。有困難的小節,必需是以樂句的單位進行指導。3.在曲調開始學唱時先不加裝飾音,當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簡單講解倚音的寫法與作用(寫法:左上角;作用:裝飾性)。
4.在曲調唱得很流暢的基礎上填上歌詞,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現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質。
5.在學生充分理解歌詞深刻含義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四句歌詞設計四個造型為歌曲做背景,并充滿深情地唱好歌曲。
《足跡》教案 篇4
一、表演《我怎樣長大》
1.這首歌的歌詞看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含義。結合前面作品中表現的英雄足跡,對學生進行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
2.這首歌的曲調是三拍子,學唱時要求學生用三拍子的指揮圖式邊唱邊劃拍進行。放慢速度分兩個樂段學習,一般不會有太大困難。
3.二聲部合唱有一定難度,教學時要慎重處理。如有困難,可適當降低難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為同度,可能會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時,注意歌詞的語氣,如疑問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及二聲部的和諧。
5.在學生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討論,說說自己應“怎樣長大”?
二、編創與活動
1.根據歌曲《紅星歌》、《紅梅贊》、《歌唱二小放牛郎》說說革命的歷史足跡。用線連一連。
2.展示各自準備的資料、CD、VCD、圖片、故事,比比誰的資料最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