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和9的組成》教案(通用3篇)
《8和9的組成》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教學圖,動口、動手。讓學生會讀、數、寫數字8、9,知道9以內的順序,會比較他們的大小,掌握8和9的組成。
2、讓學生通過看、數、擺、說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
3、開拓思維,培養學生數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8和9的書寫。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有序地數數,理解基數和序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激活舊知,導入新課
1.拍手游戲。出示卡片數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
2.揭題《認識8和9》,理解基數的含義,數數
師:你已經了解了關于8和9 的哪些知識了?
生:我知道8象葫蘆,9象哨子(說出了他們的樣子)
生:我知道8要小,9 要大(你怎么知道的?8 表示什么?9 呢?)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8和9(拍手,畫畫、擺學具。。。。)
反饋:數9以內的數(出示學生的作品多種方法數)
3.給數字卡片排隊,鞏固9以內數的順序
師:可以怎么排?0—9 9----0
師:讀一讀這些數。可以怎么讀?(滲透從大到小,從小到大,以及奇數、偶數的意識)
4.比較數的大小
8〈 ( ) 9 〉( )
二、主題圖,鞏固8和9的認識,引導有序、有效的數數
三、找生活中的數
四、關于序數(蝴蝶圖)
五、書寫8和9
《8和9的組成》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得數是8和9的加法及8減幾、9減幾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相應的口算。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交流、自主探究,實踐操作等活動,在根據一幅圖寫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數的探索過程中,感受調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得數一樣的客觀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掌握得數是8和9的加法及8減幾、9減幾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相應的口算。
教學難點:
根據一幅圖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一圖四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1、復習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復習8、9的組成。
3、導入。學生正確口算并匯報答案。
學生和教師做數的組成游戲。學生說“你的朋友在這里,我是1,7和1可以組成8.”
學生聽教師導入新課,感受沒有見過的動物,說出看到得動物“恐龍”復習舊知,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ㄒ唬┦緢D觀察,根據一幅圖寫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
1、看圖說話。
①出示“恐龍圖”,創境激趣。
②指導觀察,激勵匯報
師:漂亮嗎?你從圖上知道了些什么?
2、看圖寫算式。
同桌合作:看恐龍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同桌能幫忙列式解決嗎?(同桌2人一人提出問題,一人列算式。)
3、匯報交流,相互評價
。ǘ┎僮魑蚶,感受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1、操作感悟。
。1)擺一擺:左邊擺7個,右邊擺2個。
。2)說一說:你是怎樣擺的。
。3)寫一寫:根據你擺的學具,你能寫出幾道算式?
2、匯報評定。
。ㄈ┧伎冀涣,發掘計算方法。
1、看一看,算一算
5+4= 4+5= 9-4= 9-5=
說說你是怎么想出來的?還可以怎樣想?
2、幫助學生積累一個計算減法的方法。
計算:1+7= 搶答:8-7=
師:怎么想出來的?
3、指導小結,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所學的加減法都是有關誰的計算?
板書課題:8、9的加減
4、閱讀課本“生活中的數”。認真看圖,仔細思考,然后和同桌同學交流圖上內容。
根據圖上內容,提出數學問題,寫四道算式。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一寫,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學生匯報,并交流自己的發現。
學生先看教師擺學具,然后觀察自己動手擺學具,同桌合作擺后寫出四道算式。
同桌互相說說算理,重點說說減法的算理。
匯報說說自己是怎樣擺的。
學生匯報加減法算式。
學生先說說自己的思路,做做題,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發現:做加法,還可以想減法。
試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生讀課本,說說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表達、提出數學問題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暢游樂園,寓練于樂。
1、看圖列式,并計算。(課件出示)
2、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課件出示)
6+2= 4+5= 8-1= 8+1= 9-1= 7+2= 7+1= 8-2= 5+3= 9-8= 4+5= 9-6=
3、比一比。(課件出示)
7○9 6+1○8 3+4○9 8-0○8+0 3○9-7 7+1○6+2
生觀圖,列算式,并交流。
生獨立完成,師生共同并評價。
交流解題思路,然后獨立完成。通過有層次的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
四、全課總結,分享收獲。
你們喜歡今天這節課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生談自己的感受或收獲。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板書設計:
8和9的加減法
6+2=8 2+6=8 1+7=8
8-7=1 8-2=6 8-6=2
做減法,想加法
《8和9的組成》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53~55頁的內容及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會讀、數、寫數字8、9,知道9以內的順序,會比較他們的大小。
2.培養數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3.開拓思維,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用8和9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6~9的數序。
【教學難點】
會工整的書寫8和9。
【課前準備】
教師(計數器, 主題圖中各中物品和人的圖片, 寫字練習本, 8只五角星等)
學生(學具圓片,小棒,圖形等10個,硬幣9個,彩色筆, 寫字練習本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
提問:這幅圖上都畫了些什么?你發現了什么?教師適當地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2、小組交流:圖上有哪些人和物,數量各是多少?學生數數,全班交流結果。
3、重點指導學生數出“蝴蝶”的只數,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
強調:在數的過程中,不管從什么地方數起,都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要是一個挨著一個地數,不重復不漏數。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8和9。板書:8和9。
。ㄔu析:在數數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資源(主題圖),以小動物參觀校園為主線,在數數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9以內數的順序,初步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時也為后面的數學活動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體驗生活中的“8和9”。
(1)數出主題圖下面的人物和點子的個數。
(2)任選2種學具,數出8和9個,擺自己喜歡的圖形。
(3)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8和9來表示的。
2、逐次感知8、9的數序。
教師在計數器上撥珠:先撥7個珠子,再撥1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老師撥珠子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感受撥7顆珠子以后再撥1顆是8顆珠子的過程。然后再撥1顆珠子就是9顆珠子。
3、整體感知8、9的數序。
引導學生在直尺上認識數:
(1)出示直尺,讓學生補充直尺上( )里的數。
。2)引導學生對照直尺說出9以內數的順序。
(評析:將序數與基數的區別融入到實際生活場景中,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來學習數學,從而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應變能力,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特性)
4、觀察7、8、9的點子圖,比較7、8、9的大小。
提問:怎樣能很快數出三幅點子圖的數量?(學習6和7時,做過相應的鋪墊)
讓學生任選其中的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匯報交流自己填寫的結果,反饋6種不同的答案。
5、理解8、9的序數意義
讓學生按照要求在書上涂色,分組適當討論8只和第8只,9只和第9只的區別,讓學生正確理解8、9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
。ㄔu析:充分利用課本的數學資源,教師采用開放的,多種思維角度的途徑給學生理解和想象的余地,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6、教學8、9的寫法。
(1)引導學生觀察8、9的字形:8像什么呀?9像什么呀?
(2)教師示范,邊寫邊講解,著重說明8和9的筆順。
。3)學生在書上寫字格中練習寫8、9,教師作指導。
。4)提醒學生坐端正,眼與書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書寫要工整、美觀。
(5)同桌交換評一評,你認為你的同桌寫得好就給它畫張笑臉。
統計得到笑臉的學生,鼓勵學生書寫要工整。
(評析:在書寫8和9的過程中,積極倡導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初步體驗評與被評的樂趣,也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鞏固練習
1、數數
。1)聽指令快速數出實物(數8根小棒,9個小圓片)
(2)8個小組比賽報數。
2、完成練習八的第一、二題。
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四、課后延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出示課本57頁的“生活中的數”。
讓學生收集一些生活中有關8和9的數據。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8和9的認識
樹的圖片:8棵 ★ ★ ★ ★ ★ ★ ★ ★ ★
字的圖片:8個 第8個
人的圖片:9個 第9個
花盆圖片:9盆
蝴蝶圖片:9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