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精選12篇)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重點了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貍的。
2.學習用語言、動作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盡量表現作品所蘊含的幽默感。
【活動準備】
故事磁帶、圖片。
【活動過程】
1.完整欣賞故事。
――有一只聰明的烏龜戰勝了狡猾的狐貍。今天,老師就講一講聰明的烏龜的故事。
――完整欣賞故事錄音一遍。
――故事里有誰?烏龜對付狐貍的辦法聰明嗎?
2.幼兒看圖片分段討論。
――觀察第一、二、三幅圖,說說狐貍和烏龜發生了什么事。
――觀察第四幅圖。狐貍想吃烏龜,烏龜怎么辦?
――觀察第五幅圖,引導幼兒重點討論:烏龜怕摔、怕火,為什么還讓狐貍把它摔到天上,扔進火盆呢?(鼓勵幼兒兩兩結伴有表情地分角色對話)
――觀察第六幅圖,引導幼兒討論:烏龜喜歡水,為什么狐貍說要把它扔到水里,它反而哭了呢?你認為烏龜聽了狐貍的話心里會怎么想?它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觀察第七、八幅圖,引導幼兒看看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3.角色對白。
――教師既當敘述人,又當狐貍,與理解力、表現力都比較強的幼兒進行繪聲繪色的對白。
――在前一輪對白的示范下,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對白。重點引導幼兒注意講述時的語氣、語調和表情。幫助幼兒理解烏龜的聰明機智。
建議
1.活動前幼兒已對烏龜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有了一些了解,這樣幼兒就能理解烏龜的聰明與機智了。
2.為了使討論的問題情境集中在烏龜如何機智地對付狐貍上,開頭的烏龜救青蛙這一部分可以一帶而過。
3.“角色對白”要將狐貍貌似狡猾,實乃愚蠢:烏龜表面可憐,實則機智的內涵表現出來。角色對白可集中在“狐貍實在餓,慌了”直到結尾這部分進行。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2
大班語言:
聰明的烏龜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感受故事中小烏龜的機智勇敢。
3、能夠復述故事的重要情節。
4、讓幼兒養成遇事多動腦筋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手偶,動畫,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師:小朋友好!今天魏老師給大家帶來兩只可愛的小動物,你們想知道它們是誰嗎?請小朋友睜大眼睛,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兩位新朋友。
出示手偶:師:(小烏龜的口吻)小朋友好,我是小烏龜!
小朋友好,我是小狐貍!
今天這兩個小動物吵個不停,原來它們在比誰最聰明?小烏龜說,我最聰明,我有硬硬的殼,當遇上壞人我把全身都縮起來,誰也吃不到我!小狐貍不服氣了,誰說你聰明了,我才是最聰明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小朋友在中班就學過了,我可是把森林之王老虎都嚇走了,我才是大王,我最聰明。就這樣,兩只小動物吵個不停。那到底誰最聰明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今天魏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聽完以后就知道誰更聰明了?不過,這兩只小動物,有個小小的要求,它們希望小朋友能認認真真的看動畫,聽故事,你們愿意嗎?對自己有沒有信心!
二、聽故事,看動畫
在聽故事之前,小朋友要帶著魏老師的幾個問題來聽,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動物?發生了什么事情?你覺得故事里誰更聰明?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聽一聽,看一看。
故事講完了,魏老師要考考小朋友了(提問,及時做出評價)
小朋友聽得很認真仔細,你們說小烏龜聰明嗎?下面由魏老師再給大家講一遍故事,這次的問題可沒這么簡單了,你一定要認真仔細地聽。好,你們給魏老師鼓勵,掌聲歡迎!
剛才我們又把故事聽了一遍!
提出問題:
1、狐貍看見青蛙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靠近青蛙的?他吃到青蛙了嗎?為什么?
2、烏龜和狐貍又發生什么樣的事情了?狐貍想吃烏龜,烏龜怎么辦的?
引導幼兒討論,烏龜怕摔,怕火,為什么還讓狐貍把他扔到天上,扔進火盆里?
烏龜喜歡水,為什么狐貍要說把它扔到水里去,他反而大聲求饒?他
是怎么求饒的?你認為狐貍聽見烏龜的求饒會怎么想?
小結:烏龜用自己的智慧打敗了狐貍,你們心里高不高興?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學習中要像小烏龜一樣勇敢,聰明,愛動腦筋。
三、角色表演故事。
四、小朋友玩的很高興,小烏龜也高興,剛才她偷偷地告訴魏老師,他想邀請小朋友一起到戶外去做龜兔賽跑的游戲,那我們排好隊一起出發吧!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3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認識單詞并能正確的發音。
2、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模仿手形講述的能力。
3、培養幼兒遇到困難要善于動腦筋,努力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圖片6個、大樹、小河。
教學過程:
1、組織好幼兒,準備活動。
教師向幼兒問好:
2、出示烏龜的圖片,反復教幼兒單詞的發音。再出示狐貍的圖片,教幼兒單詞的發音。
3、在幼兒初步認識的基礎后,教師講述故事《聰明的烏龜》并展示手形進行講述。
(1)講完故事后,教師向幼兒提問,使幼兒明白故事的意義。
(2)教師利用手形展示在講述一遍故事。
(3)幼兒相互之間模仿老師手形講述故事。
4、游戲:奇妙的口袋。
教師在口袋里放入圖片個5個,然后請幼兒上來摸摸,同時其它其他幼兒一起念:口袋里的東西多又多,請你伸手來摸一摸,摸出來看看是什么?這時就請幼兒用英語說出自己摸的是什么。
5、教師小結,帶領幼兒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烏龜的外形特征,簡單了解不同的烏龜,模仿小烏龜爬和游泳。
2、培養飼養小烏龜的意愿和養成愛護小動物的習慣。
活動準備:
實物小烏龜、圖片展示(不同種類的烏龜)、小烏龜的爬行和游泳視頻。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想請你們來幫助我猜一個謎語:身穿硬甲殼,四腳慢慢爬,別人欺負它,快快躲回家。請動動腦筋想一想,看哪個寶寶能幫助我猜出來。(烏龜)
二、觀察烏龜,拓展知識。
1、外形特征的觀察和觸摸。
師:老師把小烏龜請到我們班來做客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小烏龜,它長的怎么樣?教師重點讓幼兒觀察頭、背、四肢、尾部然后提問:
(1)師:小烏龜有幾條腿?幾只眼睛?它的身體后面有什么呀?
(2)師:小烏龜背上硬硬的是什么?它能怎么樣呀?
師:現在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小烏龜,說說小烏龜背上的殼怎么樣?尾巴和四條腿又是什么感覺。
小結:小烏龜有四條腿,摸上去軟軟的,它有兩只小小的眼睛和一條短短的尾巴,背上的殼硬硬的,能保護小烏龜。
2、觀看實物(視頻),模仿烏龜爬和游泳。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烏龜在地上后會怎么樣?(爬)。
通過觀察,讓小朋友說出小烏龜的活動特征――爬,(如果當時烏龜爬的情況不好就可以播放視頻)
師:小朋友看一看,小烏龜在地上是怎樣爬行的?(四肢很短,爬行很慢)鼓勵小朋友主動站出來表演給大家看,可以請2―3個示范并加以表揚。師:小烏龜生活在哪里?那它到水里會怎么樣呢?(游泳)
幼兒觀看視頻學習小烏龜游泳的樣子。
小結:小烏龜是生活在海里和陰暗潮濕的地方,它在水里會游泳,在地上又會爬。
3、看圖,認識不同烏龜。
師:小烏龜陪了大家很長時間了,要休息了,它請了好多小烏龜來和小朋友交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海龜、沙漠龜、沼澤龜、陸地龜)
三、愛護動物,聯系生活。
師:小朋友和這么多小烏龜成了好朋友,你們愿意照顧小烏龜嗎?那我們要怎樣保護它呢?
小結: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小朋友要它們成為好朋友,跟小烏龜一樣,要照顧它們,保護它們。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歸納主題,從中懂得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
2、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學習詞:縮、硬、殼、東奔西跑。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事先了解烏龜的特征和生活習性
(材料準備)PPT圖片,故事錄音
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
難點:
學說對話
教學過程:
一、說說狐貍和烏龜
提問:他們是誰?他們倆誰更聰明?
二、理解故事:聰明的烏龜
1、完整欣賞故事錄音(重點)
提問: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有誰?
2、你喜歡誰?為什么?
3、這真是一只聰明的烏龜,你從哪些地方聽出來的?
(1)烏龜看到狐貍要吃青蛙,它是怎么做的?
(2)狐貍吃不到青蛙就要吃烏龜,烏龜是怎么辦的?
(理解詞:縮、硬、殼、東奔西跑)
(3)狐貍吃到青蛙和烏龜了嗎?
2、欣賞ppt,學說對話(難點)
跟著故事發展順序,學說故事對話
3、分角色表演(教師旁白、一半幼兒扮演烏龜,一半幼兒扮演狐貍)
三、理解含義:我會動腦筋
提問:為什么說烏龜聰明?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表現在哪些地方?)
提問:烏龜到底怕不怕摔,怕不怕燒,怕不怕水?
那為什么烏龜要說反話回答呢?(這樣就能騙過狐貍,這就是烏龜聰明的地方。)
提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復述故事,能記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語言,并設計動作。
2、樂意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體驗同伴合作的樂趣。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青蛙、狐貍、烏龜的頭飾若干,錄音機。
2、布置故事中草地、池塘的場景。
3、幼兒每人一顆五角星。
4、掛圖《聰明的龜龜》。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學習復述故事,能記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語言,并設計動作。
活動難點:
設計動作,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故事,激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還記得《聰明的烏龜》的故事嗎?(本文。來源:。教案網)
2、結合掛圖,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回憶故事內容。
3、幼兒分段跟講故事,學習故事里角色的語言,并設計動作。
4、幼兒跟著錄音磁帶完整地講述故事。
5、分組排練。
(1)討論組內人員各自的分工:講述故事旁白部分以及扮演不同的角色。
(2)幼兒分組排練,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從動作以及語言語調中突出角色的主要特征。
6、幼兒復述并表演故事。
(1)教師提供表演頭飾,每組幼兒在布置好的場景中進行故事表演。
(2)請所有的幼兒做評委,給自己認為表演好的組貼五角星。(幼兒不能參加本組的評選。)
教學反思:
這節活動中,我通過讓孩子觀察烏龜、傾聽故事、啟發提問等形式,幫孩子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烏龜的聰明,懂得在遇到危險時,有時可以用善意的謊言來保護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夠對一些簡單的故事進行復述,特別是故事中的語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進行模仿,但是對于一些比較長的故事,幼兒的復述能力相對小了很多。所以,針對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這個課時,我讓孩子們來表演這個故事,通過對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從而能更好的記住故事內容和其中的語言。對孩子來說,表演故事是他們感興趣的,但單調的模仿對話也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在活動前,我便準備了相應角色的胸飾,并設計了場景。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很高,我首先讓孩子來練習角色對話;再請個別能力強的孩子在集體前表演,從我說旁邊變為其他看的孩子說旁邊;最后到小組分角色表演。這樣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孩子更加直觀地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從而復述故事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7
活動目標:
1、認真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懂得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貍的。
2、學習詞:硬、殼。豐富詞匯:東奔西跑。
3、通過傾聽故事,教育幼兒養成遇事多動腦筋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紙偶狐貍和烏龜。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激發興趣。
1、教師提問: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小動物客人,可是它們一直在爭論,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到底在爭論什么?教師出示紙偶狐貍和烏龜之間進行爭論。(我是烏龜我最聰明,我是狐貍我才是最聰明的)2、教師總結:它們都認為自己聰明,到底誰更聰明呢?今天老師就要講一個有關烏龜和狐貍的故事,聽完以后你們就知道誰更聰明了。
二、教師講述故事。
1、故事里講到了誰?(哦,原來這個故事里有:狐貍,烏龜和青蛙)2、你覺得故事里狐貍和烏龜誰更聰明為什么?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聽一聽、看一看。
三、理解故事。
1、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跟隨進行講述故事)2、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狐貍肚子餓得咕咕叫,它很想找東西吃,它是怎么去找東西吃呢?(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說,狐貍東奔西跑的找東西吃)一只青蛙正在捉害蟲,狐貍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它找到東西吃了嗎?(先拿這只青蛙當點心,填填肚子也好)。狐貍輕輕地、輕輕地,一步一步的跑過去,再跑上兩步就捉到青蛙了,可是,青蛙正在捉害蟲,它知道嗎?(青蛙一點都不知道)
(2)這事讓烏龜看見了?烏龜是怎么樣做的呢?(它急忙伸長脖子,一口咬住了狐貍的尾巴)狐貍會怎么樣?(狐貍叫了起來:哎呦、哎呦,誰咬我的尾巴呀)烏龜沒有回答,為什么烏龜沒有回答呢?(要是烏龜張嘴說話不就是放了狐貍嗎?烏龜不說話一個勁的咬住狐貍的尾巴不放)
(3)狐貍沒吃到青蛙它會怎么做?(它想去吃烏龜)狐貍是怎么樣對烏龜說的?我們一起來學學。(啊,原來是一只烏龜,我沒有吃到青蛙,吃烏龜也行)烏龜是怎么做的?(烏龜可聰明了,把頭一縮,縮到硬殼里去了)烏龜是怎么縮的,我們一起來感受感受,硬是堅硬,殼是貝殼。(教師帶幼兒一起嘗試縮的感覺)狐貍沒咬到它的頭,就想咬它的腳?烏龜又是怎么做的呢?(烏龜又把四條腿一縮,縮到硬殼里去了)狐貍沒咬到它的腿,一看還有一條小尾巴呢?烏龜還會怎么做?(烏龜再把小尾巴一縮,也縮到硬殼里去了)狐貍實在餓慌了,就去咬烏龜的硬殼,格崩、格崩,咬的牙齒都發酸了,還是咬不動。狐貍吃不到烏龜它又會怎么做呢?
(4)狐貍沒吃到烏龜心里怎么樣?(很生氣)狐貍是怎么對烏龜說的?(烏龜、烏龜,我要把你扔到天上去,啪嗒一下摔死你)烏龜聽了狐貍的話,烏龜害怕害怕嗎?它是怎么說的?(謝謝你、謝謝你,你扔吧,我正想到天上去玩玩呢?)我們一起來學學狐貍和烏龜說的話。烏龜是真想到天上去玩嗎?(不想)它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烏龜是騙狐貍的)這時狐貍聽了烏龜的話更氣了,它又會對烏龜怎么說呢?烏龜又會怎么回答?(烏龜說:謝謝你、謝謝你、你扔吧,我身上發冷,正想找個火盆烤烤火呢?)我們一起來學學狐貍和烏龜的對話,狐貍聽完烏龜的話還更氣了,它還會對烏龜說什么?我們一起在來學學它們說的話。烏龜真的怕水嗎?(不怕)它為什么要對狐貍這么說?
(5)狐貍會認為烏龜怕水嗎?那它是怎么做的`?狐貍抓起了烏龜的硬殼,走到池塘邊,撲通一聲把它扔到水里去了。狐貍把烏龜扔到了池塘里,烏龜會怎么樣了?(烏龜下了水,就伸出四條腿來,劃呀、劃呀,一直劃到青蛙身邊。兩個好朋友,一邊笑,一邊說:狐貍、狐貍,呱呱,你還想吃我們嗎?你吃吧、吃吧!)我們一起學學青蛙和烏龜對狐貍說的話。狐貍看見烏龜和青蛙得意的樣子,心里怎么樣?(狐貍氣昏了)最后狐貍怎么了?(狐貍跳到水里去了)?那它跳進池塘里去會怎么樣?(淹死)你是怎么知道的?(青蛙和烏龜看見水面上冒了一陣子氣泡,再沒看見狐貍露出上面來。)
(6)這個故事還沒有名字呢,誰來為這個故事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剛才小朋友說了這么多故事的名字,你覺的那個最好呢?誰來說一說,我們就把這個故事的名字取名為《聰明的烏龜》教師出示課件題目(故事的名字叫:聰明的烏龜)
四、教育幼兒碰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
1、烏龜是怎么樣戰勝狡猾的狐貍的呢?(烏龜是用聰明的機智和勇敢智慧去戰勝狐貍的)現在你們知道誰更聰明了吧?(教師出示紙偶)
2、我們應該向故事中的誰學習?(教育幼兒學習烏龜的樂于助人和遇到事情機智應付)。那我們小朋友在平時也要學習烏龜樂于助人的精神,在碰到危險和困難的時候,要想辦法去解決。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8
一、活動目標:
1、學習復述故事,能記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語言,并設計動作。
2、樂意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體驗同伴合作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青蛙、狐貍、烏龜的頭飾若干,錄音機。
2、布置故事中草地、池塘的`場景。
3、幼兒每人一顆五角星。
4、掛圖《聰明的龜龜》。
三、活動重點:
學習復述故事,能記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語言,并設計動作。
四、活動難點:
設計動作,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五、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故事,激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還記得《聰明的烏龜》的故事嗎?
2、結合掛圖,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回憶故事內容。
3、幼兒分段跟講故事,學習故事里角色的語言,并設計動作。
4、幼兒跟著錄音磁帶完整地講述故事。
5、分組排練。
(1)討論組內人員各自的分工:講述故事旁白部分以及扮演不同的角色。
(2)幼兒分組排練,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從動作以及語言語調中突出角色的主要特征。
6、幼兒復述并表演故事。
(1)教師提供表演頭飾,每組幼兒在布置好的場景中進行故事表演。
(2)請所有的幼兒做評委,給自己認為表演好的組貼五角星。(幼兒不能參加本組的評選。)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9
最近我們大班教研組正在開展語言課研討活動。分別由一位教師進行行為跟進式研討,活動的目標是圍繞著“小班化背景下教師回應的有效性研究。這次正好輪到我執教,我選擇了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這是一個寓意很強,角色語言比較鮮明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只烏龜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戰勝狐貍的過程。通過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幽默感的語言來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故事畫面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故事中內容情節性較強,適于幼兒猜測,孩子們也一定會非常喜歡,也正因為此我選擇了這節課作為研討課。
活動設計反思:在第一次執教時我就開始認真研讀文本。把活動的目標定為:1.理解故事內容,重點了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貍的。2.學習用語言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表現作品所蘊含的幽默感。故事的前半部分自己認為比較適合幼兒猜測表達,而在對話環節怕幼兒難以理解,所以打算還是用傳統的理解故事的形式,教師生動的講述,讓幼兒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從而理解故事中對話的內容,同時還加上了讓幼兒表演角色對話環節。因為要表演所以要讓孩子們學說故事中的對話,通過師生表演,生生表演等形式。由于太過注重學說表演反而輕視了活動目標2的達成。經過兩次的執教之后也使問題更加凸顯了,盡管在第二次的執教時已經淡化了學說的過程,但感覺還是對了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貍有些欠缺。所以還是覺得是否可以嘗試讓幼兒從頭到尾都讓他們自己來猜測表達對作品的理解,這樣可能會更好的達成目標。于是便準備第三次的繼續執教。在活動之前我又把圖片進行了處理,讓圖片的內容能更適合于幼兒講述。在完整傾聽故事環節我還通過動畫與視聽相結合的方式更吸引幼兒,同時也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多媒體教學的便捷與高效。
活動有效回應反思:
“不舉手的孩子”和“舉手的孩子”都需要回應 集體活動中老師和孩子的互動提問后,有一些孩子愿意積極舉手回應老師的提問,這些孩子一般開朗、外向、喜歡舉手、善于用語言表達,所以這些孩子發出的信號教師能及時捕捉,并樂此不疲地與其進行交流互動;但也會有一些孩子內向、文靜、膽小、很少舉手,這樣的孩子教師比較容易忽視,其實不舉手、不愛說話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回應。所以在這幾次的研討中我始終關注這每一位孩子,讓每一位孩子都來說一說,哪怕是不舉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也經常會因為老師的忽視而游離于課堂。對不愛舉手的孩子更多幾絲目光的停留,選擇回答對象時,對不愛舉手的孩子說:“我想請一個沒有舉手,但一定知道的人來說。”“不舉手的孩子我也會請得。”鼓勵他們積極舉手。 當然對那些愛舉手,能積極回應老師的孩子,我們也要鼓勵、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他們說“你特別棒,每個問題都舉手,機會讓給別的小朋友吧。”“讓他先說,你來補充好嘛。”教師只有秉承平等回應的觀念,每一個孩子才能和老師有積極的互動。 站在一個高度拎中心 在師幼互動中我始終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重要思想,集體活動中老師拋出問題之后,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法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針對本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當前課堂情境進行靈活調整,接不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所以我們要善于把握中心目標,站在一個相對于高一點的位置回應、引領幼兒。
比如:在孩子們猜測大灰狼指著天上說的環節,我讓孩子們自己想想大灰狼會說什么?當孩子們回答的不夠正確時,及時提醒幼兒還有別的想法嘛?這樣也給了孩子一個信息,你的回答還不夠正確,繼續思考。當孩子們的回答正確時,我馬上接著說恭喜你,猜出了大灰狼的想法,這樣的回答也使前后起到了過渡的作用,接著便是我自己的講述。同樣當孩子們猜出了烏龜的回答時,我馬上便接著:“你真聰明,和烏龜的想法是一樣的。” 一邊肯定了孩子一邊過渡到下一環節。在活動中我始終不會因為幼兒的回答不符合“標準答案”而不作回應 。在觀察狐貍摔烏龜的環節,孩子們都說烏龜是因為不怕摔所以才說是想到天上去玩玩,正好和故事的意思相反,于是我便拎出一個中心,“孩子們,思考一下,烏龜到底怕不怕摔?”
多種策略應對回應“瓶頸” 當幼兒回答問題有困難時, 我便耐心期待并積極設法促成轉機。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分解難度、化難為易”、“轉換角度、另辟蹊徑”、“適當提示、給予線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語言讓幼兒繼續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問,這樣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兒,反而可能讓幼兒覺得老師在給自己施加壓力。 教師回應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技能,有效回應是為了讓教師的“教”更有意義,也讓兒童的“學”更有價值。一百個孩子回應方式,讓我們一起從研讀孩子開始,認同孩子所有的聲音,讓每個孩子不對交流產生畏懼,讓每個孩子喜歡表達,讓每個孩子從教師的回應中有所得,有所獲!這也是我們開展此次研討活動的真正目的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10
名稱:
小烏龜的大背殼目標:
1、通過對小烏龜大背殼的聯想,嘗試用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體驗創編活動的快樂。
3、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復性特點。
準備:
課件。
關鍵點:
對堅硬的龜殼進行聯想,嘗試用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環節:
1、經驗交流,引入主題。
(1)這是什么?(背殼)(2)又厚又硬的大背殼對小烏龜來說有什么用?
2、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聽故事“小烏龜的大背殼”。聽聽故事里小烏龜的大背殼有什么特別的用處。
3、聽聽講講,理解作品。
(1)故事里的小烏龜為什么經常感冒?
(2)小松鼠不肯睡樹洞,松鼠媽媽看見滾來的'大背殼,想想她會把大背殼當成什么?大背殼為什么能當小松鼠的搖籃?
(3)猜猜小烏龜聽了小山羊的話會怎么做?為什么?
(4)大背殼黑黑的,全是藥味。這樣的大背殼對生病的小烏龜來說會有什么用處呢?傾聽故事結尾。
(5)你喜歡小烏龜嗎?為什么?
4、小結:小烏龜十分善良,把自己的大背殼借給別人,幫了別人的大忙,真了不起,也因為這樣它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5、續編結尾,激發想象。
(1)小朋友,小烏龜的大背殼除了像搖籃、鍋子,還像什么?(鳥窩、車子、雨傘……)(2)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有一個半圓形的大背殼,你還想將大背殼借給哪個小動物?這個小動物可以用它做什么呢?接下面我們一起來編故事。老師先來編一段。下面請你像老師這樣將“小烏龜的大背殼”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幼兒自由編講。
(3)請個別小組代表講故事。
附:故事《小烏龜的大背殼》
小烏龜一生下來就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因為它除了有一個小背殼之外,還有一個又厚又硬的大背殼,大背殼太大了,經常掉下來,一掉下來小烏龜就會感冒。
有一天小烏龜走著走著,忽然被一塊小石頭絆了一跤,大背殼骨碌一聲就掉了下來,向前滾去。小烏龜追呀追,遠遠的看見松鼠媽媽正在哄寶寶睡覺,寶寶哭著不肯睡樹洞。
松鼠媽媽正犯愁呢!看見滾來的大背殼,她就用繩子將大背殼吊起來做了個小搖籃。
松鼠寶寶笑瞇瞇地睡進搖籃里,一會就睡著了。小烏龜打了個大噴嚏,驚動了松鼠媽媽。
松鼠媽媽趕緊把寶寶抱出來,對小烏龜說:“謝謝你的大背殼,讓我的孩子睡得那么香”小烏龜把大背殼背在背上連忙說:不用謝!不用謝!
小烏龜走著走著,遇見了小山羊。小山羊愁眉苦臉的說:爺爺病了,沒有鍋子熬藥。
小烏龜想了想,把大背殼借給了小山羊。回家之后就感冒了。
小烏龜正病著呢,小山羊來還大背殼了。
這時的大背殼已經熏得黑黑的,都看不出原來的摸樣了,再聞一聞全是藥味。奇怪的是,小烏龜一背上大背殼就有精神了,再喝一杯水,感冒就好了。小烏龜想:一定是山羊爺爺熬藥的時候,把藥熬到大背殼里去了,要不然自己的病怎么會好得那么快呢!果然,以后小烏龜感冒了,只要一背上大背殼,病就好了。
活動反思:
《聰明的烏龜》是一篇寓意很強、語言角色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的故事。通過故事中烏龜與狐貍的有趣對話,使得孩子懂得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要機智、勇敢,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我根據故事中出現的動物、對話,進行了夸張的講述,語言的不斷渲染,使幼兒加深了對本次活動開展的興趣。這為幼兒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做了好的鋪墊。活動中我提出了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能讓幼兒展開更多豐富的聯想,推理假設出各種不同的情節發展,并且能夠大膽地表述出來,但在表達的過程中,幼兒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不夠完善,因此,部分幼兒的表達不夠完整。
如果在活動中能夠讓幼兒進行相關的情景表演,那么更能體現出氛圍,使幼兒不僅學習了故事中角色的簡單對話,更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11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發現并練習各種手膝著地的爬法(向前爬、倒退等)。
2、學習方位詞:前面、后面、里面
3、學習聽音樂節奏進行變速爬,增強幼兒四肢的肌肉力量,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活動準備:
1、小烏龜胸飾17個。
2、由一教師扮演的貓姐姐。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互學各種爬
1、師:烏龜寶寶你們好,我是烏龜媽媽,你們叫我誰呀?小烏龜有什么本領呀?(幼兒發表自己的經驗,爬)
2、師:來,爬給媽媽看一看!(幼兒四散在地毯上爬,教師和幼兒一起爬,同時觀察幼兒的各種爬法)
3、師:好,爬到媽媽的身邊來。剛才烏龜寶寶你是怎么爬的呀?
4、請幾位幼兒爬給大家看一看,引導大家說說這是什么爬?(從幼兒的回答中選取爬的名稱)哇!他的方法真不錯,我們也來學一學!(如:邊說邊向前爬、向后退、轉圈爬等)
二、游戲“捉迷藏”
1、師:咦!誰在叫呀?用耳朵聽聽小貓躲在哪里?(幼兒聽并分辨出聲音的方向——前面)
☆師:好,去看看是不是小貓,我們要向哪里爬?(爬的途中引導幼兒邊爬邊說)。
☆貓姐姐:你們好小烏龜!向小貓問好“你好貓姐姐”貓姐姐:“你們找到我了!我躲在哪里呀?”(幼兒說方位詞)貓姐姐:我要和你們玩捉迷藏,你們把眼睛閉起來,我去躲好,你們來找我!
2、幼兒閉眼,貓姐姐躲好后喵喵叫。
師:聽聽,貓姐姐躲在哪兒?(請幾個幼兒說說方位詞)好,我們去找找。
貓姐姐:你們好,又找到我了,我躲在哪兒?(請幾個幼兒說說——里面或桶里面)貓姐姐再去躲,你們的眼睛怎么樣?(幼兒閉眼,貓姐姐躲好后喵喵叫)
3、師:聽聽貓姐姐又躲在哪?(請幾個幼兒說說方位詞)這次呀,我們換一種爬的方法去,換一中什么方法爬去呢?(從幼兒的意見中選取一種方法,引導邊說邊爬)
貓姐姐:啊,又被你們找到我了,你們剛才用什么方法爬來找我的?(幼兒回答)你們真是聰明的小烏龜,這次我可要躲躲好!(幼兒閉眼,貓姐姐躲好后喵喵叫)
4、師:聽,貓姐姐躲在哪?好,那就用你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方法爬去找找貓姐姐!(引導幼兒控制好自己與他人的距離,避免碰撞)
☆貓姐姐:你們又找到我了,我真喜歡你們,好了我要回家了,再見小烏龜!(互道再見)
三、聽音樂變速爬
1、師:來,我們到草地上來休息下吧!真累呀,相親相愛,互相敲敲腿腳。
2、師:你們爬的真好!我要請你們和音樂里的小烏龜一起爬呢!你們可要聽好了什么時候小烏龜爬的快,什么時候小烏龜爬的慢!
3、根據音樂變速爬,邊爬邊請幼兒說我向前爬,我倒退爬、我轉圈爬等。
四、自然結束
好!小烏龜我們爬回家啦!
到室外,放松、休息、喝水等活動。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聰明的烏龜》 篇12
活動目標:
1、用飽滿的情緒和有力的語氣學唱歌曲。
2、嘗試替換食物部分的歌詞并進行演唱。
3、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進場音樂。
2、山坡圖片、小烏龜圖片、面包、糖果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做小司機進場。
“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著小汽車玩一會吧!”
“呀!我們來到小山坡下,這兒多漂亮啊,讓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吧!”(請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來。)
二、復習律動《拍手點頭》。
(出示小烏龜)“小朋友們看,它是誰呀?我們和小烏龜打打招呼吧!”(齊說:小烏龜你好!)
三、熟悉歌曲。
1)故事導入。
“小烏龜住在山坡的下面,它的奶奶住在山坡的上面。今天,小烏龜要去看它的奶奶。”(教師邊講述邊演示小烏龜爬山坡的樣子。)“它是怎么去的呢?”(幼兒回答后,教師范唱歌曲第一句:小小烏龜爬山坡,并帶領孩子說一說)
(2)理解歌曲,根據幼兒的回答提問:
1、小烏龜是怎樣爬山坡的?(我們一起來學學小烏龜爬山坡的動作)小烏龜爬山坡時感覺怎么樣?(很累)累的時候它會發出怎樣的加油聲呢?(教師范唱“嗨嗨喲”,)(我們一起學學小烏龜的加油聲“嗨嗨喲”)
2、小烏龜終于爬到了奶奶家,那它給奶奶帶了些什么好吃的東西?(出示圖片,幼兒回答,教師范唱后,帶領幼兒說說這句歌詞)
四、學唱新歌。
1、完整學唱歌曲。
“奶奶看到小烏龜多開心啊!我們把小烏龜去看奶奶的事情一起來唱一唱吧!”(告訴幼兒歌曲的名字。)“這首歌曲有個可愛的名字,叫《小烏龜》。” “讓我們來學學吧!”
2、教師邊彈琴,邊帶領幼兒唱歌曲。
3、“小烏龜爬山坡很用力,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到了奶奶家,我們也用力地來唱一唱,好嗎?”
五、替換歌詞。
小朋友們,小烏龜這次去看奶奶帶了面包和糖果,下次還會帶什么呢?根據孩子的回答,替換歌曲中的食物名稱,并進行演唱。
六、結束語。
“小烏龜對奶奶真好,帶了這么多好吃的東西給奶奶,我們也去準備一些好吃的東西給奶奶送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