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樹和喜鵲教學反思(精選2篇)
一年級語文下冊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篇1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樹和喜鵲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以歌曲導入,隨著一首《小烏鴉愛媽媽》的歌曲,創設與課文相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利用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在聽讀的基礎上自讀課文,這樣就排除了再讀文與識字上的過關難的障礙。借機讓他們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最讓你難忘?
同時,多種形式識記生字的方法,調動學生識記生字的興趣,把枯燥的生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并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交給學生評價的方法,通過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來提高朗讀水平。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的好習慣,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為理解課文內容,流利的讀文奠定了基礎。
二、采取學生喜歡的多種方式理解課文
由于這篇課文,學生可能會對有些詞匯不太了解,要通過做動作、聯系上下文猜測、教師講解等方式讓學生理解。所以多種形式的朗讀對于他們在理解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同桌互相傾聽對方朗讀課文,然后相互幫助和指導。說說同學讀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學習,還有哪些地方自己讀得比較好,再互相說說自己朗讀時的體會。利用范讀,創設情景。
2、同學間互相講一講這個故事,同桌或小組同學互相補充,然后推舉一名同學在全班講故事。在朗讀或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和觀察,了解學生對課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較好,還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難,要抓住時機及時指導。
三、課外擴展,引向生活
和爸爸、媽媽一起讀。學生帶著對課文的理解,課下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討論這個故事,然后同學間交流和爸爸、媽媽一起讀的體會。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與父母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深了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教育學生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好兒女。
一年級語文下冊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篇2
校內公開課,我選擇了教學《樹和喜鵲》的第一課時。上完后,覺得教學效果較好的有兩處。一是利用插圖,梳理文脈。課文采用三段式結構來寫,都是先描寫一個場景,再用一句話寫出樹和喜鵲的`感受。書上有三幅插圖,但內容和文字不完全匹配,所以我將圖修改,讓學生找與圖相關的段落,學生都有看連環畫的經驗,所以找起來比較容易。
課堂上一開始有學生說與圖一配的是第一自然段,又有另一學生說是第一二自然段,我肯定了第二個學生的回答,指出理由:他還關注到了樹和喜鵲的感受。后面兩幅圖,學生就能找得更準確了。第二是教學“孤單”一詞,引導學生關注數量,關注“只有”,并體會帶“只有”的句子的情感,學生對于“孤單”的理解很到位,也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課堂上,學生沒能好好理解“鄰居”一詞的意思,有點小意外,也是提醒我不能太想當然,想當然地以為這個“鄰居”與孩子生活有聯系,就不好好思考理解的方法。課后,李老師告訴我一個想法,我在此記下:要理解鄰居,重點理解“鄰”,將“鄰”組成詞語“鄰國”“鄰村”,了解了“相鄰”的含義,然后再理解“鄰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