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通用3篇)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篇1
《七顆鉆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鉆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著深刻地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首先,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其次,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于讀書的'方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并思考是什么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并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有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掌握具體的讀書得方法。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于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后,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后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為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咽了咽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發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后,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于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薄皨寢屆刻炱鸬煤茉缃o我做早飯!薄坝幸淮伟胍估镂野l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我用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F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時中比較成功的地方:
首先用簡單的幾張圖片和一段精彩的動畫故事把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帶到課文情境中,而且也在最短的時間感知到了課文中的更多信息和情感,也就意味著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文學習。
三年級下學期就開始根據課文的特點學會初步概括課文主要意思,并且這些要求一般在第一課時就應該達到,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大意。本堂課中巧妙利用“水罐發生了哪幾次變化”引導學生通讀了解內容,在此基礎上簡單說說課文主要意思。
對于第一課時的教學,生字是不可擯棄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學中,我以課件直接呈現的形式,通過“考一考你”、“挑戰一下自己”等形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掌握生字。在評價中,滲透重點字詞的理解。例如“絆倒”的倒,是多音字,我讓學生說說它的另外一個讀音并組詞。還有“唾沫”的'讀音是輕聲,尤其要提醒學生。就這樣讓學生在輕松、寬松的氛圍中學習自主識字,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書不讀熟不開講,即是說只有在第一課時把課文讀熟了,第二課時才能有效地展開課文的研讀。那么,是否就意味著只要讓學生在課前或在第一課時自由式地多讀幾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課引導學生喜歡讀書,把課文讀順、讀熟、讀好仍然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要能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指名學生分節讀課文的基礎上,對第2節進行了對比表情讀,對第4節對比語氣讀,使讀書的過程既是學生讀熟課文的過程,也是提高朗讀能力和提高讀書情趣的過程。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篇3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這節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到了教學的.輕松,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么沉默時”,李嘉泳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換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綜合!眻探瘫菊n后我發現:無論是講讀課文還是閱讀課文,,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讓學生體驗感悟這種情感。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才會用心去生活,才會逐漸變成一個有理想的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如何讓學生從一個只知道接受愛的人,意識到在生活中要付出愛的關鍵在當老師問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薄跋虬职謰寢屪YR生日的請舉手”這兩個問題是同學們沉默了。我在處理這一部分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后在小組里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同學們為什么沉默了?”“從課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得出當時課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課堂沉默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讀一讀。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讀出沉默的語氣。
4、讓學生積累摘抄體現課堂沉默的詞語,句子。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議代講,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們領悟出最為可貴的東西:不能只會接受愛,享受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更應該懂得關心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他們帶來快樂。
但是上完課時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系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
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文本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