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04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  以三矢(shi 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廟(            )

  C  請其矢,盛(sheng 豐盛)以錦囊(          )

  D  方其系(xi 捆縛)燕父子以組(          )

  E  及仇讎(cou 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                    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                                      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無乃爾是過與

  D  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晉以歸梁

  E  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  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 (略)

  八.教學后記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氣而揖之

  D  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  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數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饑日已高

  D  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無馬耶

  7.之

  A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  莫能與之爭

  C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蟲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G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 :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后唐莊宗的成敗闡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學習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本文充分運用對比手法說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啟迪人性。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標題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樣的人呢?(學生: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時戲子大多地位低下,卻能入朝為官,歐陽修為什么要為伶官作傳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尋找答案。(板書:課題,作者)

  二、因聲求氣讀通文意

  1.請學生復述莊宗的故事。

  2.誦讀感知莊宗的悲劇命運。

  活動一:一生讀晉王遺言,其他學生評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皆為兄弟,而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點撥:讀出晉王深深的遺憾,對敵人仇恨、對莊宗期盼的語氣和情感。)

  活動二:讀莊宗的奮斗史和失敗史,其他學生評價。

  奮斗史:“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可謂壯哉!”莊宗凱旋時的豪壯語氣,筆勢激越,情調激揚。

  失敗史:“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何其衰也!”莊宗敗亡時的衰頹語氣,倉皇失措,筆勢迂回,情調低沉凄愴。

  (點撥:語言和情感一揚一抑、大起大落、蕩氣回腸、對比鮮明。)

  3.教師小結:莊宗的興盛和衰敗用了鮮明的對比,其奮斗史164個字,得天下完成父親遺命,耗時十五年;其失敗史63個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奮斗過程如此艱難,衰敗卻如此迅速,一潰千里,發人警醒。

  三、提要鉤玄領會主旨

  (點撥:學生誦讀第一段,第三段“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至文末。)

  1.一個嘆詞:嗚呼

  參考:歐陽修之子歐陽發《先君事跡》“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貶善惡,為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這一聲“嗚呼”,以感嘆發端,起筆不凡,突兀驚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調。

  2.兩個警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點撥1: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目的是什么?)

  參考:對偶與對比,這是本文寫作上的藝術特色,使行文說理更加透徹。

  (點撥2:當我們讀完經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還留下什么?同學們將這兩句警句放聲讀三遍。請同學當堂背誦。)

  教育是什么?愛因斯坦說“在你離開學校后,忘記了學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組反問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品讀反問句,歐陽修想突出強調什么觀點?

  (點撥:教師范讀,學生討論探究主旨)

  參考:對比鮮明、前后呼應、層層遞進,強調共同的觀點:盛衰在于人事。

  (小結:“豈獨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獨伶人,萬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卻能夠使莊宗迅速滅亡。歐陽修借伶官之禍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種教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于我們所有人都有永恒的價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讓你產生什么聯想?

  (點撥: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開元君王唐玄宗,開創盛世,卻因專寵貴妃,導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諸侯,卻因親近小人,導致禍起蕭墻;吳國國君夫差,雄霸南方,卻因貪戀美色,導致國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你所寵溺的一個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學們,想要實現理想,不僅要注重細節,更要學會節制取舍。

  五、讀史明理

  課外閱讀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讀書筆記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能力目標: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學會美文賞讀。

  二、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課文,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古今異義現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議論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學方法:

  點撥法探究學習法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引出文章論題

  由杜牧《題烏江亭》引入

  二、解題

  三、了解背景,體會諷諫意味

  四、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和斷句。

  五、疏通文意,課文探究學習

  (一)第一、二段課文學習

  1、強調重點字詞

  2、探究:

  (1)、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二)第三、四段課文學習

  1、強調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七、課堂鞏固練習

  1、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積累

  八、美文賞讀

  1、結構美——探究對比論證手法和全文論證結構

  2、文理美——探究主旨與教訓

  3、抑揚美——探究抑揚手法

  4、文筆美——探究敘事簡約、語言精警的特點、文句的對稱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業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4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名句的理解。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背誦第三段。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5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名句的理解。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背誦第三段。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6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書設計 (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3、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

  “損”“益”;“興”“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第一節

  一、導入: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前曾用這么一句話來總結自己慘敗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實,不只是項羽,很多帝王將相都將自己滅亡的原因歸結于天命,許多平民百姓也將人生的苦難、命運的坎坷歸咎于天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來探討一下,事情的成敗究竟是在天命,還是在人為呢?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文學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提倡古文,批評北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他積極培養、提拔、獎掖后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

  三、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傳:傳記。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別人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還有一種稱為宴集序。

  四、寫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國君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致使伶人重權在握。后來后唐發生兵變,而擁有兵權的伶人拒不發兵平叛,莊宗只得親征,但敗北,這時眾叛親離,伶人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

  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借事論理,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而亂政的史實,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統治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講解1-2段重要詞句。

  1、一詞多義現象。

  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晉以歸梁

  D、請其矢,盛以錦囊

  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請其矢,盛以錦囊

  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指出下列古今異義詞的用法。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抑本其成敗之跡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請其矢,盛以錦囊

  3、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節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是什么?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2、歐陽修有沒有否定天命的觀點?

  古代人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認為人的命運是由上天主宰,作為那個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沒有否定這種傳統說法,但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

  3、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運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論據:莊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實。

  例證法——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小結:提出全文的論點,并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4、“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慨嘆,惋惜。

  5、晉王彌留之際為什么賜予莊宗三支箭?

  賜箭的原因:勉勵兒子誓報父仇。

  6、莊宗對待晉王的遺命的有怎樣的舉動?這些舉動告訴了我們什么?

  受、藏、告、請、盛、負、納。

  接受遺命后,有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忠誠地執行遺命。

  7、作者為什么如此詳細的寫莊宗忠誠地執行父命?

  說明他的成功與他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結:詳述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8、矢志復仇的莊宗取得了怎樣的戰績?作者贊嘆莊宗的成功,這照應了前文哪些詞語?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在極短的時間,說說莊宗失敗時的處境?作者慨嘆莊宗的失敗又照應了前文哪些詞語?

  眾叛親離。

  “衰”“失天下”

  10、莊宗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說說莊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對比的作用?

  通過強烈鮮明的對比“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

  在鮮明的對比中強調人事的作用,照應回應論點。

  12、莊宗由極盛到極衰,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和引證

  小結: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13、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有何目的?

  以古諫今,告誡當時的統治者:使“身死國滅”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記“憂勞興國”的道理,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豫”之中,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8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了解“滿遭損,謙得益”和“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理解本文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法,了解文言詞語的省略。

  [教學重點]

  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弄清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及對作者結論的評價。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卒謚“永忠”。北宋吉州永豐(江西永豐)人,官至樞密副史,參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旗幟鮮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書斥責諫官高若納趨炎附勢,不敢主持正義,因而遭到貶謫。晚年思想漸趨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葉文壇的領袖,對北宋詩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創作,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類文章又各有其獨到之處。例如他的記事文往往運用精煉的形象化的語言,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活動或山水的景色,并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他的史論文常常充滿激情,選擇不同時代的類似史實作適當比較,經過反復論證,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現實的經驗教訓。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解題:

  課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伶官傳》記敘了后唐莊宗李存 (x ) 寵幸的伶官(伶人──樂工,伶人做了官稱為伶官)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人敗政亂國的史實。按照《新五代史》的編寫體例,多數傳文的開頭都有一段序論,用來表述作者對所記史實的感想和議論。《伶官傳》的開頭也有這樣一段序論,由于寫得比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讓它獨立成篇,編入古文選本,同時又加上一個標題,叫《五代史伶官傳序》或簡稱《伶官傳序》。

  嗚呼! 盛 衰之理,雖 曰天命,豈非 人事哉⑵!原莊宗⑵之

  ( 國家和朝代)興盛衰亡 雖然 (由于)

  原:動詞,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

  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和 他 天下的原因 就 這個道理

  其:代莊宗之:代天下 所以:……的原因 之:代“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世言⑶晉王之將終⑷也,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⑸,

  世人說 死的時候 拿 箭 梁王是 仇人

  燕王,吾所立⑹,契丹與吾約 為 兄弟⑺,而 皆背晉以歸 梁。此三

  是我立他做王的 訂盟約結為 可是(他們) 而 歸順 個

  約:名作動,訂盟約其:命令副詞

  者, 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⑻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之)而藏之于廟。

  人 都是 一定 心愿 宗廟里面

  其后 用兵, 則遣從事⑼以一少牢⑽ 告 廟⑾, 請 其矢⑿,盛(之)以錦

  他以后帶兵打仗的時候 部下 用一頭豬一頭羊祭告宗廟 請出那 三枝箭

  用兵:帶兵打仗 太牢:牛、豬、羊各一頭 少牢:豬、羊各一頭

  囊,負(之)而前驅, 及凱旋而納 之⒀。

  走在隊伍前面 保藏

  之:代宗廟

  方其⒁系燕王父子以組⒂,函梁君臣之首⒃,入 于太廟,還矢(于)先

  當他 縛 進入 把箭還給

  組:絲帶、絲繩,泛指繩索 函:名作動,用木匣子裝著

  王,而告(之)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狀哉!及仇讎⑴已滅,天下已定,一

  氣概 昂揚 雄壯極了 消滅 平定

  夫 夜 呼, 亂者 四應⑵,倉皇東 出,未及見賊而士卒已散,君臣相

  軍士在夜間呼喊起來 作亂的人四方響應 向東出逃 沒等 賊寇 潰散 面面

  倉皇:匆忙的樣子

  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 斷 發,泣下沾襟⑶,何其衰 也!豈 得 之 難而

  相覷 去的地方 對天發誓截斷頭發 多么 喪氣啊 難道是得到天下

  其:表疑問語氣

  失之易歟?抑⑷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 于人 歟⑸?《書》曰:“滿 招 損,謙

  還是 痕跡 出自于 人事嗎 驕傲得到損害謙虛

  本通原,名作動,推究事物的本原

  得 益⑹。”憂勞可以興國。逸豫⑺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謹慎得到益處 安樂 自身 這是 道理

  興:使……興盛 亡:使……滅亡

  故方其 盛也, 舉⑻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

  當 后唐強盛的時候 所有 競爭

  舉:全,所有

  困 之⑼,而身死 國 滅⑽,為天下笑,夫 禍患常積于忽微

  圍困了他 而他自己中流矢而死國家隨之滅亡 被 恥笑 人生的 在微小的

  為:表被動忽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⑾, 而智勇 多 困于所溺⑿, 豈 獨 伶人 也哉?

  事上累積而成 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惑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智勇:形作名,智勇的人于:表被動

  第 二 課 時

  簡析課文:

  這篇短文是一篇傳記的小序,內容著重在議論。(正文──論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一開頭,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作者在這里雖未完全否認天命,但強調國家(或個人)的盛衰,“人事”是決定性的因素,緊接著便以唐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這一論點的正確。評論唐莊宗,是全文的重要內容。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行晉王的遺命。

  要評論唐莊宗,就要從他的生平大事著眼,唐莊宗平生的大業,就是謹遵父志,消滅仇人。這一段分兩層敘述:

  1.較詳細地敘述了晉王的臨終遺囑。

  2. 敘述唐莊宗接受三矢后,對待三矢的嚴肅的態度,也正表現了他對待父親的嚴肅態度,他“凱旋”歸來,說明他實現了父親的遺愿。

  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的成敗,在于人為。

  以此論證了論點。可分三層:

  1.寫唐莊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們獻于太廟,并且“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這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這里突出寫一個“盛”字,一個“壯”字,表現了莊宗志得意滿。

  2.寫他在天下已定之后,喪失警惕,終于招致失敗,而且敗得那樣慘: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這里突出一個“衰”字與上半的“盛”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與文章開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應。

  3.用兩個疑問句作結,前一句指出“得難失易”,后一句指出“成敗之跡,皆自于人”。這兩句雖是疑問句式,但實際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內容,又回顧了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則回顧了第一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既是給莊宗作結論, 也緊扣全文的中心論點。為了更充實這一論點,作者緊接著引《書》的話“滿招損,謙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論作為論據來說明論點,這就把“成敗之跡,皆自于人”的道理表達得更明確,更充分。

  第四段:具體指出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分兩層:

  1.再次對比莊宗的盛衰,與第三段相呼應,而著重指出他身死國滅的具體原因是“數十伶人困之”,根據這一史實,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兩句,既緊密地聯系了莊宗的實際,也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2.最后“豈獨伶人也哉”一語,為當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訓( 實際也為一般人提供教訓)。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 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三、 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0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

  教學目標 :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1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書設計 (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列出自學提綱,教學過程中予以檢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一文的序。《伶官傳》記敘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這篇序并未直接寫這些事情,而是寫后唐莊宗的盛衰成敗。教學中要把歷史情況略作補充,引導學生理解文(內容)與題(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3.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要求讀懂課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得到的歷史教訓。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文的鑒賞水平,掌握評論文章的一般結構及其寫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2. 學會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學習運用例證法。

  (二)過程與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掌握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文章借古諷今的手法和對北宋統治者的勸諫。

  教學方法:

  學生自讀賞析、教師點撥指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設計:

  質疑、解題、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3分鐘)

  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

  房玄齡曰:“草昧②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

  魏征對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釋】

  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開創國家。

  究竟是“創業難”還是“守成難”呢,太宗的兩位賢臣似乎很難達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去找北宋史學家、文壇泰斗歐陽修去問個明白。請大家翻到教材第88頁,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重要史論——《伶官傳序》。

  二、解題:(2分鐘)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伶,樂工,藝人。后唐莊宗李存勗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人擅權亂政,使后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

  三、習學生質疑、互答:(5分鐘)

  (本環節由學生提出疑難,學生相互解答,旨在檢查預習情況,并疏通文言知識。)

  四、測教師強化、識記:(5分鐘)

  1.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來)

  B.抑本其成敗之際(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繩索)

  D. 以一少勞告廟(少勞:祭祀用豬、羊各一頭)

  2.下列詞類活用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動,用木匣子裝)

  B.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東:名作動,向東逃跑)

  C.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動,使興盛)

  D. 禍患常積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A.此三者,吾遺恨也 (判斷句)

  B.系燕父子以組(定語后置)

  C.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被動句)

  D.盛以錦囊(省略句)

  4.下列對文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C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莊宗取得天下,與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道理了。

  B.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或者說考察他成功與失敗的跡象,都是由于人為吧?

  C.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逃跑、猶豫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禍患常常在細微的事情上累積而成,有勇有謀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議——師生討論、分析:

  (一)自讀課文,思考:(5分鐘)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追問: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過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3.通過課文大家推知本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二)再讀課文,思考:(10分鐘)

  1.作者是如何來寫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

  明確:由時間理出過程,概括出和莊宗有關的時間點和相關事件。

  2.在這幾個時間節點上,在莊宗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

  908年(23歲),接受遺命,“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滅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歲),身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3.追問:從這四個時間節點上的四件大事來看,莊宗的人生其實就是兩個過程。

  明確: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問: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六、悟——拓展研讀、小結(10分鐘)

  1.畫蛇添足?

  釋問:既然已經強調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為什么在第四段中還要加上“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這一結尾?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僅是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道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使文章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2.文不對題?

  釋問: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是否顯得有些文不對題?

  明確: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3.領悟要義:

  釋問:身處于北宋中葉的歐陽修,為何要編《伶官傳》并作序?

  (引導學生聯系高一、高二學過的相關課文)

  明確:以史為鑒,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后人尤其是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

  七、練——遷移訓練、鞏固(3分鐘)

  烏江亭長艤(劃船靠岸)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為?”

  依你之見,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本課結語:(照應導語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問答)(2分鐘)

  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最后,讓我用這幾句話與在座各位共勉:

  滿招損,謙得(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3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5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了解“滿遭損,謙得益”和“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法,了解文言詞語的省略。...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6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教學重點]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教學重點: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2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6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教學重點]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網友來稿)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教學重點: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

    河南中牟一高張勝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虛詞:原,函,告,抑,本。 B、一詞多義:與,歸,易,告。...

  • 伶 官 傳 序(通用17篇)

    邱龍濤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高一上冊《伶官傳序》獲獎教案(通用14篇)

    教學設想: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列出自學提綱,教學過程中予以檢查。...

  • 優秀教學設計匯編:《伶官傳序》(精選16篇)

    【教材分析】《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

  • 第三冊伶官傳序(精選4篇)

    【教學目標及重點】: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

  • 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不卡午夜精品2021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国产福利片无码区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浪货跪下给我好好含着羞辱调教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 av蜜桃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大全 | 国产成人18黄网站免费观看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 欧美午夜在线精品品 | 亚洲视频免费 | 欧美一级做a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 全黄一级播放 | 欧美一二三视频 | 久久系列 | 久久高清精品 | 亚洲色图都市激情 | 91精品婷婷色在线观看 | 国产a毛片 | 久草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 四虎私人影院 |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视频国产在线 | 日韩五区 |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四虎在线看 | 日韩久久久精品首页一本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久网站 | 欧美日韩乱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播放 | 黄色a级片免费观看 | 午夜寂寞视频无码专区 | 成人福利国产精品视频 | 大地资源免费影视大全 | 久久国产亚洲 |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欧美 | 亚洲同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