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玉春《武技》教學實錄教案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178 次) 時間:2004/11/06 10:59am 來源:xiaoyanzi
文本:
武技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甚得。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鄙Γ钤嚻浼肌@钅私庖峦偈,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崩钜哉浦碌,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 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
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比缡侨浴1娤囝,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奔磫枺骸白饚熀稳?”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崩钫堉偎,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崩钪Z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異歸,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打包下載] [引用該文] [發表評論] [轉寄該文] [關閉窗口]
此文章相關評論:
該文章有30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1/06 11:00am
《武技》教、學預設案
(2004年10月28日修訂稿)
一、文本分析:
《武技》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文章,約五百言,文字較淺顯,文言語法現象不多。擬以自讀課文的方式進行解讀。
二、任務分析:
1、文言文教學字詞是重點,不能“架空”了。應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量的自學、討論進行文本的初步解讀,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關注學生閱讀時的情感體驗,提倡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三、學生分析:
1、本節課實施班級為高三復讀班,生數較少,但其中有半數以上基礎較扎實。在具體教學時,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在字詞過關方面,他們應能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大部分問題。
2、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經歷不同,會出現理解水平、情感體驗的差異。
四、教師分析:
1、教師有大語文教學觀,能在教學中整合、優化各種教學資源。
2、教師有平等的學生觀,力求營造真正平等的課堂。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體驗,尊重學生在閱讀時表現出的創造性思維,對之給予充分的珍視。
3、教師有創新意識,渴望自己的課堂能給聽課者帶去一點思考,甚至爭執。
五、教學目標 :
1、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文言字詞,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 通過朗讀、討論人物形象等,感悟文本,走進作品。
3、 進行角色體驗,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主題。
4、 拓展遷移,了解話題作文積累材料的一般方法。
六、預習要求:
1、 復習蒲松齡和《聊齋志異》有關文學、文化常識。
2、 能夠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3、 將自己在閱讀中不能落實的字詞梳理、羅列出來。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授(1分鐘):
師:魯迅先生曾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稱譽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是小說\"專集之最有名者\"(副板書)。郭沫若先生在為蒲松嶺故居題聯時,也盛贊這部書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副板書)。我們以前也曾學過選自《聊齋志異》的課文,它們是?
齊:《狼》、《促織》
師:今天,我們跟大家再來一起學習《武技》(板書)。
(二)分組討論(20分鐘):
1、 導言(3分鐘):
師:之前,我們大家已進行了預習,下面我們先用一點時間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羅列出來的問題,看能否在小組內解決。討論的要求是各小組要將自己組內討論后的問題分兩種情況呈現出來:
(1)、組內意見不一致,不能解決的;過會全班討論時再尋求幫助
(2)、組內雖已解決,但認為很有價值,想聽聽別組意見的;等會給你機會,讓你來考考其他組
我們大家大概都比較喜歡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這個節目吧,我也喜歡。我最喜歡這個節目的一個理由就是答題者可以“求助”,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我以為這合理利用了各種資源。今天,我們的課堂里,有這么多嘉賓,大家也應該學會“拿來”,合理運用你身邊的有益資源。所以,今天,我們在討論時,各組可以向在座的聽課老師尋求現場幫助,為保證課堂的相對穩定,我們規定每組最多有三次“求助”機會,而且每次只能派一名代表外出。事先,我得跟大家說一聲,能否有勇氣向別人,尤其是陌生人“求助”,是我們未來生存的一個必需的素質;另外,因為我們聽課的老師們事先沒有接觸過這篇文章,可能不一定能立即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這,你也不要有什么看法。我們在這里更看重的是你有沒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提出的問題,連我們的老師都不能立即回答,那正好說明你的問題是有價值的。我期待著你們精彩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討論吧。
2、 現場討論:(根據現場情況,決定討論時間的長短,預計:5分鐘)
3、 全班交流(預計12分鐘):
(1)、請幫幫我們(副板書):(各組將自己組內無法解決或者意見不一致的問題呈現出來,請其他組幫忙解決)
(2)、考考大家吧(副板書):(各組將自己已討論解決,但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拋出來,考考別的小組)
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時,適當板書一些重要字詞,特別是那些有文言語法現象的。(注意:教師根據現場生成情況,決定自己是否再拋幾個重要的字詞讓學生研究研究。)
教師準備的,可能涉及的一些字詞問題的理解(略)
(注意:文中有兩處可能是因版本問題而出錯的地方,“騰躍移時”中“移”當為“多”,“子即盡吾能”中“即”當為“既”。如有學生提出,可適當介紹讀古書當進行考證的意識以及方法:查找典籍并應多查幾個版本,網上搜索,比如baidu、google、搜狐等。文本中就有“蹶仆”與注釋中“厥仆”的不同,注釋里也有兩個字(頏、舁)注音的錯誤,“盡信書不如無書”)
(三)感悟文本(9分鐘左右):
1、 齊讀文章(要求根據自己閱讀的習慣,或坐或站,或走或停。3分鐘左右)
(教師注意聽讀,及時糾正學生讀書過程中出現的字音以及斷句等問題,遇有理解問題,再適當簡釋)
2、 角色體驗、分析故事情節(6分鐘左右):
師;本文寫了哪幾個人物?
齊:李超、僧、尼(板書)
師:主要情節有哪些?
齊:李超從僧學武(技),與尼較/比武(技)(根據學生現場回答板書,尊重學生的答案)
師:你最喜歡哪個人物?試用文中的語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四)、角色體驗,理解主題(13分鐘)
1、 角色體驗(6分鐘左右)
假如你是李超,你在被打傷、在家休養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你會想些什么?或者,你從第三者的角度怎么看李超“與尼比武”這件事?
(請三四個同學在具體情境中回答問題,教師略作點評,并引導學生產生類似經驗的聯想,如提出:你的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你讀過類似的故事嗎等問題)
估計學生的體驗會有:
(1) 太驕傲了;應學會謙虛,不能驕傲(故事一:山上的人看山下的人似螞蟻,很高興;但有人提醒說:山下的人可能根本看不見山上的人。故事二:徒弟滿師下山,師父問“滿了嗎?”)
(2) 無自知之明;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高考填報志愿這一現實生活經歷)
(3) 勇于展現自己,謙虛不是美德,21世紀是個性張揚的世紀
(4) 與高手過招,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通過實戰,有了比較,才能清晰自身弱點,有利于尋找差距,及時調整。比如打乒乓、下棋等)
2、 整合教材,深化主題(5分鐘左右)
同學們由李超與尼比武這一故事產生了各種想法,這些想法的產生都與自身的理解有關,這里,我們都讀出了自己,這很好。大家知道,“文以載道”,我們寫人敘事,最后多為闡釋一個道理。比如蒲松齡,他就特別喜歡在自己的文章最后,用一段話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狼》一文,作者在文章最后是怎么總結的?
齊:“狼亦黠矣,而……”
師:他在《促織》一文里,更是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是怎么說的?
齊讀:“異史氏曰……”
師:這里“異史氏”就是作者,這種形式,我們在《史記》里也常見,就象“太史公曰”一樣。作者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愛憎或者主張等。下面,我們就來為這一篇文章也寫一段“異史氏曰”,時間:兩分鐘。
師:下面請各組先進行組內交流,并將本組最好的一段文字選出來推薦給大家。
生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3、拓展遷移,點撥寫作(2分鐘)
通過故事闡述道理,寫出自己的人生感悟,這一方法,特別適用于我們今天的高考話題作文的寫作訓練。上一次我用朱自清和自己的《冬天》,告訴大家寫文章的根本是“我以我手寫我心”,從生活中取材,寫出真情實感。但。當我們的人生經歷不多,我們又要埋頭題海的時候,我們必須用閱讀來擴大我們的視野,所以,我們要通過大量閱讀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來積累寫作素材。這一點,我們過去做得很好,我們還必須堅持。
這里,我再給大家一個小故事,請你們認真閱讀,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然后精心寫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五、質疑探究,生成新問題(2分鐘)
今天,我們對《武技》的分析暫時告一段落,下面請同學們閉目冥想,對這樣一篇課文,對我們這一節語文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一分鐘后,請兩三名學生說說。對能夠提出問題來的學生予以熱情的鼓勵。
六、鏈接課外
1、讀《口技》、《禽俠》,進一步體驗蒲松齡講故事的方法
2、讀故事,寫一點人生感悟。
頂部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1/06 11:00am
附錄:《武技》一文重要字詞(課前用小黑板準備好)
考考大家吧:
1、 實詞:
我已盡能之
子即盡吾能
2、 虛詞“之”:
我已盡能之
尼固詰之
李請之再四
以邀一日之名
3、 虛詞“以”:
以邀一日之名
李以掌致地
幸先以我名告之
然以其文弱故
4、 詞類活用:
李飽啖之
豐其給
館之客舍
下削其股
李由此以武名
思欲敗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5、句式
有薄技,請以相授
弄藝于場,觀者填溢
惹他何為
6、 考證:
騰躍移時
子即盡吾能
頂部
xiaoyanzi 發表于: 2004/11/06 11:01am
《武技》課堂教學實施后的一點思考
04/10/30 晴
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前準備:1、利用學生做操時間,寫好相應板書:(主)作品、作者名,(左副)魯迅、郭沫若對《聊齋志異》評價的語句;2、讓學生四人一組成正方形或菱形擺好桌凳;3、課前游戲:依男女生分兩組,同學之間互相揉揉肩、捶捶背,然后,板書:(右副)合作、分享。
(一)、導入 新授(1分鐘):
師:魯迅先生曾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稱譽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是小說\"專集之最有名者\"(副板書)。郭沫若先生在為蒲松嶺故居題聯時,也盛贊這部書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副板書)。我們以前也曾學過選自《聊齋志異》的課文,它們是?
齊:《狼》、《促織》
(二)分組討論(20分鐘):
1、 導言(3分鐘):
師:之前,我們大家已進行了預習,下面我們先用一點時間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羅列出來的問題,看能否在小組內解決。討論的要求是各小組要將自己組內討論后的問題分兩種情況呈現出來:
(1)、組內意見不一致,不能解決的;過會全班討論時再尋求幫助
(2)、組內雖已解決,但認為很有價值,想聽聽別組意見的;等會給你機會,讓你來考考其他組
我們大家大概都比較喜歡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這個節目吧,我也喜歡。我最喜歡這個節目的一個理由就是答題者可以“求助”,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我以為這合理利用了各種資源。今天,我們的課堂里,有這么多嘉賓,大家也應該學會“拿來”,合理運用你身邊的有益資源。所以,今天,我們在討論時,各組可以向在座的聽課老師尋求現場幫助,為保證課堂的相對穩定,我們規定每組最多有三次“求助”機會,而且每次只能派一名代表外出。事先,我得跟大家說一聲,能否有勇氣向別人,尤其是陌生人“求助”,是我們未來生存的一個必需的素質;另外,因為我們聽課的老師們事先沒有接觸過這篇文章,可能不一定能立即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這,你也不要有什么看法。我們在這里更看重的是你有沒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提出的問題,連我們的老師都不能立即回答,那正好說明你的問題是有價值的。我期待著你們精彩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討論吧。
(說完,板書:(右)討論、質疑)
(設計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1、展現自己的語文教學理念。大語文教學觀要求我們合理地利用身邊的語文教學資源,所謂教材整合,決不應該局限在文本上,凡是進入我的課堂里的物、人、事都應可以為我所用,都應該是可以整合的“教、學”材料。2、展現自己對學生人格塑造的用心。一直以為語文老師教給學生的知識,他是會很快忘卻的;但,做人的理念,卻可以讓他終身受益。所謂“言傳身教”,我是愿意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的。實施過程中,我利用行間巡視的機會特別叮囑孩子們勇敢地去表現自己;并在討論中和討論后兩次全班激勵,可惜沒有一個同學能出去向老師求助。這樣一個本該“閃亮”的環節最終成為我這一節課的一個敗筆,因為這樣一個環節的設計,我在導言時都說了近三分鐘,致導入 拖沓;在討論過程中,又一再提及,干擾了學生正常的討論;甚至,這可能又給那些欲試而不敢的學生造成心理波動,不能專心討論。從課堂看,我的設計是失敗了,但,這種意識我還是愿意保留,所以,下午,在和學生閑聊上午這一節公開課后,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題《敢為天下先——從《武技》一課之后說開去》,是啊,有什么比用自己的人格理念去影響學生做人道理更重要的呢?我愿我的學生們離開校園的時候,就能夠直面人生。)
2、 現場討論:(根據現場情況,決定討論時間的長短,預計:5分鐘)
3、 全班交流(預計12分鐘):
(1)、請幫幫我們(副板書):(各組將自己組內無法解決或者意見不一致的問題呈現出來,請其他組幫忙解決)
(2)、考考大家吧(副板書):(各組將自己已討論解決,但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拋出來,考考別的小組)
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時,適當板書一些重要字詞,特別是那些有文言語法現象的。(注意:教師根據現場生成情況,決定自己是否再拋幾個重要的字詞讓學生研究研究。)
教師準備的,可能涉及的一些字詞問題的理解(略)(見附錄,上一樓)
(注意:文中有兩處可能是因版本問題而出錯的地方,“騰躍移時”中“移”當為“多”,“子即盡吾能”中“即”當為“既”。如有學生提出,可適當介紹讀古書當進行考證的意識以及方法:查找典籍并應多查幾個版本,網上搜索,比如baidu、google、搜狐等。文本中就有“蹶仆”與注釋中“厥仆”的不同,注釋里也有兩個字(頏、舁)注音的錯誤,“盡信書不如無書”)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