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課堂教學實錄(轉帖)教案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104 次) 時間:2004/11/24 11:18pm 來源:shitail88
授課者:七大山人
上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美國已故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早上要大家預讀了,現在提問,美國的黑人是從哪里來的?
生(齊答):非洲。
師:非洲也有白人,在北非。應該是黑非洲,對不對?黑人是怎么跑到美國來的?
生甲:是作為奴隸販賣到美國來的。
師:估計也有被騙來的,或者是懷著夢想(比如淘金夢)主動到美國來的。但一踏上這塊陌生的土地,他們的夢想就隨之破滅了。他們統統淪為奴隸,在鐐銬和枷鎖中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在悲慘中死去。直到1861年,林肯簽署了《關于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黑人才最終在法理上獲得了解放和自由。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師:黑人在法理上獲得了解放和自由,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和自由,離美國的黑人依然遙遠。我這里有一份資料,是一位朝鮮戰爭中被俘的美國黑人士兵講述的故事。哪位同學愿意上來幫我朗讀一下?
生乙(上講臺朗讀):
中國志愿軍一直對我們俘虜很客氣,稱呼我們\"先生\",但在我的內心里,卻不僅僅把他們看作熱情的朋友,而且看作戰斗的同志。我覺得,在當今世界上,只有他們才是最理解我們黑人痛苦的人。也正是在志愿軍的戰俘營里,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作為人來看待,被作為同志來看待,而不是作為一個動物來看待!......
我的一生都充滿屈辱和苦難。我認為,我最大的罪過就是生為美國的黑人。我的膚色就是我一切不幸的根源......當我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的時候,走在街上,母親就緊緊地拉著我,不準我離開一步,惟恐我沖撞了白人,招來災禍。由于家庭貧困,父母不得不把我放在孤兒院里。有一次,母親給我送來一件新上衣。她剛一離開,白人的孩子就命令我把上衣脫掉,換上破的。當時我哭了。哥哥也用小手臂摟著我滾出了眼淚。別人把他拉開,圍上去,揍他耳光,打得他后來成了聾子。這就是我童年的遭遇。后來我長大了,當了一名工人,情況也沒有改變多少。為了進飯店和咖啡館,我受到不少的污辱和打罵。漸漸我學乖了,如果半小時之內沒有端上食物,我就得起身離開。有一次乘公共汽車,我和一個白人坐在一起。他命令我離開,我就向旁邊讓開身子。那個白人竟憤怒地說:\"我已經說過,我們之中必須有一個離開!\"我忍耐著又向旁邊讓了讓。這時那個白人就站起來,一腳把我從椅子上踢下來。其他白人哈哈大笑。污辱向無數條鞭子抽打著我的心,我的頭象要裂開似的,我的整個身子也象要立刻爆炸。我就把那個白人拖倒在通道上,這是我第一次敢于反抗一個白人。我被辭退了。后來又去作一個農業工人。在這里我跟白人干同樣的活,但是卻不讓我和別人一起在屋子里吃飯,對待我完全象對待一個動物。不久,我又失業了。我在外流浪了一年,在一個游藝場和廉價的體育館搞拳擊,實際上不過是用挨打來換得別人的笑聲。有一次我和一個白人比賽,比賽之前,一個人塞給我100元錢,叫我輸給那個白人,否則就要殺死我。這是我有生以來挨的最重的一次痛打,使我臥床半月之久。我結了婚,但是我無法養活我的妻兒。我勉強能夠起床,就又去參加拳擊,以便掙得些零錢。錢是那樣的少,我把東西給老婆孩子吃了,自己和饑餓作斗爭,有時一天一餐,有時數日一餐。這一切,我都是瞞著他們干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才參加了軍隊......這就是我作為一個黑人的生活。它使我飽嘗了屈辱、悲傷、失望和痛苦。它使我不止一次地向自己發問:為什么人類要如此受苦?為什么有些人如此貧困而有些人又如此富有?為什么人的膚色就是一種恥辱?世界上有沒有不歧視黑人的地方?......我沒有得到答案。我想,人類也許從來就是如此,不歧視黑人的地方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終于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找到了真理。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不歧視黑人的地方呢?是有的。這就是在中國,在志愿軍這里。也惟有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新世界!......當然,坦白地說,在我被俘之后,我首先注意觀察的,就是看看中國人是不是也歧視黑人。從志愿軍的行動、言談甚至眼神,我都進行了精細的觀察。確實,志愿軍對我們黑人是真誠的,同情的,并且是熱愛的。象我們國家里那種可詛咒的現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每當白人對我們不禮貌的時候,每當他們拒絕和我們一起游戲,拒絕和我們在一個火盆烤火的時候,志愿軍總是耐心地、善意得用他們的思想來教育白人,說服他們。也就是這個時候起,我們之間的萬丈高墻,才逐漸拆除;我們之間的友誼,就象一粒健康的種子,通過中國志愿軍的手,很快地發芽成長起來。也許這些在志愿軍看都不過是些小事,但它對我們來說卻是無限珍貴的。因為在我的一生中,在我的不幸的黑人兄弟的一生中,都是第一次過上人的生活......
我還想談一件令我十分感動的事。去年夏天,一個黑人伙伴到河里游泳發生了危險。這時候,俘虜營里的一位體質單薄的教員,立刻跳到河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游到激流中去救他。終于把他打撈上來。當時我們看到這位教員那樣單薄的身子,所有在場的黑人都哭了。要知道,在美國,是誰也不會在乎一個黑人的死掉的。而在這里卻把一個黑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貴重。所以我說中國人民是了不起的人民,是高尚的人民。我認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理想,是完全有根據的,是真正能夠消滅剝削,消滅壓迫,改變黑人不幸命運的。在俘虜營里,我還認真閱讀了一些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書籍,我認為只有這些才是取得黑人徹底解放的武器。我并且認為,毛澤東是一位十分卓越和偉大的人物。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志愿軍是會取得徹底勝利的。我今生的志愿,就是同中國人并肩戰斗,作為中國人民的一個忠實同志,為無產階級和黑人的徹底解放而斗爭!
師:聽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對50年前美國黑人的悲慘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另外我還讀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上世紀70年代,一個黑人律師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出外渡蜜月,傍晚找旅館借宿,但所有的旅館都以“客滿”為由拒絕。二人駕著他們新買的汽車瘋狂地在一個又一個的城市中尋找,一直找到深夜,結果沒有一家旅館對黑人開放,夫婦倆最后在絕望中出了車禍......
生丙:沒有黑人開的旅館嗎?
師:大家說說看。
生丁:黑人開的旅館檔次太低,夫婦倆看不上。他們有自己的汽車,說明還比較有錢,再說他們是在渡蜜月......
師:不錯,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可見僥幸躋身上流社會的黑人,處境也不妙。好,請同學們繼續朗讀課文的第3——16自然段。
師:本文是一篇演講稿。演講稿有“三性”:針對性、思想性和鼓動性。請同學們結合剛才讀的部分,討論一下,這“三性”分別體現在哪里?
生戊:針對性體現在它的語言上,作者面對的主要是黑人聽眾,文化教育程度較低,所以語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思想性體現在本文表達了平等、自由和正義的理想。鼓動性體現在排比句上,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師:說得很好!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丁:作者不僅表達平等、自由和正義的理想,還表達了基督教博愛的思想,非暴力行動的思想。
生己:本文針對的不僅僅是黑人聽眾,還有美國政府。警告美國政府。
師:哪里見出是警告美國政府?
生己:第五自然段,作者明確說是“為了提醒美國”。第六自然段,“在黑人得到公民權之前,美國既不會安寧,也不會平靜。反抗的旋風將繼續震撼我們國家的基石,直至光輝燦爛的正義之日來臨。”這樣的句子,帶有強烈的警告意味。
師:兩位同學都補充得很好,謝謝你們!我再補充一點,鼓動性不僅體現在排比句的運用上,還體現在語言的詩意和美感上。大家學過普希金的詩沒有?本文的語言就象普希金的詩歌一樣,譴詞華美,感情充沛,表達酣暢,極具感召力!
生戊:基督教博愛的思想體現在哪里?
生丁:文中多次出現了“上帝”,后面還有“情同骨肉”“手足之情”這樣的一些句子,宣揚的就是一種博愛精神。
師:的確是有基督教博愛的思想在里面。請同學們朗讀文章的第17自然段到結束。
師:“我有一個夢想”的“夢想”具體指什么?請大家概括一下。
生庚: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和正義,情同骨肉,攜手并進。
師:再精練一點?
生庚:平等,自由,正義,友愛。
師:——或者博愛?對!這就是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也是千百萬美國黑人的夢想!這一夢想今天實現了沒有?
生(齊答):沒有。
師:美國的國務卿鮑威爾可是個黑人啊,還有國務院發言人賴斯——
生乙:還有喬丹、杰克遜.....
師:是啊,越來越多的美國黑人成了政壇領袖,大腕明星。雖然馬丁.路德.金的夢想還沒有完全實現,但美國黑人的地位已是今非昔比了。(甚至比黃種人還高!)所以,權益是斗爭得來的,長期的斗爭才能贏得長期的權益。這使我想到了中國的農民,尤其是流落到沿海城市的農民工。我這里還有一份材料,是一篇網上流傳的文章,標題也是《我有一個夢想》,但作者卻是無名氏。請大家聽我把它讀一遍:
我有一個夢想
今天,我高興地同大家一起,參加這次將成為我國歷史上為了爭取自由而舉行的最偉大的示威集會。
76年前,一位偉大的中國人——今天我們就站在他象征性的身影下——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對于千百萬灼烤于非正義殘焰中的農民,猶如帶來希望之光的碩大燈塔,恰似結束漫漫長夜禁錮的歡暢黎明。
然而,76年后,農民依然沒有獲得完全的自由。76年后,農民依然悲慘地蹣跚于戶籍及遷徙制度的枷鎖之下。76年后,農民依然生活在物質繁榮翰海的貧困孤島上。76年后,農民依然在社會中間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國土家園中流離漂泊。所以,我們今天來到這里,要把這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于眾。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在擬寫憲法,就簽署了一張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繼承的期票。這張期票向所有人承諾——不論工人還是農民——都享有不可讓渡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然而,今天中國顯然對她在土地耕耘的農民拖欠著這張期票。中國沒有承兌這筆神圣的債務,而是開始給農民一張空頭支票——一張蓋著“資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們決不相信正義的銀行會破產。我們決不相信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寶庫會資金不足。
因此,我們來兌現這張支票。這張支票將給我們以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提醒中國:現在正是萬分緊急的時刻。現在不是從容不迫悠然行事或服用漸進主義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遷移自由、就業諾言的時候。現在是走出幽暗荒涼的戶籍深谷,踏上階層平等的陽關大道的時候。現在是使我們國家走出階層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滿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時候。現在是使祖國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時候。忽視這一時刻的緊迫性,對于國家將會是致命的。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來,農民順情合理哀怨的酷暑就不會過去。2003年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端。
如果國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農民只需出出氣就會心滿意足的人將大失所望。在農民得到遷移、就業自由權之前,中國既不會安寧,也不會平靜。反抗的旋風將繼續震撼我們國家的基石,直至光輝燦爛的正義之日來臨。但是,對于站在通向正義之宮艱險門檻上的人們,有一些話我必須要說。在我們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切不要錯誤行事導致犯罪。我們切不要吞飲仇恨辛酸的苦酒,來解除對于自由的飲渴。
我們應該永遠得體地、紀律嚴明地進行斗爭。我們不能容許我們富有創造性的抗議淪為暴力行動。我們應該不斷升華到用靈魂力量對付肉體力量的崇高境界。席卷農民階級的新的奇跡般的戰斗精神,不應導致我們對所有“城市人”的不信任——因為許多“城市人”兄弟已經認識到:他們的命運同我們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的自由同我們的自由休戚相關。他們今天來到這里參加集會就是明證。
我們不能單獨行動。當我們行動時,我們必須保證勇往直前。我們不能后退。有人問熱心民權運動的人:“你們什么時候會感到滿意?”只要農民依然是不堪形容的鄉鎮干部暴行恐怖的犧牲品,我們就決不會滿意。只要我們在窮困潦倒之時,卻得不到象城市人得到的各種國家補貼,我們就決不會滿意。只要農民的基本活動范圍只限于廣袤的農村,我們就決不會滿意。只要我們的孩子被“僅供城市人”的牌子剝奪個性,損毀尊嚴,我們就決不會滿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義如泉噴涌。
我并非沒有注意到你們有些人歷盡艱難困苦來到這里。有些人來自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風暴襲擊和鄉鎮干部狂飆摧殘的地區。你們飽經風霜,歷盡苦難。繼續努力吧,要相信:無辜受苦終得拯救。
回到黑龍江吧;回到河南去吧;回到陜西去吧;回到四川去吧;回到江西去吧;回到安徽去吧;回到貴州去吧;回到甘肅去吧;回到新疆去吧;回到我們南北方農民貧困居住區去吧。要知道,這種情況能夠而且將會改變。我們切不要在絕望的深淵里沉淪。
朋友們,今天我要對你們說,盡管眼下困難重重,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植根于中國夢之中。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陜西的紅色山崗上,昔日農民的兒子能夠同昔日城市人的兒子同席而坐,親如手足。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新疆——一個熱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會改造成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小女兒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出生地,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里。
我今天懷有一個夢。
我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徑成通衢,上帝的光華再現,普天下生靈共謁。
這是我們的希望。這是我們的信念。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從絕望之山開采出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把這個國家的嘈雜刺耳的爭吵聲,變為充滿手足之情的悅耳交響曲。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斗爭,一同入獄,一同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獲得自由。
到了這一天,祖國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義高唱這首歌:
我的祖國,可愛的自由之邦,我為您歌唱。這是我祖先終老的地方,這是令人自豪的地方,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座山崗。
如果中國要成為偉大的國家,這一點必須實現。因此,讓自由之聲響徹喜馬拉雅山的巍峨高峰!
讓自由之聲響徹重慶的崇山峻嶺!
讓自由之聲響徹西藏的喜馬拉雅山高峰!
讓自由之聲響黑龍江冰雪皚皚的長白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貴州的婀娜群峰!
不,不僅如此;讓自由之聲響徹神州的一座座山峰,一個個土丘!
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山崗!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轟響,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大村小莊,每一個城鎮,我們就能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祖國的所有孩子,農民和工人,商人和知識分子,將能攜手同唱那首古老的農民靈歌:“終于自由了!終于自由了!感謝祖國,我們終于自由了!
師:請大家從兩篇《我的一個夢想》中得到啟發,寫一篇演講稿,對象是全班同學,題目就是《我的一個夢想》。
下課!
[打包下載] [引用該文] [發表評論] [轉寄該文] [關閉窗口]
此文章相關評論:
該文章有11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
邊城 發表于: 2004/11/25 09:16am
等會再看,現在要上課了。
頂部
不恥下問 發表于: 2004/11/25 09:33am
課原來可以這樣上的,學習中
頂部
shitail88 發表于: 2004/11/27 11:06am
難道沒有批評意見嗎?
頂部
davidluxiang 發表于: 2004/11/27 03:05pm
把你的教案作為一個朗讀的教材實在不錯!
頂部
邊城 發表于: 2004/11/28 07:46pm
導入 的那文章太長,不如就用第二個故事,然后要學生談感受。老師順勢引出結論。
再朗讀,這文章既然是演講,就應該多朗讀。可以先讓學生選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段讀讀。
朗讀之后,就讓學生談談感受,寫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或者就你的實錄看,也可以這樣,學生分析出了結論,可以讓回答的學生順勢讀讀某段。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和把握文章的情感。這一點課堂上似乎沒體現出來。
總體感覺是,學生動了,但還不深入。
我現在越來越發現,在新課標的前提下,一定不能忘了我們是在上語文課,課堂應該體現語文味。
頂部
shitail88 發表于: 2004/11/28 11:52pm
引K12七大山人的原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不可以改一個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味”?
——語文味,非要明明白白地表現出來嗎?
頂部
邊城 發表于: 2004/11/29 08:12am
[這個貼子最后由邊城在 2004/11/29 08:19am 第 1 次編輯]
下面引用由shitail88在 2004/11/28 11:52pm 發表的內容:
引K12七大山人的原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不可以改一個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味”?
——語文味,非要明明白白地表現出來嗎?
如此草草收場,學生雖有體會,只怕體會也不深刻。
他不能明白到底好在何處,為什么好。
學生回答了之后,老師還可以順著學生的回答問幾個問題,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
我上課時經常發現,學生有時可以講個大概,比如這課,語言用了排比、比喻,有氣勢等等,但你問他怎么運用排比的,怎么把情感一步步宣泄出來的,學生可能就一頭霧水了——他沒有深入的思考過!
如果不能明白這些,鑒賞也就只停留在表面上。
實際上還可以要求學生聯系所學的知識對比著閱讀,在對比中提高鑒賞能力。
比如文辭優美的,如〈我的空中樓閣〉,與這課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頂部
摩西 發表于: 2004/11/29 09:08am
此課我在教育在線上拜讀過,也說了我的意見:引用志愿軍戰俘的例子很不恰當,實際上造成了學生對人權的庸俗化理解。
頂部
邊城 發表于: 2004/11/29 09:15am
下面引用由摩西在 2004/11/29 09:08am 發表的內容:
此課我在教育在線上拜讀過,也說了我的意見:引用志愿軍戰俘的例子很不恰當,實際上造成了學生對人權的庸俗化理解。
同意摩西的觀點。
頂部
東方雪 發表于: 2004/11/29 10:10am
第一段關于志愿軍的材料政治化色彩太濃厚,以至回外讓我懷疑它是中國人自己杜撰的。第二則的模式花重了一些,好象在教學生演講詞的格式,而不是怎么處理內容。有點舍本逐末的味道。
黑人不應該是我們同情的對象,我們應該告訴學生,所有的人(包括我們中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而這課好象轉化為黑人可憐一樣。
膚淺的看法,不要生氣。
頂部
shitail88 發表于: 2004/11/29 12:46pm
[這個貼子最后由shitail88在 2004/11/29 12:54pm 第 1 次編輯]
laofeizi : 七大山人的教學確實作到了本文在思想性的深入發掘,給學生一定的教育意義.可是我認為本課教學走的似乎遠了些.對于一些比喻性詞語的釋義和排比手法的運用我不知是挪到了下一節還是放到了練習里去講.總覺得這樣的課很象是作課,而非常規教學課.我的學生都是普通學校的普通學生,基礎薄弱.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扎實基礎.
七大山人: 對于一些比喻性詞語的釋義和排比手法的運用,可以放到練習里去講。課文后面不是就有相關的練習題嗎?
一堂課只能完成一個目標,竊以為。
宇天7777 : 這篇課文講的真是不錯, 我看到黑人把志愿軍當親人一節時候,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惺惺惜惺惺,都是被壓迫民族.也許可以把這篇課文與中國的歷史結合一下,以培養同學的愛國心.告訴他們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例子.
七大山人: 只怕會跑題!
sunny2226虎頭 : 佩服山人!你讓我只能化用這樣一句話——
思想能走多遠,我們的課堂就能有多大!
sunny2226虎頭: 又認真地讀了一遍,感覺還是那樣好。
我不知道山人的學生情況如何,但我想他會比我更自覺地考慮這一點;這不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課例,更不是我唯一喜歡的類型,但是我真的喜歡它。
首先,山人的眼界以及深蘊其中的思想光芒叫我佩服。他發現(必須用這個詞語才能表達!)的資源確實是恰如其分,讓我感到以前見過的有的課堂對于資源的運用簡直是張冠李戴。
其次是他的質樸、淡定。看來他是決意要褪盡鉛華的。我仿佛看見了他倔強地拗著脖子,堅決不肯叫某個流行花環套上的樣子。但是他擺不脫骨子里暗涌的那股激情,剛剛深切地邂逅了黑人領袖,又馬上躍身到中國農民的行列里鼓與呼。這讓我相信他或者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至少是農民的近親,或者干脆就當自己是農民了!然而他終于沒有喊出聲來。——我真害怕,萬一他真的叫出聲音,沒準是中國農民聽不懂的玩意兒,那就搞笑了。
第三,是他甘當配角的姿勢。有這種眼光和激情的老師,默默充當人梯,還確實少不了一番忍耐的功夫。不少同行,包括我自己,經常喜歡在實錄里把自己當主角處理。一介老師,是絕對無緣“東方之子”的,也看不到有“寫真集”的哪怕是潛在的市場,在自己的課堂實錄里化化裝,該是情理中事吧。然而,山人決不!課堂里,學生是主角,他只是一個知識的服務者,把應該由學生做的事情都交給學生自己去做。完了。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