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湖南郴州市二中 何忠朝師:有這么一個長跑運動員,他一心想出名。他的愿望是: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街頭的宣傳欄里,因為自己長跑成績突出。他頑強地跑呀跑,當他跑了第十五名時,宣傳欄里展出的是前十名的照片;當他跑了第七名時,宣傳欄里展示的是前六名的照片;當他跑了第四名時,宣傳欄里展示的是前三名的照片;當他跑了第三名時,宣傳欄里展示的只是第一名的照片。他終于跑了第一名,可宣傳欄里展出的是這次比賽的群眾場面!這個一個多么不幸運的人啊!大家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篇文章嗎?
生:(齊答)《我與地壇》!
師:對!大多數同學都知道這是《我與地壇》(板書此課題)中的一個故事,但老師也發現有的同學一臉茫然。說說看,為什么?
生1:我預習了課文,但沒看到這個故事。
師:請問大家是哪里看到這個故事的?
生(齊答):《語文讀本》!
師:對,《我與地壇》是一篇長篇散文,一共有七個部分。教材上只選了第一、二部分,《語文讀本》選了后面五個部分。有的同學不知道這個故事,說明你沒有按要求閱讀《語文讀本》,這是不對的,今后要認真閱讀《語文讀本》。
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史鐵生(板書此名),他是北京人,“文化大革命”時期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到陜西務農,20歲時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返回北京。黃金年華,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時,卻不幸殘疾了,這打擊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幾乎完全崩潰,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嚴峻問題。
請翻開課文,看看作者當時是怎么想的,又做了些什么。把這些文字打上記號,看完后請同學們舉手發言。
生2:課文中寫道:“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終于想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就是作者當時的想法。
生3:作者做的事就是去地壇。文中寫道:“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我把輪椅開過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
師:兩位同學的發言很好。作者是在最痛苦的時候去的地壇。在地壇,他的心情有所好轉。那么,作者為什么一再說:“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請注意課文中的三次寫景。
生4:在第一部分第三段,作者寫道:“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圯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可見,地壇是一個荒蕪、古舊的所在,對于常人來說,這里實在不是一個好去處,可對于當時的作者來說,卻正好切合了當時的心境,仿佛是專為他準備的,于是作者選擇了它。
師:說得很好,請坐,還有誰來說?
生5:在第一部分第五段,作者又寫道:“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地捋著胡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來的響動,片刻不息。”作者感受到了小生靈們生命的頑強,時時、處處都洋溢著生命的律動,給了作者強烈的震憾:細小的生命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應該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師:確實不錯,你也請坐,還有沒有同學補充?
生6:課文第一部分還有一段景物描寫:“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有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貼而微苦的味道。”這是一段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寫景,這些景物使作者感受到了永恒的偉力和歲月的無情,宇宙的浩渺和歷史的凝重,在它們們襯托下,個人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個人的際遇是無常的、偶然的,正是它們,使作者覺得自己的痛苦實在算不了什么。于是,他獲得了解脫,重新樹立起了對人生的信念。
師:三位同學都分析得非常好!從你們的舉例分析來看,你們不僅認真閱讀了課文,而且查閱了不少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大家都要向這幾位同學學習。
地壇這一座荒園,正是以它特珠的環境解決了作者特殊的問題,作者對生死的感悟,正是得益于地壇的和諧、平靜的自然關系,得益于作者獨處其間的心靈啟迪,地壇已成了作者棲居的精神家園。現在老師要問的是:除了地壇,還有誰給了作者巨大的精神力量?
生(異口同聲):母親!
師:對,是母親!那么,在作者心境的轉變過程中,母親做了些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生7:母親做的是:1.“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2.“母親仍站原地,還是送我走的姿勢,望著我搖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3.“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末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4.“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
生8:“我”上地壇,母親送“我”;“我”在地壇,母親憂“我”、找“我”。“送、憂、找”三個字寫盡了母親的悲苦與操心,使作者深深地感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正是母親沒有因為自己的擔擾而剝奪兒子去地壇的機會,才使作者在地壇參悟生死獲得再生。
師:說得很好!那么,走出生死界線的作者是怎樣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懷念的呢?
生9:作者有4段表述:1.“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2.“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3.“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時侯,我真是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歲呀!有那么一回兒,我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4.“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師:很好!誰還能補充嗎?
生10:我還補充兩點:1.“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訴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己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2.“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師:補充得很對!兒子殘疾,母親是多么悲傷啊!兒子不聲不響地搖著輪椅走了,走向古園,卻把擔驚受怕和不祥的預感全部留給了母親。為了不傷兒子的自尊心,母親不能阻攔兒子,也不便公開地跟著兒子,只能偷偷地護著兒子。殘疾的兒子活下來了,成了作家,發表了小說《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還榮獲了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但原本健康的母親卻過早地走了,作者只能以小說《合歡樹》來祭奠自己的母親,表達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懷念。
母親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母親都是如此。現在請兩個同學發言,講述自己母親的一件令人感動的小事。
生11:有一次,我和母親到外公家去,母親因事耽擱了一會兒,誤了我們計劃坐的班車,我們只好坐下一趟車了。結果,我們到縣城時,已經沒有了到鄉下外公家的班車,只好走十多里山路。偏偏天一下子就黑了,山路崎嶇不好走,母親眼睛又近視,一路走得東倒西歪的,摔了好幾跤。我不但沒幫助母親,反而一路都在埋怨母親,嘀嘀咕咕沒個完。到外公家后,外婆問我媽媽為什么眼睛紅紅的,媽媽說是走夜路走的。這時我才明白(哭泣著說):母親這是被我氣的。
生12:我家里窮,父親有病干不得重活,田里地里的活兒都靠母親一個人。初中畢業之前,我不想考高中了,心想:反正考上了也讀不起,還不如回去幫媽媽干活兒,媽媽一定會很高興。不知誰把這事告訴了我媽媽,媽媽一聽就急了,連忙趕來學校勸我,因走得太急,摔了一跤,造成腿部骨折,住進了醫院。我趕到醫院,看到母親難受的樣子,我也很難受(哭),我發誓一定不放松學習,爭取考上重點……(哭得講不下去了)
師:多好的母親!大家說,我們該不該為天底下所有的好母親鼓掌! 生(齊聲):應該!(熱烈的掌聲)
師:課后,請同學再次認真閱讀《語文讀本》中《我與地壇》第三至第七部分,弄清楚:作者為什么要寫那個不走運的長跑運動員以及在地壇活動的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