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課堂實錄[轉]
作者:鐵皮鼓
授課時間:八月三日中午十點至十點四十分 班級:高三十三班
上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一課,馮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這是一篇哲學論文,或者說哲學隨筆。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哲學。
生一: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師:呵呵,這位同學說得對極了!我想說的是,哲學的定義很多,不同哲學家表述的方式不一樣,不一樣的表述又反映出不同哲學家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理解。比如馮友蘭先生就認為,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地反思的思想。大家注意,哲學是最高的學問,無處不在。建筑有建筑的哲學,藝術有藝術的哲學,每個人活在世上,也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可能只是你沒有意識到而已。如果我們有意識地用哲學眼光去看書,去看待外部世界,可能會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徹。比如大家喜歡看金大俠的小說,那里面有哲學沒有?
生:有!
師:對,大家還記不記得歐陽峰?
生:(笑)記得。
師:歐陽老前輩一輩子想當武林盟主,在華山論劍是出出風頭,可最終瘋了。他在華山問了幾個問題:“我是誰?”“歐陽峰是誰?”“我在哪里?”“我為什么會在這里?”大家注意,歐陽老前輩問的這些問題,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歐陽峰終于成了哲學家。
(眾大笑)
師:大家不要笑,我是誰,我為什么會在此處,這些都是關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關于人的思考,我們稱之為價值觀。當然,說歐陽峰是哲學家是開玩笑,但人們常稱哲學家為瘋子卻是常情。
師: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張桌子對不對?
生:對!
師:我要問大家一句:我眼前有一張桌子嗎?(眾驚訝)你憑什么說我眼前有一張桌子?
生:看到了。
師:我打你一拳,你眼冒金花,你的眼前真的有金星在閃嗎?(眾笑)我再問,你整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仿佛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果真如此嗎?(眾又笑)可見我們的眼睛常常會欺騙我們。那我再問大家一句:我的眼前真的有桌子嗎?你憑什么保證你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的,你們的感官沒有被蒙蔽?
師:如果我們連一張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嗎?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只是我們的錯覺?如果是錯覺,那么什么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那么這個真實的世界從何而來?大家看,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是這么經不起追問,而哲學就是要進行這種追問,關于世界的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世界觀。(又舉了兩個例子:飛矢不動,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師:現在讓我們小結一下。
“哲學”一詞,源自古臘,是愛智慧的意思。尚書中曾經記載大禹說過的一句話:“知人則哲”,“知”是通假字,這個字從矢。矢是什么意思?
生:箭。
師:對像射箭一樣又快又準確地了解和判斷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準。而哲學是求根本的學問,大多數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葉,實際上,一棵樹長成什么樣子,是它的樹根和樹干決定的。我們了解了世界的本質,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夠主動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師:我們要學習《人生的境界》,看到題目疑問就來了:什么叫境界?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
師:境界一詞原指疆界、景象,但從晉唐以后,譯佛經者卻給它賦予了一種特定的含義。這里首先要說明幾個概念。我們經常說六根清靜,大家說是哪六根?
生:眼耳鼻舌身。
師:還有一個意。大家可以看到,這都是我們的感官,我們通過這些感官來感知外部世界。另外,什么是六塵?
生:(搖頭)不知道。
師:色、聲、香、味、觸、法被稱為六塵。六塵基本上概括了我們所見到的外部世界。同學們,這就是所說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著我們。(眾笑)當六塵作用于六根,在每一個人身上都產生種種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應,佛學上把這種意識活動之中的主觀感受稱為境界。
大家從武俠小說中可以看到眾多的流派,什么禪宗啊,秘宗啊之類。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要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尋禪不得,舉目所見無非客觀對象。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道的階段。水正流、花正開,只有靜下心來諦聽凝視才可以感覺到,觀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是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喻示時空被勘破,禪者于剎那間頓悟。
境界這個詞后來不斷地與各個學科,各個領域聯姻。比如清代王國維也曾經說過,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類似的這種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禪宗開創者慧能一則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家經常見到武俠小說里和尚雙手合什,(師作雙手合什狀,生笑)嘴里嘟嚷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笑)不知道。
師:我講一個笑話給大家聽。從前有兩個和尚要過一條河,有一個女子也想過河,水大,過不去。老和尚就背起這個女子過河。到了河對岸放下這個女子,兩個和尚繼續趕路。走了好一陣,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老和尚:“師父,你不是說出家人不近女色嗎?你為什么要背女子過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現在還放不下。”(眾大笑)
師:明白了嗎?
生:有些明白了。
師:老和尚雖然背女子過河,但心中無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雖然沒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這兩個人的境界是不一樣的。(眾笑)我想起了以前演過的一個電影《少林寺》,里面有一個和尚愛喝酒,經常念叨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謹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為戒令畢竟是有形的東西。
師: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現在請大家打開書,最多用五分鐘時間看完課文。
(學生看書)
師:(五分鐘后)現在都把書合上,我有幾個問題要請教大家。第一個問題:在馮友蘭先生看來,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生二: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境界。
師:境界?藝術境界還是其他境界?
生:精神境界。
師:對,這位同學把握得很準確。再請問這位同學,你能更具體地說一說哲學的任務嗎?
生二:(說得很長,從略)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基本上表達出了馮先生的意思。我再問同學們,課文中提到哲學任務的共有幾處?(有同學想翻書)請不要打開課本。
生:(紛紛搖頭)
師:一共有四處。那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應該把這四處答案綜合一下,才是哲學的基本任務?(生點頭)這一課劈頭第一句就問,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按照我們一般的閱讀習慣,這是罩著全文的。但大家要注意,平時讀書,要找全相關的信息。如果是高考,問你哲學的任務是什么,如果只答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認為是不完整的,沒有篩選出所有相關信息。記住了嗎?
生:記住了。
師:好,我再請一個同學回答另一個問題:馮友蘭所說的四個境界分別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師:非常好!這個同學記憶得非常準確。我要再刁難你一下,能不能說一說這四種境界的含義?
生三:(逐一解說,說得非常好)
師:請問這位同學叫什么名字?
生三:
師:我記住這位同學了!她說得太棒了!基本上把這篇課文的四種境界已經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再叫一個同學:這四種境界是怎么來劃分的?
生四:按覺解程度來劃分的。
師:說得很好。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什么叫覺解?
生四:(表達不太流暢,但說出了大意)
師:這位同學說得棒極了!那我問大家一句,一個人境界的高低與所做的事情有沒有必然的聯系?
生:沒有。
師:那由什么來決定?
生:覺解程度。
師:對,大家說得非常好。我舉一個例子,喝水大家都會吧?(眾笑)喝水也能喝出境界來,信不信?(又笑)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這是什么境界?
生:自然境界。
師:現在我不但要喝水,還要喝純凈水,礦泉水,因為能治病,起碼保健,這是什么境界?
生:(笑)功利境界。
師:現在我要喝水,保重身體,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能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是什么境界?
生:(大笑)道德境界。
師:我現在接著喝水。我已經意識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塵,我喝水是因為渴,因為我必須順應自然,與自然宇宙一體。這是什么境界?
生:(笑)天地境界。
師:可見,喝水也能喝出境界來呀。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生大笑)我再講一個事情。有一個文字學家批評一個粗識文字的人寫了錯別字,旁邊有人就說了,這個字是通假字。文字學家說,我寫出來就是通假字,他寫出來就是錯別字。大家聽有沒有道理?
生:(笑)有道理!
師:有什么道理,不明擺著強詞奪理嘛?
生:他們覺解的程度不同。
師:對,我們現在做一個小結。《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講哲學的任務,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徑是靠覺解,因覺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境界。
這節課就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下一節課繼續來講《人生的境界》,下課!
第二課時
師:我這個人好琢磨,十天前買了一部手機,結果信號有問題,經常接不進來。我就跟一個朋友去找那賣手機的,但是沒說過人家,人我說你看啊,信號一會兒有一會兒無。他說你看到有問題難道就真的是有問題?不但你看到了不算,我看到了也不算,手機有沒有問題不由你我說了算!(眾笑)當時我就想,這人境界挺高,昨天我才跟你們講到桌子的事情,他早就領悟了啊。(眾笑)我們當然不能因為他說出了這么幾句很有哲學意味的話就斷定他有哲學修養,為什么呀?
生:因為他沒有意識到。
師:對,用我們的話來說,他沒有覺解到,所以境界不高。(眾笑)歐陽峰雖然提出了哲學問題,但仍然不是哲學家,因為他是瘋了以后才說出來的,理智上沒有這個覺解。(眾笑)
師:可見,我們判定一個人境界高低主要是依據什么?
生:覺解。
師:對,其實就是一個人做事情的動機,他對所做事情的了解和覺悟程度。現在大家打開書,讀一讀課本上關于自然境界的論述。
師:(稍停片刻)自然境界的人依據什么來做事情?
生:順著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
師:對,人都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自然境界的人更多的表現出自然屬性。這種覺解,說難聽一點叫“稀里糊涂”,說好聽一點叫“天真爛漫”。(眾笑)現在我問一個問題: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算不算自然境界?為什么呀?
生:(有說自然境界的,有說天地境界的,說自然境界的居多)
師:我叫一個同學來說。
生一:我認為是自然境界,因為他在自然環境中生存。
師:在自然境界中生存,就能說是自然境界嗎?
生:(紛紛搖頭)不是。
生二:我認為是天地境界,如果是自然境界當中的人,他應采野果而不是采菊花。(眾笑)
師:自然境界中的人就不能采菊花嗎?愛美是人的天性啊。大家想一想,我們判斷一個人處于什么境界應當以什么為標準?
生:覺解程度。
師:對,這與生活在什么環境當中沒有關系,與他做什么事情也沒有關系。大家注意課本上的表述: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就是對事物了解很少,覺悟不夠,大家覺得陶潛是這樣的人嗎?
生:不是。
師:我們再來看這首詩,里面哪個詞用得最好?
生:見。
師:許多俗本用的是“望”,哪一個更好?
生:見。
師:哪一位同學能夠說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生三:“見”字用起來更能達意。因為“望”是主動的有意識地看,而“見”是無意之中看到的,說明陶潛與自然融為一體,更體現出了陶潛屬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師:這個同學說得很好!“望”是有意識的,這樣子。(舉手做遠眺狀,眾笑)而見是無意識地,自然地映入眼簾。用一個“望”字,人與自然之間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觀照的對象。而用一個“見”字,人與自然不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人在自然之中,與自然一體,我見南山悠然,料南山見我亦如此。與自然一體也就與天地一體,與宇宙一體,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為,而見字正寫出了人與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間的一種和諧。而且陶潛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種返,覺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無覺解或者很少覺解的鄉民所無法達到的。而這個樊籠,可能指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陶潛已經越過了這個境界。道家講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已經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老子說:“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勘破功利以后達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狀態行動著,他們“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們都順應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動地順應,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認識到了宇宙的規律,主動地順應。那么什么樣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這么一段對話:有一記者前往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生大笑)這個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這個放羊娃的悲劇在什么地方?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覺解,對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領悟。我們都是農村孩子,我們的祖輩可能都是放過羊的,我們坐在這里讀書,就是從自然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師:現在大家看功利境界這一段。(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點?
生:他們做事情是為自己。
師:為自己就是自私了,自私就是不道德,但我搞不清楚,課本里為什么要說“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生四:利已同時可能有利于別人。
師:對,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境界說只考慮動機,不考慮結果。比如我辦一個公司,為自己賺錢,但是同時也可能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所以利已與損人沒有必然聯系。
師:請大家判斷一下,劉邦與項羽,哪一個境界高?
生:(議論紛紛,有說劉邦的,有說項羽的)
師:我請一個同學起來說。
生五:劉邦的境界高。劉邦內心自私,但他統治中國,可以保證國家安定,而項羽則不同,他統治中國,結果會造成更大的混亂。由火燒阿房宮可見一斑。
師:我想問一個問題,劉邦與項羽在爭什么,都想干什么?
生:爭天下,想做皇帝。
師:對,天下是他們共同的目標,那他們爭天下的動機是什么?為了誰?是蒼生嗎?
生:不是,是他自己。
師:那他們在什么境界?
生:功利境界。
師:對,我們考慮問題要從根本入手,我讓大家判斷境界高低,大家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判斷境界高低的標準是什么。然后考慮他們的動機,這個動機有時候不能光看他們說了些什么,要追究他們的真實動機。我再問:成吉斯汗與曹操,哪一個境界高?
生:一樣高。
師:對,英雄與奸雄,如果都是為自己,那么境界就一樣,都處在功利境界。現在大家繼續看道德境界。(稍待片刻)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的區別在什么地方?
生:一個為已,一個為社會。
師:大家注意這一段話:“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處在道德境界的人怎么看待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為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
生:統一的。
師:功利境界的人呢?
生:對立的。
師:對,功利境界的人認為人與社會是對立的,“他人即地獄”,所以才只顧自己。而道德境界的人認為人與社會是統一的,自然會為社會做貢獻。能不能舉一些例子?
生五:(未經提問,小聲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師:對,我也認為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相對而言,處在道德境界的人還是有的。
生六:雷鋒。
師:對,算一個。雷鋒坐車幾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眾笑)
生:焦裕祿。
師:對,真正的共產黨員!還有沒有?我舉幾個,武俠小說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比如蕭風,郭靖。(眾笑)可不能把段譽也算進去,他對王語嫣好可是有目的的。(眾大笑)我再問一句:好心辦壞事,算什么境界?
生:道德境界。
師:(作疑問狀)真的嗎?
生:真的!
師:好,大家已經知道關鍵不在結果,而在動機,在覺解程度了!大家注意這一段有這么一句話:“正其義不謀其利”,哪一個同學解釋一下?
生六: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
師:完全正確!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釋了。“正”在這里是什么用法?
生:使動用法。
師:對,許多使動用法翻譯的時候被直接翻譯成了動詞而不是使動詞,但依然是使動用法。這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是怎么樣看待義與利之間的關系的?
生七:舍利趨義。
師:對極了,表達也很簡潔。儒家認為義與利是統一的還是對立的?
生:對立的。
師:對!孔子就說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小人”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學一想,小人就是卑鄙無恥下流跟韋小寶一樣的人。(眾笑)其實孔子所說的小人包括大家在內的,也包括我,誰也別想逃!(眾笑)這里的小人是與君子相對的,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了,而能達到道德境界的才是君子,所以大部分凡人都是小人,與現代漢語中小人的意思有所不同,大家要注意一下。大家再考慮一下,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合適嗎?有沒有什么問題?
生:不合適。
師:為什么不合適?
生:(無人答)
師:我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撿到一些錢物,交到了警察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記。結果過了幾天,失主登門造訪,表示謝意之后,拿出一些錢給這個留學生。留學生一想,拾金不昧,怎么能收呢。堅決不肯。最后,失主告訴他,如果你不收這錢,自己就無法從警察局里領出失物,因為按規定,失主必須拿出丟失財物一定比例的金額給撿到東西的人作為報酬。大家想一想,日本人為什么要這么做?日本人是怎么來看待義利之間的關系的?日本人這么做有沒有道理?
生:有道理!
師:拾到財物是行義,收取一定的報酬是謀利,日本人認為義與利并不矛盾,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一個行義之人,理應得到一定的利,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爭著去行義。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一個社會,過分地要求成員摒棄私欲,一味地宣揚做好事不求報酬,那結果會如何?
生:很少有人做好事。
師:對,因為大部分人處在功利境界,做事情是從自己出發的。如果一味地弘揚義,沒有給利留足空間,必須會導致好事無人做,行義之人很少,社會反而會缺乏道德。儒家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強調“正其義而不謀其利”,這種觀點的根源在于儒家對于人性的認識上。雖然古代既有性善論,也有性惡論,還有一些其他的提法,但長期以來,性善論居主流地位,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是哼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長大的。在這種情況下,私就是一種罪惡。所以我們的文化是極力摒棄私的。這種摒棄有著多種表達,在不同的時代,“存天理,滅人欲”“大公無私”“毫不利已,專門利人”。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這個時代,整天提倡為人民服務,學雷鋒,講奉獻,人們實際上如何做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我們的人性觀是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之上的,不肯給私留一席之地,肯定它的存在。而私實際上又是人性中非常根本的東西,并不因為你的忽視打擊就不存在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說的一套,做的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大貪官成克杰說:我一想到廣西還有多少多少人沒有脫貧,晚上就睡不著覺。大家現在有沒有看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
生:有。
師:如果承認私是人性中不可忽視的存在,肯定其合理性,既看到義與利對立的一面,也看到一致的一面,那么我們就制定出來的制度,就可能既弘揚義,又照顧到利。既給利以適當的位置,又用一定的規范來加以約束。我們下一節舉幾個例子大家分析一下。下課!
第三課時
師:同學們好!我們上節課最后跟大家談了談儒家哲學里的義利觀。我們都知道哲學是最高的學問,是用來指導實踐的。所以這些哲學問題對我們分析社會現象非常有好處。大家記敘文都寫得不錯,但一寫議論文就是一張面孔,普遍不夠深刻,原因與缺乏哲學修養有一定的關系,所以這些哲學問題大家都應該多想想。我想知道我上節講了以后,大家對義利觀現在有什么認識。
師:(點名)請你說一說你怎么理解義利觀?儒家的義利觀是什么樣子的?
生一:我覺得大多數人屬于功利境界,都是求利的,義與利不能分開,儒家的義利觀使人們欲舍利取義。
師:那么你認為這種義利觀會產生什么后果?
生:由于人性的問題,使人們有了一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行為。
師:這個同學的理解是很準確的。那么我們上節課還說過,這種義利觀的哲學基礎是什么?
生:人性論。
師:對,儒家認為人性是善的。既然人性是善的,惡與私就不是人性中固有的,當然要徹底地清除出去。所以自然就把義與利對立起來了。但真正能達到功利境界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自然就導致一種虛偽化傳統,真正的義倒難以施行。
師:我們現在找點例來討論一下。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叫王海的人?
生:(一部分)聽過。
生二:打假的。
師:對,王海是一個有名的打假英雄,但是王海的打假與其他人不同。王海打假是從打假中謀取利益,方式是發現假貨大量購買,然后利用《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的有關規定索取幾倍的賠償。是一個專職打假并從打假中獲利的民間人士。王海打假必須要吃很多官司,但并不順利,有一些法庭判了王海敗訴,以下是一個案例。王海在一家叫隆福大廈的地方買了兩副耳機,上面注明是索尼耳機,實際上這個標志是一個假標志。王海索取了賠償。后來王海又去這個地方,發現類似的假貨還在賣,于是一次買了十副耳機,又一次與商家對簿公堂,引起軒然大波。以下是兩個人對此事的看法:
(讀一則材料)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認為:
隆福大廈第一次售給消費者兩副耳機有欺詐,“隆福”對這批“索尼”耳機的產地作 了不真實的標志是否出于故意,不能以經營者的說法為準。即使“隆福”沒有主觀上的故 意,但不真實標示的事實依然存在。至于消費者第二次在“隆福”購買10副耳機,“隆 福”不構成欺詐,理由是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已知道此型號的耳機是假貨,沒有陷入錯誤的 判斷。對此,也讓“隆福”加倍賠償,就會使消費者獲得不當利益。
師:事情大家已經聽清楚了。這位專家的態度是什么?
生:認為王海應該敗訴。
師:理由是什么?
生三:王海第二次明知是假貨還要購買,商場的欺詐不成立,他知假買假。
師:現在再聽一個人的說法。(讀另一則材料)
隆福大廈電訊商品部安經理說:
王海第一次購買兩副耳機是純消費行為,經鑒定是假貨,隆福大廈認打認罰。但消費 者在知悉這種型號的索尼耳機是假貨之后又買了10副,其動機就值得考慮。既然已知是假 貨,為何還要購買呢?……‘隆福’兩次賣耳機給王海本身不構成欺詐,欺詐必須有主觀 上的故意,我們是無意識的。作為‘隆福’,不可能有意識地組織假貨,賣給消費者。但 無論怎樣,王海在隆福大廈買到了假耳機,并受到了一定的損失,說明我們進貨把關不嚴, 對消費者幫助我們發現假貨的做法表示感謝。
師:這是商家的說法。第一次買耳機商家賠償沒有爭議,爭議在第二次,大家剛才聽了一遍,現代文閱讀不是經常要篩選提要信息嗎?商家講了幾點理由說明王海這樣做不對?
生:(有說兩點的,也有說三點的,說兩點的居多)
師:哪個同學起來說一說?
生四:商場的看法是王海故意買假貨,動機不純,還有就是自己雖然賣了假貨,但不是有意的。
師:好極了!我們現在開庭,我是審判長,大家都是陪審團。(眾笑)咱們來個投票表決,你認為王海應該勝訴還是敗訴?
(有說勝訴的,也有說敗訴的,這個班認為應該勝訴的人占了主流。)
師:我找個同學說說。(有人舉手)
生五:我認為應該敗訴。商場雖然賣假貨,但不是故意的,而王海卻是故意買假貨,他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欺詐。
生六:(迫不及待)我認為應該勝訴!王海第二次之所以能買假耳機,目的是讓商場販買假貨的人意識到,消費者在注意著你們!如果他不這樣,不涉及到商場的利益,那商場還會繼續賣假貨。
生七:(舉手)我覺得要一分為二地看。(眾哄笑,有些同學現出不屑的表情)
師:注意,這是法庭辯論,一定要分出個勝負,你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眾又笑)
生七:(有些激動)請大家尊重我!讓我把話說完!
師:大家不要笑,先請這位同學把話說完。
生七:我認為,雙方都有過失!商場的行為是欺詐行為,王海的行為雖然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是他本身也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任憑他從欺詐中獲益,那么道德何在!社會的信用何在!所以我覺得商場要賠償損失,而王海也要受損失,不能讓他從中獲益!
師:抱歉,剛才我們輕率地打斷了這個同學的話,勝負之外,還真有第三種判法,商場為假貨付出代價,又不讓王海從中獲利。
生八:(舉手,激動地)我不同意!我認為王海應該勝訴!人都有功利心,沒有私心的人是沒有的!如果王海不這么做,商場還會繼續賣假貨!現在這個社會,就是要讓他吃虧,他才不會繼續欺騙消費者!(這個同學還從義利觀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生四:我覺得王海如果真要打假,他應該去告訴商場經理,這是假貨,請你及時清除,或者通知有關部門,但他沒有!他利用對方的弱點來攻擊,牟取暴利!
……
(三方對陣,火藥味很濃,后面發言人多,語速太快,記錄的同學沒有記下來)
師:(看他們討論了一陣子,制止繼續舉手的同學)我現在不做評判,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是愿意王海多一些還是不愿意看到王海這樣的人?
生:(異口同聲)愿意多一些。
師:既然如此,那又為什么要讓王海敗訴?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眾笑)
師:再問,王海打假對社會有利還是有害?
生:有利。
師:既然對社會有利,能不能說是義?
生:能。
師:對,公利即義!王海的行為是行義。那我們為什么要阻止行義的行為?(眾笑,點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深層心理?我們反對王海的關鍵在什么地方?
生:他為自己謀利。
師:對,關鍵是我們認為王海打假的動機是為已的,是為自己謀利的!剛才有一個同學提出說王海應該告訴商場或者有關部門,這是假貨。這當然也是打假的一種方式了。那么大家想,如果王海不能從打假中謀取利潤,他會去打假嗎?
生:不會!
師:未必不會,他要是道德境界中的人呢?
生:(笑)那太少了。
師:是啊,我也覺得是。那我們沒有了王海打假,還可以政府打假啊?有工商局,還有消費者協會。
生:不相信!
師:對,美國人說,總統是靠不住的。如果只依靠政府來打假,按中國現實,可能會越打越多!
生:(笑,點頭)
師:大家想,如果有萬千上萬個王海,社會上還會有假貨嗎?
生:不會。
師:是啊,至少不會像現在這么泛濫。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們一方面想讓王海打假,我們受益,一方面又要讓他敗訴,這樣合理嗎?
生:(眾笑)不合理。
師:我們剛才講了義利觀,如果讓每一個行義的人在行義的同時都能得到利益,那么行義可能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如果讓一個人行義,同時又要指責他從中獲得利益,可能就沒有幾個人行義了,因為大多數人畢竟在功利境界啊。所以我們不能把義與利割裂開來,對立開來。
師:那么大家想一想,動機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生:結果。
師:對,因為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結果,一個人究竟出于什么動機做事,我們看不到,他自己也可以有意地偽飾。比如這個案例里,商場說他沒有賣假貨的動機,因此不存在欺詐行為,就是從動機出發推演出的荒謬結論。而馮先生的境界說中,區分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的尺度恰恰是動機!他認為英雄與奸雄都是利己,所以處于一個境界,但我們感覺這是一個層次的人嗎?
生:不是。
師:對,英雄萬眾景仰,奸雄萬人唾罵,把他們放在一層境界,英雄在棺材里也不會答應的。(眾笑)
師:所以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馮先生是一個動機論者,他從動機出發劃分人的境界,在實踐中很可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很大的局限性。
師:現在我們來看天地境界。打開書看這一段。(教師讀相關的文字。)
師:天地境界看來好理解,與道德境界相比,只需要把社會置換成宇宙就行了。對不對?
生:對。
師:那就是了。道德境界的人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做貢獻。宇宙境界的人就是把宇宙看成一個整體,為地球人和外星人做貢獻了。(生大笑,搖頭)可見大家也不同意呀。我們就是想不通這點!其實這個地方發生的誤會,誤會的關鍵在于對宇宙的理解上,這一點許多人可能都理解錯了。什么叫宇宙?
生九:時間和空間
師:說得好,就是指這兩方面。《淮南子·齊俗》上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宇宙就是從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邊無際。但這是物質的宇宙,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而哲學中的宇宙有多種含義,在中國古代,大致相當于“天”。“天”有哪些含義?首先指自然界,這是最常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里的天指最高主宰,老百姓說的老天爺。除此之外,“天”還指最高原理。“知天”,就是了解這個最高原理。什么叫最高原理?說白了就是指宇宙的基本規律。古人講“天人合一”,實質就是在知悉了宇宙的規律之后主動地去順應它,人與自然,宇宙的關系就不再是對立的,而是通過覺解順應達到了統一,這就是天地境界。一旦與自然、宇宙達到統一,也就超脫了名利甚至道德。怎么超脫道德?我們舉一個例子:《射雕英雄傳》華山論劍時,幾個惡人正在圍攻邱處機道長,但是郭靖看到了卻不去幫忙。郭靖是一個達到道德境界的人,善惡分明,為什么不去幫忙?因為這時候的郭靖,開始有了更高的覺解,并開始了對自身武功、以及自己堅守的道德原則的懷疑與追問。善與惡有沒有界限?他不像過去那么清楚了,所以不愿意再殺任何人。這一段時間,郭靖的覺解程度有一點接近于天地境界。(眾笑,又舉了《天龍八部》里藏經樓里掃地老僧的例子)天地境界里的人既然與天地一體,自然也就超越了善惡。
師:讓我們來總結一下。自然境界的人沒有覺解,處在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這種天人合一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天人合一,因為他沒有任何覺解。他也順應自然,但與花花草草沒有太大的區別,也只是一種被動的順應。我們稱之為純人。(板書:純人)然后開始有了覺解,什么叫覺解?
生:了解與覺悟。
師:對,我們講過,我們面前存在著一個客觀世界,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個意義世界。什么叫意義世界?客觀世界對每個人來說,感受不同,意義不同,所以構成了不同的意義世界,意義世界是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里的投影。可以理解嗎?
生:(點頭)可以。
師:功利境界的人有了意義世界,但這個意義世界面積很小,只有零點零幾平方米。(眾笑)因為他只覺解到自己,心里只裝得下他自己啊。所以我們稱之為俗人。(板書:俗人)這個意義世界進一步擴大,擴大到整個社會,就到了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的人看來,他與社會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所以他能夠為社會做事,我們稱之為賢人。(板書:賢人)孔子說:“賢哉回也!”就是表揚顏回的。因為顏回是孔子的三好學生,(眾大笑)所以孔子不時要提出來給其他學生做一做榜樣。如果再進一步擴大,意義世界與客觀世界合為一體,完全重合,就成了圣人。(板書:圣人)那大家想一想,天地境界能不能完全達到?
生:不能。
師:既然天地境界不能達到,馮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不是沒有意義了嗎?
生十:有意義,雖然天地境界不能最終達到,但是我們可以無限接近。
師:對,上帝也不存在,西方人還相信得不得了,什么?因為人類總要有一些終極追求,所謂的終極追求,就是人類理想當中的一種最終最高的境界。我們固然達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借它來反觀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當下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使我們對生活的認識更為理智與深刻。我們再想一想,天地境界還有什么作用?
生十一:可以使人心胸寬廣。
師:對,如果你的心里只裝得下你自己,你必然過分注意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自然就會陷入日常瑣碎的事情之中而不能自拔,煩惱纏身。如果你能夠放寬心胸,境界高一點,比如裝下別人,裝下社會,你就可能會過得更愉快,更開心一些,宰相肚里能撐船,就是說宰相能容下更多的人與事。如果你能時時追問這些終極的問題,時時想想天地境界,并努力開闊自己的心胸,你就可能涵養一種氣象,古人叫明道氣象,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所以許多哲學家對待生活的態度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大家都知道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次,他正在和朋友閑談,他妻子很不耐煩,大喊大叫后將一盆水潑到蘇格拉底頭上。如果你是蘇格拉底,你會有什么反應?
生:(知道這個典故,笑,七嘴八舌)
師:你可能會也把一盆水潑她身上,這叫以牙還牙。(眾笑)
師:你也可以搧他一耳光,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嘛。(眾笑)
師:以前兩種都是什么境界?
生:功利境界。
師:也可能等朋友走了再說。這境界就復雜了,可能是道德境界,也可能是秋后算帳。(眾笑)
師:蘇格拉底沒有這么做,而是對朋友幽默地說,我知道雷聲過后就是化傾盆大雨。(眾笑)這種境界是很高的,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胸襟呀!咱們這節課就上到這里,還有幾個問題留在下一節課,同時請大家預習一下《人是什么》。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