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課堂教學實錄
(師出示教學目標 :①倒裝句式;②學習蘇軾大膽質疑、重視實踐的做法。學生朗讀課文后提出質疑)
生:文章一開始講“《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為什么作者不直接講出來,而要引用《水經》中的話?我覺得這樣寫是多余的。
師:這到底是不是多余的呢?大家討論一下。
生:這里不是多余的,因為酈道元是為《水經》作注的,而作者是同意酈道元的觀點的,這表明了作者的態度。
生:作者引用了書中的話比自己的話有力,同時說明石鐘山是真有其山,表示作者“夜泊絕壁”和寫作此文的必要性。
生:引用《水經》的話表示作者知識淵博。
生:這里通過《水經》提出酈道元的觀點,后面提出李渤的觀點,兩種觀點提出來,有了比較,就為作者的質疑提供了基礎。
師:大家各抒己見。從各個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思維很活躍,討論很熱烈,很好。在預習中還發現什么問題呢?
生:“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边@里“以為”是什么意思?
師:你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認為”吧?
師:很好,你真聰明。以后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先猜一猜,說不定真猜對了。還有別的問題嗎?
生:“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中的“士大夫”是不是指李渤?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是指古代文人。因為李渤是文人。
師:那古代文人不是因為李渤而倒霉了嗎?(笑)有不同意見嗎?
生:這里的“士大夫”是指古代做官的人。因為做官的人是不愿“以不舟夜泊絕壁下的。
師:他們為什么不愿意?
生:因為他們覺得書上寫的沒有必要去考證,而且他們養尊處優,不高興深夜去探險。
師:是不愿和不屑,對吧?
生:我認為“士大夫”是指像李渤那樣的不肯實地考察、浮而不實的一類人。
師: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齊答:同意。
師:他能夠深入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且透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這是很可貴的思維方法,大家應該向他學習。
師:還有人提問嗎?如果沒有,教師要提問了。
第一個問題:“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這句話作何解釋?
(一學生翻譯,略)
師:有誰知道我為什么要把這個句子提出來嗎?
生:因為這里的“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作“命名”解。
生:這是一個定語后置的倒裝句。
師:你能把正常語序講出來嗎?
生:應為:鏗然有聲之石”。
師:對。
第二個問題:“空中而多竅”為何翻譯?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中間空的并且有許多小孔”,這是一種倒裝句式,正常語序應為“中空而多竅”。
師:你很聰明,分析得對極了。
最后一個問題: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這句話你們懂嗎?
(一學生翻譯,略)
另一學生站起來:“古之人不余欺也”是個倒裝句,是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
師:對,在否定句和疑問中,當賓語是代詞時,一般就會提到動詞前面。大家記清楚,賓語前置有兩個條件,一是否定句或疑問句,二是代詞作賓語。能不能回憶一下以前有沒有碰到這樣的例子?
生:時人莫之許也。
師:很好。在本文中我們學到兩種倒裝句,一種是定語后置,一種是賓語前置,請大家課后在筆記本上把它們整理出來。
師:無射和歌鐘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編鐘,聲音美妙動聽,蘇軾為什么把“噌吰”聲和“窾坎鏜鞳”聲比成無射和歌鐘的聲音?
“噌吰”和“窾坎鏜鞳”是什么聲音?
生:是“水石相搏”的聲音,這是兩個象聲詞。
師:這些聲音曾經給作者什么樣的感覺?從書上找出有關句子來。
生:“舟人大恐”,“余方心動欲還”,這聲音曾經讓作者十分恐懼。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把這些讓他嚇得魂不附體的聲音比成仙樂一般的美妙聲音呢?討論一下。(學生討論,發言)
生:因為“噌吰”和窾坎鏜鞳”的聲音和編鐘的聲音很相似。
師(追問):那么干嘛不干脆說像“鐘”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無射”和“歌鐘”呢?
生:這與作者的心情有關,因為作者經歷了那么艱險的探索終于找出了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他心里高光,聽這個水石相搏的聲音就像“無射”和“歌鐘”奏出來的音樂一樣美妙了。
師:這種高興的心情表現在這一句的哪個字上?
學生齊答:笑。
師:這個“笑”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學生紛紛議論:高興的笑、欣慰的笑、開心的笑。
師: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幾處“笑”?
學生查找后得出結論:有四處“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老人咳且笑于山谷者”、“因笑謂邁曰”、“而笑李渤之陋也”。
師:這四處“笑”中有三處是作者的“笑”,分別體會一下作者在笑什么?
生:“余固笑而不信也”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為,還笑他們和李渤同樣的觀點。
師:用一個詞概括一下,什么笑?
生:否定的笑。
生:“而笑李渤之陋”,這個“笑”是嘲笑李渤,概括為“嘲諷的笑”。
師:蘇軾為什么要笑李渤?
生:笑李渤不實地考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師:對,蘇軾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重視實踐的思想。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李渤真的可笑嗎?
(學生討論)
生:我認為李渤不應該被笑,因為他能夠對酈道元的觀點提出質疑,并且考證它,得出新的結論,這和蘇軾同樣可貴,而且蘇軾笑李渤也是不對的,如果這樣,后人也同樣可以笑蘇軾,因為在后人看來,蘇軾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師:講得好極了,給他掌聲(教室里掌聲熱烈),你的思想很深刻,能夠運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問題,很可貴。下課后把你的發言寫成一篇小文章,好嗎?
師:學習《石鐘山記》的目的并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而且敢于探索,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精神。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對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所以,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我們都不能看成一成不變的真理,要敢于質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證,這就是《石鐘山記》給我們的啟示。
師:大師質疑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顯得尤為可貴,大家能不能舉出一些科學家大膽質疑的例子?
生: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說”。
生:還有布魯諾捍衛哥白尼的學說。
生:伽利略提出空氣阻力學說。
師:科學家質疑的例子很多很多,誰還能講講政治家大膽質疑的事例?
生:毛澤東不迷信陳獨秀,在革命關鍵時刻堅持真理。
生:鄧小平反對“兩個凡是”,提出改革開放。
師:很好,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革命家,他們這種敢于質疑的思想都是一種科學思想。提出一個觀點遠遠要比證明一個觀點更難,所以,質疑是一種很可貴的科學精神,我們在學習中同樣要培養這種質疑精神,用胡適先生的話說就是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并且運用辯證的方法去作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
好,今天的作業 就是請同學們針對我們平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寫一篇作文《由蘇軾的質疑想開去》,這是一篇讀后感,關于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大家都很清楚了,有沒有困難?
學生齊答:沒有。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