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學實錄
師:謝謝同學們的祝福!今天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標語,在慶祝第二十個教師節,那么我想請問一下同學們,第一個教師節應在哪一年?
生1:1984年。
生2:是1985年。
師:同學們同意哪一個答案?
生:1985年。
師:對,同學們只要細心一點還是不難得到正確答案的。我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去年有一次很重要的紀念活動,記念我們的一位世紀老人的,應該是?
生:是紀念巴金百年華旦的活動。
師:很好。去年11月25日,在上海舉辦了一系列紀念巴老百年華旦的活動。那么,巴金應該是哪一年出生的呢?
生:1904年。
師:不錯,是1904年11月25日出生的。關于巴老,同學們還知道那些?
生1:他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書上注釋有。
(同學們笑)
師:好習慣,值得發揚,我們拿到一篇課文應該首先看看有關題目的注釋。還有補充的嗎?
生2:他1923年走出自己的封建家庭,到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1927年去法國學習。
生3: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說《憩園》《寒夜》,散文集《隨想錄》等。
師:同學們預習還是很充分的。其中,他1923年的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尋求進步思想,在《家》中有所表現。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郵船“昂熱”號離滬赴法,“向西方找真理”。在郵船航行期間,他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繁星》,就是其中的一篇游記,寫于1927年1月。
下面由老師來讀一遍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作者分別寫了幾次觀看繁星的經歷和感受?請劃出相關的語句。
(教師范讀完后,讓學生思考并討論)
生1:課文首先寫到: “從前在家鄉”,“望著星天”,“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
師:表達了怎樣的感受呢?
生1:少年時的作者感到了家的溫暖和對母親的依戀。
師:很好。再請一位同學繼續談。
生2:“三年前在南京”,看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
師:這一次作者的感受又是如何的?
生2:感到了星星的親密,表達了對星星的信任。
師:是一種朋友般的情誼。好的。還有嗎?
生3:“如今在海上”,“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
師:此次作者又是何種感受?
生3:感到和星星很親密。
師:大家回答得太好了。那么,作者前后三次觀星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前后的感受同中有異,為什么呢?
生1:時間順序。
生2:作者的年齡在變化,他對自然的看法也隨之有所不同,盡管不懈地尋求光明,但思想在不斷的進步。
生3:作者都是先寫眼前的星星,然后再進行聯想,第三段特別明顯。
生4:星星象征著光明,是作者一貫的追求,因此也貫串著作者的生命里程。
師:大家分析的很好。的確,熱愛自然,追求光明,覓尋進步思想是作者一貫的所為。作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多和思想情感的豐富,觀星的感受自然發生了變化。童年時代,天真無邪,體會到的是家的溫暖和母親的慈愛;求學的作者雖然還年輕,但內心卻充滿了幻想,認為光明無處不在;如今滿腔熱血的我正在尋求著光明,解救苦難中的民族,眼中的星星自然讓人感到愜意和親密。
最后,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課文最后一段,看一看這一段寫“巨人”有什么作用?
生1:這是通過仔細觀察得來的,表現了作者對星星的排列很感興趣。
師:是否可以看作是作者對神奇變幻的自然充滿了由衷地熱愛。
學生點頭。
生2:“巨人在跑”既是寫實又有深意。前文說“船在動,星也在動”,所以由眾多星星組成的“巨人”也是在動在跑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尋求新思想過程中流溢胸間的滿腔熱情。
師:說得太妙了。又是一處實虛的結合,既寫出了當時的真實情境,又傳達了作者涌動奔騰的激情。綜觀全文我們不難體會到作者對星星的熱愛,對光明的追求。
師: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和巴老一樣,老師小時候也有觀看繁星的經歷。因為家在農村,夏夜經常在戶外的高岡處乘涼,有時半夜里醒來,發現涼床上只有我一個人,四面也是一片寂靜,這時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害怕。不過當我抬眼看到天上的繁星時,所有的恐懼便都消失,它們的亮光給我溫暖,它們的存在驅除了我的孤獨感。同學們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交流怎樣?
生1:
生2:
……
師:大家談得很精彩。作為一個文學大家,巴金在本文中也顯示了他超凡的寫作技巧,請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寫的好的文句,并試著加以品讀。
師:大家還有沒有疑問的地方。
生:“沉睡”后,我還能“覺得”嗎?
生:最后寫到“巨人”有什么用?
鼓勵多方對話,力主探究學習,強調情感體驗,發展創新思維,彰顯個性特征。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師生與作者的對話
獨立思考,廣泛交流,積極探究,充分合作,真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