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乞”和“氣”想到的
有一回,聽一位老教師上語文課,她教授生字的方法別具一格,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講“乞”字。首先,老師出示了“乞”這個生字。
“這讀什么呀?”
“qǐ”學生高聲讀著。
“‘乞’有幾筆?”
“三筆”。
“如果在它中間加上一橫就成了什么字?”
“氣”。學生爭先恐后地答。
“對!如果你們在中間多寫一橫,老師就要‘生氣’了。”
學生一聽,全都笑了起來,在笑聲中也記住了這兩個字。
“乞”和“氣”僅一筆之差,讀音也相近。在這兩個形近字的比較中,老師用一種巧妙的方式,以輕松的語氣就區別了這兩個字的字形。比教參上的“不要把‘乞’多寫一橫”的方式要好得多。所以,每每在學生習作中看到那令人頭疼的錯別字時,是否想到了要教給學生一點識字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面對筆畫繁多、結構相似的漢字,僅僅說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全包圍半包圍結構等是遠遠不夠的。如“楊”和“揚”,二字同是左右結構,如教給學生“樹”者,“木”也,“凡木之屬皆從木”!皸顦洹,“木”也,自當從“木”,這是一個形聲字,學生可知“楊樹”的“楊”為什么要寫成“木”字旁了,從而就不會把“楊樹”寫成“揚樹”了。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是具有特殊結構的表達思想的工具!爸甘、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具有規律性的構字法,與字本身的音、形、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教學生識字時,教學生一點方法,使學生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提高了他們識字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何樂而不為呢?如“旦”字,你說它是上下結構,不錯。但如果說“旦”指的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并邊講述邊寫“⊙”,學生肯定對后者感興趣。
因此,在教學生識字時,我常常要求學生說出他是怎樣理解這個字的,他們知道了構字方法,也能根據自已的理解,充分發揮自已的想象,把一個字的形、義說出來,如“接”,他們說“指一個女孩站著用手接東西!边@樣,就使這個字活起來了,自然這個字就牢記在腦海里了。
︶
︶
記得看過的一篇《上帝造漢字》的文章,講的是美國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對中國的漢字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他對老師所講的《說文解字》倉頡造字的傳說所造的!”而且發現了“將近一百個”有意思的漢字,如“生”,他說,金文的“生”是這樣的:“ ”,是由上帝舉起雙手“ ”和土地“土”組成的。根據《圣經●創世紀》,我們知道是上帝命令要地上“生”出活物來。盡管他說的是上帝造漢字,其實他已經發現了漢字的表意功能,悟出了漢字的構字知識,外國人尚且能如此研究漢字,作為一個中國人,更應該學點構字知識了。
誠然,漢字的字形結構需要講,但在這同時向學生灌輸一點“六書”的常識,給學生以更大的想象空間,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豈不是更好嗎?
參考書目:《說文解字》
《語文●情趣●教學》
惠州市鐵路學校
周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