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歸納:生物與環境
科學探究過程
基本要求
提出問題
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并表達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并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制定計劃
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計劃必需合理、嚴密、可行。
實施計劃
按計劃進行研究,并收集所得數據、實驗現象等資料。
得出結論
分析所得數據、現象等實驗資料,經縝密的推理。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
表達交流
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
1.探究光照或水碓植物生存的影響 (七上p6)
2.分析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七上p7)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大氣、土壤等);
3.分析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七上p8)
生物因素(種內關系、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指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指不同種生物個體或種群之間的關系。(捕食、競爭、共生)
4.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七上p11) 如不同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5.生物對環境適應:保護色(昆蟲、北極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黃蜂等),擬態(竹節蟲)。
6.生物與環境之間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
7.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七上p16整節內容都做考試要求)
初中會考復習(二) <wbr> <wbr> <wbr> <wbr>生物與環境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
鏡筒:上端按裝目鏡,下端安裝轉換器。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可以大幅度升降鏡筒。
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鏡和物鏡:目鏡是用眼觀察的鏡頭,物鏡是接近物體的鏡頭。物像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一面是平面鏡(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鏡(光線弱時用)。轉動反光鏡可以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
(一)學習使用顯微鏡
1.取鏡、安放
2.對光: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約2厘米;
②轉動轉換器(轉動轉換器的轉動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鏡),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 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
3.觀察:(先用低倍鏡,此時只能用粗準焦螺旋,再用高倍鏡,此時只能用細準焦螺旋)
觀察任何標本都必須先用低倍鏡。
思考:①降低鏡筒時,操作者最關鍵的姿勢應該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
答:從側面看著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直到接近玻片為止。(注意:應緩慢轉動粗準焦螺旋,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損壞機件,使粗準焦螺旋調節失靈。)
②p在視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看到的是正像還是倒像?答:d,倒像
③如果看到的字偏在視野的左上方,怎樣才能將它移到視野中央?答:左上方(在哪個方向就往哪個方向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