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的實驗教學模式
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實驗內容豐富。出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角落,給人一種實驗無處不在的感覺。對實驗的要求大大的提高。不僅要求學生會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而且要求學生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并且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描述實驗結果,實驗的形式更加靈活。不僅有課堂實驗活動,還有許多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的實驗活動內容。有的還與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聯系起來。
根據新教材的實驗教學特點,青島市實施新課改兩年來,摸索總結出了“討論──探究──實驗”的“三位一體”的實驗教學模式。“討論──探究──實驗”的實驗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討論式教學為背景,科學實驗探究為主線,科學研究方法為工具,將討論式教學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作為教學過程的背景模式,從而為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究與創造活動提供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此教學模式實施于課堂教學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將人教版九年級“14.1 動能和勢能”一節的教學,用教學實例的形式,將此教學模式展示出來,以供大家互相交流。
一、課題名稱:14.1 動能和勢能
二、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用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知道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究影響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發現物理規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體會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科學探究的興趣,達到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關心、服務社會意識的目標。
三、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節課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準備身邊最常見的物品,例如:木塊、橡皮、書、紙、小鋼珠、木球等。多媒體課件采用本校獲省獎課件。
四、教學和活動過程
1.設計實驗情景
多媒體課件顯示不同路況下的交通安全限速標志牌,學生認真觀看。
師:為什么不同的路況下要限制汽車的速度?
生:討論并回答(有的說:速度快容易出事故;有的說:速度越快,遇到障礙時,不能立即停下來;當汽車撞到人時,汽車對人有力的作用,汽車越快,力的作用越大……)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由于運動而對其他物體有作用效果”的例子?
生:學生討論回答(微風吹動樹葉;流水推動小船運動;滾動的鉛球推動木塊……)
師:以上物體由于能夠對其他物體有作效果而具有能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學生討論回答:它們都在運動,由此得出動能的定義。
2.形成課題,設計實驗
師:關于動能,我們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識?
生:學生討論回答(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有動能的物體對其他物體有什么作用效果?動能大小如何計算?動能有什么用處,可否與其他能進行轉化?……)。
師:如果我們要研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應該按照怎樣的思維程序?
生: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交流評估。
師:讓我們來猜想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學生討論回答(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物體的速度、物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