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備課參考
教學建議
一、思想主題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與黑暗。
二、“孔乙己”名稱的寓意
孔乙己,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的綽號。魯迅為什么要用綽號作人句呢?用這個叫人“半懂不懂”的綽號作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對這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時也是對孔家店的蔑視和諷刺。魯迅用這個人物的綽號作為小說的題目,給作品定下了諷刺性的基調,具有鮮明的反孔色彩。
三、孔乙己出場時的肖像描寫
魯迅最擅長于肖像描寫,他能準確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做到“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孔乙己出場時對他的肖像作了這樣的描寫:“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這一段肖像描寫,傳神地表現了孔乙己的內心世界和生活遭遇。“他身材很高大”,表明他的體質好,有力氣,可是他又是“青白臉色”,這說明他營養不良和不肯勞動的結果。他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因為他窮困而偶然偷點東西,結果被打傷,這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他那“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開外的年齡,又表明他精神萎頓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破”了而不肯補,“臟”了而不肯洗,都說明他窮酸潦倒、好吃懶做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征。本來這件長衫可以脫下來換一換,洗一洗,可是他不愿意;這從他幾乎成為口頭語的“之乎者也”這類話可以作為補充說明。雖然已是胡子花白的人了,科舉的途程對他已是毫無希望的了,但他仍然畫餅充饑,聊以自慰,這說明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狀態已經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孔乙己的長衫描寫,作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點睛之筆,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確實,如果
四、動作神態描寫的目的
《孔乙己》是
有人認為作品“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展示了孔乙己善良的心地。”而依據是:“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我認為,這是以偏概全。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確實能看出孔乙己的善良,這與他所信奉的“君子固窮”是一致的。但是,小說中對孔乙己的動作、神態描寫,并不局限于此兩處,還有許多。每一處都很細致地表現了孔乙己不同的心理活動和復雜的思想感情,這以我們全面正確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先看小說對孔乙己的動作描寫。“站著喝酒”這一動作,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經濟拮據、窮困潦倒的窘迫。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鮮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錢”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孔乙己窮酸而想炫耀的自賞自傲心理。“將兩個長指甲敲著柜臺”活畫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賣弄“學問”的得意。“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孔乙己雖善良,卻又經濟拮據而窘迫的恐慌無奈心情。“摸出四文大錢”和“坐著用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時的孔乙己已經是窮途末路,凄涼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我們再來看小說對孔乙己的神態描寫。短衣幫嘲笑孔乙己的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他不回答”。這一句雖沒有直接對孔乙己的神態進行描寫,但孔乙己那難言的痛苦,在他的神態中一定有所表現。當短衣幫說“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并舉出親眼目睹的事實。這時的孔乙己,在眾人面前,好像被剝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睜大眼睛”、“漲紅了臉”地辯解,那種恐慌、羞惱、死愛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維妙維肖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當無聊麻木的短衣幫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那種讀書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躍然紙上。而當短衣幫詰問“孔乙己,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時,孔乙己難以掩飾痛苦、沮喪、無可奈何的心情,“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是他追求功名沒有結果的必然反映,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把毫無用處的“茴”字的四種寫法當作學問來炫耀,小伙計卻毫不熱心,于是他“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由此可見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個錢”,孔乙己“很頹唐”。當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東西時,“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時的孔乙己,已經身殘氣微,不復聊生,卻依然麻木不仁,令人不忍卒讀。
總之,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小說中對孔乙己的動作、神態描寫很多,而大多數的描寫,都是著重表現孔乙己自命清高、死愛面子、迂腐不堪、自欺欺人而又無可奈何的心理和性格。所以說,《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歸納是值得商榷的。
五、小說閱讀教學方法建議
小說的意味,作者的意圖,往往是含而不露的。閱讀小說,就要仔細辨識含蓄的意味,用心領會作者的意圖。《孔乙己》初讀起來覺得很好笑,很輕松,其實,作品的意味很冷峻,很深沉,要理解得準確、透徹,是要用一番心思的,除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之外,有些細節也要細心品味。必須反復品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感知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做出評價。可將《孔乙己》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閱讀,從比較中進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