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獨 之 旅(通用12篇)
孤 獨 之 旅 篇1
曹文軒
教學目的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學習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2.難點: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停鬧(xr)早食(ml)維除h)④O)
IH茸)L(Ch6)盡破(ChUo)棗逗(h6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厚實:富裕。
嬉鬧:笑著鬧著。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回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閱讀全文,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2.導語
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 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 親到蘆葦蕩里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 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 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你有這樣“長大”的體驗嗎?
三、正課
1速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討論并歸納: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2.提問:找出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討論并歸納
。1)P88.小木船趕著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戀家。
。2)P89.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F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汶是未知的,未知的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說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未來,他對未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P90.杜小康到達蘆葦蕩時,“他害怕了一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蕩給人壓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軟弱。
。4)P91.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著他。“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說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然有更深刻的內涵。第一次是剛離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托的感覺;而第二次則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后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雖也表現他的幼稚、軟弱,但他畢竟經過一段艱苦生活的磨煉,已成熟多了。
(5)P92.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跟父親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鴨欄小當鴨子逃散時,他緊緊地跟隨著它們。不顧臉和腳受傷,一邊追;一邊呼喚著他的鴨子。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子沒被找回來,他雖然“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但堅持去找鴨子。這些描寫都表明杜小康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在關鍵時候能表現出鎮定、勇敢、堅強和負責精神,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6)P93.當杜小康找到鴨子時,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躺在蘆葦上。“他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杜小康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傷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可能是非常復雜的情緒,因此,連他自己也講不清。
(7)P94.“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母親就代表著家,任何游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總之,小說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敘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研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3.提阿,你有過這種成長的經歷嗎卜請與同學交流。
4,提問。找出小說環境描寫的段落,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1)P88.寫洲、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恒,并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減鄉生活的留戀。
(2)P89.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么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P90.寫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襯出杜小康的膽怯、害怕和恐慌。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社小康的恐慌。但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煉。
。4)P92.寫蘆葦蕩的暴風雨的兇猛,把小說的情節推向高潮,更是對杜小康性格的考驗和鍛煉。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四、小結
本文通過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長過程,寫 得具體、生動,真實可信。文章還多次地進行環境描寫,不僅襯托了人
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還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的發展,形成高潮,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業
。瓿烧n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ㄒ唬┮粋出身貧苦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而挨家挨戶推銷商品。
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餓,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錢他決定向下一尸人家討一口飯吃。
可是,當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開大門時,他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張。要飯吃,只求姑娘給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憊和饑餓,微笑著給了他滿滿一大杯牛奶。
男孩饑不擇食地喝完牛奶,囁嚅地說:“我應該付您多少錢?
姑娘仍舊微笑著對他說:“您不用付錢。媽媽經常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淚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輕輕地說:“那么,就請您接受我由衰的感謝吧!
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點頭微笑,,他覺得渾身有勁,男子漢的豪氣又迸發出來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來自小城鎮的姑娘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束手無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請專家們會診治療。
一位有名的醫生參加了會診。當他看到病歷上記載的家庭地址時,他馬上直奔病房。來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認出了:這位病人就是當年送過滿滿一大杯牛奶給他喝的天使。他回到辦公室,決心竭盡所能,回報這位“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的姑娘。
經過艱辛的努力,手術成功了,姑娘漸漸康復。這位醫生要求醫院把賬單送到他的辦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費用,并微笑著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堅持要知道她應該支付多少醫藥費。可是,當賬單送到她的手上時,她又不敢看,因為她確信:這筆費用將會花去她所有的積蓄,或許,還不夠。最后,她還是鼓起了勇氣,顫抖著翻開了這沓厚厚的賬單。
末尾的簽字鎖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
“醫藥費----滿滿一大杯牛奶 霍華德·凱利醫生”
1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盡管它顯得有些巧合。人們之所以傳誦這個故事,是因為它頌揚了—————— 的高
尚品德。
2.“滿滿一大杯牛奶”產生不了多少熱量,可它卻能讓男孩“覺得渾身是勁”,打消了退學的念頭,直至走向成功,你覺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
3.對故事里的醫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答:
個這個故事不長,但處處有照應。你能找出運用了照應寫法的地方來嗎?請你至少舉出兩處,并談談這種寫法的好處。
答
5.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很重視感恩報德,你能舉出一個有關的成語(或諺語、格言、詩句、故事等)來嗎?
答: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施以愛心,不圖回報2.“滿滿一大杯牛奶”使得處在困境中的男孩看到生活中存在著愛心,重新燃起希望,振作起來,繼續拼搏奮斗。3,略4.照應之一,如:“給了他滿滿一大杯牛奶”一“送過滿滿一大杯牛奶” 照應之二,如:‘’施以愛心, 不圖回報”一“回報這位‘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的姑娘”好處是: 使文章前后呼應,上下連貫,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中心突出等。5. 感恩戴德等 受人一滴水,當以涌泉相報 <-- #EndEditable -->
孤 獨 之 旅 篇2
教學建議
一、主題和題目含義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
小說標題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之旅。
二、結構內容
這篇小說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從“小木船趕著鴨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至結尾)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節,第11~12小節,第20小節,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節,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于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節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20小節,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一部分第10小節,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0小節,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節,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并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節,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于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20小節,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后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整體感知
導入 新課,并介紹作家作品(略)
二、通讀全文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在小組內討論,要求語言必須簡潔明了。
三、明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四、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并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語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F在,占據他的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地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對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著對未來的向往。
(2)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
覺。
分析:面對眼前如“重山鎖住”的蘆葦地,杜小康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安靜下來。
(4)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覺時,他緊緊地挨著父親,并且遲遲不能入睡。
分析:殘酷的現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驅趕孩子心頭的恐懼之感。
(5)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6)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分析: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被沉重的孤獨的感覺所替代,害怕孤獨,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這樣的一個現實。
。7)后來,父子倆都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分析:這時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親已能面對孤獨,面對現實。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9)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分析:經過這一夜的風雨的考驗,面對著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無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煉著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對現實,并勇敢地戰勝自然界的風雨,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五、討論概括
請同學們說說題目的含義。
提示: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后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并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六、討論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采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并分析作用。
語句:(l)四周已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
(2)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去。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困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3)這里的氣味,倒是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里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著。
。4)水邊的蘆葉里,飛著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聚集在一起時,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只小鳥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在杜小康處于人生的三個階段時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懼孤獨時,更加襯托人物內心世界的無法排解的孤獨。面對孤獨時,把暴風雨的天氣寫得如此惡劣,也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長起來,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們不禁想到這自然界的風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風雨嗎?再大再瘋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對,努力抗爭,什么樣的“風雨”走不過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無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時的心情,也如這月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煉了自己的意志,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堅強了起來,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時他也使環境不再那樣單調而孤寂。
七、總結、擴展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
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著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里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業 (略)
孤 獨 之 旅 篇3
.《孤獨之旅》教案7
.《孤獨之旅》教案6
.《孤獨之旅》教案5
.《孤獨之旅》教案4
.《孤獨之旅》教案3
.《孤獨之旅》教案2
.《孤獨之旅》教案1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二)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一)
.《孤獨之旅》教案
.《孤獨之旅》同步練習
.《孤獨之旅》突破難點能力訓練
.孤獨之旅·自學評估
孤獨之旅·同步訓練
.《孤獨之旅》習題精選
孤 獨 之 旅 篇4
教學建議
一、主題和題目含義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
小說標題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之旅。
二、結構內容
這篇小說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從“小木船趕著鴨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至結尾)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節,第11~12小節,第20小節,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節,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于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節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20小節,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一部分第10小節,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0小節,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節,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并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節,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于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20小節,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后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整體感知
導入 新課,并介紹作家作品(略)
二、通讀全文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在小組內討論,要求語言必須簡潔明了。
三、明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四、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并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語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F在,占據他的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地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對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著對未來的向往。
。2)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
覺。
分析:面對眼前如“重山鎖住”的蘆葦地,杜小康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安靜下來。
。4)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覺時,他緊緊地挨著父親,并且遲遲不能入睡。
分析:殘酷的現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驅趕孩子心頭的恐懼之感。
。5)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6)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分析: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被沉重的孤獨的感覺所替代,害怕孤獨,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這樣的一個現實。
。7)后來,父子倆都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分析:這時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親已能面對孤獨,面對現實。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9)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分析:經過這一夜的風雨的考驗,面對著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無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煉著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對現實,并勇敢地戰勝自然界的風雨,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五、討論概括
請同學們說說題目的含義。
提示: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后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并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六、討論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采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并分析作用。
語句:(l)四周已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
(2)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去。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困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3)這里的氣味,倒是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里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著。
(4)水邊的蘆葉里,飛著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聚集在一起時,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只小鳥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在杜小康處于人生的三個階段時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懼孤獨時,更加襯托人物內心世界的無法排解的孤獨。面對孤獨時,把暴風雨的天氣寫得如此惡劣,也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長起來,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們不禁想到這自然界的風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風雨嗎?再大再瘋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對,努力抗爭,什么樣的“風雨”走不過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無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時的心情,也如這月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煉了自己的意志,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堅強了起來,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時他也使環境不再那樣單調而孤寂。
七、總結、擴展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
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著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里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業 (略)
孤 獨 之 旅 篇5
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獨生子杜小康失學了,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
一
小木船趕著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么也沒有了。
杜雍和沉著臉,絕不回頭去看一眼。他對杜小康帶了哭腔的請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撐著船,將鴨子一個勁趕向前方。
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奮力向前推進,同時,造成了一個扇面形水流。每只鴨子本身,又有著自己用身體分開的小扇面形水流。它們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織成了似乎很有規律性的花紋。無論是小扇面形水 流,還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恒的水聲。
杜雍和現在只是要求它們向前游去,不停頓地游去,不肯給他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機會。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純粹的。
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為杜小康眼中的遙遠之物。
終于已經不可能再有回頭的念頭了。杜雍和這才將船慢慢停下。
已經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過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從未見過的面孔了。
鴨們不管。它們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它們開始覓食。覓食之后,忽然有了興致,就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因此,這叫聲既顯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奮。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F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
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散。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因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從河的東頭升上空中時,杜雍和父子倆已經開始吃飯。
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唯恐自己與這只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它們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有時,它們會將頭從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插回翅膀里。
父子倆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覺。
杜小康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
等杜小康終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艙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幾天,都是這一天的重復。
這一天,他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里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他告訴杜小康,蘆葦叢里有蘆雁的窩,明天,可以去撿蘆雁的蛋;有兔子,這里的兔子,毛色與蘆葦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著,你也未必能一眼發現它……
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靜定下來。
這里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里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著。
水邊的蘆葉里,飛著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只水鳥正浮在水面上。
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覺時,他緊緊地挨著父親,并且遲遲不能入睡。
第二天,父子倆登上蘆葦灘,找了一個合適的地方,用鐮刀割倒一大片蘆葦,然后將它們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給鴨們圍了一個鴨欄,也為他們自己搭了一個小窩棚。從此,他們將以這里為家,在這一帶蘆蕩放鴨,直到明年春天。
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們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杜小康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對話,他們幾乎不知道再說些什么,而且,原先看來是必要的對話,現在也可以通過眼神或者干脆連眼神都不必給予,雙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亂發脾氣。他覺得自己將這么小小年紀的一個孩子,就拉進他這樣一個計劃里,未免有點殘酷了。他覺得對不住兒子。但他現在除了用大手去撫慰兒子,也別無他法。他對杜小康說:“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樹還沒有發芽時就回家……”他甚至向兒子保證,“我要讓你讀書,無憂無慮地讀書……”
后來,父子倆心里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鴨子在這里長得飛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鴨子的樣子。當它們全部浮在水面上時,居然已經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這些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鴨欄忽然被風吹開了,等父子倆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它時,一陣旋風,幾乎將鴨欄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聲“我的鴨子”,幾乎暈倒在地上。因為他看到,鴨群被分成了無數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記了父親,朝一股鴨子追去。這股鴨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們在轟隆隆的雷聲中,倉皇逃竄著。他緊緊地跟隨著它們。他不停地用手撥著眼前的蘆葦。即使這樣,臉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蘆葦葉割破了。他感到腳鉆心地疼痛。他顧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這是頭年的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他一邊追,一邊呼喚著他的鴨子。然而這群平時很溫順的小東西,今天卻都瘋了一樣,只顧沒頭沒腦地亂竄。
到暴風雨將歇時,還有十幾只鴨沒被找回來。
杜雍和望著兒子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說:“你進窩棚里歇一會,我去找!
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闭f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帐只氐礁C棚的杜雍和沒有見到杜小康,他就大聲叫起來。但除了雨后的寂靜之外,沒有任何回應。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尋找過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幾只鴨,但在蘆蕩里迷路了。一樣的蘆葦,一樣重重疊疊無邊無際。鴨們東鉆西鉆,不一會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見著天黑了。他停住了,大聲地呼喊著父親。就像父親聽不到他的回應一樣,他也沒有聽到父親的回應。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極了,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
那十幾只受了驚的鴨,居然寸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
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當時杜小康正在蘆葦上靜靜地躺著。不知是因為太困了,還是因為他又餓又累堅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沒有能夠將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軟的兒子,朝窩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開鴨欄,讓鴨們走到水中時,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顆白色的東西。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杜雍和從兒子手中接過還有點溫熱的蛋,嘴里不住地說:“下蛋了,下蛋了……”
孤 獨 之 旅 篇6
教學建議
一、主題和題目含義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
小說標題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之旅。
二、結構內容
這篇小說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從“小木船趕著鴨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至結尾)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節,第11~12小節,第20小節,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節,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于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節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20小節,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一部分第10小節,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0小節,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節,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并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節,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于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20小節,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后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整體感知
導入 新課,并介紹作家作品(略)
二、通讀全文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在小組內討論,要求語言必須簡潔明了。
三、明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四、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并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語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F在,占據他的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地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對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著對未來的向往。
(2)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
覺。
分析:面對眼前如“重山鎖住”的蘆葦地,杜小康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安靜下來。
(4)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覺時,他緊緊地挨著父親,并且遲遲不能入睡。
分析:殘酷的現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驅趕孩子心頭的恐懼之感。
。5)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6)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分析: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被沉重的孤獨的感覺所替代,害怕孤獨,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這樣的一個現實。
(7)后來,父子倆都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分析:這時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親已能面對孤獨,面對現實。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9)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分析:經過這一夜的風雨的考驗,面對著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無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煉著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對現實,并勇敢地戰勝自然界的風雨,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五、討論概括
請同學們說說題目的含義。
提示: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后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并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六、討論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采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并分析作用。
語句:(l)四周已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
(2)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去。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困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3)這里的氣味,倒是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里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著。
。4)水邊的蘆葉里,飛著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聚集在一起時,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只小鳥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在杜小康處于人生的三個階段時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懼孤獨時,更加襯托人物內心世界的無法排解的孤獨。面對孤獨時,把暴風雨的天氣寫得如此惡劣,也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長起來,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們不禁想到這自然界的風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風雨嗎?再大再瘋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對,努力抗爭,什么樣的“風雨”走不過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無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時的心情,也如這月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煉了自己的意志,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堅強了起來,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時他也使環境不再那樣單調而孤寂。
七、總結、擴展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
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度嗣裎膶W》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著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里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業 (略)
孤 獨 之 旅 篇7
《孤獨之旅》杜小康發現鴨長大了,興奮的“大叫”,這叫聲流露出了對自己成功的喜悅和成長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鴨下蛋了”的驚喜之中,小編整理了《孤獨之旅》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孤獨之旅
⑴天黑了?帐只氐礁C棚的杜雍和沒有見到杜小康,他就大聲叫起來,但除了雨后的寂靜之外,沒有任何回應。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尋找過去。
、贫判】嫡业搅四鞘畮字圾啠谔J蕩里迷路了。一樣的蘆葦,一樣重重疊疊無邊無際。鴨們東鉆西鉆,不一會兒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見著天黑了。他停住了,大聲地呼喊著父親。就像父親聽不到他的回應一樣,他也不能聽到父親的回應。
、嵌判】低蝗桓杏X到他已經累極了,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
、饶鞘畮字皇芰梭@的鴨,居然一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
⑸杜小康聞到了鴨身上的一股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是不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⑹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硕判】淀樖謸噶藥赘啄鄣奶J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有想起了母親,想起了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的長大了,堅強了。
、痰诙煸绯,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當時杜小康正在蘆葦地上靜靜地躺著。不知是因為太困了,還是因為他又餓又累堅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沒有能夠將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軟的兒子,朝窩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
、网唫円查L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亮。
⑽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開鴨欄,讓鴨們走到水中時,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顆白色的東西。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隙庞汉蛷膬鹤邮种薪舆^還有點溫熱的蛋,嘴里不住地說:“下蛋了,下蛋了……”
《孤獨之旅》閱讀題目:
1.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而文中說:“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⑹段的環境描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⑼段對“鴨們也長大了”的優美而深情的描寫,其深層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見鴨“下蛋了”,杜小康是“驚喜地跑過去撿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過”,“嘴里不住地說”,說明他們此時雖都滿懷喜悅,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請你試作揣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獨之旅》參考答案:
1.因為如此艱辛的生活本不應該由他這樣幼小的心靈和柔弱的身軀來承擔,他覺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但他憑著自己的堅強和毅力戰勝了孤獨和恐懼,經受住了磨難因激動而“哭”了,所以“并不是悲哀”。
2.用美好的景色襯托主人公(杜小康)找到鴨群的興奮和感受自己突然長大后的欣慰。
3.在這些“長大了”的“漂亮”的鴨們背后,映襯出主人公的身影和成長經歷,使讀者看到了杜小康這個少年也長大了,堅強了、成熟了。
4.杜小康發現鴨長大了,興奮的“大叫”,這叫聲流露出了對自己成功的喜悅和成長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鴨下蛋了”的驚喜之中;杜雍和見“鴨下蛋了”,覺得自己帶孩子出來放鴨,那么多的艱辛與付出終于有了回報,鴨長大了,孩子也長大了,家境的改變又有希望了。
孤 獨 之 旅 篇8
課文
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獨生子杜小康失學了,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
小木船趕著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么也沒有了。
杜雍和沉著臉,絕不回頭去看一眼。他對杜小康帶著哭腔的請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撐著船,將鴨子一個勁趕向前方。
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奮力向前推進,同時,造成了一個扇面形水流。每只鴨子本身,又有著自己用身體分開的小扇面形水流。它們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織成了似乎很有規律性的花紋。無論是小扇面形水流,還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恒的水聲。
杜雍和只是要求它們向前游去,不停頓地游去,不肯給他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機會。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純粹的。
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為杜小康眼中的遙遠之物。
終于已經不可能再有回頭的念頭了。杜雍和這才將船慢慢停下。
已經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過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從未見過的面孔了。
鴨們不管,它們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它們開始覓食。覓食之后,忽然有了興致,就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因此,這叫聲既顯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奮。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
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去。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因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從河的東頭升上空中時,杜雍和父子倆已經開始吃飯。
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惟恐自己與這只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它們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有時,它們會將頭從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插回翅膀里。
父子倆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覺。
杜小康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
等杜小康終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艙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幾天,都是這一天的重復。
這一天,他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里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他告訴杜小康,蘆葦叢里有蘆雁的窩,明天,可以去撿蘆雁的蛋;有兔子,這里的兔子,毛色與蘆葦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著,你也未必能一眼發現它……
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靜定下來。
這里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里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著。
水邊的蘆葉里,飛著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只水鳥正浮在水面上。
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覺時,他緊緊地挨著父親,并且遲遲不能入睡。
第二天,父子倆登上蘆葦灘,找了一個合適的地方,用鐮刀割倒一大片蘆葦,然后將它們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給鴨們圍了一個鴨欄,也為他們自己搭了一個小窩棚。從此,他們將以這里為家,在這一帶蘆蕩放鴨,直到春天。
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們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杜小康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對話,他們幾乎不知道再說些什么,而且,原先看來是必要的對話,也可以通過眼神或者干脆連眼神都不必給予,雙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亂發脾氣。他覺得自己將這么小小年紀的一個孩子,就拉進他這樣一個計劃里,未免有點殘酷了。他覺得對不住兒子。但他除了用大手去撫慰兒子,也別無他法。他對杜小康說:“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樹還沒有發芽時就回家……”他甚至向兒子保證,“我要讓你讀書,無憂無慮地讀書……”
后來,父子倆心里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鴨子在這里長得飛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鴨子的樣子。當它們全部浮在水面上時,居然已經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這些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蕩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鴨欄忽然被風吹開了,等父子倆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它時,一陣旋風,幾乎將鴨欄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聲“我的鴨子”,幾乎暈倒在地上。因為他看到,鴨群被分成了無數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記了父親,朝一股鴨子追去。這股鴨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們在轟隆隆的雷聲中,倉皇逃竄著。他緊緊地跟隨著它們。他不停地用手撥著眼前的蘆葦。即使這樣,臉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蘆葦葉割破了。他感到腳鉆心地疼痛。他顧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這是頭年的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他一邊追,一邊呼喚著他的鴨子。然而這群平時很溫順的小東西,今天卻都瘋了一樣,只顧沒頭沒腦地亂竄。
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沒被找回來。
杜雍和望著兒子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說:“你進窩棚里歇一會,我去找。”
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說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窩棚的杜雍和沒有見到杜小康,他就大聲叫起來。但除了雨后的寂靜之外,沒有任何回應。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尋找過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幾只鴨,但在蘆蕩里迷路了。一樣的蘆葦,一樣重重疊疊無邊無際。鴨們東鉆西鉆,不一會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見著天黑了。他停住了,大聲地呼喊著父親。就像父親聽不到他的回應一樣,他也沒有聽到父親的回應。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極了,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
那十幾只受了驚的鴨,居然寸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
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當時杜小康正在蘆葦上靜靜地躺著。不知是因為太困了,還是因為他又餓又累堅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沒有能夠將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軟的兒子,朝窩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開鴨欄,讓鴨們走到水中時,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顆白色的東西。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杜雍和從兒子手中接過還有點溫熱的蛋,嘴里不住地說:“下蛋了,下蛋了……”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學會分析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朗讀、品味。建設開放的課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對話與合作交流,拓展師生生命成長的閱歷。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孤獨和成長
【教學思路】
理解文中孤獨的含義
理清怎么走過孤獨旅途,邁向成長
品味怎么用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重點、難點)
【具體過程】
一、導入:
初一時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在經歷了父親的病逝后,迅速成長,文章最后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成長(板書)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當然每個人的付出是不一樣的。英子的成長是用爸爸的死亡換來的,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少年杜小康的成長是由什么換來的呢?(板書:孤獨)
二、關于“孤獨”:
我們同學平時有過孤獨的感覺嗎?請說一下曾經感受過的孤獨吧。
關于孤獨的話題,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故鄉》中有過接觸。小說中的“我”感覺四周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這是由于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不相通所帶來的,哪怕是置身熱鬧的人群卻也無人可以交流的孤獨。
那么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獨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請同學在你對課文預習的基礎上,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m然有父親相伴卻也無話可說環境單一、寂靜生活單調)
開頭第一段就告訴我們現在的杜小康是孤獨的:家境一落千丈(最厚實)甚至到了失學的地步?催^整本小說的同學應該還明白,杜小康在班級里是班長,成績是秀的,出了什么事都他能起到帶頭的作用,他自己也非常熱愛讀書,F在他失學在家,這種經歷同伴都沒有,他跟誰去交流?他能不孤獨嗎?到選文結束,鴨子下蛋了,但他改變孤獨的狀態了嗎?因而這種孤獨感籠罩了全篇文章。所以題目叫:孤獨之旅(板書之旅)
三、關于“旅程”
關于孤獨的一段行程:這段行程走過了幾站路?除去首站和尾站,請同學依據時間或者地點的變化,說說這段旅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ㄇ靶型局小獎偟教J蕩——日子過去——風雨洗禮)
四、咀嚼環境:
風雨之后,文中有一句形容杜小康當時感受的話,請找到劃出來。(突然長大了……)
突然發生的背后總有一定的積淀的。這篇文章選自曹文軒的《草房子》。在我們選文的后續發展中,作者寫著這樣一段話:【幻燈顯示】
根據我們的課文的細節描寫老師稍作修改:環境給予他的那美麗而殘酷的孤獨。
下面讓我們按照旅程的四個階段,跟隨杜小康一起咀嚼咀嚼,環境給予他的孤獨到底是什么滋味。
1、先要明白文中的環境主要指的是哪些:水、蘆蕩、鴨、暴風雨
2、來到第一站——前行途中:船行在水上,自然離不開對水的咀嚼。主要集中于水和鴨的描寫。先朗讀第13段。
。13段:煙氣水汽的特點:在空氣中飄飄蕩蕩,無所依靠,風一吹就散。我們就像看到杜小康的一顆心在那里飄蕩,找不到一個落腳點。前途渺茫,過去又不可及,我的未來在哪里?此外,這里的水的特點還應對應11段的一個詞——“茫!薄P翖壖舱f: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如今是杜小康見水,水茫茫,料這水見杜小康也應是茫茫然。)
帶著這樣一顆迷茫的心,夜晚降臨了。我們來讀一下這時的環境。(第15段)
。〞x桓溫。鴨子尚且都覺得自己是無家的漂游者了,人還怎么受得了。。
(板書:不堪)(前行途中,我們從環境描寫里咀嚼出杜小康是不堪孤獨的,那杜小康咀嚼的這種孤獨的不堪,是什么滋味呢?我們找一個表示味道的詞來形容吧,想想哪一種味道進入口中是讓人的舌頭找不到北,根本不能忍受的?——麻)
3、在不堪孤獨麻麻的滋味中,有一天他們終于到達了大蘆蕩。一到大蘆蕩一個環境馬上就出來了。
。ǖ21段:讀。分析“涌”:一個人能涌嗎?兩個人?形容數量多、氣勢強大。中國的文學創作自古就講究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字雕琢。“直涌到天邊”:生機勃勃、無邊無際,似乎蘆葦鋪天蓋地而來,給人極大的心理壓力,“如萬重大山圍住”讓人會有窒息的感覺。所以杜小康自然而然——害怕了。)
又是一個夜晚降臨了。朗讀24、25段。咀嚼這時的環境描寫。你讀了后,怎么想?我們去那里露營怎么樣?(純凈遼遠、寧靜空曠)景物這么美看來人物心情不錯了。
(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上學期學過的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反襯,足見杜小康害怕程度之深。這里有一個表現他害怕的動詞:“挨”。小時候害怕喝藥嗎?因為味道——苦。害怕孤獨的味道啊,怎一個苦字了得。)
4、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環境有變化嗎?找到暴風雨來臨前的環境描寫。習慣成自然了,既然無法改變,你再一味害怕有什么用呢?這是杜小康對孤獨是(面對)。面對環境后,環境會產生什么作用呢?如果我們把24.25兩段環境描寫放入到33、34段之間,我們會讀出什么味道來呢?朗讀33、24、25、34段。
。ǘ判】档墓陋毑⑽锤淖,只是面對孤獨的態度變了,于是景和人就不再格格不入,杜小康開始融入這篇景色之中。于是大蘆蕩本來的面目就走進了杜小康的心里:純凈遼遠,寧靜空曠。人走入了環境里面,心情也就容易被這環境同化,慢慢學會體會環境帶來的平和。)
。ǖ沁@畢竟不是他主動去要求的孤獨,不然文章這里就可以寫杜小康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所以這是屬于他真正成長的前奏,那就如同未成熟的果子,咀嚼起來這是的孤獨定然是澀澀的。)我們咀嚼這時的環境描寫,已經可以看出杜小康的變化了,這種變化好嗎?它意味著什么呢?
5、暴風雨終于來了。這場雨來得巧,來得妙,來的真是剛剛好。為什么好,為什么妙?(“忘記父親”“追去”和前文“緊緊挨著父親”形成對比,并靠自己的力量找回了鴨子。)
所以杜小康覺得自己長大了,就是因為這場暴風雨為他提供了一個成長的機會。在風雨之后,有一處環境的描寫,47段,讀,咀嚼此時的環境描寫的作用。烘托雨后杜小康的心情就如天空一樣藍,如月亮一樣明。心境變得開朗明亮。(初悟孤獨)這是杜小康咀嚼著孤獨的滋味會是(酸、甜)(酸:注意:哭。放松、委屈等)
可見,大自然雖然營造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屢次把杜小康拋進困難的境地,卻也一次次在他面前展現出寧靜美好的魅力,使他在孤獨中日趨淡泊、沉靜,并漸漸除去了潛藏的浮躁,完成了一次蛻變,終于長大了。
五、他不可能立即領悟,但他確實比油麻地的孩子們提前懂得了很多……
他的成長是大蘆蕩給的嗎?——生活。大蘆蕩給予的美麗和殘酷就是生活給予的美麗殘酷。生活讓杜小康從不堪孤獨到害怕孤獨到面對孤獨并最終從孤獨中收獲喜悅,這一步步走來他品味到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滋味,他終將懂得生活真實的面目不是家庭庇護下的優越條件,那些雜陳的五味會披著各式外衣在成長的道路上粉墨登場。而他在大蘆蕩中咀嚼的孤獨就是成長的滋味。(板書:滋味)
六、向杜小康一樣懂得善待成長道路上終會出現的孤獨。
同學們成長道路上也必然會遇到孤獨的,說不定它已經來了,只是你還沒有意識到。談到孤獨總是憂傷的,孤獨并不一定是讓人悲傷的,有時人就是需要孤獨。羅曼羅蘭說:“……”
孤獨是有著強大力量的,請讓我們善待它。
問題研究
小說的題目是“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說,“孤獨”的含義是什么?
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1.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齡人的互相幫助、支持、學習、借鑒,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一起長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環境。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離開了社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杜小康和父親一天一天地放鴨,倍感寂寞,而且連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看似一種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的生活的表現,在這樣的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孤 獨 之 旅 篇9
孤獨之旅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3.在研讀中聯系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為主。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談談對“孤獨”二字的理解,我們總會感到凄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墒切⌒∩倌昕傄L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梢哉f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更加豐富多彩。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朗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點朗讀以下段落,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1)從“小木船趕著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 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
(2)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并且遲遲不能人睡”。 到達蘆葦蕩后,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
(3)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
(4)。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那群鴨的羽毛上……”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表達了什么的主題?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首先我們怎樣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概括杜小康的孤獨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1)失去交流環境。對于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2、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并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1)p70.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恒,并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2)p71.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么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
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3、文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杜小康成長過程作了細致的描寫,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提示:
出發時:p69 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p72 害怕,膽怯
安頓之后: p73 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堅強。
4、如何理解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后,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
孤 獨 之 旅 篇10
第10課孤獨之旅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69—77頁。文章節選自曹文軒的小說《草房子》,節選部分描寫了少年杜小康隨父放鴨的經歷,這是一段充溢“孤獨”的旅行,也是主人公成長的過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快速閱讀的相關知識,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2.學習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能夠運用環境描寫抒發感情。
3.培養學生鑒賞、品評文章的能力,能夠體會文章的精妙描寫。
◆過程與方法
1.結合曹文軒的介紹,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創作追求來理解文章。
2.組織學生快速閱讀,把握小說的主要情節線索。
3.設置問題,渲染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杜小康所經歷的“孤獨”之旅。
4.結合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暢談各自“成長”的體會與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夠體會文中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景物描寫與作品的融合。
2.感受杜小康所經歷的“孤獨”感,并體會“成長”所需要經過的歷練,從而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品味“孤獨”,體會“成長”的感受。
2.理解編者命題“孤獨之旅”的含義。
3.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難點
從寫作和文章結構兩方面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突破1.讓學生為節選部分命題,引導其在思索的過程中體會編者命題的用意。2.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體會文中的情境、情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布置學生準備個人“成長”的小故事,查閱作者曹文軒的有關資料,閱讀作品《草房子》,查找電影《草房子》的音像資料或者相關影評。 .
◆學生準備
能夠主動的閱讀作品《草房子》,準備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結合介紹曹文軒及其作品導入 新課。 1.了解作者的創作追求,在閱讀中體
會。
2.鍛煉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梳理故事情2.快速瀏覽文章,提取故事主要情節。
節。
3.啟發學生,領會杜小康的“孤獨”。 3.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杜小康的
“孤獨”。
4.培養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認識環境4.鑒賞文章,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描寫的作用。 5.體會“成長”,激起情感共鳴。 5.感受杜小康的“成長”,交流成長的感
一、整體感知。梳理故事情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介紹曹文軒及《草房子》,從作者“如
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的創作追求
導人新課。
1.了解課文是節選文以及作者的創作
追求,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會。
2.布置學生通讀文章,概括故事內容。
3.再次瀏覽課文,要求學生復述故事的
主要情節。
2.學生快速瀏覽文章,整體認知,概括
故事內容。
3.鍛煉快速閱讀的能力,提取故事主要
情節。
二、結合景物描寫體昧“孤獨”(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1.提問:“孤獨之旅”是編者加的標題,
你認為合適嗎?還可以怎樣命題?
對于學生的擬題適時評價。
2.提問:文章標題為“孤獨之旅”,請同
學們說說你對“孤獨”的理解。
3.組織學生找出文中描述“孤獨”的有
關語句并朗讀,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對
“孤獨”的體會,領悟杜小康的“孤獨”
感受。
4.請同學推薦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
段環境描寫,并說明理由。從寫作和
文章結構兩方面把握,對學生的推薦
作出評價。
5.總結:環境描寫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
氣氛、抒發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的作用。 .
1.自擬標題,和文章標題相比較,體會
標題的內涵。
2.暢所欲言,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
驗談一談。
j3.自主閱讀,鍛煉篩選信息的能力;有
感隋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細細品
味;結合自身感受,領會人物情感。
4.鍛煉文學鑒賞能力,推薦自己喜歡的
環境描寫與同學分享,主要從寫作和
文章結構兩方面說明理由。
5.自由朗讀,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以
及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三、結合課文,暢談“成長”(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是怎樣
的?
1.分組討論后回答: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
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變得堅強。
2.提問:作者對鴨群的描寫與表現杜小
康的成長有什么聯系?
3.組織學生暢談自己“成長”的感受。
2.回答:有關鴨群的描寫對完成杜小康
形象的塑造有襯托作用,使杜小康的
感受更真實化。
3.聯系杜小康的成長,和教師、同學交
流成長的感受。
本課總結
文章是《草房子》的節選部分,要注意結合原作的創作追求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快速閱讀文章的能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同時,環境描寫的作用也是這篇文章學習的重點。教學方法上,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以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的方式為主。
板書設計
蘆蕩 鴨群景物描寫蘭孤獨——成長風雨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合作的主動性,鍛煉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同時,帶領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欣賞的過程中感悟人生,豐富自我精神世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這篇課文節選自以描寫少年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并且是當代作家的作品,教師可從作家和題材這兩個方面切入教學,和學生進行交流。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的作品容易進入學生閱讀的視野,通過文章的教學,引導學生培養和提高欣賞小說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小說的藝術魅力。
補充資料
曹文軒,1954出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入北京大學讀書,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著作有:學術專著《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長篇兒童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說集《啞!贰ⅰ稇n郁的田園》、《暮色籠罩的祠堂》、《紅葫蘆》等。其中長篇兒童小說《草房子》獲得多個獎項,還被改編成電影。曹文軒的創作追求一種“古典情懷”的永恒感,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節制,因而他的作品呈現出溫暖的憂傷的基調。
孤 獨 之 旅 篇11
1.給下列詞中加粗字注音。
捆扎( ) 撩逗( ) 膽怯( )
摻雜( ) 舊茬( ) 戳破( )
2.根據下列詞中的注音寫漢字。
tiào望( ) xī鬧( ) 純cuì( )
qū除( ) 肥shuò( ) juē斷( )
3.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厚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________地對前方感到________和恐懼。
。2)父親________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定。
。3)到暴風雨將歇時,________還有十幾只鴨沒被找回來。
。4)那幾十只受了驚的鴨,________一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
5.簡答。
“孤獨之旅”是什么含義?結合本文的內容談一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課內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故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是孤獨了。他們能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杜小康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對話,他們幾乎不知道再說些其他什么話,而且,原先看來是必要的對話,現在也可以通過眼神或干脆連眼神都不必給予,雙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亂發脾氣。他覺得自己將這么小小年紀的一個孩子,就拉進他這樣一個計劃里,未免有點殘酷了。他覺得對不住兒子。但他現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撫兒子的頭,也別無他法。他對杜小康說:“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樹還沒有發芽時就回家……”他甚至向兒子保證,“我要讓你讀書,無憂無慮的讀書……”
后來,父子倆都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鴨子在這里長得飛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鴨子的樣子。當他們全部浮在水面上時,居然已經是一大片了。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這些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鴨欄忽然被風吹開了,等父子倆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它時,一陣旋風,幾乎將鴨欄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聲“我的鴨子”,幾乎暈倒在地上。因為,他看到,鴨群被分成了無數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記了父親,朝一股鴨子追去。這股鴨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們在轟隆隆的雷聲中,倉皇逃竄著。他緊緊地跟隨著它們。他不停地用手撥著眼前的蘆葦。即使這樣,臉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蘆葦葉割破了。他感到腳鉆心地疼痛,他顧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這是頭年的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他一邊追,一邊呼喚著他的鴨子。然而這群平時很溫順的小東西,今天卻都瘋了一樣,只顧沒頭沒腦地亂竄。
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沒被找回來。
杜雍和望著兒子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說:“你進窩棚里歇一會兒,我去找!
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說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帐只氐礁C棚的杜雍和沒有見到杜小康,他就大聲叫起來。但除了雨后的寂靜之外,沒有任何回應。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尋找過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幾只鴨,但在蘆葦蕩里迷路了。一樣的蘆葦,一樣重重疊疊無邊無際。鴨們東鉆西鉆,不一會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見著天黑了。他停住了,大聲地呼喊著父親。就像父親聽不到他的回應一樣,他也不能聽到父親的回應。
杜小康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
那十幾只受了驚的鴨,居然一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
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當時杜小康正在蘆葦上靜靜地躺著。不知是因為太困,還是因為他又餓又累堅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沒有能夠將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軟的兒子,朝窩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開鴨欄,讓鴨們走到水中時,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顆白色的東西。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杜雍和從兒子手中接過還有點溫熱的蛋,嘴里不住地說:“下蛋了,下蛋了……”
6.為什么說父子倆最大的敵人是孤獨?他們是如何戰勝這一敵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他都受了什么磨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到那十幾只鴨子后,杜小康哭了,但并不是悲哀,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風雨過后的“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說“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子!逼肺兑幌录哟衷~語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對杜雍和的語言描寫用了省略號,你能補上省略的內容嗎?要切合人物此時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不同,杜小康的成長歷程給了你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ǘ┱n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征服
三年前一個有紅嘴鷗的季節,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邊一間不起眼的茶室里,聽“酒友”大張——一位業余登山愛好者,講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靜,只有我們兩個人,燈光凝固成昏黃狀態,冬雨被凄厲的夜風驅趕著一陣陣撲向木格窗子,發出“刷刷”的響聲……
大張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著說:“到了5100米的時候,只剩下隊長、向導和我三個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氣候惡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營。向導是當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勸我們全體撤回,說這種天氣根本不能登頂,但隊長不愿放棄,他為這次登山已精心準備了半年。我也想試試,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于是我們繼續努力,向導在前,隊長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離。
“半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一個岔口處。這時細雨已經變成了風雪,狂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我們蜷縮在一道雪坡下面,三個人緊緊地*在一起,我頭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團棉花,呼吸極其困難。我看了表是上午11時,四周卻是一片迷蒙,能見度不足10米,耳邊只有風聲在嗚嗚地吼叫,像是在傾訴著什么,又像是在抗議著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項離我們不遠,但我們卻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風雪的背后,云層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見我們……想到這里,心中一陣難以名狀的恐懼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隊長,風雪帽和墨鏡遮住了他的臉頰,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視遠方,顯得很鎮靜,也很堅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聲問他,‘怎么辦?’他仿佛沒聽見,依然直視著那個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說:‘撤吧!f:‘等等吧,也許還有希望。再說現在怎么撤?’
“這話沒錯,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撤退的可能,我們只能在這里固守。但我們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懷著一絲僥幸心理,盼望著天氣能夠好轉。雪山上的氣候就是這樣,就像這場風雪會突然降臨,陽光自然也會突然間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時,風雪仍沒有停止的跡象。常識告訴我們,無論如何今天沒有登頂的希望了,因為時間不夠了,我們必須選擇撤退,這還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無法過夜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已經到了威脅生命的程度。隊長的情緒也漸漸變得焦躁起來。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著峰頂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聲的向導在整理裝備,我明白他是在為下山做準備,我們必須在天黑前返回大本營。
“風雪漸漸小了下來,我和向導開始撤退,但隊長卻坐在那里不動。我喊:‘走吧,時間來不及了!鹑魶]有聽見,沒有理我。我幾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動起來,一把將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啞著嗓子說:‘我不走,我必須上去。’他指著云層里的峰項!业竭@里來就是為了征服。而它也已經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話我呢,我不能就這么輸給它!氵@是在玩命!掖謿庹f。他卻說:‘不,這是較量。我要跟它比比,誰是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這時,一直看著我們爭吵的向導突然說話了,黝黑的臉上布滿了莊重,他問:‘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嗎?它是我們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們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別說你現在還沒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頂,就征服它了嗎?相反,你只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會因為它那廣博的胸懷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這里,默默地孕育了這片土地,而你卻居然要跟它爭誰是這里的主人?’
“我和隊長一下子驚呆了。我們萬萬沒有想到,這位樸實而木訥的小伙子會說出這樣的話。
“向導這時幽幽地說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寬恕,祈求它保佑我們平安下山。’說罷,雙膝跪倒,朝著峰頂雙臂展開,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們倆不由自主地也跟著他跪了下去。
“這時,奇跡出現了。峰頂頓時風起云涌,一縷陽光從烏云間劍一般的刺了下來,緊緊地釘住我們。不一會兒,云層散去,一座晶瑩剔透的雪峰就這樣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它純潔、孤傲、挺拔……像一位寬容的母親,慈祥地看著我們。
“當然,這也許只是大自然的一種巧合。但是這時,我分明看見,向導早已泣不成聲,只是仍然虔誠地不斷磕頭;隊長的臉龐被風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鏡下滾出兩行熱淚……”
故事講到這里,大張喉頭一陣哽咽,緊緊地閉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說:“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發誓,以后登山,決不再登雪山。對于哈巴雪山,我更將畢生地敬重它,因為它教給我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也許我還會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13.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說明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隊長不愿意放棄攀頂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向導的這番話表達了他對雪山的什么感情?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有一處云開日出的描寫,請找出來,并作一下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說“到了山頂,我發現了自己的渺小”,你登上山頂的感覺又如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果需要給本文換一個題目的話,換成什么好呢?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人與自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你認為他們之間應是什么關系?請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zā liáo qiè chān chá chuō 2.眺 嬉 粹 驅 碩 撅 3.(1)豐富、富裕 (2)原意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這里指暴風雨異常猛烈。4.(1)突然茫然(2)顯然(3)依然(4)居然 5.答案示例:“孤獨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獨中的成長的過程。具體而言,因家道中落而失學,失去了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是孤獨;隨父親一同放鴨,遠離了自己熟悉的村莊及人群是孤獨;父子間干巴巴的交流更讓人寂寞和孤獨;無邊無際的蘆葦蕩讓他有一種“永遠也逃不走的感覺”,未卜的前途更讓他恐懼和迷茫。就在這孤獨之中他長大了,堅強了。
。ㄒ唬6.父子二人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失去了與人的交往,而且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單調,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人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與折磨。明白了既然無法回避,于是坦然地面對,坦然地忍耐。7.孤獨的磨難,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磨難。8.是委屈的哭,因為這樣艱辛的生活本不應該由他這樣幼小的心靈和身體來承擔;又是激動的哭,因為他戰勝了這樣的磨難,感到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9.找回了走失的鴨子,意識到了自己的成長,為自己的舉動而興奮,內心不再悲哀難過,所以有這樣的感覺。10.在本文中鴨子是杜小康的一個客觀對應物,伴隨著鴨子的成長,杜小康也真正長大了,意識到了成長的責任。11.那么長時間的孤獨,那么長時間的擔心、痛苦,那么多的付出,今天終于收獲了,家境的改變也終于又有希望了。12.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成長是需要代價的,只有經歷過一番痛苦的磨難,人才能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應該珍視自己所承受的磨難,因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二)13.我與隊長帶著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惡劣的天氣的困阻,最終在向導的教育下明白了人與自然之間應該是和諧,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14.為這次登山準備了很長時間,攀登的目的就是為了征服,為了爭做這里的主人。15.敬畏之情。“黝黑的臉上布滿莊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頂“只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會因為它那廣博的胸懷而羞愧”。16.“峰頂頓時……慈祥地看著我們。”寫出了云破日出的峰頂奇觀。作者用“刺”、“釘”兩個動詞寫出了陽光穿透云層照射山峰的力量,又運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個寬容而又慈祥的母親,她饒恕了我們的狂妄自大,給人強烈的震撼力。17.此為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頂時,感到眼界極為開闊,心胸頓時變得豪邁起來。18.朝拜。因為本文主要想表達的主題就是人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這樣才能與自然和睦相處。19.人與自然之間應是互相依賴,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的關系。如近幾年來,我國廣大地區頻繁發生沙塵暴天氣,都是因為我們過度放牧、濫伐森林造成的。但現在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三北地區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植樹種草等工作,使得氣候惡化有所改善。
孤 獨 之 旅 篇12
教學設想
這個故事生動感人,很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當以對人物成長過程的分析和對故事的感悟為重點,并體會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教法上應當以討論、感悟為主,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1.注意字詞。
厚實 一落千丈 朦朦朧朧 茫然 嬉鬧 摻雜,
沒頭沒腦 日甚一日 乖巧 給予
2.分析課文的情節結構,理清小說的寫作思路。
明確:這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有著完整的情節結構。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和父親前往蘆葦蕩,并在蘆葦蕩安頓下來,享受著孤獨的生活。
高潮:在暴風雨中,杜小康尋找鴨子。
結局:杜小康父子放養的鴨子下蛋了。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認為有必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某個局部提出問題;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文章表達技巧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如下一些:
(1)當杜小康提出回家時,杜雍和為什么會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節中,有一段景物描寫:“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边@一段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寫出孤獨之。旅中的“孤獨”情緒的?
(4)在第一章節的后半部分,又出現了一段景物描寫:“這里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
……使杜小康能看見一只水鳥正浮在水面上!边@一段景物描寫起什么作用?
(5)在到達蘆葦蕩后,父親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張的,他為什么不干脆帶著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節中,有一段關于天氣的景物描寫,即“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边@一段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寫到杜小康找到鴨子后,“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8)當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這里的描寫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張?
(9)文章的標題命名為“孤獨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10)文章最后寫到杜小康終于看到了鴨子下的蛋,這里的“蛋”是否是一語雙關?如果是,該如何理解?
(11)這篇文章寫得好嗎?理由是什么?
3.當學生提完伺題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將之歸類。
不難看出,上述問題可以歸納為四類:一類是關于文章主旨、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一類是關于文章局部內容甚至是重點語句的理解;一類是關于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還有一類是關于本文的評價。
4.學生就上述問題,相互討論,交換自己的意見。
在引導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比較法、整體把握法、層層剝繭法等等,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準確篩選文章中的相關信息。有關問題的答案請參看“教學設計(A)”,或者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尋求答案。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學習遷移
1.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時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曾有過各種各樣的經歷讓我們感慨良多,讓我們體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諦。請閱讀下面這篇文章。.
拒絕可憐
阿紅
父親進城買農藥,把錢包丟失了。他記起城里有一位遠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錢。
雖然多年不來往了,但表弟還是借了50元錢給父親。等到我進城時,父親給我50元錢,反復叮囑,要我一定要記得還給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沒到過表叔家了,他家蓋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鋪了地毯,進門要脫鞋。
我一脫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腳上看。我腳上穿的是破襪子,幾個腳趾露出來了。我索性連襪子也脫掉,讓他們看個夠,他們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問我有事嗎?我說我是來還錢的。
我掏出50元錢,遞給表叔。表叔卻不接,我就把錢放在桌子上。表叔說:“你沒有借我的錢呀!蔽艺f:“是我父親借的!北硎逑肓讼,才拍著腦袋說:“噢,記起來了,是有這么回事。那次你父親買農藥,丟了錢包!
看表叔的樣子,他并非裝模作樣,而是真的把這50元錢忘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不還他。
還了錢,我就告辭了,可在我穿襪穿鞋時,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錢,說不用還了,要我帶回去。我說:“這怎么行?我老爸反復交代,要我一定要還給你的!北硎灏彦X硬塞進我的衣袋里說:“這50元錢,就當表叔給你買雙鞋子穿!蔽蚁敕凑硎逵械氖清X,就不跟他爭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親問我把錢還給表叔沒有,我說:“還了,但表叔不要!备赣H說:“是你沒有誠心還吧廣我怕父親誤會,就把還錢的經過詳詳細細告訴他。
我以為父親會高興的,他卻沉下臉說:“你知道表叔為什么給50元錢讓你買鞋嗎?”我說:“大約他看見我的鞋襪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們正缺錢!备赣H說:“我們缺錢,但不缺可憐。你把表叔的可憐帶回家里來了,這是最糟糕的!备赣H的話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襪子的情景,那確實讓人難受。于是我說:“明天我再拿錢去還給表叔!
父親說:“不行,那樣顯得我們太小氣了!
我問父親怎么辦,父親說:“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們送十來斤茶油去給你表叔。”
轉眼秋天到了,我們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親裝了一大壺上好的茶油,專程送去給表叔。打開壺蓋,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飄香了。表叔一家又聞又看,說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們連同茶油一塊送來的,還有他半年前給我的可憐?
(摘自《希望月報》2002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請講述你經歷過的
六、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