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和《雨說》教學反思
教參不能說服我。孩子們當然是沒有看過教參的,但是他們對“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釋不服氣,他們認為毛澤東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認可這種感受,因為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們的感受,毛澤東豈不就變成了一個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嗎?這樣的解讀又合理嗎?這真的是一次“懸崖上的體驗”啊!我雖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許期盼,因為起碼在文本自身上,暫時還不能夠有什么新的發現。
我決定小心奕奕地拋出我的殺手锏。這是一步險棋,這是我的思維在懸崖狀態中的一種“懸崖選擇”。如果這種選擇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那么這步棋沒有任何意義。
我說:“同學們,這個問題是有些費解。毛主席怎么會不給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樣的待遇,而對他毫不留情地批評呢?讓我們回到當時的創作現場,體會一下老人家在創作這首詞時候的心情變化,然后從這個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學們很疑惑。都什么年代了,如何回到創作現場?難道還真有時空隧道不成?
我含笑不語。我指揮大家翻開了課本彩頁的第一頁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
我說:“孩子們,靜下心來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室里有短短的靜默。但很快被熱烈打破了。
谷雨說:“我看出來了,王老師,這幅手書寫得龍飛鳳舞,好不瀟灑,果真是英雄的手筆。”
胡英劍說:“我感受到了豪氣和霸氣。手書中的字都不太好認甚至無法認,但是汪洋恣肆,氣貫長虹(用了兩個才學的雅詞,大家都為他鼓掌了),很有英雄氣。”
李想說:“這根本不是在寫字,這是情感在噴涌在爆發。”
我說:“評得妙!還要仔細觀察,體會整個書寫過程中的變化。”
谷雨一下子就跳了起來:“王老師,我發現了,我發現了!毛澤東一直都很激動,但他是越來越激動。你看他的字,從秦皇漢武開始,用筆的力量就加大了,速度也更快了,這就證明,這個時候毛澤東的情緒就又上了一個高潮,他的書法透露了他內心的不可抑止的激動。如果說最開始他還只是亢奮的話,到后來,他就真的沸騰起來燃燒起來了……”
谷雨滔滔不絕,神采飛揚,下邊是一片共鳴聲。
我也被震動了,望著眼前這張年輕的智慧的,因為有新的發現而漲得通紅的臉,我竟然有些百感交集。幸甚,我的感覺和孩子們的感覺對接──天衣無縫。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解讀“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切疑問全部冰釋。
是的,毛澤東是一個充滿理性的領導者、思想家、歷史學家,他不可能否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功勞,因此,才有了前邊的“惜”、“略”、“稍”。
但是,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不僅僅是以一位共產黨的領導者進入創作的,他更是以一個普通文人和普通作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創作。他是一個熱血燃燒的詞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氣作為文字,先是掃射,然后是激射然后是噴射。在激情漸至燃燒的過程中,他不可遏制地處于爆發狀態了──情感的噴發使他暫時出現了理性的“迷失”,在特定的創作瞬間,激情成就了一個傲視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澤東。
這時候,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詩人,而不是一位需要字斟句酌的政治家。他用生命的狂放寫詩,他像黃河一樣咆哮了,他凌空一吼,驚天動地:普天之下,舍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