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多媒體放音樂──《星空》。)
2、老師覺得詩歌的美就是詩人運用比較凝煉的語言借助一些物象為我們創設一種意境。
例如(多媒體出示畫面):
“枯藤 老樹 昏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看到這些你腦海中出現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
那通過預習和剛才的聽朗讀,誰能說說這首詩歌作者創設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回答。
3、(多媒體出示畫面并播放《星空》),請同學們再次帶著溫情與憧憬的感情隨著音樂自由的朗讀,體會詩歌的美,想象詩人所創設的意境。
4、在讀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也發現了詩中反復出現星星,(多媒體出示)那星星象征著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學生討論,交流。)
(星星象征著光明,既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爍的點點光明,表達了世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對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 。)
5、下面兩人一組,朗讀詩歌,仔細品味詩人的感情,品讀詩歌的語言。(學生分組朗讀。)
四、問題研究
讀了這首詩之后,老是有很多的問題想找同學們幫幫忙解決一下,同學們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學生回答──愿意。)好,先謝謝大家!
(多媒體出示問題。)
1、同學們都知道老師曾學過音樂。變奏曲,它是音樂術語。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做成的樂曲叫做變奏曲。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學生討論回答。)
(這首詩共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并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節與上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并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如“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樂一樣,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
2、另外,詩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該如何去理解,同學們討論一下,幫幫忙。
多媒體出示: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會顫抖的,是生活的壓抑和束縛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五、學生質疑
同學們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謝謝大家!老師的問題解決了,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一小節,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有什么問題提出來,老師也想幫幫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