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課后練習
琵琶行(并序)·課后練習一 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兩個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 有感情地誦讀第二段,回答下邊的問題,品味詩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詩人先寫她的調弦動作和神情,這有什么作用?
2.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說說琵琶女所演奏的樂曲有一個怎樣的發展變化過程,并指出樂曲高潮之所在。
3.第二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三 聽一首你喜愛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無限。
參考答案
一、一問: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二問:同病相憐的感嘆。
二、一問:說明琵琶女此時已經進入樂曲的境界。
二問:詩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弦動作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然后分兩個階段寫她的演奏內容。開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據當時的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因為詩人從那“掩抑”的琴聲中聽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訴說。與此同時,詩人又描寫了她的演奏姿態,從“低眉信手續續彈”中看到了她技藝的嫻熟。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雖是淡淡的幾筆,卻有引人入勝的魅力。接著寫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這原是一件難事,但詩人寫得很巧妙:他只寫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樂段,并運用生動的比喻同時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讀者在想象中親聆琵琶的美妙樂音和旋律的發展變化。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著又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果然,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讀了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會有“余音繞梁”之感!
三問:從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
三、(略)
上一篇:《琵琶行》自學評估練習
下一篇:林嗣環《口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