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兩則》教案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有關詞語、句子的音、形、義。
2、聽懂兩篇短文的基本觀點與分歧所在。
3、分析兩篇短文論證結(jié)構、論證方法的共同點。
二、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人們常說,真理是越辯越明的。生活中,人們對同一事物、同一現(xiàn)象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常常會引起論辯,通過論辯,辨明是非。論辯即辯論,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辯論一般專指口頭形式)它與討論不同,討論是為了尋求共同的認識,發(fā)言中可以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辯論則是就某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雙方針鋒相對地發(fā)表意見,以分清是非。
2.根據(jù)練習一,掌握有關重點的字詞。
(先由學生自讀,再由教師重點講析)
3.提出“聽”的要求,出示該短文的思考題,播放第一則短文錄音。
(1) 提出“聽”的要求。
①聽清短文的主要觀點與立論依據(jù)。
②帶著問題聽,以便把握重點。
③邊聽邊記(要點)。
(2)第一則短文的思考題:
①這則短文的題目是什么?
②這則短文的論點是什么?題目與論點有什么聯(lián)系?
③短文用了哪些材料來證明論點?
④短文的論述結(jié)構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
(明確:第一則短文的題目是《“開卷”當會“有益”》。[板書]“當”解釋為“應當”。題目告訴我們,這一則短文贊同“開卷有益”的觀點。題目本身就是論點,這和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一樣,題目直接揭示了論點。短文主要用了三個材料來證明論點:第一個材料是關于蜜蜂采群花釀蜂蜜的事例,第二個材料是引來列寧的一句名言,第三個材料是引錄魯迅的一段話。此外還借用古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名言來論述廣泛讀書(即“開卷”)的好處。這些材料緊緊圍繞觀點,直接為觀點服務。短文先是提出問題——解釋“開卷有益”的意思,并指出其可貴之處及古人的原話;然后分析問題——類比舉例、引用名言來論述論點;最后解決問題——針對青年特點,強調(diào)要樂于“開卷”,勤于“開卷”。)
(3)先讓學生分別復述文中寫到的三個材料(不損害材料的原意),其中魯迅、列寧的名言盡可能與原話一致。教師再范讀三個材料,比較學生復述的誤、漏。
4.播放第二則短文的錄音,并思考:
(1)這一則短文的題目與論點分別是什么?
(2)這則短文是怎樣來證明論點的?。
(3)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這則短文的論述結(jié)構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
(明確:這則短文的題目是《“開卷”未必“有益”》!拔幢亍币馑际恰安灰欢ā,題目表明這則短文不完全贊同“開卷有益”的看法,它認為“開卷有益并不就是絕對真理”,這就是短文的論點。短文先把古時的書與今天的書分別形容為“汗牛充棟”、“崇山大!,表明時代的發(fā)展使得“書卷”無限擴大,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隨意去開無限,的“書卷”,效果會適得其反,再以改革開放以來冒出的一批壞書對青少年的影響、戕害為事實,強調(diào)不能一味迷信“開卷有益”,盲目宣傳“開卷有益”,運用了對比論證和事實論證。短文在結(jié)構上也是按照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步驟來展開論述。最后引用列寧的話強調(diào)了“開卷未必有益”的觀點。)
5.第二次播放兩則短文的錄音,比較兩文的主要分歧。